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标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是,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教材中的插图,却往往为老师们所忽略。本文从插图对语文教学的激趣导入、突破重难点、帮助理解记忆、培养想象能力以及陶冶心灵等五个方面作用的论述,阐明插图是一种不可忽略的课程资源,应巧加利用。
【关键词】 教材插图;课程资源;不可忽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0-02
新课程背景下,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的能力。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语文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历来为老师们所重视。但是,作为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中的插图,却往往被老师们所忽略。义务教育初中语文各种版本的教材,均选编了许多精美的插图,它们是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文中的文字遥相呼应,相映成趣,形象直观地揭示了课文所蕴含的相关信息,是语言、文字的延伸和拓展,因此也是一种难得的语文课程资源,不该予以忽略。
鲁迅先生曾说过,“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心理学研究表明,插图以直观性、形象性再现课文内容、启示课文背景、展现课文意蕴,可以表达那些用文字难以言状的空间、形象、细节等内隐信息,从认知和非认知两个方面影响学习者,调动学习者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其学习动机,促进整体记忆、想像和理解等,从而对学生阅读产生积极的效应。语文教学中,若能巧加利用,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插图激趣导入
插图是直接具体可感的视觉艺术,它将文字形象直接诉诸视觉,能够给学生以枯燥平板的文字所不及的视觉刺激,利用插图导入,可以触发学生的兴奋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某位教师教学《苏州园林》一课,巧妙地利用课文插图导入,将课本中苏州园林的彩色插图(花树、亭榭、池沼、花墙、廊子及镂花的门窗等图片)用大屏幕投映出来,引导学生:“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以西湖的山水美名扬天下,苏州以古典园林美享誉中外。屏幕上的这些图片,是苏州最著名的园林拙政园里的部分景观,这些景物特点也代表着苏州园林的主要特色。让我们仔细观察图片,带着自己的初步认识和感受走进课文,作一次苏州园林之旅吧!”精美的插图激发起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欲望,教師由图引出课文,为学生迅速有效地走进文本打开了方便之门。
又如,一位老师教学《看云识天气》一课,导入时,教师将课文扉页后的四幅云彩的彩色插图用大屏幕投映出来:“屏幕上的四种云彩是我们日常常见到的,有谁知道这些云彩的名称?有谁知道它们和天气的阴晴风雨的关系?”由此引出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不待教师发话,学生们已经争相打开课文阅读起来了。可见,巧用课文插图导入,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更好地阅读课文打下基础。
二、利用插图突破重难点
插图往往同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密切相关,教师可利用插图作为化解重难点的突破口。例如教学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品味作者对四个文学大师的衣着,神态,动作的描写是这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有位教师在品味写法这一环节中,先投影出课文描绘四位文学大师的插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四位大师的外表进行口头描述,再指导学生对照课文中作者的描写语言,由此品析作者准确而精妙的语言描写,领悟文学大师莫泊桑的语言魅力。可见,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插图,可以起到化难为易、水到渠成的功效。
实验研究表明:插图可以改进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提高阅读速度,也可以帮助读者建立文章所描述物体的参照表征,有助于空间想象能力低的读者理解重要概念以及整合有关信息。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学生对课文介绍赵州桥的“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一特点很难理解,不少老师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讲清楚。而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教学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课本扉页后的赵州桥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赵州桥的外形特点,特别是大拱和四个小拱的位置关系,再让学生看课文的表述,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两肩”与“两边”、“上面”的不同之处以及“各”字的含义,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轻易地破解了这一难点。
三、利用插图帮助理解记忆
在“插图能否影响学生阅读理解”这一问题上,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习配有插图的课文与不配插图的课文相比,学生要多获25%的信息。插图以其视觉的直观性、形象性再现课文内容,对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孤独之旅》《变色龙》《皇帝的新装》等课文选取的是课文文字中最具关键意义的部分,往往插图一现,全文豁然开朗,无须教师多加讲解,学生通过图文对照就能理解课文的关键,把握课文的意蕴。另外,课本中有一部分插图是作者的画像、照片、手迹以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一些背景知识的图片,展示这些插图,可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供相关的信息支持。
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当读者理解文本的某个与插图表征相一致的语句时,该部分在工作记忆中就能得到双重的激活,从而促进文本的阅读效果。所以,阅读教学中恰当地使用课文插图,可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父亲买橘”是朱自清《背影》一课中感人至深的情节,文章通过父亲过铁道、爬站台时一系列艰难动作的描写,表现了深沉的父爱。教学时,只需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插图,仔细观察图片上人物生动的外貌与形象的动作,即可深深地感受到那感人的情景,也可准确地抓住表现动作的词语快速地复述故事情节。
四、利用插图培养想象能力
