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藏筷”生涯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wei_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年伊始刚开门,邮递员送来的《上海采风》元月号已随新风迎面扑来。当卷首语“收藏,做什么?”五个大字进入眼帘,真令我这个痴迷收藏多年的老翁振奋不已。这次第三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在台北召开,我没收到邀请,不过第一届我接到了请柬,并在浦东金茂大厦展出了唐宋元明清百余双古筷。作为小小的民间藏者,能参加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真有点受宠若惊。第二届大会我又受到邀请,虽然写了论文因错过交稿日期没能采用,但心中热乎乎的。两届听了很多收藏家的演讲,看了几大本论文,并进行了多次交流,受益匪浅。参加两届收藏家大会,各人感受不同,有人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已进入世界华人收藏家之列。可我在上海展览中心,看了一些收藏家展出的唐寅、石涛、吴昌硕、张大千的藏品,头脑有些清醒。相比之下,我们民间藏品往往不上档次。能够有幸被邀请参加收藏家大会,这是给我们民间藏者一个大开眼界的学习机会,但并非说明我们已真正进入世界华人收藏家行列。不过这两次邀请使我感到温暖,给了我鼓舞和安慰。
  尼克松访华学用筷
  我作为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一名箸文化收藏家,早在2000千禧年8月已应邀在台北世贸大厦举办了上海民间筷箸文化收藏交流展。出发前有记者来采访,问我怎么会想起收藏筷子?说起来有点传奇色彩。那是在“文革”中为了“扫四旧”,竟把红木筷、象牙筷放在马路上焚烧,两天后我又亲眼目睹红卫兵为逼迫老教授交代所谓罪行,吃饭不给他筷子,教授饥饿难忍,只好用手抓用舌舔把冷饭送进辘辘饥肠。当“四人帮”被打倒后,人们又开始玩收藏时,我的脑海中,老教授无筷进餐、用手抓食、人兽不分、斯文扫地的狼狈形象不断出现,我感到中国人决不能离开筷子,由此对筷子产生一种特别感情。
  当我准备收藏筷子时,偶然看到一篇报导,说的是1972年尼克松首次访华,周总理举行国宴教尼克松用筷,当总统学会用筷、尝遍满桌的中华美食时,他高兴地放下筷子,加拿大多伦多记者忙把这双筷子抢到手扬长而去。等他到了美国,一些欧美收藏家包围他,争相请他转让这双人民大会堂筷子,最高价喊出2000美元,可记者先生说:尼克松访华最独特的纪念品就是筷子,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它是华夏民族古老的文明象征,出价再高我也不会转让。
  填补空白喜藏筷
  当时全国刚从“文革”噩梦中醒来,根本无人想到筷子也是收藏品,我受这篇报导启发:既然欧美收藏家2000美元收不到中国筷子,我国又无人收藏筷子,那我为何不填补这项收藏空白呢?1978年我开始走上筷箸收藏之路。
  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对我这新会员收藏古筷非常支持,时任秘书长的任嘉禾同志,不但亲临会场主持开幕式,还和虹口区文化局长等来宾,仔细地欣赏我千方百计所收的唐宋以来的300多双筷箸。然后老任对我说:这些都是古代的文化遗产,箸文化博大精深,你要多多研究好好保护。
  通过这次展览,我又进一步提高了认识。因为这次小小藏筷展竟引起新华社记者来采访,并以《蓝翔建立个人藏筷博物馆》为题向全国发电讯,《人民日报》《西安晚报》《扬子晚报》等三十多家报刊登载了这一专讯,使刚刚创建的简陋藏筷馆一夜之间名扬四海。当年,我不明白,一家民间藏筷馆的兴办怎么惊动新华社?后来民协姜彬会长告诉我,藏筷馆之所以受到新闻媒介的重视,在于它的开创性。此前国人只把筷子当成吃饭家什,没人把它当成我国四大发明外的又一发明;你蓝翔慧眼识宝,不但千难万难收藏它,还办了馆,你就是我们弘扬箸文化的带头人,所以新华社给你写了报导。
  台湾办展遇上台独
  1999年夏,台湾《美食天下》杂志许堂仁社长四人慕名来上海藏筷馆参观,发现1993年我撰写出版的《筷子古今谈》后激动地说:蓝先生,你既然写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箸文化专著,能不能也为台湾写一部繁体字的箸文化专著?当我了解到台湾从没有出过箸文化之作,即答应2000年元月交稿。当主编许小姐按约来取稿时,同时带来两个好消息:《筷箸文化大观》8月初可出版,同时邀请我在台北举办上海民间筷箸收藏交流展,并签名售书。
