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人才是时代的需求,社会发展的必须。过去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国家、社会、岗位、职业对人才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需求为抓手,注重素质培养,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文探讨了以前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精髓,对创新世纪如何建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对创新型创业型培养模式的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型创业型培养模式;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一、人才培养的模式及不足
我国高校陈旧的培养模式规格难以适应国家、社会、岗位、职业对人才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必须与时俱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经济社会国家需求和发展为中心,职业需求为抓手,注重素质培养,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培养方式亘古不变、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方式没有多样性,限制了个性发展
我国文化传承数上千年,从早期的私塾到现在大规模的高等学校教育,都是实行高度集中的办学体制,这种体制有其存在的历史原因,采用千篇一律的方案、内容与教材,随着社会的高速进步,科技的迅猛发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不再适应岗位和社会对专业的需求,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表现为学生知识面出现了断层,新旧知识无法有效结合甚至旧知识没有用武之地,知识单一,在理论知识层面表现出应该具有的知识结构结果完全不具备,在动手技能层面突出表现为创新能力差,动手能力差、技能知识不足,无法适应岗位、职业、单位、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没有联系甚至毫不相干。
培养方式没有多样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适应个性的发展,限制了个性发展,教材没有个性拓展的内容。
2.教育理念没有与时俱进、考核方式单一
多年以来,教育的着重点放在了学习已有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先进思维,世界的工业文明,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整个知识的传承过程,压抑和忽视了学生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认为创新是奇怪的异端,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单一,认为一张卷子就可以评价一个人,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情趣的培养与发展,压抑了奔放开阔的思维的培养,直接导致创新思维不足。只会读书,生活不会自理的案例比比皆是。教育理念有待更新,有待打破条条框框;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由被动变主动,积极探索。停止一考定终身的考评模式,采用多种权衡的考评方式,兼顾理论与实践动手能力的评价,平时表现占比重也应该合理。
3.课程设置与学分学时制缺乏有机弹性结合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缺乏创新,同一个专业,开设的课程完全相同,必定学校不同,师资设备不同,培养目标不一样,人人都有的专业能力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满足专业、课程的多样化发展,照搬照抄的方式存在太多的弊端。对一些课程、专业的设置和建设缺乏具有时代特征的更新,出现了一窝蜂的情况,根本就没有考虑到专业设置与社会岗位需求;在学时制学分制管理方面,学生的个体特性无法发挥,不能根据个性发展自主选择所修课程,即使选修了也不能认可转换,形成学生的一种尴尬。
學时学分制修学方式不能有机改变,不能形成学生根据自己的空闲时间修读专业和课程的灵活性,压抑了创造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有效的彰显。修学年限时间固定,必须在统一的时间内完成统一的课程,按统一的年限修完学业,不利于现代社会、经济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如果有创新创业能力的话与修学办企业也得不到充分有机弹性结合一定会顾此失彼。
二、时代所需的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世界在发展,世界在创新,中国不发展不创新就要落后挨打,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人才成为了必须。学校是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摇篮、基地,创新型人才是指思维、意识新熠,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的开创性人才。
考察国内外论坛及专家的观点归纳细化一下,创新型人才主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具有灵光闪现的特质,对问题思考具有先生性,知识全面,对问题敏感。举一反三能力强,能够快速发现问题,能够快速找到问题的突破点,并设法寻求最佳的解决途径,而且能够在平淡无奇中发现惊奇,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
2、观念高度开放,思维高度发散。想法多,观点新。
3、思维非常活跃。创新型人才能够顺利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能够独辟蹊径想到最佳的处理方法,具有创造性思维。性格开朗,善于交际,能够客观剖析自己。
4、认识具有先见性。思想活跃观念新颖,新的观点想法层出不穷而又能为大家所接受,创新兴趣浓、动机积极。
5、人格特征鲜明。敢于冒险,不愿忍受繁规琐节的束缚,敢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良好的合作精神、优秀的调控能力、冷静的态度等。
6、能够正确认识失败,乐观对待失败,能够从失败中快速修复过来,能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三、建立利于创新创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