插图,是生活一瞬间的写照,是静止的。但是,图与文的结合能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生活表象,通过联想想象让“静”的事物“动”起来,创造出新的形象。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实景照非常精彩,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深刻的内涵。例如教学《黄河颂》一课,对于那些没有见过黄河水惊涛啪岸、势不可挡的磅礴气势的学生来说,很难感受到课文所描绘的黄河的雄伟气魄,而课文扉页后面那一幅形象的插图,即可引发学生无限的想象,进而更好地领略中华民族如黄河一般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语文教材内页的插图,大部分是以白描手法加以勾勒的中国画,而中国画的留白艺术手法营造了画中有画,画外有画的艺术效果,赋予了作品以无穷的魅力,留给了欣赏者一片想像的蓝天。教学这类课文,结合插图,可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让学生领略到另一种景象美。如《湖心亭看雪》中寥寥几笔勾勒的悠远纯净的西湖雪景图、《斑羚飞渡》中动人心魄的斑羚飞渡图、《桃花源记》中男耕女织的生活美景图等,尽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在他们的脑海中构建出新形象,不仅能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利用插图陶冶心灵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中外文化名人、学者、民族英雄的插图,这些画像凝聚着人物的人格美与精神美,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能够起到很好的熏陶和感染作用。例如《音乐巨人贝多芬》中有一幅贝多芬表情坚毅、凝神注视的图像,教学这一课,可引导学生观察画像,感受贝多芬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学习他敢于和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又如,《过零丁洋》一诗中的插图,展示的是文天祥面对狂风骇浪无所畏惧的神情,让学生品读插图,可以很好地感悟英雄人物臨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此外,教材中还有一些文物古迹、绘画书法作品等插图,它们凝聚着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蕴涵着民族灿烂文化的精髓。教师引导学生观赏这类插图,可以丰富学生对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中,有“月球运行图”、晋代王献之《中秋帖》拓本、“嫦娥奔月图”等照片,课文的扉页后也附有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奥尔德林走下登月舱、“神州”五号飞船太空中杨利伟展示国旗的彩照等,引导学生阅读插图,既可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也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奥秘的激情。
总之,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并非是课文语言的简单描摹,而是教材编者根据教学目标精心选取的配套插画,每一幅图片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难得的教学资源。在多媒体教学日渐盛行的语文课堂,有时候我们大可不必“舍近求远”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下载资料,如果能好好利用那些精妙的教材插图,同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应心《教材课程:我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8年8期
[2]刘宝霞,张厚粲,舒华《插图在说明文阅读理解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1996年02期
[3]阚艾力《论初中语文教材中插图的利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34期
[4]周长芸《让课文插图发挥应有作用》[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2年10期
[5]张建鹏,李寿欣《文本阅读中的插图效应》[J].心理学进展,2012年2期
【关键词】 教材插图;课程资源;不可忽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0-02
新课程背景下,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的能力。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语文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历来为老师们所重视。但是,作为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中的插图,却往往被老师们所忽略。义务教育初中语文各种版本的教材,均选编了许多精美的插图,它们是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文中的文字遥相呼应,相映成趣,形象直观地揭示了课文所蕴含的相关信息,是语言、文字的延伸和拓展,因此也是一种难得的语文课程资源,不该予以忽略。
鲁迅先生曾说过,“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心理学研究表明,插图以直观性、形象性再现课文内容、启示课文背景、展现课文意蕴,可以表达那些用文字难以言状的空间、形象、细节等内隐信息,从认知和非认知两个方面影响学习者,调动学习者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其学习动机,促进整体记忆、想像和理解等,从而对学生阅读产生积极的效应。语文教学中,若能巧加利用,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插图激趣导入
插图是直接具体可感的视觉艺术,它将文字形象直接诉诸视觉,能够给学生以枯燥平板的文字所不及的视觉刺激,利用插图导入,可以触发学生的兴奋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某位教师教学《苏州园林》一课,巧妙地利用课文插图导入,将课本中苏州园林的彩色插图(花树、亭榭、池沼、花墙、廊子及镂花的门窗等图片)用大屏幕投映出来,引导学生:“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以西湖的山水美名扬天下,苏州以古典园林美享誉中外。屏幕上的这些图片,是苏州最著名的园林拙政园里的部分景观,这些景物特点也代表着苏州园林的主要特色。让我们仔细观察图片,带着自己的初步认识和感受走进课文,作一次苏州园林之旅吧!”精美的插图激发起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欲望,教師由图引出课文,为学生迅速有效地走进文本打开了方便之门。
又如,一位老师教学《看云识天气》一课,导入时,教师将课文扉页后的四幅云彩的彩色插图用大屏幕投映出来:“屏幕上的四种云彩是我们日常常见到的,有谁知道这些云彩的名称?有谁知道它们和天气的阴晴风雨的关系?”由此引出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不待教师发话,学生们已经争相打开课文阅读起来了。可见,巧用课文插图导入,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更好地阅读课文打下基础。
二、利用插图突破重难点
插图往往同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密切相关,教师可利用插图作为化解重难点的突破口。例如教学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品味作者对四个文学大师的衣着,神态,动作的描写是这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有位教师在品味写法这一环节中,先投影出课文描绘四位文学大师的插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四位大师的外表进行口头描述,再指导学生对照课文中作者的描写语言,由此品析作者准确而精妙的语言描写,领悟文学大师莫泊桑的语言魅力。可见,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插图,可以起到化难为易、水到渠成的功效。
