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家长的都知道,孩子没有自信心是很难获得成功的。可是在家庭教育中,还是有些家长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意间充当了孩子自信心的杀手,将一颗颗明日之星扼杀在了摇篮里。而当孩子失去自信、表现不如人意时,家长又表现出对孩子的极度失望,完全不知道这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所以,我们说,好家长是需要学习的。
当家长了解以下误区后,尽量在家庭教育中避免犯类似错误,则善莫大焉。
误区1.为孩子设立不恰当的目标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其成长速度也是不同的。有的孩子从小遥遥领先,有的孩子则在某个阶段受到激发,忽然发展起来……所以当孩子基础没有打好,能力没有开发出来时,给他设定过高的目标,无疑是让孩子放弃自信。由于孩子对自己能力的不自知,而你给孩子讲:“去年谁谁就做到了……”孩子相信了,然后他拼命努力,但因为能力有限总不能成功时,孩子会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行!这种失败的感觉会存留在孩子的記忆里,以后会在相同的情境中自动涌上心头。有些孩子一到重要考试就失常,实际上就是从前失败的感觉在作怪。所以,家长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不要让他轻易经受不该经受的挫折。
误区2.不操练,却希望孩子表现卓越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千万不要把自己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相比较。因为别人家的孩子很可能为此准备了多年,而你的孩子一次也没练过。
记得我女儿刚上初中时,曾万分沮丧地说:“老师布置练习题,刚在黑板上写完题目,有的同学就已经做完了。”看到这个同学这么快就完成了练习题,一副聪明绝顶的样子,我女儿很受打击。原来,这个同学参加奥数班时早就做过这些练习题,而我女儿根本就没练习过,落在后面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这不能说明我女儿就笨。
女儿上小学六年级时,她的同学大都报了各种补习班,学习中学课程。当时,女儿问她报不报,我说:“什么年龄接受什么教育是最好的。”女儿说她想去听听。我说行,去吧。她去听了一次,回来说:“根本不明白老师在说什么。”我说:“那就不要去了。”“不行,我要是不去不就更差吗?”女儿倒是很上进。“你不是还没上初中吗?等上了初中,好好学习不就行了?你不必成为神童,正常地健康成长就可以了!”就这样,女儿啥补习班也没报。等上了初一,刚开始的半年,她的压力特别大,因为周围同学大都在小学上过补习班。但是到了下半年,那些孩子泯然于众,以前的优势积累没有了,他们掌握的知识,女儿通过正常学习也都掌握了,女儿说:“现在,我的数学完全没问题!”
不要操之过急,慢慢地,让孩子把该学的学好就行了。家长不要盲目要求孩子,人家的孩子练了9年的琴,你的孩子一天也没练,而你非要孩子去和人家的孩子比弹琴,这等于自毁长城,肯定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
误区3.没准备,就匆忙上阵
作为孩子人生的向导,在孩子参与任何活动前,你都有必要告诉他,参与这项活动,你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包括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和物品上的。让孩子打有准备之仗,增加他获胜的机会。而不准备就匆忙上阵,是会挫伤孩子自信心的。
误区4.失败的阴影(负面的心锚)
学打篮球时,我有这种体验:一旦投篮不中,记住这种感觉了,就形成了负面心锚。这种负面心锚,我到上大学时才明白:实际上,你的信念也就是你投球前的想法决定了你能否投中。如果你感觉球不会进,那怎么投都不进。如果你感觉这次准进,那就真的进了。这感觉太重要了!如果孩子在体育课或者别的什么课上出现失误,受到同学嘲笑,他记住了这种耻辱的感觉。过段时间,表面上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可是一到类似情境中这种感觉就会重现,然后脸红、心跳、大脑一片空白……最后悲剧重演,事情又做砸了,大家又是一通嘲笑。孩子在学习、考试中,都有可能遭遇这样的心理阴影。
比如,你上台讲话,由于没准备好,讲得语无伦次,下面不少人嘲笑你。你特别敏感,把这种感觉记住了,结果这种感觉可能导致你这一辈子都不敢再上台讲话了。因为一站到台上,你就会心跳加速,语无伦次。
一个跳高运动员,他认为自己最好的成绩是跳过174cm。现在,让他面对180cm的横杆,如果他的认识不变,无论怎么训练他都跳不过180cm。他跳过180cm的前提是,他在潜意识里相信自己能够跳过180cm。他必须找到跳过180cm的感觉,并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经过训练是能够跳过去的。这就是突破极限的根本方法。
