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田鹿,文学博士,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央视《百家讲坛》《文明之旅》《法律讲堂》《影视名堂》等栏目主讲人及特邀嘉宾。出版有《三言两拍看明朝》《大话西游》《漫说聊斋》《高情已逐晓云空》《河北文化与明清小说》等专著。
和“王二狗的一生”相比,孙悟空的一生令人肃然起敬,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的生命境界是不断提升的,而不像你我这样千千万万的“王二狗”,到功利境界就戛然而止了。这样看来,《西游记》不但是伟大的文学书,也是伟大的人生之书。
一个段子是这样说的:“王二狗、小王、王科长、王局长、老王、王二狗同志:这就是王二狗的一生。”
这虽然是个短到不能再短的段子,但里面的信息并不简单。其实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这样过的:带着一个简单的名字来到这个世界,接着在社会的舞台上表演一番,挣得或高或低的一堆名号,然后退出社会乃至人生的舞台,再然后尘归尘、土归土,带着一个简单的名字走向生命的尽头。六个不同的称呼,其实正代表了生命的不同阶段。
悟空也与此类似。打开《西游记》就会发现,同一个孙悟空,在书中有着几个不同的名号。不过,和王二狗不一样的是,悟空的经历要复杂得多,也完美得多。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四个: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王二狗作为我们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代表,其一生经过的阶段其实无非两个:自然境界、功利境界,而后就随着生命的结束而终结了向更高人生境界的提升。悟空则不同。作为一个凝聚着中国人丰富想象力和传统文化精髓而创作出来的理想人物,他完整地经历了人生所可能达到的四个不同境界,而在生命的每一个不同境界,他都留下了若干代表性的名号,作为此一生命阶段的鲜明印记。
和所有普通人一样,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孙悟空所经历的第一个生命阶段是自然境界。作为这一生命境界的典型印记,他留下的名号是“天产石猴”。
何为“自然境界”?简单来说,就是“无我”,像动物一样浑浑噩噩、对自己和世界都毫无分别、懵懂无知的阶段。
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孙悟空就是如此。这时,他还只是个普通的猴子,无名无姓,所以只是被叫做“石猴”。这一阶段孙悟空的生活,书中有非常生动的描述:“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一个偶然的契机,孙悟空脱离了自然境界,走向了更高一层的“功利境界”。在这一境界之中,他留下了“美猴王”“弼马温”以及“齐天大圣”这三个名号。
何为“功利境界”?简单来说,就是“为我”,就是“利己”。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的典型特征,就是其行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名利。
悟空由自然境界到功利境界的契机就是那次著名的花果山探源之旅。那次,悟空和一些猴子闲来无事,就想找到花果山中一条溪流的源头。众猴溯源而上,到溪流的尽头,只见一条瀑布从山中倒挂而出。这时一只猴子说话了,说谁能为大家探得源头出来而不伤身体者,我等拜他为王,并且连呼三声。
正是这几声呼唤,一下子唤醒了潜藏在悟空身体里的那颗功利之心。自此之后,悟空就开始了他在功利境界的追寻。在坐上了猴王宝座之后,他先是为了满足自己长生不老的愿望而寻仙访道找到了须菩提祖师,学到了一身本领;而后因为撕了生死簿、夺了如意金箍棒而惊动天庭,被玉皇大帝招安,到天上做了“弼马温”;后来又因为嫌“弼马温”官小而反下天庭,二次被天庭招安,终于如愿以偿做了“齐天大圣”;再后来,他竟然动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心思,想要将玉皇大帝逐出凌霄宝殿,自己取而代之,于是大闹天庭,将一个神仙世界搅得七荤八素。
五百年后,悟空被唐僧从两界山下救出,保唐僧西天取经。两界山——一座多么富有哲理意味的山名。如果说当年孕育悟空的那块仙石的崩裂是悟空生命的开始,那么两界山的崩裂就象征悟空的新生。从此以后,悟空告别了功利境界,走向了崭新的道德境界。在这一阶段,悟空又获得了一个新的名号——孙行者。
何为“道德境界”?简单来说,就是“利他”,处在这一境界的人,其做事并非为了个人的名利,而是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了服务社会与他人。
我们说悟空已经步入道德境界,主要的原因是西行求法这一活动本身,在《西游记》中是作为一件造福大唐众生、利国利民的大事而出现的。关于那时大唐所在的南赡部洲,吴承恩是这样说的:“那南赡部洲,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而要拯救南赡部洲,就需要“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询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如来选中的善信就是唐僧,而保护唐僧西行求法的重任,就主要地落在了悟空的身上。
