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巴赫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键盘乐作品,而《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晚期所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很多钢琴家录制了风格迥异的代表着钢琴家个人主观色彩的不同演奏版本。本文源自于聆听,故主要选取了格伦古尔德、朱晓玫两位钢琴家的演奏版本进行演奏风格、弹奏方法等方面的比较。
【关键词】哥德堡变奏曲;古尔德;朱晓玫 ;演奏版本
1、结构严谨
结构构思十分精巧缜密,整首作品都构建在一个逻辑清晰,富有对称性的框架之中。对称性和方整性是这首作品结构最大的特点。从整首作品来看,三十个变奏依次出现,每三个为一组,每组的第三个变奏均为卡农。在作品的结尾部分,又出现的开头的主题旋律,一共32个部分被16变奏分为前后两个大段落。纵观整首作品,前后呼应,对称平衡,结构方整,具有独特的逻辑美感。
2、体裁多样
体裁丰富体现在整首作品包含有咏叹调、托卡塔、创意曲、前奏曲、卡农等不同题材,充分反映了巴赫的创作才华。
3、技巧丰富
整首作品采取了很多键盘技巧,音阶连奏、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和弦震音等, 巴赫将这些技术性的东西与所有主题、变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4、内涵深远
运用大量装饰音、倚音、延留音等增加了作品的色彩,层层递进,把情绪推向高潮。本首作品是巴赫毕生经历、人生感悟的总结,看似平淡,实则深刻,充满了哲学意味。
二、不同演奏版本比较
1、宁静致远-----朱晓玫
朱晓玫45岁才开始展露头角,她性格内敛慎重,不愿与外界过多的往来,音乐会也很少开,她独自住在塞纳河畔,屋子内的陈设简单质朴,最显眼的就是窗边的那架斯坦威钢琴。她的演奏生涯、甚至可以说她的人生都和巴赫的音乐紧密相联,她说只有在巴赫的作品中她才能找到真正的平静。在朱晓玫的所有演奏版本里,我最喜欢的是她在2014年莱比锡巴赫音乐节演奏的版本,很安静、没有任何华丽的修饰,仿佛这就是和上帝对话的声音。引用朱晓玫的话说就是:“这不仅仅是不浮躁这么简单化,它能让你休息,让你考虑,让你找到平衡。因为浮躁的世界,人们整天吹嘘,艺术界里有很多东西都是吹捧出来的。我们需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这不仅仅指物理上的安静,而是可以让我们真正的安下心来,可以舒服,可以清楚的想问题。”朱晓玫之所以在音乐圈引起极大的轰动就是因为她的执着,《哥德堡变奏曲》她一弹就是近三十年,她用自己近半生的经历,一颗热爱音乐热爱巴赫的赤诚之心完美诠释了这首作品。
2、钢琴奇才----格伦.古尔德
提到《哥德堡变奏曲》,必然要提到加拿大著名钢琴演奏家格伦.古尔德。他是一位天才的钢琴家,一位深沉的哲人,一个作品不多却耐人寻味的作曲家,格伦·古尔德,这个谜一般的名字,在短短50年的人生中,他用双手在键盘上凿刻出了一个深邃、绚丽的音乐世界,演绎了一段不朽的音乐传奇。仅就他的钢琴演奏而言,在万千听众心目中他就是巴赫的最佳代言人,他手下的巴赫成为千万听众的最爱。古尔德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不仅仅因为他高超的技艺,还因为他那些标志性的个人癖好以及独树一帜的表演形式。印象中,他永远坐着儿时的小木椅,双手悬挂在琴键上,时而勾着背,身体俯在琴上,在录制的唱片中,还总是时不时的出现他低声哼唱旋律的哼鸣声。
古尔德录制的《哥德堡变奏曲》一共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在他1955年的,当时的他年僅23岁,他选择了罕有演奏家选择的《哥德堡变奏曲》,大获成功,从此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另外一个版本,也是引起更广泛的音乐界一致好评的是他在1981年录制的,那时的他已经快要50岁了,这个版本的速度整体比1955年的版本快了近20分钟,录制完这个版本的第二年,古尔德就因为长期劳累的音乐生活、孤独的生活环境、营养不良以及滥用药物,引发脑溢血与世长辞。在古尔德录制的这两个版本中。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1981年的这个版本,在这个版本中,主题部分出现的低声部旋律延绵不绝,感人至深,将歌唱性表现到极致,古尔德用慢速以及富有变化的力度,用抚摸式的触键方式模仿古钢琴的音色,所有的装饰音、倚音都在慢速下增添了整首曲子的色彩。此时的古尔德已经与巴赫融为一体,他的演奏包含了太多人生的阅历和人生的哲学。
