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导引学,以练促学”模式实施一学期以来,取得了较大的成果。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主体”转变为“主导”,由课堂上的“演员”变成“导演”。其次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课堂上“昏昏欲睡”的现象基本消除,因为学生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本文“以导引学,以练促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和反思。
【关键词】 地理课堂教学;“以导引学;以练促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教是为了不教”。传统地理課题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在知识被动接受者的地位。这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限制了学生独立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成为单纯的知识“容器”,教育成了“丢失了一半”的教育。为了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自主学习热情低,课堂思想交锋少,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够的现状,我校地理教研组决定本学期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以导引学,以练促学”课堂新模式。改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法,力争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现在以人教版必修三“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一节为例介绍“以导引学,以练促学”课堂新模式在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编制导案,展示目标”(约2分钟)
教师在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二度消化教材与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根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和本校学生的学情,并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课前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案例、学案探究的问题和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等编写成一个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导学案。导学案由备课组在学期初根据教学教学安排和教学进度,组织教师分工制定。导学案可提前分发,便于学生做好预习。
本课导学案第一部分如下(已省去空行):
学习目标
1、理解森林作用及雨林全球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理解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2、了解雨林开发的背景和引起的环境问题并分析保护的措施。
3、结合案例理解和分析雨林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并解决问题。
带问题预习新课:
问题一:森林的主要作用是什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作用。
问题二:亚马孙平原的自然地理特征主要有哪些?
问题三: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问题四:热带雨林的生态优势及脆弱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优势:脆弱性:
二、“自主学习,巡视指导”(约10分钟)
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学习目标与要求,进行自主阅读教材,自主完成导学案上的问题。课堂上学生自学时间要保证,通过自学分析解决问题,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自学中存在的问题,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参与到各个学习小组(学期根据班级情况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的交流中去,要不断发现问题,及时点拨(注意只能“点拨”,不能“讲解”):当学生思维没有方向时,及时指点迷津,确立“航标”;当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铺路架桥,纠正错误;当学生思维外放时,给予正面牵引,把握教材;当学生思维定势时,给予侧向、发散的启发;在学生思维“山穷水尽”时,给“柳暗花明”的启示。
通过选取与亚马孙热带雨林具有共同特点的我国海南省热带雨林做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以达到学以致用,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同时培养读图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应用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课导学案第二部分如下(已省去空行):
课堂学习:
案例背景: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丰富宝贵的热带雨林是海南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南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支撑。
案例探究:
探究1:你能结合图1信息概括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特点?
[材料一]海南热带雨林目前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山地,近十年减少了四分之一。雨林被砍伐烧尽后,主要被用于种植纸浆林和橡胶林,它们都具有吸水量大、需肥力大,抑制并除灭其它植被的特性,有“抽水机”和“抽肥机”的称号,并使林中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减少80%以上,它们对于自然灾害的的抵御功能远远低于热带雨林。
探究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评价海南热带雨林目前的开发方式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探究3:热带雨林既要开发又要保护,面对以下问题,你能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呢?
如何满足当地人民的利益,减少对雨林的砍伐呢?
如何避免大量游客涌入,对雨林环境造成破坏呢?
如何保护珍贵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呢?
探究4:一起进入热带雨林,请发挥想像为雨林旅游开发设计出有创意的探险或娱乐项目!
