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心理特点培养学生注意力

来源 :金色年华·学校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dolph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先生认为“学生在学习中智与能的增长和获得是由其收理的学习意向即注意、动机、意志来支配的,它们是学习的动力。”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于保持学生的注意。”学生的注意是学习与记忆产生的前提。作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课内外注意力呢?一: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人遇到新奇事物时所产生的“探究反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大脑思维的发展,儿童很想理解他(她)所不知道的一切。这就是好奇心的与生俱来的一面,然主要靠后天的培养。“好奇”可以促使儿童更多的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而与外界频繁地接触和交往,又反过来增强儿童的好奇心和观察力,并且促进他们创造性的发展,所以“好奇”是一种成功的动力。陶行知先生曾对一个指责儿子拆卸闹钟的儿子的母亲予以“扼杀一个爱迪生”形象比喻。可见,好奇心在学业上特殊地位。教师更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学业有成。1.创境激奇 教师可抓住学生求知欲,创设意境,激发其好奇心,如中年级学习《元宵灯会》,教师可在课前制作几个动物灯,上课时教师可带这些灯进教室,学生一看见便“哇”地一声,莫不是给我们上小制作,于是,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好奇心,直奔本课课题。如高断“詹天佑”一课,教师可出示真画像。学生自然会想到“这是谁?“他干了些什么?”教师就可导入这课的重点,并直接提示他设计的“人字型”线路这一难点。让学生在朗读中动脑、细品,去理解其课文内容。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认真听课。2.课外掠奇 学生在中阶段最易写错字,教师可仿照社会上的“交通稽查”“税收稽查”,在课外组织成立“汉字稽查小组”,让学生课余、节假日,在上街玩时,多注意搜集广告、招牌、商店店名、农贸市场上的奇形怪字定期定时组织讨论全班交流,学生会觉得这种方法新鲜,有味,更有利于学生在写作中对错别字的重视,利于纠正错别字。3.竞赛比奇 语文教学的重要一面是增强表达能力。即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而书面表达的好坏,取决于用词的精辟,语句的组织。教师在作文指导的同时,可开展一系列作文教学的辅助材料,教师出示一内容,由学生用短而精的词汇与语句把它表达出来,比一比看谁用词最好,语句最简,而大姨最深,最富有感染力,看谁以最少的文字显示最奇特的表达作用,比谁能别出心裁。如能定期搞这样的竞赛,并持之以恒,可激起学生自觉阅看课外书籍,丰富词汇,学习古诗中作者用词的精辟。对提高写作能力大有“速效”之功能。二、激发学生童趣心 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地学习态度,从而集中注意力,推动他(她)兴致勃勃地去进行学习。因此,以兴趣来抓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这也是集中注意力提高收益的有效途径。1.启发谈话 教师在上某一内容或一堂课之前,利用导语和提问或编儿歌、猜謎语同学生谈话,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上好这一内容或这堂课。如刚入学的儿童在初学汉语拼音时,教师在讲述学拼音重要性时,可编儿歌“学拼音用处大,读书识字要靠他,帮我学好普通话,看谁学的顶呱呱!”以奇激起学生学拼音的兴趣。2.感情表演 一些心理学家的教学实验研究证明:在小学时期,那些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形象生动的、带有 实际操作的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认识动机。如在教学字母时,除念准其音、讲清发音要领外,还可用手与手指拼成与字母相近的形状,或让学生用肢体做一做字母,或几个同学共同表演,用他们的形体表现一个音节,这样化枯燥为形象,不仅学生学的轻松,更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以兴趣帮助记忆,以达到巩固、少还生的目的。3.实验演示 直观也易激起兴趣且通过耳闻目睹达到感知。如六年制二册中的《乌鸦喝水》是一篇童话由于蕴含科学道理,对于一年级小 朋友来说较难理解,教师可用课内实验让学生在 观察中激起兴趣,在兴趣中获得真知,以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课时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一个小口瓶子和一些小石子,瓶子里盛少许水,然后请学生上台做实验,可在瓶子里投石子至水没到乌鸦能喝到水为止,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理解了 乌鸦喝水的道理,同时可让学生在发挥想象,乌鸦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喝到水?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4.创设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还需要充分利用结合课文内容情境的录音、录像的现代教学设备,以创造学生投身于课文内容中的意境激发兴趣,从中体会情此感,利于理解领会。如教学《月光曲》、《十里长街送总理》等课文,教师可让学生听录音、看投影、教师伴以讲解,让学生进入文章的角色,聚精会神听讲,在愉快的乐音和动人的画面中理解课文内容。5.充当角色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就某个问题、某个情节让学生当老师或充当教材角色去体验感情。如《小壁虎借尾巴》的复述练习,教师这样引导:课文最后一句说:“小壁虎把借尾巴的事告诉了妈妈,假如你是小壁虎,能不能把借尾巴的事告诉妈妈?”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感到自己便是小壁虎,要争着向妈妈倾诉自己经历的事。这就很好地将学习需求转化成学习兴趣。