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法克制的偷窃
小惠今年14岁,是一名初二女生。她学习成绩中上等,不过数学成绩很好,曾在广东省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得过初中组的二等奖。她家境殷实,衣服、用品都很高档,每月有300元的零花钱,是同学们都十分羡慕的富二代。
不久前的一天,小惠的妈妈田女士接到一个文具店打来的电话,让她马上去店里接受罚款,否则就不放小惠回家。田女士慌忙赶到文具店,得知小惠在文具店行窃,被管理员逮个正着。赃物是一支德国进口水笔,价值9元钱。出于对小惠的爱护,管理员没有报警。
田女士认定是管理员搞错了,因为小惠根本不缺那9元钱,犯不着偷。再说,小惠胆小、文静,怎么会是个贼呢?但看到小惠一脸知错认错的表情,田女士哭笑不得,只好交了10倍的罚款,回家慢慢审问小惠。
面对严肃的妈妈,小惠不敢隐瞒,将自己半年来所做的案和盘托出。田女士怎么也不能相信,自己的宝贝女儿居然是个作案累累的惯偷!小惠在超市、书店、文具店、饰品店总共作案十多次,究竟十几次小惠也说不清楚。所偷的东西有铅笔、三角板、橡皮、束发皮筋、巧克力等,都是不值钱的东西。令田女士不解的是,这些偷来的东西小惠几乎从来不用,有的藏了起来,有的送给了同学,有的则顺手丢进了垃圾箱。
“如果想要什么东西,可以用钱买嘛,你又不缺钱。既然不需要,为什么还要偷呢?”田女士质问小惠。
小惠支支吾吾地说:“就是想偷,管不住自己。”
田女士问:“偷东西的时候你不害怕吗?”
小惠如实相告:“怕得要死,但成功之后感觉特别特别好!”
田女士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女儿可能患上了某种心理疾病。于是慌忙找到我求助。
究竟她在报复谁
听了田女士的讲述,我判断小惠患了偷窃癖,一种特殊的变态心理引发的怪异行为。
“变态心理?您没有搞错吧?”田女士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分析道:“从精神病学的角度看,偷窃癖的特征多表现为:第一,反复出现不能控制的偷窃冲动,患者达到一定紧张度时,因自控能力下降而实施偷窃,以满足变态心理的需要。第二,所偷窃的物品无明显选择性,不是以获取经济利益和使用为目的,有些赃物甚至是废物,患者将其扔掉或收藏起来,从不使用。第三,患者实施偷窃前无预谋,均由行窃前的冲动所致,且是单独作案。对照小惠的情况,每一条都符合。”
田女士一时语塞。想了想又问:“这么说,小惠偷东西不属于小偷行窃?”
我回答:“小偷行窃是有预谋的,以占有赃物的经济价值为目的,而小惠偷東西恰恰相反,仅仅是为了享受偷窃成功的快感,是一种病理性行为。”
田女士问:“可是,小惠是怎么得上这种怪病的?”
我说:“偷窃癖的致病因素较复杂。研究者认为,患有偷窃癖的儿童有大脑发育不良和脑内单胺代谢异常等情况,其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与同龄儿童有偏差。也就是说,偷窃是心理疾病的外在表现,内在的驱动力通常是焦虑、抑郁和强迫症。另外,患有偷窃癖的儿童多由祖辈监护养育,或父母离异、再婚,与父母缺少情感沟通,在学校多被孤立、惩罚,这使他们缺少爱和理性诱导,因此也就难以建立自尊自爱。当他们的快乐取向与某些不良行为联系在一起,在潜意识中形成了一种自我精神补偿。另有研究证实,有偷窃癖的人大多有性格缺陷,如自幼倔强、好强、自私狭隘、交往狭窄、报复心理极强,无论是家人的责骂,还是朋友的批评,都容易在他们心中产生一种报复的冲动,而这种报复心理往往就是通过偷窃行为发泄出来的。调查发现,偷窃癖患者最初常常都有一种报复心理,是想通过偷东西来报复伤害过他的人。但以后的行为似乎与这种报复方式并不直接相关,更多的是一种习惯。”
“报复?”田女士大惑不解,“她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什么家务都不让她做,连自己的袜子都是保姆给洗,上着价格最高的钢琴班,找最有名的老师对她进行一对一辅导,她还有什么不满的?”