  当年赴台很麻烦,一要政审,二要在香港转机。当我们8月8日飞抵台北,发现情况又有变。当时乃台独大佬陈水扁执政,他为了淡化大陆影响,提出不挂上海民间展览交流团的标牌。我孤掌难鸣只得随机应变:正好我带着谢添等名人题写的书法作品,即以谢添“筷迷快乐”为展标。台北许社长连连称好,说这四字没有政治色彩。其实谢添是著名老演员,凡是从大陆撤退到台湾者,大多看过谢添主演的电影,他的题词挂在展厅中,台湾参观者可一目了然:古筷收藏展乃来自大陆。
  想想好气又好笑:筷子为中国古老的发明,每个炎黄子孙出世后,就一辈子离不开筷子,你陈水扁想利用手中权力企图消除两岸用筷进餐亲如兄弟的关系,这真是枉费心机。正如一位台胞在参观留言本上所题:筷子不是新武器,双筷亲密如兄弟;两岸好似一双筷,海枯石烂不分离。而我们也在展厅出口处挂上“一笼藏日月(笼者筷笼也),双筷起炎黄”对联。
  其实,筷子既非台独分子所说的统战新武器,也非台独大佬去中国化的法宝,它就是正常的传统收藏品。有人越处心积虑设法限制和淡化筷展影响,同胞们越是主动和我们上海来宾接近。宣传、热爱、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展示华夏古老的物质文明,两岸心犀相通。
  送金筷的台湾太太
  陌生的参观者非常热情,好似老友重逢,一见如故,有的主动送名片,有的请我们签名,还有的邀请我在展柜前合影留念。最难忘的是一位台湾太太挤过来,说是要送我金筷子。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纯金古董筷以前只有皇帝可享受,其他人用金筷犯有欺君之罪,所以当今世上纯金筷特别稀少,万金难求。其实这位太太真有金筷,是他金融大亨的老爸早几年在美国拍来。当然要送我的不是老爸珍爱的皇上纯金御筷,而是这双金御筷的放大照片。说着她把金筷照片送到我手中,随后又递过来一部书。
  我一看,这不是我在台湾最新出版的15万字繁体字全彩精装本《筷箸文化大观》么?不过奇怪的是,原来《筷箸文化大观》书名,怎么变成《筷子的故事》了?这时台湾许社长说:非常抱歉,事先没经过您同意就改了书名。台湾人爱通俗,“筷箸”二字人家看不懂,故改了书名。我暗暗叹气,改得也太通俗了,看书名像儿童读物。但木已成舟,再看看装帧印刷,图文皆十分精美,不悦之情也随之烟消云散。   这时送金筷照片的张太太说:你这本书太漂亮了,15万字170多幅彩照,装帧精美,图文并茂,虽一册2500新台币,但生意很好。我是排队买来的,麻烦你签个名。
  我一面签名一面和张太太开玩笑:这书2500新台币,折合人民币750元,这么贵的书,买了是送先生还是送儿子?不料张太太说:现在有人想方设法“去中国”,想让台湾人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其实只要一日三餐拿着筷子吃饭,谁又能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我买了你这本《筷子的故事》,就是要作为传家宝,让我们的儿孙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握着筷子吃饭的中国人。
  我闻听此言十分感动,忙拿出从上海带来的唐诗高级礼品筷送给张太太一盒。当她打开红缎盒盖,只见银光闪闪的筷上刻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太太热泪盈眶地说:我是山东人,山东有句俗语: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可我知道眼泪是无法收藏的,不过你那本《筷子的故事》和唐诗银筷,还有我老爸的皇帝金御筷都是最宝贵的收藏品,从今后我也决心做个收藏家。无论什么大佬“去中国”,总不能不用筷子吃饭吧!我的这些筷子收藏品能永远证明两岸是一脉相承的同根同源亲同胞。
  这位台湾太太的肺腑之言,使我想到“收藏,做什么?”通过藏品载体,享受历史精华,享受艺术秀丽,享受工艺绝技,享受文化典雅。收藏也是一种继承、一种传播。如果有谁想割断中华民族遗产历史,谁就是民族的罪人。
  美国教授赶到上海买书
  据主办方统计,四天签名售书,总计售出《筷子的故事》500多册。直到我们离台返沪半年多,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周鸿翔教授还匆匆飞到上海找我购书。他说先到台湾,得知书已全部售罄,他从出版社得到作者地址就赶到上海。周先生刚坐定,就给我2000元人民币说是要买《筷子的故事》。我说从台北只带回10册样书,现已送了7册,这也算绝版了。教授怕我不愿割爱,忙说:我很奇怪,全世界买不到箸文化的书,而你们为什么只印1000册?可中国每天有十亿人拿着筷子吃吃吃。我急等着开中华饮食箸文化课,就是买不到一本书,真急死人了。有些所谓收藏家,只知道买进卖出炒古董赚大钱,为什么不为箸文化做点贡献多印几本书?