另外课堂教学直观教具有运用也是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增添学生无意注意的“添加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教师可给学生画诸葛亮借箭方位图,也可制作教学模型。三、激 起学生好胜心1.开展竞赛 学生的自我表现心理是教师激发学生竞争意识,从而达到集中注意力,起举一反三之作用的契机。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我表现,从而加深理解与记忆。如各种知识竞赛、游戏、表演,如一年级学拼音,教师出示一个音节,由学 生用四声进行组词或说句子。以小组为单位看谁接得又对又快,这样学生集中注意力、发挥想象力,大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中段学生在训练表达能力时,可以让学生从一个词开始,每次出示一个词,让学生分组针对这个词说几句或一段话,要说得与众不同,才能得分。如“知识”一词,学生们有的说:有了知识长大可以当科学家;也可以……,也有的说没有知识怎么怎么的,这样学生在紧张激烈的气氛中,迅速展开想象,为争得一两分全身心投入,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写作指导中也可以效仿此法开展竞赛。如写夜空中星星,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满天星星好像是。在教师诱导下学生充分想象,有的说“……好像是天空中挂着无数的明灯。”有的说:“……好像是天空中镶嵌了无数的宝石。”也有的说:“……好像是撒在碧玉盘里的珍珠。”通过竞争发言展示了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高度集中注意也使整体受益匪浅。2.利用激将法 当学生提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的意刺激学生:你能不能凭自己的本领找到问题的答案呢?其余同学是不是比他更有办法?经这一激,多数学生可产生求知的内动力,这比老师一听到学一的“求肋”后,立刻组织“救助”效果更佳。四、利用群体参与心 1.在讨论中认知 学生孤独地自学往往不能持久,特别是碰到难题更易搁之不管。心理学家实验表明:许多人在一起共做可以促进提高个人活动(学习和工作)的效率。讨论作为一个群体活动,有利于群体成员集思广益,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少年儿童也乐于群体活动,教师就应充分利用学生对群体活动的参与心加以引导组织各种讨论活动。在教学中对文章的重点段内容在预习基础上也可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各抒所见、大胆畅谈,这样学生就会想到究竟自己的见解正确,还是他人的正确,在接下去教师的讲课中学生自然会更集中注意力以求正确的答案,还是他的正确,在接下去教师的讲课中学生自然会更集中注意力以求正确的答案,讲课效果就事半功倍。如教学《一夜的工作》的最后两段,有一位同学质疑:这两段都是深化文章主题段,可以合而为一,这时可抓住这个闪光点,让学生再读书,再认真讨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注意力薄弱的学生也受到了“群众”的激励和督促,听课注意力迅速增强起来。在计论中,增强注意力加深了真知的印象。2.在渲染中感知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作为教师要创设情感教育的情境,以情境吸引学生去参与,又在参与中使学生深切体会文章内容的情境,学生在此情景的浓烈气氛中宣染中竟会自然而然产生强列的参与观。这时作为教师就可引导、鼓励学生参于其中,在参于中去体现文章当事人的思想情感,从而深化理解文章主题及中心思想。如在教学《白杨》、《小音乐杨科》、《少年闰土》等等文章,让学生进入角色,充当演员进行分角色朗读,有条件的课文还可简排“课本剧”,这样“演员”和“观众”全部进入文章意境,“演员”聚精会神地演,“观众”全神贯注地看,“听众”专心致志地听,大家仔细品悟,悟出文章的内在思想透彻的潜在道理。感受内在思想的熏陶。3.在活动中增加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于群体活动,在课外也可在群体活动中,让学生增长知识。如:汉字的多音字在教学中是一个难点,教师可在组织活动前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多种渠道去收集多音字并用同一字的多种读法串连成句,到时看谁收集得多,串成的句子短小精悍。在群体竞赛活动时,先教师示范,如“好”有两个常用 义项,造句为:想取得好成绩,得先有好学的态度。再如“重”造句为:老师重新讲一遍重要的知识。然后学生纷纷把组织好的句子争先恐后地在会上一一交流。如:有的同学就用“背”造句为:他背书包汗流浃背地跑进教室。有的就用“空”造句为:空闲进他俩就海阔开空地说个没完。学生的群体活动参与心大大集中了全体的注意力,有时竟可获得意想不到的神效。作为当今科技时代的一名教师应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作为首任,要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必须开源拓流,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社会,引向大自然,到广阔的空间去观察、思维、归纳、求得真知。然而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要求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善于挖掘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扬长避短,抓住儿童的童趣心、好奇心、好胜心,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琢磨,研究某一事物,积极引导发展思维,在群体活动中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长知识,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其他文献
在创新教育蓬勃开展的今天,社会对学校充满了期望,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期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这为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指引,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有新的思想和方法。以下就是本人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点体会:    一、加强思想情感的交流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学生本身具有一种情感潜势
