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使再难, 也需要一点仪式感

来源 :情感读本·道德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bbo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有人为制造的仪式感,虽然不会影响时间的连续性,却能为时间刻上印记,从而让我们凡俗的生命变得庄重。
  最早让我认识生活仪式感的人,是少年时的邻居朱爷爷。他是会计,也算外西街少有的知识分子,家里藏有几本古书和一把生满锈的宝剑。这些无关生计的东西摆在家里,顿时把他与周围邻居区别开来。
  朱爷爷出门必刷鞋,这在当时当然算异类,即使在以不讲究为美的时代,他也这样。他家吃饭,人没到齐,坐上方的他没有动筷子,大伙绝不能开动,也决不许大人小孩像四邻街坊一样,端着碗可以串六七家。这算规矩,不算仪式。但这些与周围人家完全不一样的生活规范,使他和家人在众人眼中,变得凛然不可欺。照说,他的家庭成分不算好,时不时来点什么飞来横祸,也不算什么稀奇事情。
  真正让我折服的仪式感,来自爷爷每天早晨的泡茶,他通常是早早起床,从井里汲来鲜水,用一个小石炉烧木炭,现烧一铁壶水,然后将一撮茉莉花茶放入瓷盅里,待水烧开之后,断火静置五分钟,让水不再沸腾,然后将水掺下去,静待花与茶在壶中次第绽放,花香与水汽在晨間的阳光里袅娜飞升。这时的朱爷爷,端着茶杯,闭上眼,深吸一口气,整个世界都香了起来。
  这个仪式,即使在人生最潦倒最痛苦的那些日子,都没断过。它让人感觉到,朱爷爷就是那种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他走路的步子,一生都那么定,那么稳。
  另一个让我觉得对生活充满仪式感的是我在成都活水公园里碰到的一个收废品的人。此人每天早晨都会在公园一个固定的向阳的石桌上吃早餐,通常是一份凉菜两个馒头,还有几颗花生,荤素根据前一天收入而定。最稀罕之处是,他喝酒用的是一个小银杯,据说是家传之物,每天早晨两小杯,不多也不少。他说,他每天就是为了这两小杯酒而活着的,在成都生计不易,每天的收入,三分之一给老婆,三分之一给孩子,三分之一给自己。即使不吃饭,也要喝两小杯,特别是有阳光的早晨,对着太阳一举杯,就感觉活着的美好与不易,而且因为那点不易,而更觉美好的宝贵。
  早年采访时,我还认识一个奇人,他虽是垃圾场中捡垃圾的,却严格坚持八小时工作制,一下班,就梳洗干净爬到垃圾山上去放风筝,以此,作为给自己生活的一点安慰和放松……
  在有些人看来,人生是漫长而没有边际的,他们要用某一种方式,将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漫长,加一个又一个的标点,使之显得清晰有序。这些标点,有时也许是一个人为的小小事件,有时也许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物件,有时,也许是一个难忘的人。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的生活中,才有了那些小小的可以称为仪式的东西,比如我记忆中父亲每月领工资那一天家里那一顿蒜苗回锅肉;比如好友小蕊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天在家里做的感恩餐会;比如老友之间以各种由头组织起来的茶会;比如久未谋面的老友的一张手绘明信片;比如我每天早晨对着不管有没有太阳的东方,轻轻地在心中喊声:早安!
