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教育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其特殊的作用。本文阐明了职业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和精神条件,职业教育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实现途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特殊作用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最直接功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涵其中》中所言:“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1]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其核心功能也应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往往是被贴上“经济腾飞的基石” “促进就业的秘密武器”的标签,过分强调职业教育为经济服务的社会功能,而忽视了职业教育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本文从剖析职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入手,论述了职业教育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帮助人们更进一步认识职业教育的功能,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
一、职业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释义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何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论述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人的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3] ;“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包括思维的能力”;[4]“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5]“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6]“个人自由而充分的发展”;[7]“个人独创和自由的发展”;[8]“个人最丰富多彩的发展”;[9]“全面发展的个人就是能够把不同社会只能当做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人(an individual with all round development, one of whom various social functions are alternative modes of activity)”;(Marx, k, Copital [London,1930],pp.527);“社会关系允许他均匀地发展全部的特性”。[10]以上说法虽然多种多样,但其涵义却是一致的,笔者将其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需要的发展、人的个性的发展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智力与体力协调发展”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主体意识的增强使人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强调个体发展的全面性,即人的个性的所有方面都不能被轻视和忽视;其二,强调个体发展的自由性,即每个人都能自由地按照自己的目的、愿望去实现自己的个人魅力;其三,强调人的各种潜能本质获得最充分的发展,成为自身的主人。[11]简言之,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可概括为人的智力和体力、精神和道德都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和谐的、健康的尽可能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毋容置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一样,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形式之一,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特殊作用。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马克思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职业教育以职业生活为中心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既传授生产知识又训练生产技能,避免了传统学术教育“重知识、轻技能”的弊端,使人各方面的潜能得到了开发。因此,职业教育符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其二,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加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职业院校学生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较差,而肢体——运动智力和空间智力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强。职业教育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以个体的特点为出发点,通过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育内容、不同的教育形式依个体差异的发展进行教育,满足了人的个体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实现人的充分的、自由的、和谐的、健康的发展。
(二)职业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类世世代代为之奋斗的理想。但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能够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职业教育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任何一个社会想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政治、法律、哲学、伦理、道德、科学等理论体系和文学、艺术等高级精神产品的生产。人作为社会的主体,要想实现全面发展必须接受上述精神产品的滋养。而职业教育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进行政治、法律、道德、科学等知识的传授;在注重技能训练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因此,职业教育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条件。
首先,职业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事实证明:“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12]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自由时间。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缩短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增加了自由时间。正如马克思所说:“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13]人们有充分的时间从事社交活动、文艺活动等各种各样的有益活动,从而使人的才能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它直接面对市场经济、面对企业,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而人是生产力诸多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生产力中首要的、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掌握高新技术、具有高素质的劳动者。随着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设备更新速度的加快,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都需要掌握高新技术的劳动者来掌握和实施。职业教育作为这种人才的培养主体,如果培养不出符合现代企业急需的人才,那么政治家的抱负、科学家的智慧、企业家的雄心都难以施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教育就是在培养生产力。当人还不具备任何生产知识和技能时,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通过职业教育可以把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变成直接的现成的生产力,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其次,职业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条件。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物质条件,而且需要精神条件。而人的精神需要是十分复杂的现象,不仅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且会受到其他精神因素的影响。正当的、高尚的精神需要引导,先进的科学文化需要学习和继承。职业教育通过其全部教育教学活动对人类已经创造的文化进行选择、传递、保存和继承,通过其科研实践对文化进行创新。因此,职业教育为先进科学文化的学习和继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职业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和生态教育等,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力争把学生培养成“四个新一代”,即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职业教育通过对这些素质的提高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条件。
二、职业教育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一)职业教育能够形成人的职业能力