实验研究表明:插图可以改进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提高阅读速度,也可以帮助读者建立文章所描述物体的参照表征,有助于空间想象能力低的读者理解重要概念以及整合有关信息。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学生对课文介绍赵州桥的“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一特点很难理解,不少老师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讲清楚。而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教学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课本扉页后的赵州桥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赵州桥的外形特点,特别是大拱和四个小拱的位置关系,再让学生看课文的表述,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两肩”与“两边”、“上面”的不同之处以及“各”字的含义,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轻易地破解了这一难点。
三、利用插图帮助理解记忆
在“插图能否影响学生阅读理解”这一问题上,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习配有插图的课文与不配插图的课文相比,学生要多获25%的信息。插图以其视觉的直观性、形象性再现课文内容,对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孤独之旅》《变色龙》《皇帝的新装》等课文选取的是课文文字中最具关键意义的部分,往往插图一现,全文豁然开朗,无须教师多加讲解,学生通过图文对照就能理解课文的关键,把握课文的意蕴。另外,课本中有一部分插图是作者的画像、照片、手迹以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一些背景知识的图片,展示这些插图,可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供相关的信息支持。
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当读者理解文本的某个与插图表征相一致的语句时,该部分在工作记忆中就能得到双重的激活,从而促进文本的阅读效果。所以,阅读教学中恰当地使用课文插图,可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父亲买橘”是朱自清《背影》一课中感人至深的情节,文章通过父亲过铁道、爬站台时一系列艰难动作的描写,表现了深沉的父爱。教学时,只需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插图,仔细观察图片上人物生动的外貌与形象的动作,即可深深地感受到那感人的情景,也可准确地抓住表现动作的词语快速地复述故事情节。
四、利用插图培养想象能力
插图,是生活一瞬间的写照,是静止的。但是,图与文的结合能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生活表象,通过联想想象让“静”的事物“动”起来,创造出新的形象。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实景照非常精彩,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深刻的内涵。例如教学《黄河颂》一课,对于那些没有见过黄河水惊涛啪岸、势不可挡的磅礴气势的学生来说,很难感受到课文所描绘的黄河的雄伟气魄,而课文扉页后面那一幅形象的插图,即可引发学生无限的想象,进而更好地领略中华民族如黄河一般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语文教材内页的插图,大部分是以白描手法加以勾勒的中国画,而中国画的留白艺术手法营造了画中有画,画外有画的艺术效果,赋予了作品以无穷的魅力,留给了欣赏者一片想像的蓝天。教学这类课文,结合插图,可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让学生领略到另一种景象美。如《湖心亭看雪》中寥寥几笔勾勒的悠远纯净的西湖雪景图、《斑羚飞渡》中动人心魄的斑羚飞渡图、《桃花源记》中男耕女织的生活美景图等,尽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在他们的脑海中构建出新形象,不仅能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利用插图陶冶心灵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中外文化名人、学者、民族英雄的插图,这些画像凝聚着人物的人格美与精神美,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能够起到很好的熏陶和感染作用。例如《音乐巨人贝多芬》中有一幅贝多芬表情坚毅、凝神注视的图像,教学这一课,可引导学生观察画像,感受贝多芬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学习他敢于和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又如,《过零丁洋》一诗中的插图,展示的是文天祥面对狂风骇浪无所畏惧的神情,让学生品读插图,可以很好地感悟英雄人物臨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此外,教材中还有一些文物古迹、绘画书法作品等插图,它们凝聚着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蕴涵着民族灿烂文化的精髓。教师引导学生观赏这类插图,可以丰富学生对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中,有“月球运行图”、晋代王献之《中秋帖》拓本、“嫦娥奔月图”等照片,课文的扉页后也附有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奥尔德林走下登月舱、“神州”五号飞船太空中杨利伟展示国旗的彩照等,引导学生阅读插图,既可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也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奥秘的激情。
总之,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并非是课文语言的简单描摹,而是教材编者根据教学目标精心选取的配套插画,每一幅图片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难得的教学资源。在多媒体教学日渐盛行的语文课堂,有时候我们大可不必“舍近求远”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下载资料,如果能好好利用那些精妙的教材插图,同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应心《教材课程:我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8年8期
[2]刘宝霞,张厚粲,舒华《插图在说明文阅读理解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1996年02期
[3]阚艾力《论初中语文教材中插图的利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34期
[4]周长芸《让课文插图发挥应有作用》[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2年10期
[5]张建鹏,李寿欣《文本阅读中的插图效应》[J].心理学进展,2012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