期刊
一、开放式教学的操作程序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以“使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质疑解疑为核心实施开放式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1.学生自学思考  “自学”,即学生自己看书、理解教材,教师指导学习的方法;找出重点划下来,发现疑问做标记。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看书思考,不仅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下一步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期刊
摘 要:传统的美术作业评价模式下,学生无条件接受评价结果,造成经常得低分的同学学习积极性受挫伤,因此,教师必须优化美术评价机制,将学生互评,散评,教师补充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增强自我价值认识,提高学习信心,体验成功与快乐,充分发挥美术评价的功能。  关键词:美术作业;评价模式,多元化    作业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学生对知识、技能等掌握程度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之一。通过
期刊
摘 要:在崭新的时代背景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是一种进步,同时也迫切地呼唤着初中数学教师进行角色转换,从传统的局限于课堂四十分钟的单一传授者角色,向课堂“引路人”、“人类灵魂工程师”、“青少年的朋友”、“榜样”等角色的转变。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师,角色转变    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知识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变,但他却不再象以往那样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验,而是通过间接
期刊
摘 要:实习前强化技能训练是临床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可大大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为临床实习打下坚实基础。应整合教学资源,积极探讨更多更好的培训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培训效果。  关键词:医学生;強化技能训练;临床教学    实习前强化技能训练是在实习前一个月,对学生集中进行一系列的临床操作技能规范性训练。它以模拟临床实际情况为前提,以实践教学、情景教学和一体化教学为特征,以其有医疗环境而无医疗风
期刊
7月5日晚发生在乌鲁木齐市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给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和危害,严重伤害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感情,遭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极大愤慨和强烈谴责。社会和谐稳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将新疆维稳教育渗透于高中政治教学中是我们政治课老师责无旁贷的使命。  高中政治课中的案例分析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
期刊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作用下,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探究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而在语文课教学中,老师们往往会感到无处下手,更多的是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些新的教学理念采取生搬硬套的方式,往往在教学中事倍功半,很多的观摩课实际上成为了表演课,孩子们并没有从中学到了些什么;有的老师为了上好一节观摩课不惜花费太多的精力,把新理念中提出的“快乐学习”错误地运用于教学中,生硬地在课堂中做“游戏”,这样时间
期刊
摘 要: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特点,总结了CAI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误区以及应用原则,探索如何改善CAI课件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    1 引言    CAI全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ing?Assisted?Instruction)。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已成为现实,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
期刊
摘 要: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使用,有许多的优点,但之不当,会使之成为一柄“双刃剑”。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多媒体有着许多我的优点,但在使用的时机和方式上不恰当。  关键词:多媒体 优点 时机方式    在中学教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情景,易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得以显著地
期刊
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