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在《南华经》里写到一个故事:孔子自以为天下人都需要教化——并且相信多数人都可以被教化,他对教育盗跖充满信心,和盗跖说了一大堆道理,没想到盗跖反过来也给孔子讲了一大堆道理——或者说歪理,让孔子哑口无言,抱愧而归。因此留下来一个成语“盗亦有道”。
班级中,老师有时候就像孔子,到头来反而是学生教育了老师。孔子的思想作为会赢得大多数人的景仰和追随。但是盗跖所处的环境和孔子构筑的世界有很大不同,也就是说,在孔子设想的世界中,他那些言论是可行的;而在盗跖所处的环境当中,孔子的言论就变成了自取灭亡的“歪理”。
作为教师,我们很少想到学生为什么要那么做——要有那些不好的行为表现,而更多的是在对这些行为表现进行是非判断——像孔子那样,把盗跖拉到自己构筑的道德世界中来评判他的行为,这样盗跖当然是错的。
然而盗跖也好,有些学生也罢——他们认为是“我所处的环境要求我必须这样做,我不是在你孔子(或者老师)设计的世界当中存在着,如果你来到我所处的世界——以我的生存环境为背景来和我谈行为问题,我乐意和你聊;如果你只是想把你的观念通过我在我的生存环境中变成行为,那我就只有死路一条。你这样要求我,我不骂你、不理你,已经算客气了”。盗跖和孔子怎样才可能达成共识呢?要么你来我的世界重新做一番调查研究,要么我能够去你构想的世界体面地生活。
然而你能来吗?我能去吗?你会丢下你的道德尊严来我这儿生活吗?生活在你构筑的世界当中的人们会接纳我吗?——他们更多是担心我把他们带坏,或者安排我去做反面典型甚至“服刑”吧!
在管理后进班之前,班主任不妨想想:我们所希冀的、试图营造的班级氛围,是否和后进班学生自身的要求有冲突?在冲突存在的情况下,即使我们费尽口舌去讲道理,他们也是不认同的。这就好比他们遵从的是狼性法则,而我们和他们讲如何做羊,他们怎么接受?
所以在进行思想教育之前,先要考虑我们的思想教育是否可以被他们接纳——哪怕是循序渐进的接纳,这需要技巧。否则很可能会出现孔子遇见盗跖、秀才遇见兵的局面。班主任就像一个明理的妈妈在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讲道理,虽然孩子认为她说的话都对,但就是做不到。
作为后进班的班主任,我们不要努力成为“思想家”,而是要成为执行者。我们要有儒家的民本思想,再加上基督教传教士般的执行。但我们往往热衷于说服别人,自己的行动却很少见——在后进班的管理中,如何“动起来”很重要。
(本文由李迪根据子夜听风在“杏坛夜话”里的聊天记录整理而成)
主持人语:
子夜听风老师在《也说“盗亦有道”》一文中,旗帜鲜明地主张教师要“动起来”,他认为“执行”比“说教”更重要,他显然更加认可心理学中的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又称为行为矫正或学习疗法,它是根据行为学习及条件反射理论,消除和纠正异常行为,并建立一种新的条件反射和行为的治疗方法。行为主义理论认定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并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源于被它的结果所强化。也就是说,要保持某种行为,就要给予奖励;要消除某种行为,就设法给予惩罚。在后进班管理中,赞美、表扬学生等,就是行为主义中的阳性强化法,即对学生及时奖励正当行为,漠视或淡化不恰当行为;而严明的制度约束等,可看做是厌恶疗法——让违纪行为带来令学生不快的体验,进一步达到消除不良习惯的目的。
除了行为疗法以外,在后进班的管理中,还要重视学生的认知,可以借鉴心理学中的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通过改变人的思维和不良认知,促进合理思维,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方法。在班级管理中,我们最常用的认知疗法是合理情绪疗法、贝克雷米认知疗法、梅肯鲍姆认知行为矫正术等。比如,我们新接手一个后进班,班级里学生意志消沉,认为自己事事失败,成绩很差,没有前途。这时候,老师除了要用阳性强化法培养学生的好习惯、用厌恶疗法消除学生的坏毛病外,还要端正他们的观点,这就需要用认知疗法。比如,学生说他们成绩很差,老师可以纠正说:“同学们的意思是,你们以前考试成绩不好? 如果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成绩是不是会好起来?那我们就好好学习试一下吧!”或者问: “一辈子时间很长,能不能因为自己十几岁的时候成绩差,就认为自己是失败的?”等等。这样的理念不但对学生重要,对我们班主任也同样重要。
子夜听风老师在文中谈到“执行”比“说教”更重要,但他也在当时的聊天中认为:班主任对后进班、后进生的内涵的理解,决定了他的方法策略,进而决定了学生对他的接受度和被“改造”(引导)的效果。假设班主任认为后进班学生是笨蛋、家长是混蛋、学校领导是糊涂蛋,那么最终势必会让自己成为“废物蛋”……
我们再来进一步延伸这段话:后进班学生在自己眼中的形象是什么?其实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定义。他们的定义如何,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态度,进而决定了他们被引导的效果。假设学生认为自己只是暂时落后,只要努力,前途依然光明,势必会加倍努力。如此,后进班必将有一日不再后进。