关于职业能力的定义,不同的研究领域有不同的界定。在职业教育领域,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14]职业能力的形成需要两种途径来完成:一是通过口头和书面介绍,从前人或他人的经验中得到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二是参加社会实践,从中获得直接经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职业教育通过理论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使他们的认知达到社会需求水平;同时,职业教育通过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生产一线的直接经验,使他们的能力达到职业岗位需求。古代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正的职业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课堂的传授,更需要具体的实践。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这种定位决定了职业教育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目前,职业院校普遍采用“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顶岗实习”等模式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生产一线真刀实枪地干,全程参与生产和管理,这样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又培养其管理才干。同时,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单纯地让学生掌握一些职业知识或职业技能,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使之较好地适应未来职业的流动性,并为其适应新的职业做好准备。职业教育通过各种真实的职业环境,使学生形成明确的职业意识,掌握职业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职业教育能够帮助人们充分就业
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村人口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历来是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实践证明,在国家采取的众多促进就业政策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成功就业政策。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向社会输送了6000多万名毕业生,为城乡劳动者提供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达14亿人次,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改善了劳动力的技术结构,帮助人们充分就业,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进入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瞄准劳动市场需求,把人才培养与促进劳动就业紧密结合起来,为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一,较之普通院校,职业院校普遍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把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双证书 顶岗实习”的方式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二,职业教育密切关注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切实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建立起长期而稳定的供需关系,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充分就业。在教育部与世界银行的一项合作研究项目成果中显示,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已将“接受过职业教育与培训”[15]作为优先录用的标准。这就说明了职业教育在就业市场中具有较高的价值认同。在我国就业难度不断加大的形势下,就中等职业教育而言,毕业生就业率连续攀升,2002年为94.6%,2003年为92.3%,2004年为94.3%,2005年为95.35%,2006年为95.6%。[16]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也有所上升。因此,职业教育能够帮助人们充分就业。
(三)职业教育能够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要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要培养人的职业能力,使人能够赖此谋生,而且要注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使人能够得以更好地发展。爱因斯坦曾尖锐地指出:“青年人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专家。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辨别力。”只有先成“人”,才能最终成事。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职业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完善其培养目标体系,将其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根据其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和教材,建立了一套既深化专业知识、强化技能训练,又加强职业道德知识和人文知识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同时更加强调实践教学,通过建立相对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力度,使学生树立了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了其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同时,职业教育变革传统的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开展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爱学、勤学、乐学,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职业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特殊作用的实现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价值观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虽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师资和经费方面。究其原因,一方面,主要是被扭曲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在曲解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影响下,职业教育被看成是“次等教育”,被斥为功利主义教育的典型;另一方面,一些职业教育工作者把职业教育设计成单纯的技能培训,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教育的使命是要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17]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本质应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价值观,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人。马克思著作中多处阐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的问题,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8]现代教育对于教育对象的终极关怀应该是帮助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充分发展,职业教育也不应例外。职业教育应通过设置丰富多样的课程使更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整个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人人”成为可能。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职业学校的生源,大多是中考或高考的失败者,与普通院校相比,这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职业院校的教师有责任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使学生找回自信、觉醒心灵,从而使其具有自尊、自立、自强和自觉融入社会的意识。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早就认为“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只能是改良艺徒培训,不能称之为职业教育。”[19]职业教育必须关注学生心灵净化和觉醒,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完善职业指导理论
“职业指导,外适于社会分工制度之需要,内应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黄炎培先生的这句话从根本上说明了职业指导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导致了职业的多样性和劳动分工的精细,从而将职业指导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加强职业指导既有助于提高教育的适应性和效果,又有助于学生确立在社会坐标体系中的位置。具体表现为:其一,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需求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的需要。而职业指导理论体系中,第一步骤就是收集职业信息、进行职业预测,指导人们的职业学习,这就使得职业教育紧密联系社会需要合理办学,从而提高教育的适应性和效果;其二,职业指导根据外界职业需求变动情况和对受教育者的个人条件的测试鉴别,为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提供更好的建议,从而使其更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的个性需求。目前,我国虽有一些部门已关注职业指导这个问题,但其理论体系还很不完善。因此,开展职业指导,完善职业指导理论是职业教育当前一项重要任务。具体建议如下:第一,开设专门的职业指导课程。职业学校聘请职业指导专家利用补充读物、声像资料,以及参观、劳动实习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职业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设计教育计划,从而选定更适合自己的职业。第二,建立职业指导机构。职业学校可在学校内部建立职业指导所,通过职业指导所建立和完善学校职业指导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细则,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第三,借鉴国外职业指导理论,采用网络化手段。目前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学校的职业指导理论比较完善,已形成了国家、社会、学校、企业、家庭网络化格局。我们有必要借鉴他们的成功做法,更进一步完善职业指导理论。
