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化学实验培育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bb5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科学的本质和价值,培养科学素养,如何构建与科学素养相匹配的化学实验教学目标体系是关键。实施科学素养的实验教学策略大致归纳如下。
  1.在化学实验中感悟科学情感,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通过多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对发展学生科学素质有重要意义。
  化学实验及实验过程中蕴涵着大量的、直观的素材,及时适度地利用这些素材组织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从中感悟化学实验的内在乐趣,而且还能让学生的科学情感在实验的过程中得到陶冶和提升。例如,通过向学生展示整洁规范的实验环境、摆放有序的仪器装置、形状多样的实验仪器、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等,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以此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兴趣;通过教师规范而熟练的操作演示及讲解说明,让学生在感受实验操作的同时,引发对化学实验规范的思索,确立基本的科学实验态度;通过学生实验、家庭小实验、趣味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揭示本质的一系列活动中亲身体验化学实验的内在乐趣,激发求知和探究的欲望;通过组织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或设计实验方案等活动,让学生把在实验过程中的感悟充分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实验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2.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学生的化学素质主要是看他能否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训练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化学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例如,学习“水”时,介绍新型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又如,学习酸的通性、pH时,要求学生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等液体的pH值,要求农村学生测自家土地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和不同土壤的酸碱性,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
  3.积极开展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例如,学习“水”后,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通过发现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又如,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的演示实验,将其改为探究实验方法,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了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等等。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因此,教学中要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并开展自制仪器、自制实验装置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探究热情,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在改进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当前大力提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根据化学实验的自身优势,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职责。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增加实验教学的探究性,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现有实验方案进行改进或优化,对有关仪器或药品进行变换或替代。这是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
  总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中学生养成用科学的观点去观察、去思考、去质疑的素养,需要中学教师坚持不懈、共同努力,才能抓出成效。(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豫章中学)
  
  □责任编辑 曾维平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分析中医闭合手法复位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8年3月间在我院急诊骨外科诊治,确诊为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且确
语感是人对语言的感受力——即对文字的敏锐感受,既包含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含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达力。也可以说它是语言隐含信息的一种直觉。语感敏锐者,在写作时,能以丰富的语言,恰到好处地传递思想信息。同理,语感不强,怎么能准确领会语言文字,运用语言素材表达感情呢?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作为一种文字鉴赏能力,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最高
[目的]探讨全血血小板(PLT)计数和血浆D-二聚体(D-D)在难治性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本院诊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52例,按照病情轻重分为RMPP组和普通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技能、情感的重要手段。下面,笔者结合一些具体课例谈谈如何做好数学课堂问题设计。    一、问题设在趣味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最大失败是学生厌学,教学的最大成功是学生乐学。人人都有力图认识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又是最好的驱动力。在学习中讲求兴趣,正确运用兴趣规律,能使学生不断增长求知的欲望。在设计课堂
[目的]探讨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联合检测对小细胞肺癌(SCL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确诊的SCLC患者60例(SCLC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任何一种兴趣都是对这种事物有所认识,或参与了某种活动,体验到情绪上的愉悦后发生的。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强的特点,知识内容比较单调、枯燥,思维训练要求比较严格。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已经成为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研究的热门课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进行了一些探索。现结合教学实践
目的:探析凉血解毒汤联合外用药治疗银屑病的效果.方法:在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1月收治的银屑病患者中选出60例为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
慢性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进展的结局,是一种不可治愈、渐进性发展的疾病.导师李淑菊用加味甘露饮治疗慢性肾衰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题组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新知建构,有利于学生通过对系列问题的解决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特点、已有认知基础、所要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精心设计题组。    一、新知建构时的题组设计要突出探究性    新知建构的题组设计既要有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又要能引起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就能实现新知的自主建构。  如教学“除数是一位
[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治疗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氧代谢及BODE(B为体质量,O为气流阻塞,D为呼吸困难,E为运动能力)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