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试图从激情感染法、归纳总结法、迁移结束法、设置悬念法等探索思想品德课的结尾,从而让品德教学更加富有成效。
关键词:激情感染法;归纳总结法;迁移结束法;设置悬念法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22 -01
托尔斯泰说过,好的结尾,犹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中,既要有先声夺人的开头,也要有“画龙点睛”的结尾。好的课堂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起到系统概括、锦上添花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还能拓宽延伸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精心设计结尾,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给学生留下回味无穷、遐想联翩的余音?下面,我就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浅显的体会,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激情感染法——冶情励志
激情感染法,指在学生深入领会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用深情真挚、富有感染力的东西,如学生喜闻乐见的歌曲、脍炙人口的诗歌等去点燃学生心中潜伏的感情之火,使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这种结尾方式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新知识去赏析他们所熟悉的文学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又创设了一种优美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唤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情感目标、觉悟目标得以落实。
如:我在讲“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结束时,使用了《阳光总在风雨后》这首歌。让学生在美妙动听的旋律中感受歌词的蕴涵,在音乐审美中领悟到要乐观地面对挫折,要有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学生在歌曲声中感性地感悟了这些深奥的人生哲理。
二、归纳总结法——提纲挈领
归纳总结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或教师本人以准确精练的语言,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使课堂知识系统化、体系化的结尾方式。经过一节课的讲授后,需要对本节内容、重点进行提纲挈领式小结,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规律性认识。概括总结,虽只寥寥数语,但纲举目张。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又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在归纳总结时,必须注意要提纲挈领,简明扼要,要注意强化重点,突出教学主题。
如:我在讲“维护正义”一框结束时,要求学生写出“本课小结”。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合作,最终得出:见义勇为要保持,见义巧为要发扬,见义不为要摒弃!最后我借用了一句精辟的语言作为结束语“正义可以迟到,但绝不能缺席”。这样的结尾有利于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社会需要正义,人人都需要正义。总之,常用总结归纳法进行结尾教学,也会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迁移结束法——触类旁通
迁移式结尾,就是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是发展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有效方法。课堂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抓好课堂教学结尾这一环节,能使教材前后连贯,知识环环相扣,并从旧知引发出新知。好的课堂教学的结尾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内容的起点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燃烧点。迁移式结尾就是要求教师抓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通过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完成作业练习中消化知识,巩固所学内容,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四、设置悬念法——设疑引思
设置悬念结束法,即在结束阶段,促使学生在脑海中猜测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并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和探究学习的自觉性。下节课的内容,在这一节课结尾提出,一方面前后衔接自然,另一方面用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预习的重点,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去自主探究,起到了吊学生“胃口”的作用。教师在一课结束时要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如我在讲“情绪需要调节”一课时,课的结尾通过幻灯,把《红楼梦》中林黛玉和《三国演义》中的周瑜的形象展示到屏幕上,并向同学们介绍了他们的性格特点,要同学们思考,林黛玉、周瑜他们的这些情绪属于何种情绪?长期下去会酿成了什么结局?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使学生疑窦顿生。这样一来,课结束了,问题却留在学生的脑海里。一部分学生会迫不及待地翻起书本去寻求正确答案,一部分学生围在一起讨论以求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这样,通过简单的悬念,就很自然地启动学生进行思维,去探究问题的答案。
总之,好的课堂结尾应该是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结尾有法,但是无定法。我们一定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导,善于动脑,敢于创新,一堂课的结尾就如一曲乐章的尾声,设计得好,就会有掷地有声、余音缭绕、回味无穷,就会使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多一份别样的精彩。
参考文献:
[1]胡兴松.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本文试图从激情感染法、归纳总结法、迁移结束法、设置悬念法等探索思想品德课的结尾,从而让品德教学更加富有成效。
关键词:激情感染法;归纳总结法;迁移结束法;设置悬念法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22 -01
托尔斯泰说过,好的结尾,犹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中,既要有先声夺人的开头,也要有“画龙点睛”的结尾。好的课堂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起到系统概括、锦上添花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还能拓宽延伸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精心设计结尾,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给学生留下回味无穷、遐想联翩的余音?下面,我就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浅显的体会,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激情感染法——冶情励志
激情感染法,指在学生深入领会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用深情真挚、富有感染力的东西,如学生喜闻乐见的歌曲、脍炙人口的诗歌等去点燃学生心中潜伏的感情之火,使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这种结尾方式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新知识去赏析他们所熟悉的文学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又创设了一种优美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唤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情感目标、觉悟目标得以落实。
如:我在讲“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结束时,使用了《阳光总在风雨后》这首歌。让学生在美妙动听的旋律中感受歌词的蕴涵,在音乐审美中领悟到要乐观地面对挫折,要有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学生在歌曲声中感性地感悟了这些深奥的人生哲理。
二、归纳总结法——提纲挈领
归纳总结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或教师本人以准确精练的语言,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使课堂知识系统化、体系化的结尾方式。经过一节课的讲授后,需要对本节内容、重点进行提纲挈领式小结,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规律性认识。概括总结,虽只寥寥数语,但纲举目张。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又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在归纳总结时,必须注意要提纲挈领,简明扼要,要注意强化重点,突出教学主题。
如:我在讲“维护正义”一框结束时,要求学生写出“本课小结”。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合作,最终得出:见义勇为要保持,见义巧为要发扬,见义不为要摒弃!最后我借用了一句精辟的语言作为结束语“正义可以迟到,但绝不能缺席”。这样的结尾有利于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社会需要正义,人人都需要正义。总之,常用总结归纳法进行结尾教学,也会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迁移结束法——触类旁通
迁移式结尾,就是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是发展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有效方法。课堂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抓好课堂教学结尾这一环节,能使教材前后连贯,知识环环相扣,并从旧知引发出新知。好的课堂教学的结尾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内容的起点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燃烧点。迁移式结尾就是要求教师抓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通过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完成作业练习中消化知识,巩固所学内容,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四、设置悬念法——设疑引思
设置悬念结束法,即在结束阶段,促使学生在脑海中猜测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并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和探究学习的自觉性。下节课的内容,在这一节课结尾提出,一方面前后衔接自然,另一方面用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预习的重点,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去自主探究,起到了吊学生“胃口”的作用。教师在一课结束时要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如我在讲“情绪需要调节”一课时,课的结尾通过幻灯,把《红楼梦》中林黛玉和《三国演义》中的周瑜的形象展示到屏幕上,并向同学们介绍了他们的性格特点,要同学们思考,林黛玉、周瑜他们的这些情绪属于何种情绪?长期下去会酿成了什么结局?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使学生疑窦顿生。这样一来,课结束了,问题却留在学生的脑海里。一部分学生会迫不及待地翻起书本去寻求正确答案,一部分学生围在一起讨论以求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这样,通过简单的悬念,就很自然地启动学生进行思维,去探究问题的答案。
总之,好的课堂结尾应该是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结尾有法,但是无定法。我们一定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导,善于动脑,敢于创新,一堂课的结尾就如一曲乐章的尾声,设计得好,就会有掷地有声、余音缭绕、回味无穷,就会使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多一份别样的精彩。
参考文献:
[1]胡兴松.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