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重读《人生》,感觉到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巧珍爱加林,而加林对巧珍的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之所以和巧珍恋爱,是残酷的现实生活和孤独的需要,他们的爱情最终以悲剧结束是必然的。
[关键词]高加林 刘巧珍 爱情 现实 孤独
《人生》主要写了高加林从农村到城市,又从城市回到农村的生活经历,及其与刘巧珍、黄亚萍两位女性的感情纠葛。近来重读《人生》,感觉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巧珍自始至终都痴迷地爱着高加林,而高加林对巧珍的爱一开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他们的爱情最终以悲剧结束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高加林是个志向高远的青年,高中生活使他既学到了知识,又开阔了眼界,他想到城市去,发挥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惜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不得已又回到了农村,但他却不想当一辈子农民。好在“民办教师”这个职业对他来说还是有希望的。以后可以通过考试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再凭自己的努力争取做更好的工作。以事业为重,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志向远大,“联合国都想去”,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是高加林。刘巧珍是个美丽温柔、多情善良、坚强勇敢的农村姑娘,但没有文化。她的理想是找一个像高加林那样有文化的丈夫,然后建立一个小家庭,让心上人过舒心的日子。一家人和和睦睦的生活。他们的文化水平、价值观念、人生理想都相差很远。
从纯粹的意义上说。真正的爱情是由双方感情在某一时刻的神奇遇合而达到的心与心的交流,是彼此互融的默契,是排开其他一切外在因素的神会,是可遇不可求的一种缘分。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开始在加林的民办教师被三星顶替后,是在他理想破灭之后,心灰意冷的时候。卖馍回来的路上,在巧珍的大胆表白下,加林被动地接受了,但接着就后悔了。“高加林进了村子的时候,一种懊悔的情绪突然涌上他的心头。他后悔自己感情太冲动,似乎匆忙地犯了一个错误。他感到这样一来,自己大概就要当农民了——他都想哭一场。”“赶集那天以后。他一直非常后悔他对巧珍做出的冲动行为。他觉得自己目前的处境,根本不是谈情说爱的时候。他甚至觉得他匆忙地和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姑娘发生这样的事。简直是一种堕落和消沉的表现:等于承认自己要一辈子甘心当农民了。其实。他内心里那种对自己未来生活的幻想之火,根本没有熄灭……要是和巧珍结合在一起。他无疑就要拴在土地上了。”高加林后悔和巧珍恋爱是因为他认为如果和巧珍恋爱,就得当一辈子农民。而他没有当一辈子农民的打算。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对加林来说,在他落难时,巧珍的爱起了安慰的作用,在他们感情发展的阶段,高加林也没有完全投入,他对巧珍的爱也不是纯感情的。他俩在众目睽睽之下同骑一辆自行车逛县城,对高加林来说,是对农村旧观念的挑战。是对“二能人”刘立本的抱复和打击,同时也是一种炫耀,“加林是骄傲的:让一村满川的庄稼人看看吧!大马河川里最俊的姑娘,著名的‘财神爷’刘立本的女儿,正像一只可爱的小羊羔一般。温顺地跟在他的身边!”
