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不成熟、不稳定的时期,但同时也是建立健全人格品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体育课是学生非常喜欢的课程之一,体育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在体育课堂上开展科学的体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身体良好发育,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当今中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
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在迅速发展的阶段,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很强,有着积极向上的愿望,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中学生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如果心理状况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节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比如,有些学生不喜欢与人交流,独来独往,人际关系敏感,有敌对倾向,没有团结合作的意识;有些学生情绪不稳定,有适应不良的问题,或者焦虑倾向、偏执倾向比较明显;还有一些学生心理不平衡感很严重,总感觉老师和家长对自己不公平,如果其他同学考试成绩比自己好、比自己有能力或吃喝穿戴比自己好就觉得非常不舒服等等。
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大量研究表明,体育活动能够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因为体育课是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课程,学生压抑的负面情绪在体育活动中能得到有效的释放,所以体育教师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加强沟通、交流,有利于健全学生心理品质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不仅教师与学生之间多有接触,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更加频繁,因而其沟通交流、深入了解的机会更多,有助于消除隔阂,缓解一些学生的敌对感、焦虑感,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也有助于摆脱消极情绪,减轻心理障碍,避免形成自闭人格,能够很好地促进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有一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卑感很严重,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科学体育活动,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找回自信,体验到我能行的自豪感和满足感,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还有一些学生对学校生活不适应,不喜欢体育活动,这时教师就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从简单易学的动作开始,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着手,慢慢深入,再适当开展竞争对抗比赛,让学生渐渐喜欢上体育课,在体育活动中找到自信、体验快乐、适应校园生活。
(三)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心理形成的重要时期。适度地开展科学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走到户外,呼吸新鲜的空气,开阔自己的心境,暂时远离枯燥无味的文化课程学习,缓解紧张学习造成的大脑疲劳,思路得到更新,思维得到转变,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大脑发育、智力提升,提高学生学习文化课程的效率,也可以增强体魄,促进身体的发育,促进良好心理状态的形成。
(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独立性思维、以自我为中心现象非常严重,而这些是不利于人格的发展的。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多组织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活动,比如篮球、足球、排球项目等,让学生在完成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思想上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为将来学生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人的一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是面对失败、应对挫折、不断走向成功的保障。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要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一)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现在的中学生,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的过度关爱,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身体上和心理上都十分的娇弱。具体表现为:身体素质很差,十分娇气,动不动就生病,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怕脏怕累,叫苦连天;或者经不起打击,不允许自己失败,遇到一点困难,就意志消沉、情绪低落,甚至一蹶不振。这种“温室效应”下培养的人才,对于环境应变能力较差,不利于将来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身体条件和运动水平的基础上,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合理、科学地设置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从而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进行磨练,以期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比如,在进行“100米跑”的练习中,设立一个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完成的时间限制,要求学生克服主观困难(畏难、怕累的情绪)和客观困难(疲劳、身体素质差等)必须完成任务。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当地运用批评手段,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斗志,引导学生更好地投身到学习中去。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加大任务的难度,逐步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切不可一蹴而就,设置过高过难的要求,以免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相反的作用。
(二)运用体育竞赛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
社会的发展,导致竞争无处不在,体育因其竞技性的特点更具有竞争性,因此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途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去,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比如,举行“跳远”比赛,不仅比谁跳得远,还可以比一下谁的助跑与起跳衔接好,谁的动作要领记得好,谁的助跑有力等等细节性的动作,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竞争中掌握动作要领,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体育课是集体性活动,人和人之间发生着频繁的横向联系,与他人共处、合作完成任务也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集体活动中,学生可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从而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走出消极、狭隘、偏激等心理误区,融入到集体中去,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创设比赛情境,磨炼学生意志
很多学生在平时不紧张的时候看起来有很好的心理素质,但是在关键时刻却出现发挥失常、错误频出等掉链子的现象。因此,体育教师要创设比赛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来磨炼学生意志,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比如,举行一场篮球比赛,在比赛的最后一分钟,双方比分只差一分的时刻,这时对双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考验非常强烈,大家都想取得最后的胜利,那么怎样扩大优势、怎样反超比分,心理素质不强的人是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的。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要研究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准备教学方案,通过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活动来改善、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的人格特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都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他们将来的人生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当今中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