交流中我了解到,小惠从小聪明活泼,父母对她的期望很高,入学之前就开始从各个方面培养她,给她报了舞蹈、钢琴、英语、奥数等辅导班。小惠入学后,父母对她的学习一直抓得很紧,要求她重要考试必须保持在班级前三名。小惠听话,学习一直很努力,没有让父母失望。为了让女儿的成绩始终拔尖儿,田女士每天给小惠额外布置作业,双休日几乎没有休息过。有一件事极具代表性:小惠10岁那年的暑假里,为了让女儿完成一篇以博物馆为题材的作文,田女士和丈夫带着小惠飞赴法国巴黎,匆匆参观了卢浮宫,当天晚上就乘飞机回国,因为要赶回来上一堂奥数课!
我问:“您给小惠报那么多辅导班,小惠乐意上吗?”
田女士不以为然地说:“小孩子哪有不爱偷懒的?但为了孩子以后的成功,哪个家长敢听之任之?虽然我家的经济条件比较好,但也经不住她坐吃山空啊!再说,跟富豪相比,我家还是贫农呢。”
我打断她,问:“您有没有发现小惠有厌学的表现?”
田女士叹了一口气,说:“怎么没有,她就是懒骨头!我早就发现她做作业拖拖拉拉,遇到难题就上网搜答案。我骂她,她就哭,把我哭得心软了就没事了。从上个学期开始,小惠的学习成绩出现了严重滑坡,重要考试连班里前五名都不能保证!”
我笑了:“这叫严重滑坡?您的要求太高了,应该让孩子适当放松放松。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嘛。”
田女士表情严肃地说:“家庭教育不能放松啊!大家都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中途和冲刺都不能输啊!明年小惠就要参加中考了,别的家长都要给孩子加码,我怎么敢放松?”
我不紧不慢地问:“现在小惠出现了心理问题,连健康都不能保证,您觉得自己的焦虑是给小惠帮忙还是帮倒忙?”
田女士愣住了,神情恍惚地问:“您的意思是说,小惠在报复我吗?”
我说:“您终于认识到了。很好,小惠的心理康复有希望了。” 厌恶疗法解烦恼
在田女士的要求下,我同意从第二天开始对小惠进行心理矫正辅导。结束咨询时,我叮嘱她:“小惠有偷窃恶习,的确让家长很难接受,但不要打骂她,甚至不要当面批评她,因为她的偷窃行为是病态心理的外在表现,批评、惩罚意味着压制她的精神需求,不但效果不好,反而容易促使她形成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
第二天,我首先向小惠解释了偷窃癖的行为特征和致病因,重点强调她在偷窃时的内心冲突。小惠是个聪明孩子,很快就领悟到自己的报复心理对自己成长不利,表示愿意接受我的治疗。
我对小惠的心理治疗主要采用厌恶疗法。根据条件反射原理,人在出现某种行为时,如果受到一个满意的刺激,比如被表扬被羡慕,其行为就会得到强化并容易再次出现;反之,如果这种行为受到了一个厌恶性的刺激,比如被斥责或被冷落,那么这种刺激就会对神经反射产生抑制作用,使其相关的行为反应逐渐消退。对小惠来说,正是由于她每次偷窃后都体会到了快意和满足,才使得其偷窃的行为反复出现。如果让她在每次偷窃后都无法获得快意和满足,反而让她感到厌恶和痛苦,那么她的偷窃行为就会逐渐受到抑制而减轻,直至消失。这便是厌恶疗法。
我从电脑里调出小偷行窃被捉的视频集,长达两个小时,让小惠连续看完。视频里,小偷被殴打、被围观的人吐口水、被警察戴上手铐押上警车、被法官宣判有罪、小偷痛苦地忏悔、小偷家人羞愧地躲避众人……这些视频不是表演,而是纪实。看到一个半小时的时候,小惠就跑到门外呕吐了。回来时,她浑身瘫软,哭着向我发誓再也不偷东西了。
