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渗透到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应当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就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而言,教师应当注重这一时期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文章以小学美术教学为例,以小学阶段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积极意义,结合当前小学阶段美术教学的现状,总结出真正适合学生积极发展的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术教学;审美能力;教学策略
引言
审美能力不仅是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还为个人发展奠定重要的思辨能力,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达到整体素质的提升和个人素养的提高。审美能力是对一个人一生发展而言都十分重要的能力。小学美术教育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基础。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审美能力,从而在实际成长中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发展。基于此,加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开展小学美术教学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而言是大有助益的。此外,只有让学生真正学好了美术,養成良好的创作习惯,实践教学工作才能顺利的推进下去,培育出大批高素质、全能型的栋梁之才,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出一份强大助力。尽管现阶段的小学美术教育,由于受到教学环境和教师能力水平的限制,呈现出层次不齐的教学情况,但是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引下,整体上是在朝着积极方向发展的,开始真正意识到小学美术教育对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一、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来获得的能力,从而在日积月累中能够有效形成自身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在思想水平上实现全面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审美能力的重视愈加增强,因为审美能力不仅影响自身的全面发展,解放思想保障自身审美水平的提高,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活质量,甚至于对现代社会的发展程度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基于此,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应当能够立足实际,尽可能地从现代实践活动出发。例如,在小学美术教育活动中,就可以将美术教育的课堂延伸至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中。在校园文化节或者班级主题班会,甚至是在社区活动中,都可以将其与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相联系。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之际,就可以鼓励学生设计相应的主题板报,体现自身的思想内蕴,在和其他同学的相互比较中也能够刺激其创新性的发挥,获得更好的美育方面的影响。
二、感受鉴赏教学,提高审美能力
现代美术教学,最为常见的教学方式就是鉴赏式教学。在对作品的鉴赏中,教师加以正面、积极地引导,将在极大程度上实现解放学生思想,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目的。在小学美术教材中,有许多名师大家的作品展示,但是就小学生现有的审美水平可能无法全面领会作品的奥妙,这时如果老师能够结合不同的作品特征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同类作品进行比较,将不同作品进行对比,方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目的,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对古代山水画和西方水彩画的鉴赏对比中,同样的主题和内容,却可以具有不同的视觉效果,令学生在观感上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是什么产生这样迥异的效果呢?这就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真正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美的体验,继而由内而外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善用情感引导,提高审美能力
席勒曾说过,美育所凭借的手段是美的艺术,而理想的美育途径是“从优美到崇高,达到人性的高尚”。由此可见,人的情感在美育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无论是哪种教育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如若能够有效地与情感引导相结合,将更加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自身的思维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对于事物的认知充满想象的同时,也相对会拘泥于事物本身的“形状”。基于此,学生对于很多美术作品的认知,大多需要拘泥于具体的形象特点。为了有效改善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这一窘境,就需要小学美术教师在授课中,灵活地与情感教育相结合,在思想情感上解放学生的思维方式。例如,在特殊节日时,可以制作卡片或者板报来鼓励学生制作“小礼物”来表达节日的礼仪和学生心目中的情感,以此提升学生审美能力,达到“情景相融”的美育效果。
四、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尚未具有完善的思维方式和成熟看待事物的能力,正也是如此,这一阶段的孩子往往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细节把控能力。美术教育,不应当将孩子的想象力封闭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而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发挥空间,积极促进其发散思维的创新,允许非传统意义上的美学表达。例如,在对生活中植物的临摹,虽然植物本身有特定的色彩与形状,但是学生在创作中或许能够加入自身的想象,捕捉到事物的一个点,既而放大,以抽象化表达其自身的审美能力,展示孩子眼中的世界形象。除此之外,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教师自身也需要有意识地强化对学生发散思维的保护和训练。在对学生做“示范”教育中,仅仅需要纠正知识的表达与理论的阐述,切忌要求学生在作品本身的表达上做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丧失审美培养的初衷。
结语
总而言之,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术教师义不容辞的一项职责。高效率的小学美术是学生带着端正的学习态度,主动的思考相关问题,变“要我看”为“我要看”,这样的课堂教学更具特色。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教师不能过多的干扰学生去思考,多给学生一些进步的空间,探索的机会,才是美术教学工作走向更大成功的关键。笔者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只要教师们付出努力,学生们积极配合,美育教育就能更上一层楼,助推教育现代化进程得以不断的加快,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娉妮. 浅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J]. 东西南北:教育, 2019(17):0075-0075.
