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重庆西北郊的歌乐山,是国家4A级森林公园,有“渝西第一峰,山城绿宝石”之誉。但她的名满天下,不独在山水之秀,更藉文化之独特。远古之时,治水的大禹曾召众宾歌乐于此;抗战时期,这里留下了大量陪都遗迹,特别是蓬勃其间的沙磁文化区建设至今仍让人们津津乐道;全国解放前夕,囚禁在“白公馆”“渣滓洞”的红岩英烈与反动派英勇抗争,用热血和生命谱写出一曲最悲壮的革命之歌……巴渝文化、陪都文化、沙磁文化、红岩文化在此交相辉映, 孕育出灿烂的文化之美。
位于歌乐山顶的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浸润中成长起来的一所职业学校。事实上,这所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28年的学校,本身就是这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越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后,重庆立信依然生机勃勃,在她的身上,我们既能看到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开拓之美、抗争之美,也能体会到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的转型之美、超越之美。
重庆立信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两者一脉相承,她让这里的文化更加充满魅力。
上 篇
美哉,校之名
美哉,校之名;大哉,校之训。立信,立信,正其本,学万千,此则一。会计当而已,古今应无异。
百业兴兮裕民生,万商集兮衡重轻;财物兮充盈,平准兮无争。愿吾同学努力迈前程,矢艰贞,翊赞建国大功成,昭其信,正其名。
这是立信学校的校歌,它被立信学子传唱了整整60多年,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能听到它回荡的旋律。“立信”取自《论语》中的“民无信不立”。“立信”是理想,是信仰,也是让我们自豪和骄傲的民族教育品牌。
潘序伦
立信教育的创建者是被誉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的会计学家、教育家潘序伦(1893—1985年)。潘序伦曾师从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者、著名教育家黄炎培。1921年他于上海的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由学校保送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商业管理学院学习会计学科,奠定了一生从事会计学研究的基础。1923年他获得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翌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博士学位,并归国受聘暨南大学任教。看到当时国内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新式会计人才,他于1927年辞去教授职务,在上海成立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并编译出版会计丛书和创办会计学校,开创了会计学校、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图书用品社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他先后创办了立信会计补习学校、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和立信高级会计职业学校。立信教育创立后为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新式会计人员,受到社会和国民政府的重视,其后分别在北京、重庆、天津、桂林、广州、南京、兰州、香港等地创办了分校。重庆立信职业教育中心的前身就是1938年在重庆北碚创办的重庆立信会计学校。
立信教育
在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的校园中有一面长达88米由红砂石雕刻而成的校史墙。其中对“立信”作了这样的阐述:“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这是当年潘序伦为立信学校确定的校训。作为人生的信条,“立信”是所有立信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也是立信教育得以延绵长久的原因所在。
据说当时全国各地的立信学校都有这么一条校规:考试作弊者一律开除学籍。在校园中,师生们仍在津津乐道的一个故事是:当年在一次考试中,有一名学生将自己的卷子借给其他同学抄袭。事情被发现后传卷子的学生跪下认错,可一贯对学生关爱有加的潘先生却坚持要严肃处理这件事情。有人提出,“犯错的是那个抄袭者,为什么要将被抄袭的一起开除呢?”潘先生说,“贪污的和送钱的,哪里有只抓贪污犯的道理呀!”诚信,是立信人安身立命的基石。对作弊的“零容忍”作为立信教育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如果说,诚信是立信教育的精神内核,那么,爱国则是立信教育的主线。“愿吾同学努力迈前程,矢艰贞,翊赞建国大功成,昭其信,正其名”,潘先生希望立信的学子们都能矢志不渝地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奋斗,用自己的成功彰显“立信”的荣誉。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上海立信学校所在的租界区。为维护“立信”声誉,学校拒绝以“立信”之名向日伪政权登记,并向学生说明,中国人民的抗战一定会取得胜利,等到打败侵略者“立信”恢复时,再为大家调换文凭。1942年,上海立信学校由上海迁至重庆,与之前在重庆北碚创办的重庆立信会计学校共同办学,为抗战培养专门人才。到1953年止,立信教育培养的学生已逾10万人,遍布全国各地,远达美、德、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学验并重