3、二者演奏异同
这两位钢琴家的演奏都有着很强烈的个人色彩,同时又有很多相似的方面。不同之处在于,首先是触键方式、演奏方式的不同,古尔德的触键更多的用的是揉、摸的方式,带有的个人色彩更浓郁;而朱晓玫的演奏触键更加中规中矩,她的情感更加的克制,更加贴近作品本身。其次是表现出的情感有所不同,听古尔德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让人感觉更深邃、更深刻,而朱晓玫的版本则更空灵、更宁静。
相似之处则是相通的,朱晓玫不愿过多的接触世俗的社会,唯爱在塞纳河畔的家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弹奏巴赫,或者只愿意为少数听得懂的愿意听的听众弹奏,追求心中最美好的音乐和最难得的内心的宁静;而古尔德不管录制的唱片买了多少张,多么受大众的追捧,也不愿再进行过多的台前的表演,转而为录音弹奏。不管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享有什么样的声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钢琴演奏家最终还是要追求音乐,为自己所热爱的音乐发光发热。
参考文献:
[1]学位论文:《从钢琴演奏的角度解读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姚安晨子(西安音乐学院)
[2]《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研究》------李文彬(中国音乐学院)
[3]《巴赫哥德堡变奏曲不同演奏版本比较研究》------周美玲(吉林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常长(1994.04.14--至今) 女 河南焦作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16级音乐专业研究生
【关键词】哥德堡变奏曲;古尔德;朱晓玫 ;演奏版本
1、结构严谨
结构构思十分精巧缜密,整首作品都构建在一个逻辑清晰,富有对称性的框架之中。对称性和方整性是这首作品结构最大的特点。从整首作品来看,三十个变奏依次出现,每三个为一组,每组的第三个变奏均为卡农。在作品的结尾部分,又出现的开头的主题旋律,一共32个部分被16变奏分为前后两个大段落。纵观整首作品,前后呼应,对称平衡,结构方整,具有独特的逻辑美感。
2、体裁多样
体裁丰富体现在整首作品包含有咏叹调、托卡塔、创意曲、前奏曲、卡农等不同题材,充分反映了巴赫的创作才华。
3、技巧丰富
整首作品采取了很多键盘技巧,音阶连奏、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和弦震音等, 巴赫将这些技术性的东西与所有主题、变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4、内涵深远
运用大量装饰音、倚音、延留音等增加了作品的色彩,层层递进,把情绪推向高潮。本首作品是巴赫毕生经历、人生感悟的总结,看似平淡,实则深刻,充满了哲学意味。
二、不同演奏版本比较
1、宁静致远-----朱晓玫
朱晓玫45岁才开始展露头角,她性格内敛慎重,不愿与外界过多的往来,音乐会也很少开,她独自住在塞纳河畔,屋子内的陈设简单质朴,最显眼的就是窗边的那架斯坦威钢琴。她的演奏生涯、甚至可以说她的人生都和巴赫的音乐紧密相联,她说只有在巴赫的作品中她才能找到真正的平静。在朱晓玫的所有演奏版本里,我最喜欢的是她在2014年莱比锡巴赫音乐节演奏的版本,很安静、没有任何华丽的修饰,仿佛这就是和上帝对话的声音。引用朱晓玫的话说就是:“这不仅仅是不浮躁这么简单化,它能让你休息,让你考虑,让你找到平衡。因为浮躁的世界,人们整天吹嘘,艺术界里有很多东西都是吹捧出来的。我们需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这不仅仅指物理上的安静,而是可以让我们真正的安下心来,可以舒服,可以清楚的想问题。”朱晓玫之所以在音乐圈引起极大的轰动就是因为她的执着,《哥德堡变奏曲》她一弹就是近三十年,她用自己近半生的经历,一颗热爱音乐热爱巴赫的赤诚之心完美诠释了这首作品。