体育界曾经有个定论,就是认为体能极限决定了人没有办法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后来一个美国教练,把4分钟分成4个一分钟。他先让运动员在一分钟内跑完1/4英里,这是人类的短跑速度可以达到的。运动员通过这个成绩在心中确认,我能够在1分钟内跑完1/4英里。然后,他让运动员2分钟内跑完2/4英里;再然后,让运动员在3分钟内跑完3/4英里。等这些都实现了,这个运动员认定自己一定能跑下来,并最终突破了当时的最好成绩,他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让人惊讶的是,这个运动员突破后,当年就有23个人也在4分钟内跑完了1英里,第二年有250人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
可见,人的局限来自于自己的认识。如果孩子有过失败的阴影或者观念中有上限,那么他就无法突破自己。
误区5.破坏性批评
破坏性批评是说批评的矛头指向了人本身。比如,旅游时孩子迟到了,家长生气地说:“这么多人都在等你一个,你就是没有责任心!”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而仅仅因为一次迟到,孩子就被他最在乎的人否定了。所以说,破坏性批评是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最大杀手!孩子做错事情时,可以批评,但是批评的矛头要指向行为本身,而不是进行人身攻击。
误区6.拿自家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每个孩子都各有千秋,为什么非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较呢?很多家长习惯性地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孩子的优点比较,他认为这是在激励孩子,鞭策孩子。殊不知,这种做法严重伤害了自己孩子的自信心!人是没有可比性的,他是独特的,也是最好的!无论拿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孩子的优点比,还是拿孩子的优点和别人孩子的缺点比,都是错误的。前者让孩子自卑,后者让孩子自负,两者都不能让他正确地认识自己。 误区7.消极情绪
一段时间内,如果孩子持续被批评,他的郁闷情绪持续21天还没有消散,就会形成稳定的情绪状态。此时,他的体内不是分泌良性的激素,而是分泌恶性的激素,他的身体发育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他对世界的看法也会非常消极。如果孩子每天的生活状态都是情绪低落、心灰意冷的,那么他的智力将会处于萎缩状态无法开发,他对外的感觉模式完全是從恶性的角度来感受,他会觉得处处不如意。要知道,在我们的生命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事。世上万物有好有坏,父母要教孩子从良性的角度体会世界,从积极的角度发现美好。可以设想一下:人站在风景中,会感觉心旷神怡,心胸开阔;换个场景,如果人站在垃圾堆前,感觉又会如何?所以,父母要引发孩子的良性情绪,乐观、积极、向上……如果孩子总从痛苦的角度去感受世界,那他的人生就太悲惨了!
误区8.身体不健康
身体不健康,会导致孩子在与其他孩子互动中产生技不如人的感觉。这也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孩子找到做不好事情的客观理由。有了这个理由,孩子就不想努力了,甚至会把做不好事情正常化,最后形成不良的思维模式,变成平庸之人。
误区9.过分保护孩子
过分保护孩子,不如及时放手,让孩子有机会去实践一下。自信心的最初建立,是因为我们感觉自己可以做成一些事情。如果你不给孩子实践的机会,他拿什么建立自信心呢?所以,家长过分保护孩子其实是害孩子。一个孩子到了十几岁,什么也不会做,为防止别人看不起和避免出丑,他会说自己不愿意做。但不管自卑还是自负,都不能帮助孩子有效地建立自信心,所以,孩子能做的事情,家长一定要坚持让他自己完成。这一点非常重要。
误区10.自我价值严重缺乏
孩子在0~3岁时如果缺乏关爱,那么他在人前始终无法建立价值感。这时,父母要通过关爱、确认一些行为重新帮助孩子确立自我价值感。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如果极度缺乏,他很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因为他认为自己无价值,认为别人也无价值。而无价值,正是他攻击、伤害别人的前提,这是犯罪心理学上的共识。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有重要价值,那么他不可能学坏,因为他会感觉自己有太多事情要做,忙都忙不过来,哪里还有时间去伤害别人呢?另外,如果他认为人是无价的,就会敬畏生命。
误区11.强迫孩子做事