立信教育的一大特色是“学验并重”,即强调知识学习和实务实践并重。抗战时期,重庆聚集了几十所学校,同时还涌进了几百家工厂和众多的文化学术科研机构,无论是在嘉陵江边,还是歌乐山下,到处都是书声朗朗,机器轰鸣。这样的环境为立信教育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社会实践背景,许多师生投身到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工业实业救国、乡村建设救国的热潮之中,“学验并重”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1940年,潘先生经香港来到重庆后,即与生活书店合作,创设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专门出版立信会计丛书和印制发行会计账册报表,大力实行会计教育、会计实务、会计文化传播三位一体发展,为培养新式会计人才建立了独特的学验并重、学做合一的体系。“文革”结束后,潘先生积极推动恢复立信教育,他捐出“文革”期间被抄财物的赔偿款建立了新校舍,成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会计学会、第一个会计师事务所,重建了立信会计编译所,编译出版了《新编立信会计丛书》《立信财经丛书》等30多种。三位一体的立信教育事业,又呈现出勃勃生机。
精神之帜
站在校史墙旁,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校长蒋红梅为记者吟诵了一段他们学校专门撰写的《立信赋》:
观潮溯源,振叶寻根。人或有问,立信者何?其必曰:乃国乃校,乃师乃生,乃识乃能,乃誓乃伦。立信者,非耸楼宇之巍,非扬耳目之惊,乃敬礼让之则,成风俗之化,通天地之气,定性命之真…… 蒋校长说,“立信”的精神是大美的,她既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有开中国近现代教育风气之先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思想的精华,还有筚路蓝缕、不屈不挠的躬身实践,“立信”是一面伟大的精神旗帜。作为继承者,他们倍感自豪,也压力巨大。
下 篇
重生
1984年,经过多方努力,重庆立信在停办了34年后正式复校,成为全国立信教育机构中最早复校的学校。时年已经91岁高龄的潘序伦先生兴奋地为学校题写校名和校训。恢复立信教育是潘老的一大夙愿,他希望重庆立信能在新时期为发扬光大立信教育精神作出贡献。
重庆立信甫一重生,就与改革开放的中国一起踏上了现代化建设的征程。在十分艰难的办学条件下,学校克服种种困难,在很短的时间内,师资从18人发展到60多人,在校生规模从几十人扩大到600多人,实现了办学上的大跨越。1998年,是重庆立信成立的第70个年头,这年学校成为重庆直辖后的首批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4年,是重庆立信复校20周年,这年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重庆立信人没有辜负潘老的期待,他们心无旁骛,戮力前行,一点点地夯实了自己的崛起之基。
转型之变
新世纪初的十年间,全国的职业教育在经过了扩大规模的发展后,转入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阶段。初步完成了基础条件建设的重庆立信面临新的发展契机。蒋红梅校长和学校领导班子认为,由政府主导发展转向学校自主发展,由重规模发展转向重品质发展,由重硬件建设转向重软件提升,由同质化转向特色化,这是中国职业教育同整个国家一起向现代化迈进的关键一跃,跨越者则生,失败者则死;这也是传统的重庆立信走向现代的重庆立信、重塑立信教育品牌的重大机遇。对这一过程,他们称之为“重庆立信的转型之变”。
重庆立信向现代化转型的内涵是什么?学校领导班子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开展办学思想的大讨论活动,群策群力,共同回应这个时代性命题。蒋红梅校长认为,重庆立信的转型就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五大超越:一是理念上的超越,要让人人成才、终身教育的思想根植于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二是制度上的超越,要让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和现代学校制度成为学校运行的根基;三是教育模式上的超越,要把教学活动融入到职业活动和技术发展之中,成为现代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培养质量上的超越,要真正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急需的人才,让学生和家长满意、企业和社会满意;五是文化上的超越,要将重庆立信的文化传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新的校园文化。
共识在思想碰撞中形成。重庆立信的现代化转型要在内涵建设上聚劲发力,在转变观念、制度建设、教学改革、质量提升和文化更新等领域深耕细作,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对此,全校上下深以为然、高度一致。2009年,重庆立信编制的《学校内涵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出台,他们为自己描绘了一幅向现代化发展的清晰蓝图。
迈入“第一方阵”
2008年和2009年的教师节前夕,学校所在的重庆沙坪坝区的主要领导两次专程到学校考察指导,鼓励学校要立足实现现代化的转型,努力把品牌做大,成为全国的名牌学校,让立信教育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区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更大的动力。
重庆立信的发展需要新的机遇。历史青睐有准备者。2010年,国家正式启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在全国遴选1000所优质中职学校重点支持建设,使其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经过严格的评审,重庆立信入选全国首批276所立项单位。
重庆立信进入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优质学校的第一方阵。事实证明,他们的发展思路是正确的,他们的办学努力卓有成效。不过,在蒋红梅校长看来,示范校建设对重庆立信而言,更大的意义在于让学校有了实现根本转型的抓手和平台。她认为,示范学校建设着眼点就是面向现代化的改革和创新,每一个任务指标都非常具体和明确,工作能落实,学校好操作。“这是学校转型发展的高速路和便捷道啊。”