(三)构建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合理的体系是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机制保证。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员,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与其他教育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因此,要构建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必须重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相互渗透。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才流动的需要,职业学校的学生需要不断扩大、提高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必要。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把人的整个一生都变成接受教育的过程,把整个社会变成教育的场所。职业教育应该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年限最长、形式多样的教育形式,来满足人们在不同阶段接受职业教育的需要。因此,将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促进全民学习与终身学习是各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终身教育视野下,构建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应把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结合起来,把正规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职业培训结合起来,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是构成职业教育体系的骨干。职业教育要向终身教育延伸,必须畅通体系之间的衔接,积极开通和扩大高校对中职的对口单招,让有学习愿望的中职学生继续深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实质上是实现职业教育的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使教育贯穿于一生,又始终与生活保持密切的联系,使职业教育在把学生培养成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的同时,还能兼顾学生的终身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成为可教育、可培训、可深造的人才,也是实现职业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特殊作用的最好途径。另外,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职业培训,使学习对象可以不受年龄的限制,逐步做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找到提高自己职业能力的学习方式。
(陶红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谭英芝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国际21世纪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涵其中[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0.
[2] [5][12]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373,118,368.
[3][4][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8,330,295.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96.
[7][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5,516.
[9]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3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67.
[11]周明星.职业教育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115.
[14]邓泽民,陈庆合,刘文卿.职业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成规律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2(3).
[15]余祖光.职业教育——破解中国就业难的金钥匙[J].人民论坛,2006(1).
[16]中国教育报.2007-4-19(1).
[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42.
[18]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3.
[19]高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与实验[J].教育研究,1998(5).
责任编辑彭琳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特殊作用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最直接功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涵其中》中所言:“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1]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其核心功能也应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往往是被贴上“经济腾飞的基石” “促进就业的秘密武器”的标签,过分强调职业教育为经济服务的社会功能,而忽视了职业教育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本文从剖析职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入手,论述了职业教育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帮助人们更进一步认识职业教育的功能,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
一、职业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释义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何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论述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人的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3] ;“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包括思维的能力”;[4]“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5]“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6]“个人自由而充分的发展”;[7]“个人独创和自由的发展”;[8]“个人最丰富多彩的发展”;[9]“全面发展的个人就是能够把不同社会只能当做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人(an individual with all round development, one of whom various social functions are alternative modes of activity)”;(Marx, k, Copital [London,1930],pp.527);“社会关系允许他均匀地发展全部的特性”。[10]以上说法虽然多种多样,但其涵义却是一致的,笔者将其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需要的发展、人的个性的发展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智力与体力协调发展”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主体意识的增强使人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强调个体发展的全面性,即人的个性的所有方面都不能被轻视和忽视;其二,强调个体发展的自由性,即每个人都能自由地按照自己的目的、愿望去实现自己的个人魅力;其三,强调人的各种潜能本质获得最充分的发展,成为自身的主人。[11]简言之,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可概括为人的智力和体力、精神和道德都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和谐的、健康的尽可能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毋容置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一样,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形式之一,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特殊作用。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马克思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职业教育以职业生活为中心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既传授生产知识又训练生产技能,避免了传统学术教育“重知识、轻技能”的弊端,使人各方面的潜能得到了开发。因此,职业教育符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其二,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加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职业院校学生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较差,而肢体——运动智力和空间智力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强。职业教育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以个体的特点为出发点,通过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育内容、不同的教育形式依个体差异的发展进行教育,满足了人的个体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实现人的充分的、自由的、和谐的、健康的发展。