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在迅速发展的阶段,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很强,有着积极向上的愿望,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中学生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如果心理状况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节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比如,有些学生不喜欢与人交流,独来独往,人际关系敏感,有敌对倾向,没有团结合作的意识;有些学生情绪不稳定,有适应不良的问题,或者焦虑倾向、偏执倾向比较明显;还有一些学生心理不平衡感很严重,总感觉老师和家长对自己不公平,如果其他同学考试成绩比自己好、比自己有能力或吃喝穿戴比自己好就觉得非常不舒服等等。
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大量研究表明,体育活动能够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因为体育课是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课程,学生压抑的负面情绪在体育活动中能得到有效的释放,所以体育教师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加强沟通、交流,有利于健全学生心理品质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不仅教师与学生之间多有接触,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更加频繁,因而其沟通交流、深入了解的机会更多,有助于消除隔阂,缓解一些学生的敌对感、焦虑感,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也有助于摆脱消极情绪,减轻心理障碍,避免形成自闭人格,能够很好地促进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有一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卑感很严重,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科学体育活动,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找回自信,体验到我能行的自豪感和满足感,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还有一些学生对学校生活不适应,不喜欢体育活动,这时教师就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从简单易学的动作开始,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着手,慢慢深入,再适当开展竞争对抗比赛,让学生渐渐喜欢上体育课,在体育活动中找到自信、体验快乐、适应校园生活。
(三)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心理形成的重要时期。适度地开展科学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走到户外,呼吸新鲜的空气,开阔自己的心境,暂时远离枯燥无味的文化课程学习,缓解紧张学习造成的大脑疲劳,思路得到更新,思维得到转变,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大脑发育、智力提升,提高学生学习文化课程的效率,也可以增强体魄,促进身体的发育,促进良好心理状态的形成。
(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独立性思维、以自我为中心现象非常严重,而这些是不利于人格的发展的。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多组织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活动,比如篮球、足球、排球项目等,让学生在完成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思想上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为将来学生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人的一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是面对失败、应对挫折、不断走向成功的保障。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要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一)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现在的中学生,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的过度关爱,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身体上和心理上都十分的娇弱。具体表现为:身体素质很差,十分娇气,动不动就生病,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怕脏怕累,叫苦连天;或者经不起打击,不允许自己失败,遇到一点困难,就意志消沉、情绪低落,甚至一蹶不振。这种“温室效应”下培养的人才,对于环境应变能力较差,不利于将来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身体条件和运动水平的基础上,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合理、科学地设置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从而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进行磨练,以期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比如,在进行“100米跑”的练习中,设立一个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完成的时间限制,要求学生克服主观困难(畏难、怕累的情绪)和客观困难(疲劳、身体素质差等)必须完成任务。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当地运用批评手段,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斗志,引导学生更好地投身到学习中去。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加大任务的难度,逐步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切不可一蹴而就,设置过高过难的要求,以免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相反的作用。
(二)运用体育竞赛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
社会的发展,导致竞争无处不在,体育因其竞技性的特点更具有竞争性,因此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途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去,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比如,举行“跳远”比赛,不仅比谁跳得远,还可以比一下谁的助跑与起跳衔接好,谁的动作要领记得好,谁的助跑有力等等细节性的动作,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竞争中掌握动作要领,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体育课是集体性活动,人和人之间发生着频繁的横向联系,与他人共处、合作完成任务也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集体活动中,学生可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从而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走出消极、狭隘、偏激等心理误区,融入到集体中去,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创设比赛情境,磨炼学生意志
很多学生在平时不紧张的时候看起来有很好的心理素质,但是在关键时刻却出现发挥失常、错误频出等掉链子的现象。因此,体育教师要创设比赛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来磨炼学生意志,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比如,举行一场篮球比赛,在比赛的最后一分钟,双方比分只差一分的时刻,这时对双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考验非常强烈,大家都想取得最后的胜利,那么怎样扩大优势、怎样反超比分,心理素质不强的人是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的。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要研究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准备教学方案,通过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活动来改善、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的人格特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都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他们将来的人生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