  闻听此言我也深有同感,也很同情周教授,于是就转让一册《筷子的故事》,并退还1300元。不料周教授说:这么一部全面探讨箸文化之作,全世界只此一部,太珍贵了,不然我也不会从美国飞到上海来。你也不要认为2000元人民币售价太高,就是定价2000美元我也乐意购买,这可是货真价实的箸文化专著,请你千万不要退款。
  推来推去我只好另外送他一本《筷子古今谈》。此书1993年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仅12万字,没有装帧没有图片,却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箸文化专著。
  万事开头难,因为我们祖先三四千年来很少有箸文化资料流传后世,要想写书,史无记载,我只好天南海北、山村农寨、边疆水乡去采风,倾囊收藏古筷,搜集资料,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求索,千辛万苦忙了五年,终于撰写出版了此书。不过令我感到安慰的是:经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推荐,上报全国文联参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奖,最终荣获了首届民协山花奖——全国文联颁发的优秀作品著作奖。
  这里还想说一句,一个作者有很多读者向他购书,这是一种荣耀,可总是买不到书,这可不是作者的过错。现在出版社说了算,自从1993年出版了《筷子古今谈》后,又出版了《筷子三千年》《古今中外筷箸大观》;台湾版《筷子的故事》《筷子,不只是筷子》;英文版《中国筷子》;法文版《中国筷子艺术》《筷箸史》等。20年中出版了八部箸文化专著,总共只印了15000册。这不能怪周鸿翔教授买不到书发牢骚,他是批评我国作为世界筷箸的发源地,每天有十亿人握筷进餐,20年只印书15000册,使购书者跑断腿也买不到书,这说明我们太不重视箸文化了。
  赴日本参会与成立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
  我自1978年迷上箸文化,30多年锲而不舍,收藏了古今中外历代筷箸2000多双,筷笼筷盒、碗盘叉勺等500多件,并于1998年在虹口区文化局支持下,在多伦路文化街创办了上海民间筷箸博物馆,十多年来免费开放接待中外参观者,并在韩国、香港举办古筷展览。2007年日本慕名邀请我赴东京,参加国际箸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此会由日本浦谷兵刚教授发起,邀请中、韩、泰、越、缅和台湾地区共同组建成立大会,并推荐我代表中国为常务理事。
  2008年11月,国际箸文化研究会再次邀请我去东京参加年会。因为总共撰写出版中、英、法文7部箸文化专著(《筷箸史》尚未出版),并坚持克服缺少经费等困难,一直忙于在国内外办展览等故,所有理事一致评选我荣获“国际箸文化贡献赏(奖)”。
  能在国外荣获国际大奖,本该享受荣誉乐而忘返,可我毫无沾沾自喜之情,因为我同时听到一位日本教授公开在台上演讲,手舞足蹈,宣称日本出土了5500年前的筷箸,并大言不惭自称筷箸为他们国家所发明。
  筷箸明明是中国祖先智慧的结晶,华夏民族四大发明外的又一发明,怎么突然变成日本的发明呢?其实教授先生幻灯所放出的只是骨簪,并非筷箸。现在想想堂堂大教授怎么会指鹿为马呢?其实在个别日本右派人物心目中,从中国钓鱼岛直到筷箸发明权,样样都想抢到手。我回国后,把日本抢夺我国箸文化发明权的论文寄给韩正市长,并建议迅速组建上海箸文化促进会,以捍卫祖先的筷箸发明权。
  韩市长很重视我这封民间收藏家的来信,两周后即批转市民政局市社团局,支持我们筹办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我闻风而动,经过两年多不懈努力,由市文广局主管、市社团局注册登记、我国第一家省市级的弘扬箸文化法人社团,2012年2月宣告正式诞生。
  我们在筹办过程中,接连举办了三届中华筷箸文化节,两届中华筷箸收藏展,一届箸文化书画收藏展;还举办了两届箸文化研讨会,还出版了四期《筷箸文化》小报,并由我撰稿出版了40万字的《筷箸史》。
  日本买家找我“一锅端”
  我虽然算不上上档次的收藏家,但是全国没人专题收藏箸文化,这样致使我成了物以稀为贵的藏家。去年不知怎么一位金融大亨看中我,要我转让藏品,我却无动于衷,因为我对这些古筷情深似海,不愿以一双双古筷换取一张张大票。有人还劝我,何不高价卖出再低价收进,当个“职业收藏家”。