在我的鼓励下,小惠做出了勇敢的选择:在妈妈的陪同下,把所偷的物品尽可能找出来,如数归还店家,已经灭失的就照价赔偿,争取谅解。令小惠和田女士感动的是,所有店家都夸小惠是个诚实、善良的好孩子,甚至邀请小惠假期去打工。
除了在心理辅导室接受厌恶疗法治疗以外,我要求小惠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矫正。如果再有偷窃冲动,就拧自己的胳膊,或者强迫自己做其他令自己厌烦的事,比如吃一块臭豆腐。另外,我要求田女士配合小惠,这样矫正效果会更好。
我提醒小惠:“要想纠正自己已经习惯成癖的行为,需要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在矫正自己行为的过程中,应该持之以恒。如果不能保证每次出现偷窃冲动时都主动给自己厌恶性刺激,就会给彻底矫正不良的癖好带来阻碍。”
小惠用坚定的目光看着我,重重地点了点头。
接下来,我引导小惠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和劣势,引导她巩固学习兴趣,自觉学习。另外,我教她通过合理的途径宣泄负面情绪,抑制不良心理的形成,并鼓勵她多与同学交谈,积极投入到集体活动中去,用积极情绪抵消负面情绪。
最后,我与田女士进行了两次长谈,引导她建立正确的教育观,避免把焦虑情绪转嫁给小惠。从开始的鄙夷到有限地接受,从半信半疑到最后的恍然大悟,她终于明白,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不能只用学习成绩这一把尺子,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才是王道。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过大的心理压力会给孩子造成终身遗憾。
小惠的偷窃癖被治愈了,但田女士感觉更大的收获是自己有偏差甚至颠倒的教育观念得到了纠正。
【编辑:陈彤】
小惠今年14岁,是一名初二女生。她学习成绩中上等,不过数学成绩很好,曾在广东省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得过初中组的二等奖。她家境殷实,衣服、用品都很高档,每月有300元的零花钱,是同学们都十分羡慕的富二代。
不久前的一天,小惠的妈妈田女士接到一个文具店打来的电话,让她马上去店里接受罚款,否则就不放小惠回家。田女士慌忙赶到文具店,得知小惠在文具店行窃,被管理员逮个正着。赃物是一支德国进口水笔,价值9元钱。出于对小惠的爱护,管理员没有报警。
田女士认定是管理员搞错了,因为小惠根本不缺那9元钱,犯不着偷。再说,小惠胆小、文静,怎么会是个贼呢?但看到小惠一脸知错认错的表情,田女士哭笑不得,只好交了10倍的罚款,回家慢慢审问小惠。
面对严肃的妈妈,小惠不敢隐瞒,将自己半年来所做的案和盘托出。田女士怎么也不能相信,自己的宝贝女儿居然是个作案累累的惯偷!小惠在超市、书店、文具店、饰品店总共作案十多次,究竟十几次小惠也说不清楚。所偷的东西有铅笔、三角板、橡皮、束发皮筋、巧克力等,都是不值钱的东西。令田女士不解的是,这些偷来的东西小惠几乎从来不用,有的藏了起来,有的送给了同学,有的则顺手丢进了垃圾箱。
“如果想要什么东西,可以用钱买嘛,你又不缺钱。既然不需要,为什么还要偷呢?”田女士质问小惠。
小惠支支吾吾地说:“就是想偷,管不住自己。”
田女士问:“偷东西的时候你不害怕吗?”
小惠如实相告:“怕得要死,但成功之后感觉特别特别好!”