2012年底,学校通过项目建设中期检查。现在学校正在迎接终期验收评估。“我们的感觉是,日日有进步,月月有变化,年年上台阶。”蒋红梅对记者说。
打造“三高”队伍
教师是立校之本,也是推进学校向现代化转型的主体力量。学校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提出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核心,在“十二五”期间打造一支“师德高品位、专业高水平、工作高质量”的“三高”教师队伍。
要转路子,先换脑子。学校每年都要举办培训班和教育思想讨论活动,或把专家们请进来或带领教师们走出去,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政策,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学校领导带头讲体会谈心得,引导教师往高处站、往远处看。
建设队伍,要靠规矩。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过“181”关,即每学期有一份规范的教学计划、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次作业批改,要有八节听评课,做一次多媒体公开课、每月接受一次阶段性考核,每月写一篇教学反思文章。蒋红梅亲自挂帅成立专门小组,监督和检查“181”制度落实情况,小组成员每学期听课累计都在2300节以上。
教师提高,要有平台。学校建立了“训—导—赛”三位一体的教师培养模式。“训”就是以专业部为单位定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活动;“导”就是在教学秩序、课堂教学、教研活动、集体视导等四个环节对教师进行指导;“赛”就是通过举办示范课和优质课竞赛、教师基本功大赛,以及优秀教案、教学反思、课件评比等活动,促进教师脱颖而出。
近3年学校新增80多个正式教师编制。教师中有30多人次到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进修学习,有20多人次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有300多人次到企业和实训基地进行实践训练。通过引进一批、送出国进修一批、送高校培养一批、送企业实践一批,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结构得到大幅度提升。有22名教师成为重庆市骨干教师,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重庆市先进工作者、重庆市名师、特级教师、重庆市“十佳提名教师”等一大批优秀教师。 理实一体化
“学验并重”是重庆立信的优良教学传统和特色。在新的历史阶段,重庆立信的专业设置已经不局限于会计一种,教育教学手段也更加丰富,如何实现教学模式上的现代超越,对他们是一大考验。
学校提出“学验并重”要向“理实一体化”转变。“理实一体化”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他们用四个“对接”来定义其内涵:教学目标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对接;教学方法与工作过程对接;教学评价与岗位要求对接。
在学校数控铣暨加工中心项目讨论教学区,记者参观了学校引进的“CAXA数字化工厂”。学校教师介绍,CAXA数字化工厂是一种基于信息化的课程平台,它可以模拟企业真实生产环境,通过实时监控,高清演示相关技术操作流程,在这里学生通过大屏幕可以像在课堂上一样的学习和讨论,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形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必须有企业的深度介入,为此,学校牵头组建了“重庆立信职业教育中心校行(业)企(业)协作会”,与包括博世公司、PPG公司、中国石油、中船重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移动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22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订单培养、就业实习、教师实践、共建基地等办学合作。目前学校和企业共建了“北京现代公共汽车实训基地”“数控铣实训中心”“维修电工实训中心”等30多个实训基地,开设了“中德EBG数控特色班”“英业达班”等十几个订单培养特色班,形成了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的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和电子技术应用等三大示范专业群。
“理实一体化”的改革在不断深入,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2012年,这一成果获得“第一届重庆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名。
课改的两个方向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没有好的课程,就不可能有好的教育。教师出身的蒋红梅校长对此深有体会,在她看来,重庆立信的课改应该集中在两个方向上,一是要调整课型结构,保证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合理比例,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二是要解决课程的整合问题,实现工作逻辑上的课程集约化,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前者,学校这些年逐步探索出公共基础课、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等四大课型之间1∶2∶2∶5的大致比例结构关系,保证学生基础学得坚实,技能练得扎实。
对于后者,学校探索了三种整合方式:一是将平行设置的多门课程,围绕知识构成内在逻辑综合成几个基本教学单元,形成一门课程,如会计电算专业把经济应用文、演讲与口才、说普通话、书法、文学常识等基础课程综合为由若干单元组成的会计语文,将珠算、点钞、应用数学等综合为会计数学。二是将在技能形成上具有相关性的训练课程综合为若干训练单元,形成一门训练课程,如将会计电算专业原来的舞蹈、化妆和形体等课程综合为美育课程。三是将多个专业技能课程按照工作逻辑综合为一个教学整体,形成一门课程,如将会计电算专业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法规等综合为理实一体化的模拟实训课程。