三、“表达交流,精讲点拨”(约18分钟)
各小组推出代表上台展示或回答问题或提出学习中的疑问及遇到的困难。教师对小组学习情况给予客观的评价,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高效释疑,对于自主学习能够掌握的知识,要少讲甚至不讲;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问题必须讲;学生对所学内容生疏,没有相关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的,要多讲,通过点拨或规范学生不准确的表达,或解答学生疑惑问题,或纠正学生错误理解,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准规律;最终形成知识、能力、情感系统,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四、“当堂训练提质提能”(约15分钟)
教师通过设置一些题目(基础题、提高题),在有较足够时间保障下,通过课堂训练,检测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引导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在应用新知识的同时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创新实践。这种“当堂训练”,体现的是学生先在自主学习、表达交流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在课堂上所进行的又一次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我学习,力争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提高、深化和巩固,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质量和提升学习能力的最高目标。
导学案第三部分为本课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略)
通过“以导引学,以练促学”课堂新模式实施转变了地理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在课堂上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案例或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多层多边交往中,善于思考,张扬个性,激发情感,挖掘潜能,勇于创新,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1.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无法让所有学生的都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2.在目前的升学模式下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公正的评价是一个难题;3.教师在编写导学案过程中将需要比原来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等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1]《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与评析》蔡建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2]《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3]《地理教学与学业评价》张哲江,广东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地理课堂教学;“以导引学;以练促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教是为了不教”。传统地理課题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在知识被动接受者的地位。这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限制了学生独立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成为单纯的知识“容器”,教育成了“丢失了一半”的教育。为了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自主学习热情低,课堂思想交锋少,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够的现状,我校地理教研组决定本学期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以导引学,以练促学”课堂新模式。改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法,力争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现在以人教版必修三“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一节为例介绍“以导引学,以练促学”课堂新模式在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编制导案,展示目标”(约2分钟)
教师在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二度消化教材与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根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和本校学生的学情,并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课前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案例、学案探究的问题和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等编写成一个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导学案。导学案由备课组在学期初根据教学教学安排和教学进度,组织教师分工制定。导学案可提前分发,便于学生做好预习。
本课导学案第一部分如下(已省去空行):
学习目标
1、理解森林作用及雨林全球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理解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2、了解雨林开发的背景和引起的环境问题并分析保护的措施。
3、结合案例理解和分析雨林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并解决问题。
带问题预习新课:
问题一:森林的主要作用是什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作用。
问题二:亚马孙平原的自然地理特征主要有哪些?
问题三: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问题四:热带雨林的生态优势及脆弱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优势:脆弱性:
二、“自主学习,巡视指导”(约10分钟)
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学习目标与要求,进行自主阅读教材,自主完成导学案上的问题。课堂上学生自学时间要保证,通过自学分析解决问题,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自学中存在的问题,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参与到各个学习小组(学期根据班级情况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的交流中去,要不断发现问题,及时点拨(注意只能“点拨”,不能“讲解”):当学生思维没有方向时,及时指点迷津,确立“航标”;当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铺路架桥,纠正错误;当学生思维外放时,给予正面牵引,把握教材;当学生思维定势时,给予侧向、发散的启发;在学生思维“山穷水尽”时,给“柳暗花明”的启示。
通过选取与亚马孙热带雨林具有共同特点的我国海南省热带雨林做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以达到学以致用,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同时培养读图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应用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课导学案第二部分如下(已省去空行):
课堂学习:
案例背景: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丰富宝贵的热带雨林是海南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南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支撑。
案例探究:
探究1:你能结合图1信息概括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特点?
[材料一]海南热带雨林目前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山地,近十年减少了四分之一。雨林被砍伐烧尽后,主要被用于种植纸浆林和橡胶林,它们都具有吸水量大、需肥力大,抑制并除灭其它植被的特性,有“抽水机”和“抽肥机”的称号,并使林中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减少80%以上,它们对于自然灾害的的抵御功能远远低于热带雨林。
探究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评价海南热带雨林目前的开发方式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探究3:热带雨林既要开发又要保护,面对以下问题,你能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呢?
如何满足当地人民的利益,减少对雨林的砍伐呢?
如何避免大量游客涌入,对雨林环境造成破坏呢?
如何保护珍贵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呢?
探究4:一起进入热带雨林,请发挥想像为雨林旅游开发设计出有创意的探险或娱乐项目!
三、“表达交流,精讲点拨”(约18分钟)
各小组推出代表上台展示或回答问题或提出学习中的疑问及遇到的困难。教师对小组学习情况给予客观的评价,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高效释疑,对于自主学习能够掌握的知识,要少讲甚至不讲;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问题必须讲;学生对所学内容生疏,没有相关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的,要多讲,通过点拨或规范学生不准确的表达,或解答学生疑惑问题,或纠正学生错误理解,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准规律;最终形成知识、能力、情感系统,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四、“当堂训练提质提能”(约15分钟)
教师通过设置一些题目(基础题、提高题),在有较足够时间保障下,通过课堂训练,检测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引导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在应用新知识的同时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创新实践。这种“当堂训练”,体现的是学生先在自主学习、表达交流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在课堂上所进行的又一次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我学习,力争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提高、深化和巩固,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质量和提升学习能力的最高目标。
导学案第三部分为本课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略)
通过“以导引学,以练促学”课堂新模式实施转变了地理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在课堂上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案例或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多层多边交往中,善于思考,张扬个性,激发情感,挖掘潜能,勇于创新,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1.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无法让所有学生的都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2.在目前的升学模式下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公正的评价是一个难题;3.教师在编写导学案过程中将需要比原来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等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1]《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与评析》蔡建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2]《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3]《地理教学与学业评价》张哲江,广东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