当孩子感觉自己做事是被强迫的,而非自愿的,那么他是没有什么自信可言的。感觉被奴役和被支配的孩子,其自信心会受到严重伤害。如果父母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这会直接伤害孩子的自信心。
【编辑:杨子】
当家长了解以下误区后,尽量在家庭教育中避免犯类似错误,则善莫大焉。
误区1.为孩子设立不恰当的目标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其成长速度也是不同的。有的孩子从小遥遥领先,有的孩子则在某个阶段受到激发,忽然发展起来……所以当孩子基础没有打好,能力没有开发出来时,给他设定过高的目标,无疑是让孩子放弃自信。由于孩子对自己能力的不自知,而你给孩子讲:“去年谁谁就做到了……”孩子相信了,然后他拼命努力,但因为能力有限总不能成功时,孩子会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行!这种失败的感觉会存留在孩子的記忆里,以后会在相同的情境中自动涌上心头。有些孩子一到重要考试就失常,实际上就是从前失败的感觉在作怪。所以,家长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不要让他轻易经受不该经受的挫折。
误区2.不操练,却希望孩子表现卓越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千万不要把自己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相比较。因为别人家的孩子很可能为此准备了多年,而你的孩子一次也没练过。
记得我女儿刚上初中时,曾万分沮丧地说:“老师布置练习题,刚在黑板上写完题目,有的同学就已经做完了。”看到这个同学这么快就完成了练习题,一副聪明绝顶的样子,我女儿很受打击。原来,这个同学参加奥数班时早就做过这些练习题,而我女儿根本就没练习过,落在后面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这不能说明我女儿就笨。
女儿上小学六年级时,她的同学大都报了各种补习班,学习中学课程。当时,女儿问她报不报,我说:“什么年龄接受什么教育是最好的。”女儿说她想去听听。我说行,去吧。她去听了一次,回来说:“根本不明白老师在说什么。”我说:“那就不要去了。”“不行,我要是不去不就更差吗?”女儿倒是很上进。“你不是还没上初中吗?等上了初中,好好学习不就行了?你不必成为神童,正常地健康成长就可以了!”就这样,女儿啥补习班也没报。等上了初一,刚开始的半年,她的压力特别大,因为周围同学大都在小学上过补习班。但是到了下半年,那些孩子泯然于众,以前的优势积累没有了,他们掌握的知识,女儿通过正常学习也都掌握了,女儿说:“现在,我的数学完全没问题!”
不要操之过急,慢慢地,让孩子把该学的学好就行了。家长不要盲目要求孩子,人家的孩子练了9年的琴,你的孩子一天也没练,而你非要孩子去和人家的孩子比弹琴,这等于自毁长城,肯定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
误区3.没准备,就匆忙上阵
作为孩子人生的向导,在孩子参与任何活动前,你都有必要告诉他,参与这项活动,你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包括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和物品上的。让孩子打有准备之仗,增加他获胜的机会。而不准备就匆忙上阵,是会挫伤孩子自信心的。
误区4.失败的阴影(负面的心锚)
学打篮球时,我有这种体验:一旦投篮不中,记住这种感觉了,就形成了负面心锚。这种负面心锚,我到上大学时才明白:实际上,你的信念也就是你投球前的想法决定了你能否投中。如果你感觉球不会进,那怎么投都不进。如果你感觉这次准进,那就真的进了。这感觉太重要了!如果孩子在体育课或者别的什么课上出现失误,受到同学嘲笑,他记住了这种耻辱的感觉。过段时间,表面上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可是一到类似情境中这种感觉就会重现,然后脸红、心跳、大脑一片空白……最后悲剧重演,事情又做砸了,大家又是一通嘲笑。孩子在学习、考试中,都有可能遭遇这样的心理阴影。
比如,你上台讲话,由于没准备好,讲得语无伦次,下面不少人嘲笑你。你特别敏感,把这种感觉记住了,结果这种感觉可能导致你这一辈子都不敢再上台讲话了。因为一站到台上,你就会心跳加速,语无伦次。
一个跳高运动员,他认为自己最好的成绩是跳过174cm。现在,让他面对180cm的横杆,如果他的认识不变,无论怎么训练他都跳不过180cm。他跳过180cm的前提是,他在潜意识里相信自己能够跳过180cm。他必须找到跳过180cm的感觉,并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经过训练是能够跳过去的。这就是突破极限的根本方法。