(二)职业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类世世代代为之奋斗的理想。但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能够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职业教育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任何一个社会想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政治、法律、哲学、伦理、道德、科学等理论体系和文学、艺术等高级精神产品的生产。人作为社会的主体,要想实现全面发展必须接受上述精神产品的滋养。而职业教育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进行政治、法律、道德、科学等知识的传授;在注重技能训练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因此,职业教育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条件。
首先,职业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事实证明:“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12]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自由时间。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缩短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增加了自由时间。正如马克思所说:“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13]人们有充分的时间从事社交活动、文艺活动等各种各样的有益活动,从而使人的才能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它直接面对市场经济、面对企业,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而人是生产力诸多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生产力中首要的、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掌握高新技术、具有高素质的劳动者。随着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设备更新速度的加快,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都需要掌握高新技术的劳动者来掌握和实施。职业教育作为这种人才的培养主体,如果培养不出符合现代企业急需的人才,那么政治家的抱负、科学家的智慧、企业家的雄心都难以施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教育就是在培养生产力。当人还不具备任何生产知识和技能时,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通过职业教育可以把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变成直接的现成的生产力,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其次,职业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条件。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物质条件,而且需要精神条件。而人的精神需要是十分复杂的现象,不仅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且会受到其他精神因素的影响。正当的、高尚的精神需要引导,先进的科学文化需要学习和继承。职业教育通过其全部教育教学活动对人类已经创造的文化进行选择、传递、保存和继承,通过其科研实践对文化进行创新。因此,职业教育为先进科学文化的学习和继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职业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和生态教育等,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力争把学生培养成“四个新一代”,即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职业教育通过对这些素质的提高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条件。
二、职业教育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一)职业教育能够形成人的职业能力
关于职业能力的定义,不同的研究领域有不同的界定。在职业教育领域,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14]职业能力的形成需要两种途径来完成:一是通过口头和书面介绍,从前人或他人的经验中得到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二是参加社会实践,从中获得直接经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职业教育通过理论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使他们的认知达到社会需求水平;同时,职业教育通过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生产一线的直接经验,使他们的能力达到职业岗位需求。古代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正的职业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课堂的传授,更需要具体的实践。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这种定位决定了职业教育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目前,职业院校普遍采用“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顶岗实习”等模式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生产一线真刀实枪地干,全程参与生产和管理,这样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又培养其管理才干。同时,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单纯地让学生掌握一些职业知识或职业技能,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使之较好地适应未来职业的流动性,并为其适应新的职业做好准备。职业教育通过各种真实的职业环境,使学生形成明确的职业意识,掌握职业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职业教育能够帮助人们充分就业
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村人口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历来是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实践证明,在国家采取的众多促进就业政策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成功就业政策。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向社会输送了6000多万名毕业生,为城乡劳动者提供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达14亿人次,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改善了劳动力的技术结构,帮助人们充分就业,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进入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瞄准劳动市场需求,把人才培养与促进劳动就业紧密结合起来,为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一,较之普通院校,职业院校普遍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把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双证书 顶岗实习”的方式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二,职业教育密切关注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切实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建立起长期而稳定的供需关系,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充分就业。在教育部与世界银行的一项合作研究项目成果中显示,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已将“接受过职业教育与培训”[15]作为优先录用的标准。这就说明了职业教育在就业市场中具有较高的价值认同。在我国就业难度不断加大的形势下,就中等职业教育而言,毕业生就业率连续攀升,2002年为94.6%,2003年为92.3%,2004年为94.3%,2005年为95.35%,2006年为95.6%。[16]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也有所上升。因此,职业教育能够帮助人们充分就业。