当然,由功利境界而升华至道德境界,其间所要付出的努力是艰辛的。他是个品位很高的神仙,但却不得不鞍前马后地侍奉着唐僧这个肉身凡胎、善良到迂腐的凡间和尚。他有无量神通,从东土到西天,本来只是一个筋斗云的事情,但却不得不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万水千山。这期间,悟空要经历的磨难不但有外在的妖魔鬼怪,更有他自己的心高气傲和来自取经团队内部的种种矛盾。但是,如果我们纵观《西游记》全文,就会发现悟空不但越来越自觉地把取经当作自己的事业,而且他的降妖除怪,也越来越多地是为了造福途经之地的百姓。在西行路上走得越久,悟空就越像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而不是当初那个浑身妖气的所谓“齐天大圣”了。
随着取经大业的完成,师徒四众踏上灵山,悟空也就进入了生命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此一境界,悟空留下了他的最后一个名号“斗战胜佛”。
天地境界为什么高于道德境界?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道德存在着一定的狭隘性。所谓“天地境界”,就是不但摆脱了功名利禄的束缚,而且也摆脱了道德的狭隘性,对于宇宙人生都有了透彻觉悟的人生境界。不但没有对于私利的追求,而且也不会因为狭隘的道德义愤而做出事后看来可能有违人性的举动。他们悲天悯人,心无挂碍。
作为主要讲述唐僧师徒西行求法过程的《西游记》,作品在唐僧师徒踏上灵山之后不久就结束了,所以并没有为我们充分展现悟空在此境界之后的太多行为。但有几个细节,还是约略描述了此一境界的孙悟空所具有的风采。比如经历千辛万苦取得的真经被水浸湿,晒经时沾到石板上变得残破不全,悟空不但没有将故意突然沉入水中造成这一结果的老鼋一棒打死,相反却悟出了“盖天地本不全,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的道理,这就显示了悟空对宇宙人生的透彻了解。再比如悟空头上的紧箍,原是为束缚悟空的野性而加的,随着悟空的成佛,紧箍不翼而飞,这也象征着悟空已经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在之境。
套用文章开头的那个段子,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石猴,美猴王,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这就是孙悟空的一生”。和“王二狗的一生”相比,孙悟空的一生令人肃然起敬,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的生命境界是不断提升的,而不像你我这样千千万万的“王二狗”,到功利境界就戛然而止了。这样看来,《西游记》不但是伟大的文学之书,也是伟大的人生之书。它用最有趣的笔墨揭示了宇宙人生的最大道理,值得每个人去认真思索。
编辑:郭文岭
和“王二狗的一生”相比,孙悟空的一生令人肃然起敬,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的生命境界是不断提升的,而不像你我这样千千万万的“王二狗”,到功利境界就戛然而止了。这样看来,《西游记》不但是伟大的文学书,也是伟大的人生之书。
一个段子是这样说的:“王二狗、小王、王科长、王局长、老王、王二狗同志:这就是王二狗的一生。”
这虽然是个短到不能再短的段子,但里面的信息并不简单。其实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这样过的:带着一个简单的名字来到这个世界,接着在社会的舞台上表演一番,挣得或高或低的一堆名号,然后退出社会乃至人生的舞台,再然后尘归尘、土归土,带着一个简单的名字走向生命的尽头。六个不同的称呼,其实正代表了生命的不同阶段。
悟空也与此类似。打开《西游记》就会发现,同一个孙悟空,在书中有着几个不同的名号。不过,和王二狗不一样的是,悟空的经历要复杂得多,也完美得多。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四个: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王二狗作为我们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代表,其一生经过的阶段其实无非两个:自然境界、功利境界,而后就随着生命的结束而终结了向更高人生境界的提升。悟空则不同。作为一个凝聚着中国人丰富想象力和传统文化精髓而创作出来的理想人物,他完整地经历了人生所可能达到的四个不同境界,而在生命的每一个不同境界,他都留下了若干代表性的名号,作为此一生命阶段的鲜明印记。
和所有普通人一样,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孙悟空所经历的第一个生命阶段是自然境界。作为这一生命境界的典型印记,他留下的名号是“天产石猴”。
何为“自然境界”?简单来说,就是“无我”,像动物一样浑浑噩噩、对自己和世界都毫无分别、懵懂无知的阶段。
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孙悟空就是如此。这时,他还只是个普通的猴子,无名无姓,所以只是被叫做“石猴”。这一阶段孙悟空的生活,书中有非常生动的描述:“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一个偶然的契机,孙悟空脱离了自然境界,走向了更高一层的“功利境界”。在这一境界之中,他留下了“美猴王”“弼马温”以及“齐天大圣”这三个名号。
