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中国的成立给社会各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戏曲艺术上的体现就是改造其旧社会留下的不良之风以及改革戏曲使其为新社会服务。“新文艺工作者”在这场改革运动中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当改革带来成果的同时,一系列负面的影响也随之伴随其中。
[关键词]“新文艺工作者” 传统戏曲 改革 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开始。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之后,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使中国戏剧舞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解放以及随之而来的安定局面,为中国戏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时机。戏剧面貌有了巨大的改观。
新中国成立以后不久,为了改革旧的班社制度、去除低级庸俗的剧目和舞台表演以及提高戏曲艺人的思想觉悟,1949年11月3日,由田汉任局长的戏曲改进局成立,并颁布了一系列要求对传统戏曲进行改造的文件,简称“戏改”,主要包括“改人、改制、改戏”三个部分。在这次大的戏曲改造运动中,政府组织大批新戏曲工作者修改旧剧本,并编写大量有时代气息的新戏;广大的戏曲艺人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在思想、政治觉悟以及文化和艺术修养等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戏曲班社中不合理的徒弟制、养女制等制度也被废除。
在这种背景下,整个戏剧界的面貌焕然一新,戏曲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普遍高涨,于是在戏剧界乃至整个文艺界普遍掀起了改革旧剧、用文学艺术歌颂新时代的浪潮。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成长起来一批反对封建迷信,主张民主科学的新的文化人,其中有不少从事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以及新兴电影事业的新文化人。抗战时期,为了宣传革命、动员群众,拯救民族于危亡之中,文化人便积极与各地的戏曲艺人结合,在剧本文学、舞台艺术、唱腔音乐等方面进行新的创造,使许多传统的旧戏曲有了新的改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些从事文学艺术事业的新文化人被称作新文艺工作者。之所以被视为“新”,主要在于他们思想上比较激进,追求进步,并且还参加了革命的文艺工作。在这些新文艺工作者中,除了少数出身于戏曲世家或熟悉、爱好戏曲者外,多数是在新文化运动与革命文艺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所接受的是新式的学校教育和新的文学知识,从音乐专业上说大多接受的也是西方音乐知识与专业技术。因此,他们对民族戏曲及其音乐都很不熟悉,尤其深受新文化运动以来崇尚西方“新剧(话剧)”的影响,认为民族的“旧剧(戏曲)”必须经过改造,才能成为符合社会和大众需要的新文艺。
五十年代初期,新文艺工作者大批投身民族戏曲艺术事业,在政府的号召下与艺人结合,依靠艺人实现戏曲改革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们改编大量的传统戏,并创作出许多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使戏曲舞台上不断涌现出一些优秀的剧目。新文艺工作者还主动请教名艺人,从他们身上学习并领悟戏曲及某个剧种唱腔与伴奏音乐创作的规律、方法和技巧,凭借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字能力与音乐知识等有利条件,对其进行搜集、记录、整理,为以后的戏曲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来源。在戏曲音乐的创作实践中,新文艺工作者以传统唱腔为基础,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并采用西洋的乐器和配器手段,在表达人物个性、塑造人物形象、烘托舞台气氛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然而,在取得许多显著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的失误和不可避免的问题。传统的戏曲音乐有自身的创作规律、原则、方法与技巧,在长期与观众的磨合中,形成相互共鸣的一致的审美需求,而这与新文艺工作者所学所用的西方音乐创作原则、方法、技巧,乃至审美观等是有所不同的。于是在固守传统戏曲的艺人与盲目改进的新文艺工作者之间,产生了“保守”与“粗暴”这样不同立场的对立。保守的人认为传统的唱腔绝对不能动,老的就是好的;乐队的乐器绝对不能增添;演唱方面的一些不科学的唱法也不能变等等,改动后的唱腔就是对艺人的不尊重,走味儿了。而在新文艺工作者中出现的“粗暴”现象,常常是由于脱离或没有遵循民族戏曲及剧种音乐创作规律才造成的。他们有的主张采用西洋音乐和西方歌剧的作曲法,来取代传统的创作规律与方法,并大量使用合唱、重唱和大乐队伴奏的演唱与伴奏形式,有的还要求取消司鼓,实行像西方歌剧那样定谱、定腔的方法。这种照搬西洋歌剧模式的和作曲技法来搞戏曲音乐的做法,不仅让传统戏曲艺人无所适从,也使广大戏曲观众不能适应甚至产生反感。从而对戏曲音乐改革表示怀疑。
中国的戏曲艺术历经数百年的历史沉淀,是中华民族特殊审美心理的表现。戏曲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淘汰和更新,这种优胜劣汰的发展趋向主动权在它所服务的人民大众。当任何一种艺术门类出现的时候,其背后必定有一个庞大的观众群体在支撑,在发展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要贴近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取向,一旦背离,艺术前进的动力将不复存在。假如藝术的发展与时代同步,改革者把握好旧剧戏与新时代的结合点,始终站在观众的立场来进行艺术的革新,中国的传统艺术之花不但不会凋谢,反而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动力,呈现蓬勃昂扬的前进势头。