(作者: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 李迪)
(本栏责编 卢丽君)
班级中,老师有时候就像孔子,到头来反而是学生教育了老师。孔子的思想作为会赢得大多数人的景仰和追随。但是盗跖所处的环境和孔子构筑的世界有很大不同,也就是说,在孔子设想的世界中,他那些言论是可行的;而在盗跖所处的环境当中,孔子的言论就变成了自取灭亡的“歪理”。
作为教师,我们很少想到学生为什么要那么做——要有那些不好的行为表现,而更多的是在对这些行为表现进行是非判断——像孔子那样,把盗跖拉到自己构筑的道德世界中来评判他的行为,这样盗跖当然是错的。
然而盗跖也好,有些学生也罢——他们认为是“我所处的环境要求我必须这样做,我不是在你孔子(或者老师)设计的世界当中存在着,如果你来到我所处的世界——以我的生存环境为背景来和我谈行为问题,我乐意和你聊;如果你只是想把你的观念通过我在我的生存环境中变成行为,那我就只有死路一条。你这样要求我,我不骂你、不理你,已经算客气了”。盗跖和孔子怎样才可能达成共识呢?要么你来我的世界重新做一番调查研究,要么我能够去你构想的世界体面地生活。
然而你能来吗?我能去吗?你会丢下你的道德尊严来我这儿生活吗?生活在你构筑的世界当中的人们会接纳我吗?——他们更多是担心我把他们带坏,或者安排我去做反面典型甚至“服刑”吧!
在管理后进班之前,班主任不妨想想:我们所希冀的、试图营造的班级氛围,是否和后进班学生自身的要求有冲突?在冲突存在的情况下,即使我们费尽口舌去讲道理,他们也是不认同的。这就好比他们遵从的是狼性法则,而我们和他们讲如何做羊,他们怎么接受?
所以在进行思想教育之前,先要考虑我们的思想教育是否可以被他们接纳——哪怕是循序渐进的接纳,这需要技巧。否则很可能会出现孔子遇见盗跖、秀才遇见兵的局面。班主任就像一个明理的妈妈在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讲道理,虽然孩子认为她说的话都对,但就是做不到。
作为后进班的班主任,我们不要努力成为“思想家”,而是要成为执行者。我们要有儒家的民本思想,再加上基督教传教士般的执行。但我们往往热衷于说服别人,自己的行动却很少见——在后进班的管理中,如何“动起来”很重要。
(本文由李迪根据子夜听风在“杏坛夜话”里的聊天记录整理而成)
主持人语:
子夜听风老师在《也说“盗亦有道”》一文中,旗帜鲜明地主张教师要“动起来”,他认为“执行”比“说教”更重要,他显然更加认可心理学中的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又称为行为矫正或学习疗法,它是根据行为学习及条件反射理论,消除和纠正异常行为,并建立一种新的条件反射和行为的治疗方法。行为主义理论认定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并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源于被它的结果所强化。也就是说,要保持某种行为,就要给予奖励;要消除某种行为,就设法给予惩罚。在后进班管理中,赞美、表扬学生等,就是行为主义中的阳性强化法,即对学生及时奖励正当行为,漠视或淡化不恰当行为;而严明的制度约束等,可看做是厌恶疗法——让违纪行为带来令学生不快的体验,进一步达到消除不良习惯的目的。
除了行为疗法以外,在后进班的管理中,还要重视学生的认知,可以借鉴心理学中的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通过改变人的思维和不良认知,促进合理思维,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方法。在班级管理中,我们最常用的认知疗法是合理情绪疗法、贝克雷米认知疗法、梅肯鲍姆认知行为矫正术等。比如,我们新接手一个后进班,班级里学生意志消沉,认为自己事事失败,成绩很差,没有前途。这时候,老师除了要用阳性强化法培养学生的好习惯、用厌恶疗法消除学生的坏毛病外,还要端正他们的观点,这就需要用认知疗法。比如,学生说他们成绩很差,老师可以纠正说:“同学们的意思是,你们以前考试成绩不好? 如果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成绩是不是会好起来?那我们就好好学习试一下吧!”或者问: “一辈子时间很长,能不能因为自己十几岁的时候成绩差,就认为自己是失败的?”等等。这样的理念不但对学生重要,对我们班主任也同样重要。
子夜听风老师在文中谈到“执行”比“说教”更重要,但他也在当时的聊天中认为:班主任对后进班、后进生的内涵的理解,决定了他的方法策略,进而决定了学生对他的接受度和被“改造”(引导)的效果。假设班主任认为后进班学生是笨蛋、家长是混蛋、学校领导是糊涂蛋,那么最终势必会让自己成为“废物蛋”……
我们再来进一步延伸这段话:后进班学生在自己眼中的形象是什么?其实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定义。他们的定义如何,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态度,进而决定了他们被引导的效果。假设学生认为自己只是暂时落后,只要努力,前途依然光明,势必会加倍努力。如此,后进班必将有一日不再后进。
(作者: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 李迪)
(本栏责编 卢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