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市发上了历史上罕见的8.0级大地震。全国上下为之震惊。地震发生后,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立即做出反应。财政部当晚拨付救灾资金,央行也迅速部署紧急救灾六项紧急措施。随着对灾情严重性的重新认识,财政性无偿资源的投入,显然为抗震抗灾和灾后重建迫切之需;在去年防通胀、防过热“双防”背景下确立的从紧货币政策和稳健财政政策,现在显露微调的功能。如何打好“稳健财政从紧货币”这张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配合的问题成为影响今年我国经济走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5·12”地震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据官方数据显示,此次地震灾区总人口在5000万左右,受灾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地震波及的范围如此之大,在短期内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从宏观层面来看,首先是对我国控制物价不利,此次大灾将推高粮食与生猪供应紧张和价格的预期,地震可能会使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中国今年前4个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上升8.2%,其中4月份CPI较上年同期上升8.5%,徘徊于12年高点附近。4月份食品价格上涨22.1%,而四川是中国第一大猪肉生产省份和第五大粮食生产省份,地震的发生,或许会使已经很高的粮食价格水平再度向上推动,从而将对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造成进一步压力。其次,可能对我国今年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造成影响。目前据一些专业机构初步预测,此次地震可能使得2008年GDP增长率下降0.4-0.7个百分点。
灾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在抗震救灾是当前第一要务的大背景下,防止CPI出现“普涨”关系到经济的平稳运行的意义更显突出,目前流动性管理、维护物价稳定、稳定人民币升值趋势等多重调控目标已对货币政策形成一定牵制,因此抗震救灾、稳定物价的重心主要落在财政政策身上。
首先,抗震救灾是当前财政政策最需发力的领域。只有迅速调拨财力、保障物资供应和人员调配才能完成要求。随着抗震救灾的深入和将来灾后的重建,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出还将会大幅度增加。在救灾过程中,必须大力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加大财政支出,及时制定和部署灾后重建的一些税收优惠等。其次,四川拥有电力、天然气等优势资源,但这些相关企业的总部并不在本省,导致本地税收收入流向总部所在地政府。地震灾害重建是一个漫长过程,灾后孤儿、老人、伤残者的安置和救济资助需长期投入资金。企业所得税政策应立即进行调整,将灾区企业分支机构的所得税全部留给当地政府,以增强其自救和重建的能力。再次,防止物价上涨,特别是在防止价格上涨趋势由食品向非食品的传导中,财政政策也能起到积极作用。四川向外输出的猪肉约占全国消费的4%,地震短期内可能导致调出猪肉减少,物价水平可能会因部分商品供给的减少而抬头。如果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考虑在受灾地区实行区域税收优惠,这样,既可以鼓励当地企业生产自救,又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达到抑制物价上涨的目的。最后,对中国经济增长未来可能出现的波动,财税政策也应未雨绸缪。南方雪灾和“5·12”大地震,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灾区重建需投入大量资金,这为增值税转型在全国推开提供了良机。增值税转型的一个重要意义,是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政策支持。增值税转型将大大降低企业更新设备和技术升级的投入成本。
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结合部领域的合理协调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过程中虽然覆盖不同领域,使用不同的政策工具,但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又在某些领域存在天然的结合点,例如国债。国债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一个最基本的结合部。国债可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筹集财政资金。针对目前举国全力抗震救灾的形势,目前可行的政策措施,就是中央财政增发国债,用于地震灾区灾民安置和重建。近几年,中央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央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2007年末中央政府债务余额占GDP比重为20.9%。2008年,中央财政减少了赤字规模,赤字率将下降至0.7%。中央财政一季度收入实际增长远高出年度预算增长,目前赤字率和债务率保持在较低水平,表明中央政府财政状况良好,不仅可动用财力充裕,而且有较大的减税和发债空间。其次,从另一个角度看,国债进入二级市场之后,由于其低风险和高流动性,则成为中央银行通过回购或逆回购方式以回收或投放基础货币的重要载体,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面对灾后出现的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压力,国家可以充分利用国债,有效地对利率进行控制,在满足灾区救灾资金充足到位的同时,更要注意在全局范围内控制信贷规模和信贷水平,最终达到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另一个方面,中央财政与央行相关政策相配合,应为救灾和灾后重建贷款提供利息补贴,分担灾区金融机构风险,鼓励灾区金融机构放贷。可以选择的一项政策是降低灾区金融机构营业税税率。中国现行税收政策,对金融机构征收5%的营业税,和国际水平相比,中国金融机构税负明显偏重。给予地震灾区金融机构降低营业税税收优惠政策,不仅支持灾区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救灾和重建,也为下一步营业税改革提供经验。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