(三)职业教育能够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要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要培养人的职业能力,使人能够赖此谋生,而且要注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使人能够得以更好地发展。爱因斯坦曾尖锐地指出:“青年人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专家。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辨别力。”只有先成“人”,才能最终成事。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职业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完善其培养目标体系,将其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根据其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和教材,建立了一套既深化专业知识、强化技能训练,又加强职业道德知识和人文知识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同时更加强调实践教学,通过建立相对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力度,使学生树立了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了其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同时,职业教育变革传统的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开展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爱学、勤学、乐学,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职业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特殊作用的实现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价值观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虽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师资和经费方面。究其原因,一方面,主要是被扭曲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在曲解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影响下,职业教育被看成是“次等教育”,被斥为功利主义教育的典型;另一方面,一些职业教育工作者把职业教育设计成单纯的技能培训,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教育的使命是要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17]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本质应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价值观,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人。马克思著作中多处阐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的问题,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8]现代教育对于教育对象的终极关怀应该是帮助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充分发展,职业教育也不应例外。职业教育应通过设置丰富多样的课程使更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整个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人人”成为可能。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职业学校的生源,大多是中考或高考的失败者,与普通院校相比,这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职业院校的教师有责任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使学生找回自信、觉醒心灵,从而使其具有自尊、自立、自强和自觉融入社会的意识。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早就认为“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只能是改良艺徒培训,不能称之为职业教育。”[19]职业教育必须关注学生心灵净化和觉醒,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完善职业指导理论
“职业指导,外适于社会分工制度之需要,内应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黄炎培先生的这句话从根本上说明了职业指导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导致了职业的多样性和劳动分工的精细,从而将职业指导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加强职业指导既有助于提高教育的适应性和效果,又有助于学生确立在社会坐标体系中的位置。具体表现为:其一,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需求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的需要。而职业指导理论体系中,第一步骤就是收集职业信息、进行职业预测,指导人们的职业学习,这就使得职业教育紧密联系社会需要合理办学,从而提高教育的适应性和效果;其二,职业指导根据外界职业需求变动情况和对受教育者的个人条件的测试鉴别,为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提供更好的建议,从而使其更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的个性需求。目前,我国虽有一些部门已关注职业指导这个问题,但其理论体系还很不完善。因此,开展职业指导,完善职业指导理论是职业教育当前一项重要任务。具体建议如下:第一,开设专门的职业指导课程。职业学校聘请职业指导专家利用补充读物、声像资料,以及参观、劳动实习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职业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设计教育计划,从而选定更适合自己的职业。第二,建立职业指导机构。职业学校可在学校内部建立职业指导所,通过职业指导所建立和完善学校职业指导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细则,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第三,借鉴国外职业指导理论,采用网络化手段。目前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学校的职业指导理论比较完善,已形成了国家、社会、学校、企业、家庭网络化格局。我们有必要借鉴他们的成功做法,更进一步完善职业指导理论。
(三)构建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合理的体系是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机制保证。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员,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与其他教育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因此,要构建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必须重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相互渗透。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才流动的需要,职业学校的学生需要不断扩大、提高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必要。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把人的整个一生都变成接受教育的过程,把整个社会变成教育的场所。职业教育应该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年限最长、形式多样的教育形式,来满足人们在不同阶段接受职业教育的需要。因此,将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促进全民学习与终身学习是各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终身教育视野下,构建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应把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结合起来,把正规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职业培训结合起来,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是构成职业教育体系的骨干。职业教育要向终身教育延伸,必须畅通体系之间的衔接,积极开通和扩大高校对中职的对口单招,让有学习愿望的中职学生继续深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实质上是实现职业教育的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使教育贯穿于一生,又始终与生活保持密切的联系,使职业教育在把学生培养成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的同时,还能兼顾学生的终身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成为可教育、可培训、可深造的人才,也是实现职业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特殊作用的最好途径。另外,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职业培训,使学习对象可以不受年龄的限制,逐步做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找到提高自己职业能力的学习方式。
(陶红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谭英芝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国际21世纪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涵其中[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0.
[2] [5][12]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373,118,368.
[3][4][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8,330,295.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96.
[7][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5,516.
[9]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3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67.
[11]周明星.职业教育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115.
[14]邓泽民,陈庆合,刘文卿.职业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成规律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2(3).
[15]余祖光.职业教育——破解中国就业难的金钥匙[J].人民论坛,2006(1).
[16]中国教育报.2007-4-19(1).
[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42.
[18]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3.
[19]高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与实验[J].教育研究,1998(5).
责任编辑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