2、钢琴奇才----格伦.古尔德
提到《哥德堡变奏曲》,必然要提到加拿大著名钢琴演奏家格伦.古尔德。他是一位天才的钢琴家,一位深沉的哲人,一个作品不多却耐人寻味的作曲家,格伦·古尔德,这个谜一般的名字,在短短50年的人生中,他用双手在键盘上凿刻出了一个深邃、绚丽的音乐世界,演绎了一段不朽的音乐传奇。仅就他的钢琴演奏而言,在万千听众心目中他就是巴赫的最佳代言人,他手下的巴赫成为千万听众的最爱。古尔德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不仅仅因为他高超的技艺,还因为他那些标志性的个人癖好以及独树一帜的表演形式。印象中,他永远坐着儿时的小木椅,双手悬挂在琴键上,时而勾着背,身体俯在琴上,在录制的唱片中,还总是时不时的出现他低声哼唱旋律的哼鸣声。
古尔德录制的《哥德堡变奏曲》一共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在他1955年的,当时的他年僅23岁,他选择了罕有演奏家选择的《哥德堡变奏曲》,大获成功,从此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另外一个版本,也是引起更广泛的音乐界一致好评的是他在1981年录制的,那时的他已经快要50岁了,这个版本的速度整体比1955年的版本快了近20分钟,录制完这个版本的第二年,古尔德就因为长期劳累的音乐生活、孤独的生活环境、营养不良以及滥用药物,引发脑溢血与世长辞。在古尔德录制的这两个版本中。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1981年的这个版本,在这个版本中,主题部分出现的低声部旋律延绵不绝,感人至深,将歌唱性表现到极致,古尔德用慢速以及富有变化的力度,用抚摸式的触键方式模仿古钢琴的音色,所有的装饰音、倚音都在慢速下增添了整首曲子的色彩。此时的古尔德已经与巴赫融为一体,他的演奏包含了太多人生的阅历和人生的哲学。
3、二者演奏异同
这两位钢琴家的演奏都有着很强烈的个人色彩,同时又有很多相似的方面。不同之处在于,首先是触键方式、演奏方式的不同,古尔德的触键更多的用的是揉、摸的方式,带有的个人色彩更浓郁;而朱晓玫的演奏触键更加中规中矩,她的情感更加的克制,更加贴近作品本身。其次是表现出的情感有所不同,听古尔德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让人感觉更深邃、更深刻,而朱晓玫的版本则更空灵、更宁静。
相似之处则是相通的,朱晓玫不愿过多的接触世俗的社会,唯爱在塞纳河畔的家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弹奏巴赫,或者只愿意为少数听得懂的愿意听的听众弹奏,追求心中最美好的音乐和最难得的内心的宁静;而古尔德不管录制的唱片买了多少张,多么受大众的追捧,也不愿再进行过多的台前的表演,转而为录音弹奏。不管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享有什么样的声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钢琴演奏家最终还是要追求音乐,为自己所热爱的音乐发光发热。
参考文献:
[1]学位论文:《从钢琴演奏的角度解读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姚安晨子(西安音乐学院)
[2]《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研究》------李文彬(中国音乐学院)
[3]《巴赫哥德堡变奏曲不同演奏版本比较研究》------周美玲(吉林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常长(1994.04.14--至今) 女 河南焦作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16级音乐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