“5·12”地震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据官方数据显示,此次地震灾区总人口在5000万左右,受灾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地震波及的范围如此之大,在短期内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从宏观层面来看,首先是对我国控制物价不利,此次大灾将推高粮食与生猪供应紧张和价格的预期,地震可能会使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中国今年前4个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上升8.2%,其中4月份CPI较上年同期上升8.5%,徘徊于12年高点附近。4月份食品价格上涨22.1%,而四川是中国第一大猪肉生产省份和第五大粮食生产省份,地震的发生,或许会使已经很高的粮食价格水平再度向上推动,从而将对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造成进一步压力。其次,可能对我国今年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造成影响。目前据一些专业机构初步预测,此次地震可能使得2008年GDP增长率下降0.4-0.7个百分点。
灾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在抗震救灾是当前第一要务的大背景下,防止CPI出现“普涨”关系到经济的平稳运行的意义更显突出,目前流动性管理、维护物价稳定、稳定人民币升值趋势等多重调控目标已对货币政策形成一定牵制,因此抗震救灾、稳定物价的重心主要落在财政政策身上。
首先,抗震救灾是当前财政政策最需发力的领域。只有迅速调拨财力、保障物资供应和人员调配才能完成要求。随着抗震救灾的深入和将来灾后的重建,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出还将会大幅度增加。在救灾过程中,必须大力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加大财政支出,及时制定和部署灾后重建的一些税收优惠等。其次,四川拥有电力、天然气等优势资源,但这些相关企业的总部并不在本省,导致本地税收收入流向总部所在地政府。地震灾害重建是一个漫长过程,灾后孤儿、老人、伤残者的安置和救济资助需长期投入资金。企业所得税政策应立即进行调整,将灾区企业分支机构的所得税全部留给当地政府,以增强其自救和重建的能力。再次,防止物价上涨,特别是在防止价格上涨趋势由食品向非食品的传导中,财政政策也能起到积极作用。四川向外输出的猪肉约占全国消费的4%,地震短期内可能导致调出猪肉减少,物价水平可能会因部分商品供给的减少而抬头。如果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考虑在受灾地区实行区域税收优惠,这样,既可以鼓励当地企业生产自救,又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达到抑制物价上涨的目的。最后,对中国经济增长未来可能出现的波动,财税政策也应未雨绸缪。南方雪灾和“5·12”大地震,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灾区重建需投入大量资金,这为增值税转型在全国推开提供了良机。增值税转型的一个重要意义,是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政策支持。增值税转型将大大降低企业更新设备和技术升级的投入成本。
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结合部领域的合理协调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过程中虽然覆盖不同领域,使用不同的政策工具,但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又在某些领域存在天然的结合点,例如国债。国债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一个最基本的结合部。国债可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筹集财政资金。针对目前举国全力抗震救灾的形势,目前可行的政策措施,就是中央财政增发国债,用于地震灾区灾民安置和重建。近几年,中央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央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2007年末中央政府债务余额占GDP比重为20.9%。2008年,中央财政减少了赤字规模,赤字率将下降至0.7%。中央财政一季度收入实际增长远高出年度预算增长,目前赤字率和债务率保持在较低水平,表明中央政府财政状况良好,不仅可动用财力充裕,而且有较大的减税和发债空间。其次,从另一个角度看,国债进入二级市场之后,由于其低风险和高流动性,则成为中央银行通过回购或逆回购方式以回收或投放基础货币的重要载体,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面对灾后出现的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压力,国家可以充分利用国债,有效地对利率进行控制,在满足灾区救灾资金充足到位的同时,更要注意在全局范围内控制信贷规模和信贷水平,最终达到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另一个方面,中央财政与央行相关政策相配合,应为救灾和灾后重建贷款提供利息补贴,分担灾区金融机构风险,鼓励灾区金融机构放贷。可以选择的一项政策是降低灾区金融机构营业税税率。中国现行税收政策,对金融机构征收5%的营业税,和国际水平相比,中国金融机构税负明显偏重。给予地震灾区金融机构降低营业税税收优惠政策,不仅支持灾区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救灾和重建,也为下一步营业税改革提供经验。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