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今的小语课堂依然存在“重讲轻读”的现状,使课堂朗读教学流于形式,低效运行。为提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运用水的智慧,以明确的指令,通过疏通字词,运用多样的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课堂朗读教学 有效性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的智慧恰在于它的灵动,它的兼容,它的张力,而这些也正是在抓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时不可或缺的。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朗读能力的强弱代表了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古人很重视朗读。而那些语言大师的经典著作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不通过一定的朗读,不可能真正达到对课文的理解与欣赏。同时,也只有读得声情并茂,才能写得形神兼备。
然而,现今的小语课堂依然存在“重讲轻读”的现状,使课堂朗读教学流于形式。
现状一,流于形式的读。经过这几年的课堂教学改革,语文老师普遍意识到了朗读的重要性,但不少教师为了读而读,随意地让学生进行默读、齐读等,没有考虑各种朗读的适用性,甚至用两三分钟安排默读一篇较长的课文,完全只是为了有朗读这一个环节而安排朗读。
现状二,缺少指导的读。为了让课堂上有读书声音,老师就让学生从头到尾,漫无目的地一遍一遍读,没有发挥教师在朗读指导上的主导作用,导致学生每节课都在读,但却没有得到朗读水平的提高。
现状三,没有评价的读。老师对“读中领悟”的作用理解得不透彻,在让学生朗读完后,缺少对朗读效果的评价,导致学生读过就完,不能通过评价更深地走入课文,从而找出正确的朗读方法,并真正地学懂课文。
以上种种导致课堂朗读教学一直低效运行。其实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坚持的过程,如水击石穿,只要方法得当,学生朗读中粗放的棱角会被逐渐打磨精致,这就需要运用好水的智慧。
一、疏通字词,如水之流畅
水要流畅,需清除前方阻滞。朗读也同样,要读得好,首先要读得通。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要急于求成,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首先要认清生字,把容易读错的字找出来,并标注正确的读音,扫清“障碍点”。同时指导学生学会看“朗读提示语言”,也就是各种标点符号,知道“、”的地方停顿时间最短,遇到“?”时要读出疑问的语气,遇到“!”时要用感叹语气等。读懂了这些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朗读提示”,学生就掌握了基本的朗读技巧,才能读通读顺。
其次,要学会利用《词语手册》等工具书了解文句中的重点词语,为理解后的朗读做好铺垫。如《鸟的天堂》一课中,在初读课文时,老师可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了解“应接不暇”等词意,让学生对鸟多有一个初步的心理感受,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铺垫。
只有疏通了朗读道路上的字词障碍,读通了课文,才能引导学生真正走入课文。
二、指令明确,像水之东流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读吧,带着××样的感情读吧!”或是“读吧,读出××的样子来。”这些指令,表面上是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追求个性体验,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却是放任自流,让许多学生摸不到方向。在教师的模糊指令下,学生很难自觉地表现出高水平的朗读,也就更不用说教学应该体现的“从不会到会,从一般水平到较高水平”的提升了。因此,在朗读指导时,教师的指导语应有明确指向,应该让学生明白做什么,怎么去做。
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时,如果仅仅是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这“美”究竟在何处,学生始终是模糊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向语。先可以介绍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了解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欢快喜悦的,然后可配乐吟诵,让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猿声,有小船的美景,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在这样明确的指引之下,才能让学生自然地用欢快的语气来朗读这首诗,这远比空泛的一句“美美地读一读” 有效得多。
三、读法多样,似水之包容
在课堂教学中,朗读次数要多,但要读出新意,读出美感,学生才会百读不厌,因此,读的方法要科学,多样。
首先,年龄层不同读法要不同。高低年级学生的注意点和兴奋点不同,体现在朗读方法的接受性上也不同,因此要根据年级的不同有所侧重。低年级学生以引读法、表演读、接力读等活泼型为主,中高年级则以“诵读法,默读法”等为主,同时一堂课中,不同的读法要穿插进行,不可一法到底,但可有所侧重。
其次,文章不同读法不同。有些教师上课很有激情,因此在朗读指导时,往往每篇课文都让学生读得激情四射。其实,再好的读法用得多了也会产生听觉疲劳,因此,不同的文章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朗读指导。要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选择文章不同的情感基调,学会运用不同的朗读技巧,《月光曲》的轻柔与《狼牙山五壮士》的激昂自然是不同的。
最后,学生不同方法不同。学生练习朗读,由于年龄、性别、性格等各种客观因素,体现在朗读中表现出来的感受也不同。同样一篇《月光曲》,一个性格内向的小女孩的朗读表现出的是一种带点忧郁的安静的美,而一个平时大大咧咧,活蹦乱跳的小男孩在沉浸其中后,读出来的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压制不住的激动。只要掌握的基本感情正确,这样一种安静与宁静下的激动其实都表现了文章的主题,孩子的喜怒哀乐都是自然流露。
朗读,是读者对文本理解之后的外在表现,朗读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文章,并用自己的语调把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因此这一环节是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让我们的朗读教学像水一样流畅而充满张力,切实有效,让朗读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诗意存在,才能让朗读走入学生心中,并自然地流露于学生的口中。
【参考文献】
[1]李淑琴. 浅谈朗读教学. 集宁师专学报,1996(02).
