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长此以往必将扼制学生的思维。笔者认为数学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设计富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切身体验到身边处处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的实际问题,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主动参与学习数学的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索兴趣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如教学单式条形统计图时,我没有采用书上的例题,而是让学生事先把同班同学生日的统计表制成统计图,学生较感兴趣,积极性较高。接着又让学生着手统计昨天的单元考试成绩。这样的题材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这样教学,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实际数学化,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以及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二、感受生活数学,强化学习欲望
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我们了解客观世界的基本工具。教师要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欲望。
如教学《长方体物体的捆扎方法》一课,设计了五个问题:1.先让大家猜一猜,如果给你4个这样相同的磁带盒摆成一个大长方体有多少种摆法?你是怎样考虑的?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2.请同学们猜一猜哪种情况用绳最短?并计算验证一下。3.检验一下哪种扎法最牢固?4.小组讨论一下,如果有六个这样的长方体,有多少种摆法?5.如果是八块呢?该有多少种不同的摆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扎一扎、算一算来研究长方体物体包装中的问题,使学生悟出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只要处处留心,就能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三、探究生活问题,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时。我没有采用常规教法:先让学生先分别算出两组算式,得出“整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率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的结论,接着告诉学生利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然后让学生利用规律进行简算。而是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今天是5月31日,明天是什么节?(六一节)。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六一”节学校为大家安排了精彩的节目,其中六年级的节目要用3/4小时,五年级的节目要用1/6小时,四年级的节目要用1/4小时,问:3个年级一共用了多少小时?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在交流的基础上,学生自然地得出:如果我采用简便算法,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由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当然要比老师直接告诉答案的效果好得多。通过创设简算与不简算对比的情景,激发学生对学习简算技能、形成简算意识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利用生活经验,促进数学学习
批改作业中,我发现有一类问题张某的答句老是出错。比如:“这筐水果有多重?”他总是回答:“这筐水果有45重。”瞧,今天的作业又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把他叫到身边:“你今年多大?”“9岁。”“能把话说完整吗?”“我今年9岁。”“不。应该说你今年9大。”我故意说。小家伙立即给我纠正:“不,应该说9岁。”我不动声色,又如法炮制了几个类似的例子:“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我家到学校大约有2千米。”“不,应该说你家到学校大约2远。”“你有多高?”“我的身高大约是130厘米。”“不,应该说你的身高大约是130高。”“不是的……”小家伙有些着急了。这时我把作业本递给了他。他一看,吐了一下舌头,立即转身订正去了。从此,他再没犯过这样的错误。张某所犯的这种错误也许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都曾遇到过。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正是运用了学生正确的生活经验来矫正他学习中的错误。
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教师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索兴趣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如教学单式条形统计图时,我没有采用书上的例题,而是让学生事先把同班同学生日的统计表制成统计图,学生较感兴趣,积极性较高。接着又让学生着手统计昨天的单元考试成绩。这样的题材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这样教学,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实际数学化,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以及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二、感受生活数学,强化学习欲望
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我们了解客观世界的基本工具。教师要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欲望。
如教学《长方体物体的捆扎方法》一课,设计了五个问题:1.先让大家猜一猜,如果给你4个这样相同的磁带盒摆成一个大长方体有多少种摆法?你是怎样考虑的?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2.请同学们猜一猜哪种情况用绳最短?并计算验证一下。3.检验一下哪种扎法最牢固?4.小组讨论一下,如果有六个这样的长方体,有多少种摆法?5.如果是八块呢?该有多少种不同的摆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扎一扎、算一算来研究长方体物体包装中的问题,使学生悟出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只要处处留心,就能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三、探究生活问题,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时。我没有采用常规教法:先让学生先分别算出两组算式,得出“整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率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的结论,接着告诉学生利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然后让学生利用规律进行简算。而是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今天是5月31日,明天是什么节?(六一节)。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六一”节学校为大家安排了精彩的节目,其中六年级的节目要用3/4小时,五年级的节目要用1/6小时,四年级的节目要用1/4小时,问:3个年级一共用了多少小时?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在交流的基础上,学生自然地得出:如果我采用简便算法,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由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当然要比老师直接告诉答案的效果好得多。通过创设简算与不简算对比的情景,激发学生对学习简算技能、形成简算意识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利用生活经验,促进数学学习
批改作业中,我发现有一类问题张某的答句老是出错。比如:“这筐水果有多重?”他总是回答:“这筐水果有45重。”瞧,今天的作业又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把他叫到身边:“你今年多大?”“9岁。”“能把话说完整吗?”“我今年9岁。”“不。应该说你今年9大。”我故意说。小家伙立即给我纠正:“不,应该说9岁。”我不动声色,又如法炮制了几个类似的例子:“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我家到学校大约有2千米。”“不,应该说你家到学校大约2远。”“你有多高?”“我的身高大约是130厘米。”“不,应该说你的身高大约是130高。”“不是的……”小家伙有些着急了。这时我把作业本递给了他。他一看,吐了一下舌头,立即转身订正去了。从此,他再没犯过这样的错误。张某所犯的这种错误也许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都曾遇到过。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正是运用了学生正确的生活经验来矫正他学习中的错误。
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教师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