对巧珍来说,也是一种炫耀,“巧珍是骄傲的:让众人看看吧!她,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姑娘,正和一个多才多艺、强壮标志的“先生”相跟着去县城啰,这离恩格斯所说的爱情“除了相互的爱慕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很远。文化也是横亘在他们之间的一道鸿沟,巧珍不识字,加林高中毕业,算得上是个知识分子,并且一身的本事:“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会按电灯。会开拖拉机,还会给报纸上写文章。”巧珍对高加林近乎于崇拜,爱得发疯,但他们没有共同语言,她所能谈的仅仅是母猪下了几只猪仔一类,不会和高加林谈中东、谈能源、谈国家大事,她不能理解高加林的人生追求,更不会引起共鸣。高加林对刘巧珍的爱大多是因为巧珍美丽多情的吸引。对巧珍主动善良做法的感激而萌发的,并不是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而产生的。在热恋中。高加林想起他人生的向往,仍有无限的惆怅,在“卫生革命”的风波中。农村的愚昧落后更刺激了他离开土地的幻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加林陷入苦闷中,而这苦闷是巧珍的柔情所不能代替的。
真正的爱情要求男女双方在思想、情感、性格等方面产生共鸣与和谐,高加林和刘巧珍文化层次不同。所受的文化教育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可以说没有共同语言,更不可能产生共鸣,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走到一起呢?是残酷的现实生活和孤独的需要。高加林虽然没有瞧不起农民,但他根本就没有当一辈子农民的打算。他想走出农村。到城市去,发挥自己的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现实是残酷的,高考落榜,是对他的第一次打击,民办教师被顶替。是对他的第二次打击,他想告高明楼,但被父母拦下了,父辈的委曲求全更加激起了他对权贵们的仇恨,但又无处发泄。他想让叔叔给找份工作,但叔叔坚持原则,不帮忙,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但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封闭、落后的高家村,高加林找不到知音,父辈们不理解他,唯一能说上话的是德顺爷爷,也存在代沟,不理解他的人生追求:由于所受教育的不同,同辈们也不理解他,加林是苦闷的。孤独的。爱情是治疗苦闷、孤独的良方。在高家村这个世界里。刘巧珍是最合适的人选。也是唯一的人选。她聪明、漂亮、温柔、体贴。又是“财神爷”刘立本的女儿,并和大队书记是亲戚,唯一的缺点是没有文化。更重要的是。她爱加林,崇拜加林,甚至到了发狂的地步。加林当民办教师时,巧珍觉得他高不可攀。现在加林被顶替,她觉得他们平等了。于是制造一切机会向加林表白,县城卖馍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巧珍对于加林来说,是人生失意后的情感慰籍,是治疗苦闷、孤独的良方,是虚荣心的满足。晚上没吃饭,巧珍给他带来鸡蛋:手被镢把磨破,巧珍给他包扎;想抽烟,巧珍给他买:累了,巧珍唱歌给他解乏——加林之所以眷恋巧珍,是因为他能从巧珍那里享受到温柔和体贴。百依百顺和无私的奉献,而他却不用付出什么,这正是加林所需要的。
开始加林也被这爱情所陶醉,但巧珍的柔情不可能彻底赶走他心中的孤独和苦闷,不能改变他的人生追求,在潜意识里,离开农村成为一个城里人的追求没有变,“高加林每天都沉醉在这样的柔情蜜意里,一切原来的想法都退得很远了。只是有些时候。当他偶尔看见骑自行车的县上和公社的干部们,从河对面公路上奔驰而过,雪白的确良衫被风吹得飘飘乎乎的惬意身影时,他的心才又猛然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惆怅;一股苦涩的味道翻上心头,顿时就像吞了一口难咽的中药。”在热恋中。想起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而和巧珍恋爱就更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心中难受。就像吞了一口难咽的中药,可见在事业和巧珍的爱情中,他更看重事业。