何为“功利境界”?简单来说,就是“为我”,就是“利己”。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的典型特征,就是其行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名利。
悟空由自然境界到功利境界的契机就是那次著名的花果山探源之旅。那次,悟空和一些猴子闲来无事,就想找到花果山中一条溪流的源头。众猴溯源而上,到溪流的尽头,只见一条瀑布从山中倒挂而出。这时一只猴子说话了,说谁能为大家探得源头出来而不伤身体者,我等拜他为王,并且连呼三声。
正是这几声呼唤,一下子唤醒了潜藏在悟空身体里的那颗功利之心。自此之后,悟空就开始了他在功利境界的追寻。在坐上了猴王宝座之后,他先是为了满足自己长生不老的愿望而寻仙访道找到了须菩提祖师,学到了一身本领;而后因为撕了生死簿、夺了如意金箍棒而惊动天庭,被玉皇大帝招安,到天上做了“弼马温”;后来又因为嫌“弼马温”官小而反下天庭,二次被天庭招安,终于如愿以偿做了“齐天大圣”;再后来,他竟然动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心思,想要将玉皇大帝逐出凌霄宝殿,自己取而代之,于是大闹天庭,将一个神仙世界搅得七荤八素。
五百年后,悟空被唐僧从两界山下救出,保唐僧西天取经。两界山——一座多么富有哲理意味的山名。如果说当年孕育悟空的那块仙石的崩裂是悟空生命的开始,那么两界山的崩裂就象征悟空的新生。从此以后,悟空告别了功利境界,走向了崭新的道德境界。在这一阶段,悟空又获得了一个新的名号——孙行者。
何为“道德境界”?简单来说,就是“利他”,处在这一境界的人,其做事并非为了个人的名利,而是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了服务社会与他人。
我们说悟空已经步入道德境界,主要的原因是西行求法这一活动本身,在《西游记》中是作为一件造福大唐众生、利国利民的大事而出现的。关于那时大唐所在的南赡部洲,吴承恩是这样说的:“那南赡部洲,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而要拯救南赡部洲,就需要“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询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如来选中的善信就是唐僧,而保护唐僧西行求法的重任,就主要地落在了悟空的身上。
当然,由功利境界而升华至道德境界,其间所要付出的努力是艰辛的。他是个品位很高的神仙,但却不得不鞍前马后地侍奉着唐僧这个肉身凡胎、善良到迂腐的凡间和尚。他有无量神通,从东土到西天,本来只是一个筋斗云的事情,但却不得不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万水千山。这期间,悟空要经历的磨难不但有外在的妖魔鬼怪,更有他自己的心高气傲和来自取经团队内部的种种矛盾。但是,如果我们纵观《西游记》全文,就会发现悟空不但越来越自觉地把取经当作自己的事业,而且他的降妖除怪,也越来越多地是为了造福途经之地的百姓。在西行路上走得越久,悟空就越像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而不是当初那个浑身妖气的所谓“齐天大圣”了。
随着取经大业的完成,师徒四众踏上灵山,悟空也就进入了生命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此一境界,悟空留下了他的最后一个名号“斗战胜佛”。
天地境界为什么高于道德境界?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道德存在着一定的狭隘性。所谓“天地境界”,就是不但摆脱了功名利禄的束缚,而且也摆脱了道德的狭隘性,对于宇宙人生都有了透彻觉悟的人生境界。不但没有对于私利的追求,而且也不会因为狭隘的道德义愤而做出事后看来可能有违人性的举动。他们悲天悯人,心无挂碍。
作为主要讲述唐僧师徒西行求法过程的《西游记》,作品在唐僧师徒踏上灵山之后不久就结束了,所以并没有为我们充分展现悟空在此境界之后的太多行为。但有几个细节,还是约略描述了此一境界的孙悟空所具有的风采。比如经历千辛万苦取得的真经被水浸湿,晒经时沾到石板上变得残破不全,悟空不但没有将故意突然沉入水中造成这一结果的老鼋一棒打死,相反却悟出了“盖天地本不全,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的道理,这就显示了悟空对宇宙人生的透彻了解。再比如悟空头上的紧箍,原是为束缚悟空的野性而加的,随着悟空的成佛,紧箍不翼而飞,这也象征着悟空已经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在之境。
套用文章开头的那个段子,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石猴,美猴王,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这就是孙悟空的一生”。和“王二狗的一生”相比,孙悟空的一生令人肃然起敬,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的生命境界是不断提升的,而不像你我这样千千万万的“王二狗”,到功利境界就戛然而止了。这样看来,《西游记》不但是伟大的文学之书,也是伟大的人生之书。它用最有趣的笔墨揭示了宇宙人生的最大道理,值得每个人去认真思索。
编辑:郭文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