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文字:“南京行知学校的杨瑞清校长一再强调教师应时刻抱着花苞心态。这种花苞心态,没有一种对花朵的观察和对生命的敬畏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形成的。那什么是花苞心态?看看千瓣莲的生长就知道了。为什么她迟迟不开花?只因为它孕育了太多太多的美丽,沉甸甸的,这需要更多的时间啊!把这种心态应用到教育上来也如此。不要总是嫌弃有的孩子笨、反应慢,花朵迟开一定有迟开的道理,一定孕育了别样的美丽。我们不要心急,而要耐心地等待、呵护,直到花开。假如过早地认定她是一朵很失败的花,没有耐心等待她慢慢生长、绽放,那将让多少美丽夭折?所以,教育更需要花苞心态。”我读后深以为是。“花苞心态”,就是文质先生提倡的“教育是慢的艺术”的最好注脚,也是最好的比喻。
人的生命形态是五彩缤纷的,各有各的精彩。在发展顺序上,有的早慧,有的大器晚成;在才能的特点上,有的精于思考,有的长于动手。天下没有废材,只有用错了地方的才能。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生命正如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朵,他们的生命还深深地蕴藏在花苞里。蕴藏越多,蕴藏越深的,就开得越迟。类似这样的蕴含教育奥秘的文字,还有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丑小鸭》。小时候最丑的那只“丑小鸭”,后来证明了,她恰恰是一只最美丽的天鹅。世界最伟大的天才爱因斯坦就是五岁才学会讲话的。他的大脑因为蕴藏太多,发育生长需要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结果在早期反而表现出特别的笨拙,没有那么机灵。不知中国也有多少这样的天才,可惜被我们错误的教育方式早早地扼杀了。
现在看看我们喊的一些可怕的教育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这样的漂亮口号下,我们正在努力地做着扼杀孩子天赋、摧残孩子天性的事情。我们常常忘记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从教标准,本应是保护孩子的天性。我们也常常忘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对我们的告诫:学校是为儿童而存在的,而不是儿童为学校而存在。但是放眼望去,我们的学校,不仅学生、教师、校长,甚至家长也是为打造优质学校而存在的。为了通过所谓的教学质量评估,很多学校还暗地里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造假活动。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现在的教育所做的一切,都是以外在功利作为标准的。大到“做接班人”,小到统考与升学分数,无一不是对孩子天性的严重异化,而为了达到这种异化目的,我们甚至不惜搬出监狱的一套规训——惩罚的办法。中国多少所谓的教育大家,多少所谓的辉煌教育业绩,都是靠这些方法与手段获得。
中国的创造发明少,其实早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埋下了严重的隐患。良好的社会是为人的社会,良好的教育是为学生的教育。良好的教育总是能够在良好的社会与孩子的天性之间搭起美丽的桥梁,而教师就是这个美丽桥梁的化身。教师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花苞心态,开得迟的花,正可能因为蕴藏了太多太多。但是,有花苞心态的教师,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却常常是被打击的对象。分数、排名、升学率——社会追求的总是立竿见影的业绩。在这样的背景下,别人急功近利获得奖项、荣誉及各种好处,而你却始终默默无闻,甚至可能因此面临下岗的威胁。这种时候我们心中就需要有一种境界,坚持内心的追求。这并不是提倡教师要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要学会拿捏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
在一个病态社会,在一个明确表明“要想当先进教师,就必须有晕倒在讲台上的经历”的变态评价标准下,我常常深感获得那些荣誉对我是一种耻辱。在一个越是需要改良的社会,在一个越是病态的教育体制下,追求那些荣誉本身常常也就是追求病态的生存方式。当年被希特勒表彰过的功臣今天何在?当年在“文革”中红火、受领袖接见的人何在?现在还不是仍然有些身披国家级的荣誉,但在自己的学生与同事面前却过不了关的教师。每每想到这些的时候,我们心中要另起一个标准,要以自己的价值与理想作为教育行动的指南。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建立起一个丰富的精神家园,越是要为自己心中的那个理想、那个价值而努力。在这样病态的评价标准面前,我愿意与大家一起平庸。
这几天,母亲来广州看我,谈起我小时候,母亲笑了,说我小时候就是一个很笨很笨的孩子。我是在4岁那年才学会说话的。那时全家人急得要命,我听得明白,却无法表达,也急得要命。母亲说,现在看来,说得最晚的,也可能是说得最好的。我承认,我的语言天赋并不好,而且记忆力非常糟糕。上小学后,我常常因为背诵不出最短的课文而被老师留堂饿饭。后来考上大学也是一次偶然,我高考时竟发挥超常,按照我平时的成绩,老师是没有把我算在升学率里的。前几天我与原来教过的一些学生聚会,一些当年连高中都考不上的学生,做起生意来却特别有头脑。一些孩子在学校学不到什么东西,看不出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进入社会这个大舞台后,却如鱼得水。
每个孩子都会有每个孩子的精彩,而且每个孩子精彩的时间与机会都是不同的。因此,每当教师在评价自己的学生的时候,都先要问问,自己的评估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是否就是合理的?用这样的标准来评估学生是否客观、公平与公正?多少年以后,你会发现当年那些吹得人们神魂颠倒的分数,到头来都只是过眼云烟而已。