金牌学校
2012年底,国家人社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六部委共同在北京举办“第五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数控车数控铣总决赛”。来自重庆市立信职教中心数控专业的19岁学生刘世忠,在31个省市企业和院校的438名精英选手中脱颖而出,夺得数控铣全国第三名,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当场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所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录用为在编正式员工。
也是在这一年,重庆立信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4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连续四年蝉联重庆参赛院校团体第一名。学校被称为“金牌学校”。
在学校的汽车实训中心,记者见到了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代表学校参赛,获得车身修复技能竞赛一等奖第一名,赢得一辆卡罗拉汽车的王五义,这位曾经的学生现在已经被母校留用,成为了一名实训指导教师。小王告诉记者,学校已经连续5年承办“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竞赛”,学校的实训和培训的技术设备不弱于沿海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今年学校又购置了7台国家级比赛采用的雪弗兰牌轿车,实现了与国赛的“零距离”对接。
学校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得益于他们坚持“以赛促教,赛教结合”。学校每年都要举办由企业冠名的校园师生技能大赛,要求每位教师和每个学生都要参加活动,把竞赛作为考核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形式。同时,学校专门设立了技能教学研究室,帮助和指导教师把技能竞赛中的训练方法、训练标准和训练经验应用到教学之中,变成教学的基本内容。
书香立信
“浸润书香、开启智慧、拥抱人生”是重庆立信开展的以读书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这项活动已持续4年。学校要求每个学生每个月都要读1~2本好书,每个班级每周都要举行“书香立信”主题活动。为此,学校专门采购了2000多册各类优秀图书,并把读书活动列入教学活动安排,组织专门人员为学生做读书辅导。蒋红梅校长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每个孩子每个月能读一本有益的书籍,在校期间他(她)就能阅读30多本好书。有了这样的浸润,形成了读好书、勤读书的习惯,那么这个孩子的人生一定是美好的。蒋红梅说,她是理想主义者,她希望她的校园中多些书卷气,少些世俗气。
在“书香立信”的基础上,学校逐步形成了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每年12月学校都要组织“感恩·成人礼”活动,为18岁的学生举行隆重的成人冠礼仪式。每年新生入学时组织大型的“迎新晚会”,让新同学融入大家庭。每年春季举行“立信之春”艺术节,每年秋季举行立信运动会,每周都有主题不同的“阳光星期三”活动。
学校提出要把德育融入到校园的一草一木。学校建立了校史文化广场、校史墙、星光大道、生态文化公园,每一个走进校园的人都能感受到浓厚的立信文化。
立信的文化之美正在变成品牌。学校师生排演的节目多次在重庆电视台等媒体播放,大型文艺专题节目《青春万岁》在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的第八届全国中职学生“文明风采”大赛闭幕式上展演,受到热烈欢迎。 立信的学生,企业愿意要
前不久,学校举行了2013年毕业生校园双选会,116家企业前来招募重庆立信毕业生,企业带来了涵盖汽车维修、加工制造、电子技术、财经、信息技术、酒店服务等专业门类4000多个工作岗位。学校有2000余名学生参会,平均每人有2个岗位可以挑选,学生供不应求,让不少企业铩羽而归。
据介绍,由于学校的教学采用了大多数4S店正在使用、甚至还没用上的新技术,学生能够掌握最前沿的汽车检测修复设备的操作,因此深受企业欢迎。大多学生都能进入到奥迪、凯迪拉克、大众、本田、长安福特等高端汽车企业工作。
重庆龙华集团有限公司共招揽了50多名立信毕业生,全市7家4S店中每家平均就有7~8人。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认为:“立信学生操作能力强,工作态度好,企业愿意要。”
近年来,学校合格毕业生就业率始终是100%,优质就业率达到70%以上。
与国际教育接轨,培养国际型人才,是学校确立的办学目标。学校是欧洲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协会(EBG)在西南地区唯一合作的中职学校,现在双方合作开设了“EBG班”,招收了30名学生全程按照德国职教模式培养,考核合格学生获得德国AHK和EBG证书。学生持有上述证书可以到在华的顶尖德资企业工作,如果语言过关,可以到德国等欧盟成员国就业。
转型还远未完成
蒋红梅校长强调说,学校的成绩得益于重庆的良好发展环境。市里和区里领导多次到学校视察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学校师生深受鼓舞和鞭策。2012年5月,重庆市专门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时任市委书记的张德江同志作重要讲话,会议出台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这样的推动力度,在其他地区是不多见的。大的政策环境好,小的工作环境也好,学校上下没有理由不努力工作,没有理由不把事业推上去。
但是,对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重庆市委市政府对学校的工作期待,蒋校长认为,他们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为学生开通多种成长通道、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机制、让企业更深入地参与教育教学,以及完善现代学校治理结构等方面,他们还有很多紧迫的工作要做。