当高加林来到县城当了通讯干事以后,如鱼得水,才能得以发挥,很快成为全县城的焦点,比起巧珍,高加林和黄亚萍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他们同是高中毕业生,文化层次相同,更容易引起共鸣,“他们性格中共同的东西很多,话也能说到一块”在中学时,他们就比别的同学的关系亲密,毕业后,也常常互相想念。没走到一起。仅仅是高加林回了农村。现在,高加林不是农民了,横在他们中间的障碍没有了,在黄亚萍的主动追求下,抛弃了巧珍。同黄亚萍谈起了恋爱。
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不是在共同追求中形成的,而是高加林处于人生低谷时,在巧珍的大胆追求和坦白下被动接受的。他们没有共同语言,达不到精神上的共鸣与愉悦,所以。高加林与刘巧珍之间并不是真正的爱情。当加林来到县城,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士也时,他们的分手是必然的。即使当时他不背叛巧珍,结婚后他们也不会幸福。巧珍也非常清楚他们之间精神、文化上的差距,所以,被加林抛弃后,虽然很伤心,但她一点都不恨高加林,甚至在加林被克南妈揭发。退回农村后,仍然站在加林一边。真诚地帮助他。
[关键词]高加林 刘巧珍 爱情 现实 孤独
《人生》主要写了高加林从农村到城市,又从城市回到农村的生活经历,及其与刘巧珍、黄亚萍两位女性的感情纠葛。近来重读《人生》,感觉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巧珍自始至终都痴迷地爱着高加林,而高加林对巧珍的爱一开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他们的爱情最终以悲剧结束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高加林是个志向高远的青年,高中生活使他既学到了知识,又开阔了眼界,他想到城市去,发挥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惜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不得已又回到了农村,但他却不想当一辈子农民。好在“民办教师”这个职业对他来说还是有希望的。以后可以通过考试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再凭自己的努力争取做更好的工作。以事业为重,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志向远大,“联合国都想去”,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是高加林。刘巧珍是个美丽温柔、多情善良、坚强勇敢的农村姑娘,但没有文化。她的理想是找一个像高加林那样有文化的丈夫,然后建立一个小家庭,让心上人过舒心的日子。一家人和和睦睦的生活。他们的文化水平、价值观念、人生理想都相差很远。
从纯粹的意义上说。真正的爱情是由双方感情在某一时刻的神奇遇合而达到的心与心的交流,是彼此互融的默契,是排开其他一切外在因素的神会,是可遇不可求的一种缘分。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开始在加林的民办教师被三星顶替后,是在他理想破灭之后,心灰意冷的时候。卖馍回来的路上,在巧珍的大胆表白下,加林被动地接受了,但接着就后悔了。“高加林进了村子的时候,一种懊悔的情绪突然涌上他的心头。他后悔自己感情太冲动,似乎匆忙地犯了一个错误。他感到这样一来,自己大概就要当农民了——他都想哭一场。”“赶集那天以后。他一直非常后悔他对巧珍做出的冲动行为。他觉得自己目前的处境,根本不是谈情说爱的时候。他甚至觉得他匆忙地和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姑娘发生这样的事。简直是一种堕落和消沉的表现:等于承认自己要一辈子甘心当农民了。其实。他内心里那种对自己未来生活的幻想之火,根本没有熄灭……要是和巧珍结合在一起。他无疑就要拴在土地上了。”高加林后悔和巧珍恋爱是因为他认为如果和巧珍恋爱,就得当一辈子农民。而他没有当一辈子农民的打算。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对加林来说,在他落难时,巧珍的爱起了安慰的作用,在他们感情发展的阶段,高加林也没有完全投入,他对巧珍的爱也不是纯感情的。他俩在众目睽睽之下同骑一辆自行车逛县城,对高加林来说,是对农村旧观念的挑战。是对“二能人”刘立本的抱复和打击,同时也是一种炫耀,“加林是骄傲的:让一村满川的庄稼人看看吧!大马河川里最俊的姑娘,著名的‘财神爷’刘立本的女儿,正像一只可爱的小羊羔一般。温顺地跟在他的身边!”