体育界曾经有个定论,就是认为体能极限决定了人没有办法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后来一个美国教练,把4分钟分成4个一分钟。他先让运动员在一分钟内跑完1/4英里,这是人类的短跑速度可以达到的。运动员通过这个成绩在心中确认,我能够在1分钟内跑完1/4英里。然后,他让运动员2分钟内跑完2/4英里;再然后,让运动员在3分钟内跑完3/4英里。等这些都实现了,这个运动员认定自己一定能跑下来,并最终突破了当时的最好成绩,他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让人惊讶的是,这个运动员突破后,当年就有23个人也在4分钟内跑完了1英里,第二年有250人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
可见,人的局限来自于自己的认识。如果孩子有过失败的阴影或者观念中有上限,那么他就无法突破自己。
误区5.破坏性批评
破坏性批评是说批评的矛头指向了人本身。比如,旅游时孩子迟到了,家长生气地说:“这么多人都在等你一个,你就是没有责任心!”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而仅仅因为一次迟到,孩子就被他最在乎的人否定了。所以说,破坏性批评是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最大杀手!孩子做错事情时,可以批评,但是批评的矛头要指向行为本身,而不是进行人身攻击。
误区6.拿自家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每个孩子都各有千秋,为什么非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较呢?很多家长习惯性地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孩子的优点比较,他认为这是在激励孩子,鞭策孩子。殊不知,这种做法严重伤害了自己孩子的自信心!人是没有可比性的,他是独特的,也是最好的!无论拿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孩子的优点比,还是拿孩子的优点和别人孩子的缺点比,都是错误的。前者让孩子自卑,后者让孩子自负,两者都不能让他正确地认识自己。 误区7.消极情绪
一段时间内,如果孩子持续被批评,他的郁闷情绪持续21天还没有消散,就会形成稳定的情绪状态。此时,他的体内不是分泌良性的激素,而是分泌恶性的激素,他的身体发育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他对世界的看法也会非常消极。如果孩子每天的生活状态都是情绪低落、心灰意冷的,那么他的智力将会处于萎缩状态无法开发,他对外的感觉模式完全是從恶性的角度来感受,他会觉得处处不如意。要知道,在我们的生命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事。世上万物有好有坏,父母要教孩子从良性的角度体会世界,从积极的角度发现美好。可以设想一下:人站在风景中,会感觉心旷神怡,心胸开阔;换个场景,如果人站在垃圾堆前,感觉又会如何?所以,父母要引发孩子的良性情绪,乐观、积极、向上……如果孩子总从痛苦的角度去感受世界,那他的人生就太悲惨了!
误区8.身体不健康
身体不健康,会导致孩子在与其他孩子互动中产生技不如人的感觉。这也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孩子找到做不好事情的客观理由。有了这个理由,孩子就不想努力了,甚至会把做不好事情正常化,最后形成不良的思维模式,变成平庸之人。
误区9.过分保护孩子
过分保护孩子,不如及时放手,让孩子有机会去实践一下。自信心的最初建立,是因为我们感觉自己可以做成一些事情。如果你不给孩子实践的机会,他拿什么建立自信心呢?所以,家长过分保护孩子其实是害孩子。一个孩子到了十几岁,什么也不会做,为防止别人看不起和避免出丑,他会说自己不愿意做。但不管自卑还是自负,都不能帮助孩子有效地建立自信心,所以,孩子能做的事情,家长一定要坚持让他自己完成。这一点非常重要。
误区10.自我价值严重缺乏
孩子在0~3岁时如果缺乏关爱,那么他在人前始终无法建立价值感。这时,父母要通过关爱、确认一些行为重新帮助孩子确立自我价值感。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如果极度缺乏,他很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因为他认为自己无价值,认为别人也无价值。而无价值,正是他攻击、伤害别人的前提,这是犯罪心理学上的共识。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有重要价值,那么他不可能学坏,因为他会感觉自己有太多事情要做,忙都忙不过来,哪里还有时间去伤害别人呢?另外,如果他认为人是无价的,就会敬畏生命。
误区11.强迫孩子做事
当孩子感觉自己做事是被强迫的,而非自愿的,那么他是没有什么自信可言的。感觉被奴役和被支配的孩子,其自信心会受到严重伤害。如果父母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这会直接伤害孩子的自信心。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