  我就是死脑筋。我拿出一把清代藏族七星红珊瑚刀筷,问劝我发财者说:这刀筷能卖多少钱?他说五万元。我说给你十万,如果三个月里你能拿来大同小异的七星刀筷,我愿意把全部藏筷转让给你。事实上,这刀筷不敢说是孤品,可我40年来跑遍大江南北,没有发现过同样的藏品。经验告诉我,一个真正的收藏家,他无奈卖掉一件藏品,也许会后悔一辈子。就如同帅哥为金钱失掉美女情人一样,他会永远生活在精神痛苦之中。
  再说前不久遇到的一件触目惊心之事:一天,一位日本大亨,带着翻译小姐找到我,说是“一锅端”的话,问我开价多少?我知道“一锅端”就是要我转让所有的箸文化藏品。这时翻译小姐敲边鼓说:蓝先生你大胆开个价,老板不会还价的,而且付现金。
  闻听此言,我很淡定,莞尔一笑说:我已八十高龄,钱再多我也无法带进火葬场。再说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出卖了这些箸文化藏品,我就成了出卖祖国遗产的不孝子孙。再说我要为了几张日币答应你一锅端,死后会不断被人骂成汉奸卖国贼!
  我深深感悟到,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收藏家,必须尊重历史、尊重祖先、尊重热爱华夏民族古老的文化。玩收藏既要重藏品,更要重人品。收藏家要有文人正直的气质,千万不要见利忘义,见钱眼红,更要保持民族气节,爱国是收藏的第一要素。玩收藏的最大享受不是财富,有人问,你玩收藏有什么意思,玩了30多年,连部大众车也买不起。我的确很穷,不敢和人攀比,但玩起数千件千姿百态的古筷、奥运吉祥物等,我自认为是个富翁,越玩越开心。在很长的收藏岁月中,我享受了很多乐趣和荣誉,媒体和收藏界一直称我为“中国藏筷第一人”。在我的藏品中,的确也有些独一无二的筷箸,如一双民国初年的蛙头竹刻长筷,背后刻着一副对联:酸甜苦辣皆尝尽,为谁辛苦为谁忙。此联本是对献身人类的筷子的赞美,我自认为也是我收藏生活的写照。
其他文献
每当有记者采访上译厂的配音演员、翻译、导演、录音、剪辑师……采访任何一个人,想要了解上海电影译制厂的情况,所有被采访者都会异口同声地提到老厂长陈叙一。对于上译厂的诞生、发展,译制事业能成为中国电影百花园中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这都离不开老厂长陈叙一的特殊贡献,他被电影界同行公认为是上译厂的奠基人。  “译制配音这是一份事业”  这是陈叙一对参加译制工作的年轻人常常提到的一句话,有时候他还会加重语气说
1913年,岁在癸丑。位于杭州孤山之麓、西泠桥畔的天下名社——西泠印社正式成立,公推已定居上海、年届69岁的吴昌硕为社长。从而标志着吴昌硕正式登上了近代中国书画金石界领
本文首先介绍了GIS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宁波市测量标志管理系统建立的背景.然后具体谈了一下系统建立的过程和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最后作者总结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本文分析了测量控制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应饮食的内容和具有的主要功能,建立了以Power-Builder为数据库前端开发工具以Sybase SQL anywhere 5.0为数据库管理软件,以AutoCAD2000
该文介绍了在CYBER170/815机上将原机械部OPB-1程序库进行移植、改造后建成的常用优化方法程序库OPTLIB。该库近1.5万条FORTRAN语句,含有十种国内、外流行的、先进的约束最优化
<正> 1990年3月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以下简称《午间》)节目组与中国社会调查所舆论调查部合作推出了一个新的系列栏目——《调查与回声》。栏目每星期二播出,每次分几道问答题提出一个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征求听众的意见。答卷回收后,用计算机统计,于两周后的同一栏目中
该文讨论了传统的数据库模式在表达能力上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式:启发式语义模型HSM。它将组成数据库的基关系的语义信息以格语法形式加以描述。同时,使用了启发式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