[关键词]“新文艺工作者” 传统戏曲 改革 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开始。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之后,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使中国戏剧舞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解放以及随之而来的安定局面,为中国戏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时机。戏剧面貌有了巨大的改观。
新中国成立以后不久,为了改革旧的班社制度、去除低级庸俗的剧目和舞台表演以及提高戏曲艺人的思想觉悟,1949年11月3日,由田汉任局长的戏曲改进局成立,并颁布了一系列要求对传统戏曲进行改造的文件,简称“戏改”,主要包括“改人、改制、改戏”三个部分。在这次大的戏曲改造运动中,政府组织大批新戏曲工作者修改旧剧本,并编写大量有时代气息的新戏;广大的戏曲艺人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在思想、政治觉悟以及文化和艺术修养等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戏曲班社中不合理的徒弟制、养女制等制度也被废除。
在这种背景下,整个戏剧界的面貌焕然一新,戏曲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普遍高涨,于是在戏剧界乃至整个文艺界普遍掀起了改革旧剧、用文学艺术歌颂新时代的浪潮。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成长起来一批反对封建迷信,主张民主科学的新的文化人,其中有不少从事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以及新兴电影事业的新文化人。抗战时期,为了宣传革命、动员群众,拯救民族于危亡之中,文化人便积极与各地的戏曲艺人结合,在剧本文学、舞台艺术、唱腔音乐等方面进行新的创造,使许多传统的旧戏曲有了新的改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些从事文学艺术事业的新文化人被称作新文艺工作者。之所以被视为“新”,主要在于他们思想上比较激进,追求进步,并且还参加了革命的文艺工作。在这些新文艺工作者中,除了少数出身于戏曲世家或熟悉、爱好戏曲者外,多数是在新文化运动与革命文艺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所接受的是新式的学校教育和新的文学知识,从音乐专业上说大多接受的也是西方音乐知识与专业技术。因此,他们对民族戏曲及其音乐都很不熟悉,尤其深受新文化运动以来崇尚西方“新剧(话剧)”的影响,认为民族的“旧剧(戏曲)”必须经过改造,才能成为符合社会和大众需要的新文艺。
五十年代初期,新文艺工作者大批投身民族戏曲艺术事业,在政府的号召下与艺人结合,依靠艺人实现戏曲改革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们改编大量的传统戏,并创作出许多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使戏曲舞台上不断涌现出一些优秀的剧目。新文艺工作者还主动请教名艺人,从他们身上学习并领悟戏曲及某个剧种唱腔与伴奏音乐创作的规律、方法和技巧,凭借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字能力与音乐知识等有利条件,对其进行搜集、记录、整理,为以后的戏曲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来源。在戏曲音乐的创作实践中,新文艺工作者以传统唱腔为基础,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并采用西洋的乐器和配器手段,在表达人物个性、塑造人物形象、烘托舞台气氛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然而,在取得许多显著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的失误和不可避免的问题。传统的戏曲音乐有自身的创作规律、原则、方法与技巧,在长期与观众的磨合中,形成相互共鸣的一致的审美需求,而这与新文艺工作者所学所用的西方音乐创作原则、方法、技巧,乃至审美观等是有所不同的。于是在固守传统戏曲的艺人与盲目改进的新文艺工作者之间,产生了“保守”与“粗暴”这样不同立场的对立。保守的人认为传统的唱腔绝对不能动,老的就是好的;乐队的乐器绝对不能增添;演唱方面的一些不科学的唱法也不能变等等,改动后的唱腔就是对艺人的不尊重,走味儿了。而在新文艺工作者中出现的“粗暴”现象,常常是由于脱离或没有遵循民族戏曲及剧种音乐创作规律才造成的。他们有的主张采用西洋音乐和西方歌剧的作曲法,来取代传统的创作规律与方法,并大量使用合唱、重唱和大乐队伴奏的演唱与伴奏形式,有的还要求取消司鼓,实行像西方歌剧那样定谱、定腔的方法。这种照搬西洋歌剧模式的和作曲技法来搞戏曲音乐的做法,不仅让传统戏曲艺人无所适从,也使广大戏曲观众不能适应甚至产生反感。从而对戏曲音乐改革表示怀疑。
中国的戏曲艺术历经数百年的历史沉淀,是中华民族特殊审美心理的表现。戏曲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淘汰和更新,这种优胜劣汰的发展趋向主动权在它所服务的人民大众。当任何一种艺术门类出现的时候,其背后必定有一个庞大的观众群体在支撑,在发展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要贴近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取向,一旦背离,艺术前进的动力将不复存在。假如藝术的发展与时代同步,改革者把握好旧剧戏与新时代的结合点,始终站在观众的立场来进行艺术的革新,中国的传统艺术之花不但不会凋谢,反而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动力,呈现蓬勃昂扬的前进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