  所有人为制造的仪式感,虽然不会影响时间的连续性,却能为时间刻上印记,从而让我们凡俗的生命变得庄重。
  因了这份庄重,我们的人生,也就显得不一样。
  柴松摘自《益寿文学报》
其他文献
那天沈姐跟我闲聊,说这些年在医院为护理的11个病人送了终。一个一个病人在生命最后的样子,她都记得很清楚,有时还梦见过他们。  今年57岁的沈姐是医院里的护工。4年前,我妈患了胃病住院,我上班,需要找一个护工护理。护士小宋向我推荐了沈姐。   沈姐把我妈照料得不错,我妈亲热地喊她“女儿”,我就认她做姐。沈姐起初有些誠惶诚恐,双手搓着,身子倾斜,接连说:“这怎么要得?我是农村人,干的就是护工的事儿,
期刊
遗落几颗米饭  给匆忙的蚂蚁  遗收几株稲子  给觅食的田鼠  遺漏几枚柿子  给盘旋的鸟类  生命中,一场真正的成熟  需要许多生灵的参与  乡下,遍地都是这样的遗失  遍地生长着感恩的事物  它们像韭菜,割去一茬,不久  又长出嫩嫩的新绿
期刊
最后,汉子哽咽着说,他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找个没人的地方,好好地为他的妻子唱一首歌。  数年前,我居住在一栋旧楼里,因为新楼还没有完工,所以这栋即将拆迁的旧楼里还是住了不少人。由于害怕房子倒塌,有的人住进了儿女家,有的人住到了亲戚处,没条件的便只能继续住在旧楼里,等新楼完工后再搬走。那些搬走的人,因為觉得自己的房子空着可惜,便廉价租了出去。由于担心房子倒塌,住在这里的人们每天晚上睡觉时都不会睡得太死
期刊
我接过去,忽然像回到了儿时,從爸爸手里接过巧克力时的感觉。那时,爸爸很年轻,给我撑着一把大伞。  前几天,父亲的工资卡出了问题,需要去银行办理。因特殊时期,父亲知道银行还没有正常营业,便先跑到银行门口把营业时间记下来后,才跟我联系。他的电话很长,因为他要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叙说一遍,有的重点内容,他还会说上两遍,一边说一边解释,唯恐我理解不了。最后,在他自认为叙述清楚后,转而问我是不是有时间跟他一起去
期刊
从白天的喧嚣中退出,在黑暗中沉思的我,并没有一丝难过的痕迹,但我觉得我的确欠女儿一个抱抱,也欠父亲一个抱抱。  这一两年来,9岁的女儿总是要求和我抱抱。放学回家的路上要抱抱,回到家要抱抱,有时候吃饭也会过来贴贴我的脸,再抱一抱……   刚开始我觉得很甜蜜,后来就觉得有点不耐烦。好几次,我在厨房里做饭,她也会从背后抱着我。我说:“妈妈做饭的时候,一身的汗水,最讨厌有人来抱了。”她听了也不恼,只是笑
期刊
1  父亲的老房子,并不老  仅三十年光景  宽敞,平实,亮堂  一直没什么改变  以前,每逢过年过节  父亲还会回来住上几天  现在,里面堆满柴草和杂物  门窗布满蜘蛛网  堂屋案几上,父亲的遗像  落满灰尘,我擦了擦  父亲静静望着我  父亲一直指望我回来  花钱能改造这栋老房子  可惜沒来得及实现他的愿望   2  我的父亲  常年待在保安湖的小篷船  在那间水上漂浮的房子里  度过了起伏不
期刊
让好人寒心的,就是这些利用别人的人,目的达到之后,被利用者便成为随手可扔的抹布。  论“好人中的好人”,吴医生算一个。他当了半辈子军医,转业到地方之后成了厂医,日积月累的临床经验加之孜孜不倦的进修,使得他医术高超,不知治好了多少人的疑难杂症。吴医生至为感人之处,是从来不收诊金、红包,甚至连药也白送。我和他结交多年,知根知底,对他的为人十分敬重。  前段时间他有些无奈地告诉我,一些被他治好的病人与他
期刊
窗外的雪山并不多见  只有在大雨洗去微尘  蓝天最蓝,白云最白  的时候  才会云蒸霞蔚地露出来  我们神清气爽地对视着  不计苍茫,只求舒服  当我从树林里出来,走上草坪  大雨后的草长得真高  几只白头雀埋身其中,只见白头  它们捉到食物  在天空追逐,返回枝头  它们的表情那么满足  它们的满足让我舒服  人到中年,似乎明白了舒服  更愿意平淡如草木  更愿意从世事繁杂中抽离  让灵魂慢慢清
期刊
想起母亲和我之间的一些旧事。  我說给儿子听,  仿佛只有他才能带我回到童年,  能更好地明白那时的我。  那时的我,  和现在的他一样的年纪。  夜里,我把雪白的被子弄脏了,  窗外飘着细碎的雪花,  母亲在呵斥我,  我在哭泣,  父亲在生母亲的气。  儿子把水槽里洗净的小碗  一一摆好,  朝我递来一个眼神,  将母爱,  轻轻地还给了我。
期刊
爱能给予也能得到,唯独不能强求。而那些渴求爱的不幸者却常常并不自知。   顯然,人或是爱,或是被爱:大自然以不可逆转的恒力安排了这股交流电。当一个人被另一个人爱着,而又无需忍受某种特殊的反叛情绪时,便是幸运地达到了最完美、和谐的状态。   自然终究还是仁慈的:是的,它永远不会放弃让某个人去爱,因为我们希望得到他的爱;大自然会授意方法,让我们无所顾忌地去爱那个并不爱我们的人。只有当我们哭天抢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