田女士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女儿可能患上了某种心理疾病。于是慌忙找到我求助。
究竟她在报复谁
听了田女士的讲述,我判断小惠患了偷窃癖,一种特殊的变态心理引发的怪异行为。
“变态心理?您没有搞错吧?”田女士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分析道:“从精神病学的角度看,偷窃癖的特征多表现为:第一,反复出现不能控制的偷窃冲动,患者达到一定紧张度时,因自控能力下降而实施偷窃,以满足变态心理的需要。第二,所偷窃的物品无明显选择性,不是以获取经济利益和使用为目的,有些赃物甚至是废物,患者将其扔掉或收藏起来,从不使用。第三,患者实施偷窃前无预谋,均由行窃前的冲动所致,且是单独作案。对照小惠的情况,每一条都符合。”
田女士一时语塞。想了想又问:“这么说,小惠偷东西不属于小偷行窃?”
我回答:“小偷行窃是有预谋的,以占有赃物的经济价值为目的,而小惠偷東西恰恰相反,仅仅是为了享受偷窃成功的快感,是一种病理性行为。”
田女士问:“可是,小惠是怎么得上这种怪病的?”
我说:“偷窃癖的致病因素较复杂。研究者认为,患有偷窃癖的儿童有大脑发育不良和脑内单胺代谢异常等情况,其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与同龄儿童有偏差。也就是说,偷窃是心理疾病的外在表现,内在的驱动力通常是焦虑、抑郁和强迫症。另外,患有偷窃癖的儿童多由祖辈监护养育,或父母离异、再婚,与父母缺少情感沟通,在学校多被孤立、惩罚,这使他们缺少爱和理性诱导,因此也就难以建立自尊自爱。当他们的快乐取向与某些不良行为联系在一起,在潜意识中形成了一种自我精神补偿。另有研究证实,有偷窃癖的人大多有性格缺陷,如自幼倔强、好强、自私狭隘、交往狭窄、报复心理极强,无论是家人的责骂,还是朋友的批评,都容易在他们心中产生一种报复的冲动,而这种报复心理往往就是通过偷窃行为发泄出来的。调查发现,偷窃癖患者最初常常都有一种报复心理,是想通过偷东西来报复伤害过他的人。但以后的行为似乎与这种报复方式并不直接相关,更多的是一种习惯。”
“报复?”田女士大惑不解,“她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什么家务都不让她做,连自己的袜子都是保姆给洗,上着价格最高的钢琴班,找最有名的老师对她进行一对一辅导,她还有什么不满的?”
交流中我了解到,小惠从小聪明活泼,父母对她的期望很高,入学之前就开始从各个方面培养她,给她报了舞蹈、钢琴、英语、奥数等辅导班。小惠入学后,父母对她的学习一直抓得很紧,要求她重要考试必须保持在班级前三名。小惠听话,学习一直很努力,没有让父母失望。为了让女儿的成绩始终拔尖儿,田女士每天给小惠额外布置作业,双休日几乎没有休息过。有一件事极具代表性:小惠10岁那年的暑假里,为了让女儿完成一篇以博物馆为题材的作文,田女士和丈夫带着小惠飞赴法国巴黎,匆匆参观了卢浮宫,当天晚上就乘飞机回国,因为要赶回来上一堂奥数课!
我问:“您给小惠报那么多辅导班,小惠乐意上吗?”
田女士不以为然地说:“小孩子哪有不爱偷懒的?但为了孩子以后的成功,哪个家长敢听之任之?虽然我家的经济条件比较好,但也经不住她坐吃山空啊!再说,跟富豪相比,我家还是贫农呢。”
我打断她,问:“您有没有发现小惠有厌学的表现?”
田女士叹了一口气,说:“怎么没有,她就是懒骨头!我早就发现她做作业拖拖拉拉,遇到难题就上网搜答案。我骂她,她就哭,把我哭得心软了就没事了。从上个学期开始,小惠的学习成绩出现了严重滑坡,重要考试连班里前五名都不能保证!”
我笑了:“这叫严重滑坡?您的要求太高了,应该让孩子适当放松放松。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嘛。”
田女士表情严肃地说:“家庭教育不能放松啊!大家都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中途和冲刺都不能输啊!明年小惠就要参加中考了,别的家长都要给孩子加码,我怎么敢放松?”
