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科学的本质和价值,培养科学素养,如何构建与科学素养相匹配的化学实验教学目标体系是关键。实施科学素养的实验教学策略大致归纳如下。
1.在化学实验中感悟科学情感,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通过多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对发展学生科学素质有重要意义。
化学实验及实验过程中蕴涵着大量的、直观的素材,及时适度地利用这些素材组织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从中感悟化学实验的内在乐趣,而且还能让学生的科学情感在实验的过程中得到陶冶和提升。例如,通过向学生展示整洁规范的实验环境、摆放有序的仪器装置、形状多样的实验仪器、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等,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以此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兴趣;通过教师规范而熟练的操作演示及讲解说明,让学生在感受实验操作的同时,引发对化学实验规范的思索,确立基本的科学实验态度;通过学生实验、家庭小实验、趣味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揭示本质的一系列活动中亲身体验化学实验的内在乐趣,激发求知和探究的欲望;通过组织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或设计实验方案等活动,让学生把在实验过程中的感悟充分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实验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2.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学生的化学素质主要是看他能否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训练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化学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例如,学习“水”时,介绍新型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又如,学习酸的通性、pH时,要求学生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等液体的pH值,要求农村学生测自家土地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和不同土壤的酸碱性,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
3.积极开展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例如,学习“水”后,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通过发现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又如,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的演示实验,将其改为探究实验方法,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了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等等。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因此,教学中要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并开展自制仪器、自制实验装置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探究热情,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在改进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当前大力提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根据化学实验的自身优势,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职责。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增加实验教学的探究性,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现有实验方案进行改进或优化,对有关仪器或药品进行变换或替代。这是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
总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中学生养成用科学的观点去观察、去思考、去质疑的素养,需要中学教师坚持不懈、共同努力,才能抓出成效。(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豫章中学)
□责任编辑 曾维平
1.在化学实验中感悟科学情感,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通过多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对发展学生科学素质有重要意义。
化学实验及实验过程中蕴涵着大量的、直观的素材,及时适度地利用这些素材组织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从中感悟化学实验的内在乐趣,而且还能让学生的科学情感在实验的过程中得到陶冶和提升。例如,通过向学生展示整洁规范的实验环境、摆放有序的仪器装置、形状多样的实验仪器、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等,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以此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兴趣;通过教师规范而熟练的操作演示及讲解说明,让学生在感受实验操作的同时,引发对化学实验规范的思索,确立基本的科学实验态度;通过学生实验、家庭小实验、趣味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揭示本质的一系列活动中亲身体验化学实验的内在乐趣,激发求知和探究的欲望;通过组织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或设计实验方案等活动,让学生把在实验过程中的感悟充分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实验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2.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学生的化学素质主要是看他能否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训练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化学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例如,学习“水”时,介绍新型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又如,学习酸的通性、pH时,要求学生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等液体的pH值,要求农村学生测自家土地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和不同土壤的酸碱性,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
3.积极开展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例如,学习“水”后,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通过发现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又如,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的演示实验,将其改为探究实验方法,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了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等等。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因此,教学中要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并开展自制仪器、自制实验装置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探究热情,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在改进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当前大力提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根据化学实验的自身优势,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职责。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增加实验教学的探究性,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现有实验方案进行改进或优化,对有关仪器或药品进行变换或替代。这是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
总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中学生养成用科学的观点去观察、去思考、去质疑的素养,需要中学教师坚持不懈、共同努力,才能抓出成效。(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豫章中学)
□责任编辑 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