蒋校长说,重庆立信向现代化的转型,还远未完成,学校正在抓紧规划“后示范”的发展建设,希望用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现代转型之梦”,把一个“精品立信”奉献给社会。
位于歌乐山顶的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浸润中成长起来的一所职业学校。事实上,这所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28年的学校,本身就是这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越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后,重庆立信依然生机勃勃,在她的身上,我们既能看到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开拓之美、抗争之美,也能体会到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的转型之美、超越之美。
重庆立信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两者一脉相承,她让这里的文化更加充满魅力。
上 篇
美哉,校之名
美哉,校之名;大哉,校之训。立信,立信,正其本,学万千,此则一。会计当而已,古今应无异。
百业兴兮裕民生,万商集兮衡重轻;财物兮充盈,平准兮无争。愿吾同学努力迈前程,矢艰贞,翊赞建国大功成,昭其信,正其名。
这是立信学校的校歌,它被立信学子传唱了整整60多年,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能听到它回荡的旋律。“立信”取自《论语》中的“民无信不立”。“立信”是理想,是信仰,也是让我们自豪和骄傲的民族教育品牌。
潘序伦
立信教育的创建者是被誉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的会计学家、教育家潘序伦(1893—1985年)。潘序伦曾师从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者、著名教育家黄炎培。1921年他于上海的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由学校保送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商业管理学院学习会计学科,奠定了一生从事会计学研究的基础。1923年他获得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翌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博士学位,并归国受聘暨南大学任教。看到当时国内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新式会计人才,他于1927年辞去教授职务,在上海成立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并编译出版会计丛书和创办会计学校,开创了会计学校、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图书用品社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他先后创办了立信会计补习学校、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和立信高级会计职业学校。立信教育创立后为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新式会计人员,受到社会和国民政府的重视,其后分别在北京、重庆、天津、桂林、广州、南京、兰州、香港等地创办了分校。重庆立信职业教育中心的前身就是1938年在重庆北碚创办的重庆立信会计学校。
立信教育
在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的校园中有一面长达88米由红砂石雕刻而成的校史墙。其中对“立信”作了这样的阐述:“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这是当年潘序伦为立信学校确定的校训。作为人生的信条,“立信”是所有立信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也是立信教育得以延绵长久的原因所在。
据说当时全国各地的立信学校都有这么一条校规:考试作弊者一律开除学籍。在校园中,师生们仍在津津乐道的一个故事是:当年在一次考试中,有一名学生将自己的卷子借给其他同学抄袭。事情被发现后传卷子的学生跪下认错,可一贯对学生关爱有加的潘先生却坚持要严肃处理这件事情。有人提出,“犯错的是那个抄袭者,为什么要将被抄袭的一起开除呢?”潘先生说,“贪污的和送钱的,哪里有只抓贪污犯的道理呀!”诚信,是立信人安身立命的基石。对作弊的“零容忍”作为立信教育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如果说,诚信是立信教育的精神内核,那么,爱国则是立信教育的主线。“愿吾同学努力迈前程,矢艰贞,翊赞建国大功成,昭其信,正其名”,潘先生希望立信的学子们都能矢志不渝地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奋斗,用自己的成功彰显“立信”的荣誉。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上海立信学校所在的租界区。为维护“立信”声誉,学校拒绝以“立信”之名向日伪政权登记,并向学生说明,中国人民的抗战一定会取得胜利,等到打败侵略者“立信”恢复时,再为大家调换文凭。1942年,上海立信学校由上海迁至重庆,与之前在重庆北碚创办的重庆立信会计学校共同办学,为抗战培养专门人才。到1953年止,立信教育培养的学生已逾10万人,遍布全国各地,远达美、德、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学验并重