我不紧不慢地问:“现在小惠出现了心理问题,连健康都不能保证,您觉得自己的焦虑是给小惠帮忙还是帮倒忙?”
田女士愣住了,神情恍惚地问:“您的意思是说,小惠在报复我吗?”
我说:“您终于认识到了。很好,小惠的心理康复有希望了。” 厌恶疗法解烦恼
在田女士的要求下,我同意从第二天开始对小惠进行心理矫正辅导。结束咨询时,我叮嘱她:“小惠有偷窃恶习,的确让家长很难接受,但不要打骂她,甚至不要当面批评她,因为她的偷窃行为是病态心理的外在表现,批评、惩罚意味着压制她的精神需求,不但效果不好,反而容易促使她形成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
第二天,我首先向小惠解释了偷窃癖的行为特征和致病因,重点强调她在偷窃时的内心冲突。小惠是个聪明孩子,很快就领悟到自己的报复心理对自己成长不利,表示愿意接受我的治疗。
我对小惠的心理治疗主要采用厌恶疗法。根据条件反射原理,人在出现某种行为时,如果受到一个满意的刺激,比如被表扬被羡慕,其行为就会得到强化并容易再次出现;反之,如果这种行为受到了一个厌恶性的刺激,比如被斥责或被冷落,那么这种刺激就会对神经反射产生抑制作用,使其相关的行为反应逐渐消退。对小惠来说,正是由于她每次偷窃后都体会到了快意和满足,才使得其偷窃的行为反复出现。如果让她在每次偷窃后都无法获得快意和满足,反而让她感到厌恶和痛苦,那么她的偷窃行为就会逐渐受到抑制而减轻,直至消失。这便是厌恶疗法。
我从电脑里调出小偷行窃被捉的视频集,长达两个小时,让小惠连续看完。视频里,小偷被殴打、被围观的人吐口水、被警察戴上手铐押上警车、被法官宣判有罪、小偷痛苦地忏悔、小偷家人羞愧地躲避众人……这些视频不是表演,而是纪实。看到一个半小时的时候,小惠就跑到门外呕吐了。回来时,她浑身瘫软,哭着向我发誓再也不偷东西了。
在我的鼓励下,小惠做出了勇敢的选择:在妈妈的陪同下,把所偷的物品尽可能找出来,如数归还店家,已经灭失的就照价赔偿,争取谅解。令小惠和田女士感动的是,所有店家都夸小惠是个诚实、善良的好孩子,甚至邀请小惠假期去打工。
除了在心理辅导室接受厌恶疗法治疗以外,我要求小惠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矫正。如果再有偷窃冲动,就拧自己的胳膊,或者强迫自己做其他令自己厌烦的事,比如吃一块臭豆腐。另外,我要求田女士配合小惠,这样矫正效果会更好。
我提醒小惠:“要想纠正自己已经习惯成癖的行为,需要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在矫正自己行为的过程中,应该持之以恒。如果不能保证每次出现偷窃冲动时都主动给自己厌恶性刺激,就会给彻底矫正不良的癖好带来阻碍。”
小惠用坚定的目光看着我,重重地点了点头。
接下来,我引导小惠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和劣势,引导她巩固学习兴趣,自觉学习。另外,我教她通过合理的途径宣泄负面情绪,抑制不良心理的形成,并鼓勵她多与同学交谈,积极投入到集体活动中去,用积极情绪抵消负面情绪。
最后,我与田女士进行了两次长谈,引导她建立正确的教育观,避免把焦虑情绪转嫁给小惠。从开始的鄙夷到有限地接受,从半信半疑到最后的恍然大悟,她终于明白,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不能只用学习成绩这一把尺子,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才是王道。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过大的心理压力会给孩子造成终身遗憾。
小惠的偷窃癖被治愈了,但田女士感觉更大的收获是自己有偏差甚至颠倒的教育观念得到了纠正。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