[2]邹桂莲. 如何进行朗读教学. 学习方法报,2011(30).
【关键词】课堂朗读教学 有效性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的智慧恰在于它的灵动,它的兼容,它的张力,而这些也正是在抓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时不可或缺的。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朗读能力的强弱代表了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古人很重视朗读。而那些语言大师的经典著作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不通过一定的朗读,不可能真正达到对课文的理解与欣赏。同时,也只有读得声情并茂,才能写得形神兼备。
然而,现今的小语课堂依然存在“重讲轻读”的现状,使课堂朗读教学流于形式。
现状一,流于形式的读。经过这几年的课堂教学改革,语文老师普遍意识到了朗读的重要性,但不少教师为了读而读,随意地让学生进行默读、齐读等,没有考虑各种朗读的适用性,甚至用两三分钟安排默读一篇较长的课文,完全只是为了有朗读这一个环节而安排朗读。
现状二,缺少指导的读。为了让课堂上有读书声音,老师就让学生从头到尾,漫无目的地一遍一遍读,没有发挥教师在朗读指导上的主导作用,导致学生每节课都在读,但却没有得到朗读水平的提高。
现状三,没有评价的读。老师对“读中领悟”的作用理解得不透彻,在让学生朗读完后,缺少对朗读效果的评价,导致学生读过就完,不能通过评价更深地走入课文,从而找出正确的朗读方法,并真正地学懂课文。
以上种种导致课堂朗读教学一直低效运行。其实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坚持的过程,如水击石穿,只要方法得当,学生朗读中粗放的棱角会被逐渐打磨精致,这就需要运用好水的智慧。
一、疏通字词,如水之流畅
水要流畅,需清除前方阻滞。朗读也同样,要读得好,首先要读得通。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要急于求成,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首先要认清生字,把容易读错的字找出来,并标注正确的读音,扫清“障碍点”。同时指导学生学会看“朗读提示语言”,也就是各种标点符号,知道“、”的地方停顿时间最短,遇到“?”时要读出疑问的语气,遇到“!”时要用感叹语气等。读懂了这些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朗读提示”,学生就掌握了基本的朗读技巧,才能读通读顺。
其次,要学会利用《词语手册》等工具书了解文句中的重点词语,为理解后的朗读做好铺垫。如《鸟的天堂》一课中,在初读课文时,老师可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了解“应接不暇”等词意,让学生对鸟多有一个初步的心理感受,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铺垫。
只有疏通了朗读道路上的字词障碍,读通了课文,才能引导学生真正走入课文。
二、指令明确,像水之东流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读吧,带着××样的感情读吧!”或是“读吧,读出××的样子来。”这些指令,表面上是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追求个性体验,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却是放任自流,让许多学生摸不到方向。在教师的模糊指令下,学生很难自觉地表现出高水平的朗读,也就更不用说教学应该体现的“从不会到会,从一般水平到较高水平”的提升了。因此,在朗读指导时,教师的指导语应有明确指向,应该让学生明白做什么,怎么去做。
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时,如果仅仅是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这“美”究竟在何处,学生始终是模糊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向语。先可以介绍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了解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欢快喜悦的,然后可配乐吟诵,让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猿声,有小船的美景,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在这样明确的指引之下,才能让学生自然地用欢快的语气来朗读这首诗,这远比空泛的一句“美美地读一读” 有效得多。
三、读法多样,似水之包容
在课堂教学中,朗读次数要多,但要读出新意,读出美感,学生才会百读不厌,因此,读的方法要科学,多样。
首先,年龄层不同读法要不同。高低年级学生的注意点和兴奋点不同,体现在朗读方法的接受性上也不同,因此要根据年级的不同有所侧重。低年级学生以引读法、表演读、接力读等活泼型为主,中高年级则以“诵读法,默读法”等为主,同时一堂课中,不同的读法要穿插进行,不可一法到底,但可有所侧重。
其次,文章不同读法不同。有些教师上课很有激情,因此在朗读指导时,往往每篇课文都让学生读得激情四射。其实,再好的读法用得多了也会产生听觉疲劳,因此,不同的文章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朗读指导。要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选择文章不同的情感基调,学会运用不同的朗读技巧,《月光曲》的轻柔与《狼牙山五壮士》的激昂自然是不同的。
最后,学生不同方法不同。学生练习朗读,由于年龄、性别、性格等各种客观因素,体现在朗读中表现出来的感受也不同。同样一篇《月光曲》,一个性格内向的小女孩的朗读表现出的是一种带点忧郁的安静的美,而一个平时大大咧咧,活蹦乱跳的小男孩在沉浸其中后,读出来的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压制不住的激动。只要掌握的基本感情正确,这样一种安静与宁静下的激动其实都表现了文章的主题,孩子的喜怒哀乐都是自然流露。
朗读,是读者对文本理解之后的外在表现,朗读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文章,并用自己的语调把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因此这一环节是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让我们的朗读教学像水一样流畅而充满张力,切实有效,让朗读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诗意存在,才能让朗读走入学生心中,并自然地流露于学生的口中。
【参考文献】
[1]李淑琴. 浅谈朗读教学. 集宁师专学报,1996(02).
[2]邹桂莲. 如何进行朗读教学. 学习方法报,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