立信教育的一大特色是“学验并重”,即强调知识学习和实务实践并重。抗战时期,重庆聚集了几十所学校,同时还涌进了几百家工厂和众多的文化学术科研机构,无论是在嘉陵江边,还是歌乐山下,到处都是书声朗朗,机器轰鸣。这样的环境为立信教育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社会实践背景,许多师生投身到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工业实业救国、乡村建设救国的热潮之中,“学验并重”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1940年,潘先生经香港来到重庆后,即与生活书店合作,创设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专门出版立信会计丛书和印制发行会计账册报表,大力实行会计教育、会计实务、会计文化传播三位一体发展,为培养新式会计人才建立了独特的学验并重、学做合一的体系。“文革”结束后,潘先生积极推动恢复立信教育,他捐出“文革”期间被抄财物的赔偿款建立了新校舍,成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会计学会、第一个会计师事务所,重建了立信会计编译所,编译出版了《新编立信会计丛书》《立信财经丛书》等30多种。三位一体的立信教育事业,又呈现出勃勃生机。
精神之帜
站在校史墙旁,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校长蒋红梅为记者吟诵了一段他们学校专门撰写的《立信赋》:
观潮溯源,振叶寻根。人或有问,立信者何?其必曰:乃国乃校,乃师乃生,乃识乃能,乃誓乃伦。立信者,非耸楼宇之巍,非扬耳目之惊,乃敬礼让之则,成风俗之化,通天地之气,定性命之真…… 蒋校长说,“立信”的精神是大美的,她既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有开中国近现代教育风气之先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思想的精华,还有筚路蓝缕、不屈不挠的躬身实践,“立信”是一面伟大的精神旗帜。作为继承者,他们倍感自豪,也压力巨大。
下 篇
重生
1984年,经过多方努力,重庆立信在停办了34年后正式复校,成为全国立信教育机构中最早复校的学校。时年已经91岁高龄的潘序伦先生兴奋地为学校题写校名和校训。恢复立信教育是潘老的一大夙愿,他希望重庆立信能在新时期为发扬光大立信教育精神作出贡献。
重庆立信甫一重生,就与改革开放的中国一起踏上了现代化建设的征程。在十分艰难的办学条件下,学校克服种种困难,在很短的时间内,师资从18人发展到60多人,在校生规模从几十人扩大到600多人,实现了办学上的大跨越。1998年,是重庆立信成立的第70个年头,这年学校成为重庆直辖后的首批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4年,是重庆立信复校20周年,这年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重庆立信人没有辜负潘老的期待,他们心无旁骛,戮力前行,一点点地夯实了自己的崛起之基。
转型之变
新世纪初的十年间,全国的职业教育在经过了扩大规模的发展后,转入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阶段。初步完成了基础条件建设的重庆立信面临新的发展契机。蒋红梅校长和学校领导班子认为,由政府主导发展转向学校自主发展,由重规模发展转向重品质发展,由重硬件建设转向重软件提升,由同质化转向特色化,这是中国职业教育同整个国家一起向现代化迈进的关键一跃,跨越者则生,失败者则死;这也是传统的重庆立信走向现代的重庆立信、重塑立信教育品牌的重大机遇。对这一过程,他们称之为“重庆立信的转型之变”。
重庆立信向现代化转型的内涵是什么?学校领导班子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开展办学思想的大讨论活动,群策群力,共同回应这个时代性命题。蒋红梅校长认为,重庆立信的转型就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五大超越:一是理念上的超越,要让人人成才、终身教育的思想根植于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二是制度上的超越,要让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和现代学校制度成为学校运行的根基;三是教育模式上的超越,要把教学活动融入到职业活动和技术发展之中,成为现代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培养质量上的超越,要真正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急需的人才,让学生和家长满意、企业和社会满意;五是文化上的超越,要将重庆立信的文化传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新的校园文化。
共识在思想碰撞中形成。重庆立信的现代化转型要在内涵建设上聚劲发力,在转变观念、制度建设、教学改革、质量提升和文化更新等领域深耕细作,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对此,全校上下深以为然、高度一致。2009年,重庆立信编制的《学校内涵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出台,他们为自己描绘了一幅向现代化发展的清晰蓝图。
迈入“第一方阵”
2008年和2009年的教师节前夕,学校所在的重庆沙坪坝区的主要领导两次专程到学校考察指导,鼓励学校要立足实现现代化的转型,努力把品牌做大,成为全国的名牌学校,让立信教育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区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更大的动力。
重庆立信的发展需要新的机遇。历史青睐有准备者。2010年,国家正式启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在全国遴选1000所优质中职学校重点支持建设,使其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经过严格的评审,重庆立信入选全国首批276所立项单位。
重庆立信进入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优质学校的第一方阵。事实证明,他们的发展思路是正确的,他们的办学努力卓有成效。不过,在蒋红梅校长看来,示范校建设对重庆立信而言,更大的意义在于让学校有了实现根本转型的抓手和平台。她认为,示范学校建设着眼点就是面向现代化的改革和创新,每一个任务指标都非常具体和明确,工作能落实,学校好操作。“这是学校转型发展的高速路和便捷道啊。”
2012年底,学校通过项目建设中期检查。现在学校正在迎接终期验收评估。“我们的感觉是,日日有进步,月月有变化,年年上台阶。”蒋红梅对记者说。
打造“三高”队伍
教师是立校之本,也是推进学校向现代化转型的主体力量。学校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提出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核心,在“十二五”期间打造一支“师德高品位、专业高水平、工作高质量”的“三高”教师队伍。