对巧珍来说,也是一种炫耀,“巧珍是骄傲的:让众人看看吧!她,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姑娘,正和一个多才多艺、强壮标志的“先生”相跟着去县城啰,这离恩格斯所说的爱情“除了相互的爱慕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很远。文化也是横亘在他们之间的一道鸿沟,巧珍不识字,加林高中毕业,算得上是个知识分子,并且一身的本事:“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会按电灯。会开拖拉机,还会给报纸上写文章。”巧珍对高加林近乎于崇拜,爱得发疯,但他们没有共同语言,她所能谈的仅仅是母猪下了几只猪仔一类,不会和高加林谈中东、谈能源、谈国家大事,她不能理解高加林的人生追求,更不会引起共鸣。高加林对刘巧珍的爱大多是因为巧珍美丽多情的吸引。对巧珍主动善良做法的感激而萌发的,并不是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而产生的。在热恋中。高加林想起他人生的向往,仍有无限的惆怅,在“卫生革命”的风波中。农村的愚昧落后更刺激了他离开土地的幻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加林陷入苦闷中,而这苦闷是巧珍的柔情所不能代替的。
真正的爱情要求男女双方在思想、情感、性格等方面产生共鸣与和谐,高加林和刘巧珍文化层次不同。所受的文化教育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可以说没有共同语言,更不可能产生共鸣,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走到一起呢?是残酷的现实生活和孤独的需要。高加林虽然没有瞧不起农民,但他根本就没有当一辈子农民的打算。他想走出农村。到城市去,发挥自己的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现实是残酷的,高考落榜,是对他的第一次打击,民办教师被顶替。是对他的第二次打击,他想告高明楼,但被父母拦下了,父辈的委曲求全更加激起了他对权贵们的仇恨,但又无处发泄。他想让叔叔给找份工作,但叔叔坚持原则,不帮忙,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但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封闭、落后的高家村,高加林找不到知音,父辈们不理解他,唯一能说上话的是德顺爷爷,也存在代沟,不理解他的人生追求:由于所受教育的不同,同辈们也不理解他,加林是苦闷的。孤独的。爱情是治疗苦闷、孤独的良方。在高家村这个世界里。刘巧珍是最合适的人选。也是唯一的人选。她聪明、漂亮、温柔、体贴。又是“财神爷”刘立本的女儿,并和大队书记是亲戚,唯一的缺点是没有文化。更重要的是。她爱加林,崇拜加林,甚至到了发狂的地步。加林当民办教师时,巧珍觉得他高不可攀。现在加林被顶替,她觉得他们平等了。于是制造一切机会向加林表白,县城卖馍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巧珍对于加林来说,是人生失意后的情感慰籍,是治疗苦闷、孤独的良方,是虚荣心的满足。晚上没吃饭,巧珍给他带来鸡蛋:手被镢把磨破,巧珍给他包扎;想抽烟,巧珍给他买:累了,巧珍唱歌给他解乏——加林之所以眷恋巧珍,是因为他能从巧珍那里享受到温柔和体贴。百依百顺和无私的奉献,而他却不用付出什么,这正是加林所需要的。
开始加林也被这爱情所陶醉,但巧珍的柔情不可能彻底赶走他心中的孤独和苦闷,不能改变他的人生追求,在潜意识里,离开农村成为一个城里人的追求没有变,“高加林每天都沉醉在这样的柔情蜜意里,一切原来的想法都退得很远了。只是有些时候。当他偶尔看见骑自行车的县上和公社的干部们,从河对面公路上奔驰而过,雪白的确良衫被风吹得飘飘乎乎的惬意身影时,他的心才又猛然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惆怅;一股苦涩的味道翻上心头,顿时就像吞了一口难咽的中药。”在热恋中。想起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而和巧珍恋爱就更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心中难受。就像吞了一口难咽的中药,可见在事业和巧珍的爱情中,他更看重事业。
当高加林来到县城当了通讯干事以后,如鱼得水,才能得以发挥,很快成为全县城的焦点,比起巧珍,高加林和黄亚萍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他们同是高中毕业生,文化层次相同,更容易引起共鸣,“他们性格中共同的东西很多,话也能说到一块”在中学时,他们就比别的同学的关系亲密,毕业后,也常常互相想念。没走到一起。仅仅是高加林回了农村。现在,高加林不是农民了,横在他们中间的障碍没有了,在黄亚萍的主动追求下,抛弃了巧珍。同黄亚萍谈起了恋爱。
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不是在共同追求中形成的,而是高加林处于人生低谷时,在巧珍的大胆追求和坦白下被动接受的。他们没有共同语言,达不到精神上的共鸣与愉悦,所以。高加林与刘巧珍之间并不是真正的爱情。当加林来到县城,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士也时,他们的分手是必然的。即使当时他不背叛巧珍,结婚后他们也不会幸福。巧珍也非常清楚他们之间精神、文化上的差距,所以,被加林抛弃后,虽然很伤心,但她一点都不恨高加林,甚至在加林被克南妈揭发。退回农村后,仍然站在加林一边。真诚地帮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