而我们常常忘记了,学校存在的最重要的理由就是保护孩子的天性,用知识碰撞孩子的头脑,撞出他们的智慧之花,让他们学会思考,懂得尊重。孩子只要在学校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尊重,将来孩子的路是任何人都不可预测、无可限量的。
责任编辑赵霭雯
人的生命形态是五彩缤纷的,各有各的精彩。在发展顺序上,有的早慧,有的大器晚成;在才能的特点上,有的精于思考,有的长于动手。天下没有废材,只有用错了地方的才能。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生命正如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朵,他们的生命还深深地蕴藏在花苞里。蕴藏越多,蕴藏越深的,就开得越迟。类似这样的蕴含教育奥秘的文字,还有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丑小鸭》。小时候最丑的那只“丑小鸭”,后来证明了,她恰恰是一只最美丽的天鹅。世界最伟大的天才爱因斯坦就是五岁才学会讲话的。他的大脑因为蕴藏太多,发育生长需要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结果在早期反而表现出特别的笨拙,没有那么机灵。不知中国也有多少这样的天才,可惜被我们错误的教育方式早早地扼杀了。
现在看看我们喊的一些可怕的教育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这样的漂亮口号下,我们正在努力地做着扼杀孩子天赋、摧残孩子天性的事情。我们常常忘记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从教标准,本应是保护孩子的天性。我们也常常忘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对我们的告诫:学校是为儿童而存在的,而不是儿童为学校而存在。但是放眼望去,我们的学校,不仅学生、教师、校长,甚至家长也是为打造优质学校而存在的。为了通过所谓的教学质量评估,很多学校还暗地里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造假活动。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现在的教育所做的一切,都是以外在功利作为标准的。大到“做接班人”,小到统考与升学分数,无一不是对孩子天性的严重异化,而为了达到这种异化目的,我们甚至不惜搬出监狱的一套规训——惩罚的办法。中国多少所谓的教育大家,多少所谓的辉煌教育业绩,都是靠这些方法与手段获得。
中国的创造发明少,其实早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埋下了严重的隐患。良好的社会是为人的社会,良好的教育是为学生的教育。良好的教育总是能够在良好的社会与孩子的天性之间搭起美丽的桥梁,而教师就是这个美丽桥梁的化身。教师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花苞心态,开得迟的花,正可能因为蕴藏了太多太多。但是,有花苞心态的教师,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却常常是被打击的对象。分数、排名、升学率——社会追求的总是立竿见影的业绩。在这样的背景下,别人急功近利获得奖项、荣誉及各种好处,而你却始终默默无闻,甚至可能因此面临下岗的威胁。这种时候我们心中就需要有一种境界,坚持内心的追求。这并不是提倡教师要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要学会拿捏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
在一个病态社会,在一个明确表明“要想当先进教师,就必须有晕倒在讲台上的经历”的变态评价标准下,我常常深感获得那些荣誉对我是一种耻辱。在一个越是需要改良的社会,在一个越是病态的教育体制下,追求那些荣誉本身常常也就是追求病态的生存方式。当年被希特勒表彰过的功臣今天何在?当年在“文革”中红火、受领袖接见的人何在?现在还不是仍然有些身披国家级的荣誉,但在自己的学生与同事面前却过不了关的教师。每每想到这些的时候,我们心中要另起一个标准,要以自己的价值与理想作为教育行动的指南。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建立起一个丰富的精神家园,越是要为自己心中的那个理想、那个价值而努力。在这样病态的评价标准面前,我愿意与大家一起平庸。
这几天,母亲来广州看我,谈起我小时候,母亲笑了,说我小时候就是一个很笨很笨的孩子。我是在4岁那年才学会说话的。那时全家人急得要命,我听得明白,却无法表达,也急得要命。母亲说,现在看来,说得最晚的,也可能是说得最好的。我承认,我的语言天赋并不好,而且记忆力非常糟糕。上小学后,我常常因为背诵不出最短的课文而被老师留堂饿饭。后来考上大学也是一次偶然,我高考时竟发挥超常,按照我平时的成绩,老师是没有把我算在升学率里的。前几天我与原来教过的一些学生聚会,一些当年连高中都考不上的学生,做起生意来却特别有头脑。一些孩子在学校学不到什么东西,看不出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进入社会这个大舞台后,却如鱼得水。
每个孩子都会有每个孩子的精彩,而且每个孩子精彩的时间与机会都是不同的。因此,每当教师在评价自己的学生的时候,都先要问问,自己的评估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是否就是合理的?用这样的标准来评估学生是否客观、公平与公正?多少年以后,你会发现当年那些吹得人们神魂颠倒的分数,到头来都只是过眼云烟而已。
而我们常常忘记了,学校存在的最重要的理由就是保护孩子的天性,用知识碰撞孩子的头脑,撞出他们的智慧之花,让他们学会思考,懂得尊重。孩子只要在学校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尊重,将来孩子的路是任何人都不可预测、无可限量的。
责任编辑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