要转路子,先换脑子。学校每年都要举办培训班和教育思想讨论活动,或把专家们请进来或带领教师们走出去,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政策,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学校领导带头讲体会谈心得,引导教师往高处站、往远处看。
建设队伍,要靠规矩。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过“181”关,即每学期有一份规范的教学计划、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次作业批改,要有八节听评课,做一次多媒体公开课、每月接受一次阶段性考核,每月写一篇教学反思文章。蒋红梅亲自挂帅成立专门小组,监督和检查“181”制度落实情况,小组成员每学期听课累计都在2300节以上。
教师提高,要有平台。学校建立了“训—导—赛”三位一体的教师培养模式。“训”就是以专业部为单位定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活动;“导”就是在教学秩序、课堂教学、教研活动、集体视导等四个环节对教师进行指导;“赛”就是通过举办示范课和优质课竞赛、教师基本功大赛,以及优秀教案、教学反思、课件评比等活动,促进教师脱颖而出。
近3年学校新增80多个正式教师编制。教师中有30多人次到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进修学习,有20多人次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有300多人次到企业和实训基地进行实践训练。通过引进一批、送出国进修一批、送高校培养一批、送企业实践一批,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结构得到大幅度提升。有22名教师成为重庆市骨干教师,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重庆市先进工作者、重庆市名师、特级教师、重庆市“十佳提名教师”等一大批优秀教师。 理实一体化
“学验并重”是重庆立信的优良教学传统和特色。在新的历史阶段,重庆立信的专业设置已经不局限于会计一种,教育教学手段也更加丰富,如何实现教学模式上的现代超越,对他们是一大考验。
学校提出“学验并重”要向“理实一体化”转变。“理实一体化”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他们用四个“对接”来定义其内涵:教学目标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对接;教学方法与工作过程对接;教学评价与岗位要求对接。
在学校数控铣暨加工中心项目讨论教学区,记者参观了学校引进的“CAXA数字化工厂”。学校教师介绍,CAXA数字化工厂是一种基于信息化的课程平台,它可以模拟企业真实生产环境,通过实时监控,高清演示相关技术操作流程,在这里学生通过大屏幕可以像在课堂上一样的学习和讨论,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形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必须有企业的深度介入,为此,学校牵头组建了“重庆立信职业教育中心校行(业)企(业)协作会”,与包括博世公司、PPG公司、中国石油、中船重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移动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22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订单培养、就业实习、教师实践、共建基地等办学合作。目前学校和企业共建了“北京现代公共汽车实训基地”“数控铣实训中心”“维修电工实训中心”等30多个实训基地,开设了“中德EBG数控特色班”“英业达班”等十几个订单培养特色班,形成了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的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和电子技术应用等三大示范专业群。
“理实一体化”的改革在不断深入,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2012年,这一成果获得“第一届重庆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名。
课改的两个方向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没有好的课程,就不可能有好的教育。教师出身的蒋红梅校长对此深有体会,在她看来,重庆立信的课改应该集中在两个方向上,一是要调整课型结构,保证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合理比例,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二是要解决课程的整合问题,实现工作逻辑上的课程集约化,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前者,学校这些年逐步探索出公共基础课、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等四大课型之间1∶2∶2∶5的大致比例结构关系,保证学生基础学得坚实,技能练得扎实。
对于后者,学校探索了三种整合方式:一是将平行设置的多门课程,围绕知识构成内在逻辑综合成几个基本教学单元,形成一门课程,如会计电算专业把经济应用文、演讲与口才、说普通话、书法、文学常识等基础课程综合为由若干单元组成的会计语文,将珠算、点钞、应用数学等综合为会计数学。二是将在技能形成上具有相关性的训练课程综合为若干训练单元,形成一门训练课程,如将会计电算专业原来的舞蹈、化妆和形体等课程综合为美育课程。三是将多个专业技能课程按照工作逻辑综合为一个教学整体,形成一门课程,如将会计电算专业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法规等综合为理实一体化的模拟实训课程。
金牌学校