[2]罗玉琴.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研究[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20, 000(003):738-739.
[3]王小凤.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 考试周刊, 2020(89).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术教学;审美能力;教学策略
引言
审美能力不仅是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还为个人发展奠定重要的思辨能力,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达到整体素质的提升和个人素养的提高。审美能力是对一个人一生发展而言都十分重要的能力。小学美术教育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基础。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审美能力,从而在实际成长中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发展。基于此,加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开展小学美术教学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而言是大有助益的。此外,只有让学生真正学好了美术,養成良好的创作习惯,实践教学工作才能顺利的推进下去,培育出大批高素质、全能型的栋梁之才,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出一份强大助力。尽管现阶段的小学美术教育,由于受到教学环境和教师能力水平的限制,呈现出层次不齐的教学情况,但是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引下,整体上是在朝着积极方向发展的,开始真正意识到小学美术教育对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一、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来获得的能力,从而在日积月累中能够有效形成自身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在思想水平上实现全面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审美能力的重视愈加增强,因为审美能力不仅影响自身的全面发展,解放思想保障自身审美水平的提高,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活质量,甚至于对现代社会的发展程度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基于此,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应当能够立足实际,尽可能地从现代实践活动出发。例如,在小学美术教育活动中,就可以将美术教育的课堂延伸至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中。在校园文化节或者班级主题班会,甚至是在社区活动中,都可以将其与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相联系。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之际,就可以鼓励学生设计相应的主题板报,体现自身的思想内蕴,在和其他同学的相互比较中也能够刺激其创新性的发挥,获得更好的美育方面的影响。
二、感受鉴赏教学,提高审美能力
现代美术教学,最为常见的教学方式就是鉴赏式教学。在对作品的鉴赏中,教师加以正面、积极地引导,将在极大程度上实现解放学生思想,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目的。在小学美术教材中,有许多名师大家的作品展示,但是就小学生现有的审美水平可能无法全面领会作品的奥妙,这时如果老师能够结合不同的作品特征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同类作品进行比较,将不同作品进行对比,方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目的,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对古代山水画和西方水彩画的鉴赏对比中,同样的主题和内容,却可以具有不同的视觉效果,令学生在观感上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是什么产生这样迥异的效果呢?这就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真正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美的体验,继而由内而外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善用情感引导,提高审美能力
席勒曾说过,美育所凭借的手段是美的艺术,而理想的美育途径是“从优美到崇高,达到人性的高尚”。由此可见,人的情感在美育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无论是哪种教育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如若能够有效地与情感引导相结合,将更加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自身的思维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对于事物的认知充满想象的同时,也相对会拘泥于事物本身的“形状”。基于此,学生对于很多美术作品的认知,大多需要拘泥于具体的形象特点。为了有效改善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这一窘境,就需要小学美术教师在授课中,灵活地与情感教育相结合,在思想情感上解放学生的思维方式。例如,在特殊节日时,可以制作卡片或者板报来鼓励学生制作“小礼物”来表达节日的礼仪和学生心目中的情感,以此提升学生审美能力,达到“情景相融”的美育效果。
四、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尚未具有完善的思维方式和成熟看待事物的能力,正也是如此,这一阶段的孩子往往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细节把控能力。美术教育,不应当将孩子的想象力封闭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而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发挥空间,积极促进其发散思维的创新,允许非传统意义上的美学表达。例如,在对生活中植物的临摹,虽然植物本身有特定的色彩与形状,但是学生在创作中或许能够加入自身的想象,捕捉到事物的一个点,既而放大,以抽象化表达其自身的审美能力,展示孩子眼中的世界形象。除此之外,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教师自身也需要有意识地强化对学生发散思维的保护和训练。在对学生做“示范”教育中,仅仅需要纠正知识的表达与理论的阐述,切忌要求学生在作品本身的表达上做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丧失审美培养的初衷。
结语
总而言之,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术教师义不容辞的一项职责。高效率的小学美术是学生带着端正的学习态度,主动的思考相关问题,变“要我看”为“我要看”,这样的课堂教学更具特色。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教师不能过多的干扰学生去思考,多给学生一些进步的空间,探索的机会,才是美术教学工作走向更大成功的关键。笔者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只要教师们付出努力,学生们积极配合,美育教育就能更上一层楼,助推教育现代化进程得以不断的加快,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娉妮. 浅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J]. 东西南北:教育, 2019(17):0075-0075.
[2]罗玉琴.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研究[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20, 000(003):738-739.
[3]王小凤.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 考试周刊, 202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