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實验是生物教学的核心部分,实验教学不仅能摆脱传统课堂“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动手”的束缚,而且能引导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实践中探究,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规范操作,科学演示;加强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探索;激发学生灵感,鼓励学生创新;有效运用多媒体强化学生认知,从而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效果。
[关键词]实验教学;初中生物;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7009101
在传统教学中,生物实验由于受到实验材料、实验器材以及实验设备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让学生实际操作,清楚了解实验现象与操作过程,导致实验教学效果不佳。为了弥补这一不足,生物教师应加强生物实验教学,想方设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一、规范操作,科学演示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大多是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边看边记,专注于实验现象,鲜少思考实验,一度忽略其规范性。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很多不规范的现象产生,从而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例如,在用滴管加碘液时,教师会出现将滴管伸进试管、水浴加热时将温度计碰到烧杯壁或者随便置于烧杯底部等不规范的操作。究其原因,一是平时实验做得少,在操作上生疏,忽略了细节;二是思想上不够重视,态度不够严谨。对此,教师要积极改正,加强反思,树立规范实验、科学操作的态度,为学生做好榜样。
二、动手操作,鼓励探索
生物实验操作中,大部分学生都是“纸上谈兵”,即课本知识掌握得很扎实,但在具体操作时却无从下手,无法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对此,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提供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其在实践中发现、在探索中创新,逐步领会知识点间的联系,以此提升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时,我积极开展实验活动,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基因经生殖细胞传递的规律。首先,我向学生呈现具体的实验方案:每人撕取宽约为2厘米,长各为10厘米、6厘米、3厘米的纸条,在宽1厘米处对折,对折后在相等长度的每张纸条上做记号。为了让学生规范操作,并使实验现象更加直观,我明确了记号处的颜色表示某种开关的基因,并要求同桌在同样长度的纸条的相同位置处记号颜色相同。整个操作完成之后,我让学生随即打开一张对折的纸条体验,由此便能发现细胞中基因、DNA以及染色体中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一对染色体是由两个DNA分子组成的,成对的染色体上,不仅DNA分子是成对的,基因也是成对的。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仅亲身体验了实验操作,领会了生物课堂的趣味性,还将已有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无形中培养了探究性思维,提升了实践能力。
三、激发灵感,鼓励创新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会有一部分实验无法呈现预期的效果,一度让学生以为不成功,进而出现了疑惑和失望。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智慧,做好充分的准备,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一方面确保操作的有效性,避免“徒劳无功”的情况;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灵感,鼓励其创新。
例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考虑到实验的可行性,我带领学生开展实验,学生兴趣倍增,积极参与。但受到阴雨天天气的影响,光线比较暗,对鼠妇的影响很小,阻碍了实验的正常进行。对此,我让学生出谋划策,解决问题。一番思考交流后,学生给出了以下方案:1.用手电筒增加亮度;2.将鞋盒举高,对着教室内的日光灯等。实际操作后发现是可行的,鼠妇在亮光的影响下纷纷爬到阴暗的角落。可见,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会积极创新,促进灵感的迸发,有效地解决了问题。
四、运用多媒体,强化认知
生物教学中,很多实验都需要观察,观察的工具有很多,如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不同的生物现象,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在此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将其放大,让学生充分认知,强化理解。
在生物教学中有很多观察实验需要学生完成,像观察校内或学校附近的植物和动物;观察种子萌芽的过程;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等。对于这些实验,如果是较大的对象,学生用肉眼观察即可,但涉及细小的事物就无法观察清楚。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放大功能将根毛放大;利用数码相机拍摄种子萌芽的过程,将数十天的过程浓缩为几十秒呈现在学生面前。由此,学生便能顺利观察,根据教师指导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在具体的观察中培养探究能力,增强学习兴趣。
总之,生物是一门与实验息息相关的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其探索研究的能力,引导学生充分感知生物内涵。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其积极动手操作实验,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和领会生物学知识,提升探究能力。
(责任编辑黄春香)
[关键词]实验教学;初中生物;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7009101
在传统教学中,生物实验由于受到实验材料、实验器材以及实验设备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让学生实际操作,清楚了解实验现象与操作过程,导致实验教学效果不佳。为了弥补这一不足,生物教师应加强生物实验教学,想方设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一、规范操作,科学演示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大多是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边看边记,专注于实验现象,鲜少思考实验,一度忽略其规范性。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很多不规范的现象产生,从而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例如,在用滴管加碘液时,教师会出现将滴管伸进试管、水浴加热时将温度计碰到烧杯壁或者随便置于烧杯底部等不规范的操作。究其原因,一是平时实验做得少,在操作上生疏,忽略了细节;二是思想上不够重视,态度不够严谨。对此,教师要积极改正,加强反思,树立规范实验、科学操作的态度,为学生做好榜样。
二、动手操作,鼓励探索
生物实验操作中,大部分学生都是“纸上谈兵”,即课本知识掌握得很扎实,但在具体操作时却无从下手,无法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对此,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提供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其在实践中发现、在探索中创新,逐步领会知识点间的联系,以此提升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时,我积极开展实验活动,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基因经生殖细胞传递的规律。首先,我向学生呈现具体的实验方案:每人撕取宽约为2厘米,长各为10厘米、6厘米、3厘米的纸条,在宽1厘米处对折,对折后在相等长度的每张纸条上做记号。为了让学生规范操作,并使实验现象更加直观,我明确了记号处的颜色表示某种开关的基因,并要求同桌在同样长度的纸条的相同位置处记号颜色相同。整个操作完成之后,我让学生随即打开一张对折的纸条体验,由此便能发现细胞中基因、DNA以及染色体中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一对染色体是由两个DNA分子组成的,成对的染色体上,不仅DNA分子是成对的,基因也是成对的。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仅亲身体验了实验操作,领会了生物课堂的趣味性,还将已有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无形中培养了探究性思维,提升了实践能力。
三、激发灵感,鼓励创新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会有一部分实验无法呈现预期的效果,一度让学生以为不成功,进而出现了疑惑和失望。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智慧,做好充分的准备,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一方面确保操作的有效性,避免“徒劳无功”的情况;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灵感,鼓励其创新。
例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考虑到实验的可行性,我带领学生开展实验,学生兴趣倍增,积极参与。但受到阴雨天天气的影响,光线比较暗,对鼠妇的影响很小,阻碍了实验的正常进行。对此,我让学生出谋划策,解决问题。一番思考交流后,学生给出了以下方案:1.用手电筒增加亮度;2.将鞋盒举高,对着教室内的日光灯等。实际操作后发现是可行的,鼠妇在亮光的影响下纷纷爬到阴暗的角落。可见,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会积极创新,促进灵感的迸发,有效地解决了问题。
四、运用多媒体,强化认知
生物教学中,很多实验都需要观察,观察的工具有很多,如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不同的生物现象,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在此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将其放大,让学生充分认知,强化理解。
在生物教学中有很多观察实验需要学生完成,像观察校内或学校附近的植物和动物;观察种子萌芽的过程;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等。对于这些实验,如果是较大的对象,学生用肉眼观察即可,但涉及细小的事物就无法观察清楚。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放大功能将根毛放大;利用数码相机拍摄种子萌芽的过程,将数十天的过程浓缩为几十秒呈现在学生面前。由此,学生便能顺利观察,根据教师指导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在具体的观察中培养探究能力,增强学习兴趣。
总之,生物是一门与实验息息相关的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其探索研究的能力,引导学生充分感知生物内涵。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其积极动手操作实验,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和领会生物学知识,提升探究能力。
(责任编辑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