2012年底,国家人社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六部委共同在北京举办“第五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数控车数控铣总决赛”。来自重庆市立信职教中心数控专业的19岁学生刘世忠,在31个省市企业和院校的438名精英选手中脱颖而出,夺得数控铣全国第三名,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当场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所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录用为在编正式员工。
也是在这一年,重庆立信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4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连续四年蝉联重庆参赛院校团体第一名。学校被称为“金牌学校”。
在学校的汽车实训中心,记者见到了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代表学校参赛,获得车身修复技能竞赛一等奖第一名,赢得一辆卡罗拉汽车的王五义,这位曾经的学生现在已经被母校留用,成为了一名实训指导教师。小王告诉记者,学校已经连续5年承办“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竞赛”,学校的实训和培训的技术设备不弱于沿海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今年学校又购置了7台国家级比赛采用的雪弗兰牌轿车,实现了与国赛的“零距离”对接。
学校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得益于他们坚持“以赛促教,赛教结合”。学校每年都要举办由企业冠名的校园师生技能大赛,要求每位教师和每个学生都要参加活动,把竞赛作为考核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形式。同时,学校专门设立了技能教学研究室,帮助和指导教师把技能竞赛中的训练方法、训练标准和训练经验应用到教学之中,变成教学的基本内容。
书香立信
“浸润书香、开启智慧、拥抱人生”是重庆立信开展的以读书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这项活动已持续4年。学校要求每个学生每个月都要读1~2本好书,每个班级每周都要举行“书香立信”主题活动。为此,学校专门采购了2000多册各类优秀图书,并把读书活动列入教学活动安排,组织专门人员为学生做读书辅导。蒋红梅校长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每个孩子每个月能读一本有益的书籍,在校期间他(她)就能阅读30多本好书。有了这样的浸润,形成了读好书、勤读书的习惯,那么这个孩子的人生一定是美好的。蒋红梅说,她是理想主义者,她希望她的校园中多些书卷气,少些世俗气。
在“书香立信”的基础上,学校逐步形成了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每年12月学校都要组织“感恩·成人礼”活动,为18岁的学生举行隆重的成人冠礼仪式。每年新生入学时组织大型的“迎新晚会”,让新同学融入大家庭。每年春季举行“立信之春”艺术节,每年秋季举行立信运动会,每周都有主题不同的“阳光星期三”活动。
学校提出要把德育融入到校园的一草一木。学校建立了校史文化广场、校史墙、星光大道、生态文化公园,每一个走进校园的人都能感受到浓厚的立信文化。
立信的文化之美正在变成品牌。学校师生排演的节目多次在重庆电视台等媒体播放,大型文艺专题节目《青春万岁》在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的第八届全国中职学生“文明风采”大赛闭幕式上展演,受到热烈欢迎。 立信的学生,企业愿意要
前不久,学校举行了2013年毕业生校园双选会,116家企业前来招募重庆立信毕业生,企业带来了涵盖汽车维修、加工制造、电子技术、财经、信息技术、酒店服务等专业门类4000多个工作岗位。学校有2000余名学生参会,平均每人有2个岗位可以挑选,学生供不应求,让不少企业铩羽而归。
据介绍,由于学校的教学采用了大多数4S店正在使用、甚至还没用上的新技术,学生能够掌握最前沿的汽车检测修复设备的操作,因此深受企业欢迎。大多学生都能进入到奥迪、凯迪拉克、大众、本田、长安福特等高端汽车企业工作。
重庆龙华集团有限公司共招揽了50多名立信毕业生,全市7家4S店中每家平均就有7~8人。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认为:“立信学生操作能力强,工作态度好,企业愿意要。”
近年来,学校合格毕业生就业率始终是100%,优质就业率达到70%以上。
与国际教育接轨,培养国际型人才,是学校确立的办学目标。学校是欧洲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协会(EBG)在西南地区唯一合作的中职学校,现在双方合作开设了“EBG班”,招收了30名学生全程按照德国职教模式培养,考核合格学生获得德国AHK和EBG证书。学生持有上述证书可以到在华的顶尖德资企业工作,如果语言过关,可以到德国等欧盟成员国就业。
转型还远未完成
蒋红梅校长强调说,学校的成绩得益于重庆的良好发展环境。市里和区里领导多次到学校视察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学校师生深受鼓舞和鞭策。2012年5月,重庆市专门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时任市委书记的张德江同志作重要讲话,会议出台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这样的推动力度,在其他地区是不多见的。大的政策环境好,小的工作环境也好,学校上下没有理由不努力工作,没有理由不把事业推上去。
但是,对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重庆市委市政府对学校的工作期待,蒋校长认为,他们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为学生开通多种成长通道、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机制、让企业更深入地参与教育教学,以及完善现代学校治理结构等方面,他们还有很多紧迫的工作要做。
蒋校长说,重庆立信向现代化的转型,还远未完成,学校正在抓紧规划“后示范”的发展建设,希望用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现代转型之梦”,把一个“精品立信”奉献给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