什么样的培养才能达成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呢?根据人才培养特征来定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
在新型培养模式和优化方法设计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知识梯度、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通过体制、机制的约束,合理配置资源,借助社会力量,借助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科学能动的人才培养管理来实现和优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
1.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知识结构设计有层次、梯度
人才培养方案是本,是纲,不过也是随着时代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据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变迁来准确定位专业发展前景,根据专业发展前景合理规划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分层次梯度、结构构建教学环节,考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素,设置部分课程跟上时代的步伐,所有的课程、结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重构的余地,随着时代的变迁要替换不合时宜的课程和项目及任务。 2.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
一旦制定了合符定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就要做好监控,确确实实付诸实施,要有完善的保障机制(包括后勤保障机制),定期评估,检查效果。从专业长远发展、人才培养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来配置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做好人才培养的过程监管,要有明确把握,不能是规定这样的内容而讲授那样的内容,与当初的培养目标相左了,与方案到目标的循环相左了,同时还要能够接受社会、企业对教育的反馈和评价,有论证机制,有调整机制,充分体现一个动态的过程。
3.探索多种培养模式
要积极探索创新培养模式,实行学生选老师老师选学生的课程改革机制,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教师能动性,特别是有创业创新能力的学生可以先创业就业再修学,满足多种发展要求,课程模块弹性化,有兴趣班、定向班、卓越工程师班,紧跟企业的发展趋势,模块教育有序化,能够体现个体素质的塑造,可以采取1+3、2+2、2+1+1、5+2+1等靈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实现类别与年级的跨学科复合,实现宽口径人才培养。
建立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有利于展示学生个体能动发展和创造性发挥的制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质。
突出学校与社会、企业共同培养,建立学校与社会、企业共同培养专业机制。
4.教学环节改革
引进多种教学手段,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创新教学方式可以学习和引进。创新培养首先老师一定要敢于接受新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并加以应用。激活大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和创新的主动性,增强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和敏感性。
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改革,增加引导式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增加相应的教学设备,并且不断更新,加快推进模式的转变和优化。努力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引导的教学模式、自主研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5.强化实践教学
根据社会、岗位要求实践教学比列配置恰当,考核方式多元化,确实从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入手。采用笔试、口试、实验报告、课程答辩、小论文等考核方式。强化对设计性、综合性试验和实践操作方面的考核,重视最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毕业设计。增设实验研讨课创新设计课,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获取相应学分;强化教师队伍创新优化。
四、新世纪新环境优化人才培养应具有的创新特色
1.努力打造一批与工程联系紧密的专业特色课,突出创新能力
坚持以专业主干课程建设为核心,大力开展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工程应用教学,除了现有在校的理论课程学习外,将突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具有工程实践教育特色的专业课程。为企业培养有用的课程,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课程具有前瞻性、并且与时俱进。
2.学生累计一段时间到企业顶岗或挂职,接受工程训练
通过到企业顶岗或挂职,接受工程实践训练,提前熟悉工程环境。
3.实行双导师制
利用一线企业资源经验优势,在有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从大一进校开始对学生开展学业规划、工程实践指导,根据学生情况和社会职业需求、发展情况拟定合适的培养方向,并为学生学习、实践和科技创新提供指导。并且具有完备的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制度规范、激励措施,双导师跟踪指导细则等。
4.模式和方式多元化多样性相结合
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增加网上考核、笔试、口试、报告、课程答辩、课堂教学期间现场考核、操作考核、创新设计等多元化多样性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课内与课外考核相结合,资格证书、能力证书也纳入参照考核范畴,重在激活青年学生的创造性个性。
5.开展校际交流
与国外顶尖大学、国内一流大学、著名企业在理论和实践性环节的开设设计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交流,本着为学生为企业服务的目的,提升教学设计及组织的水平。
6.学校企业共同参与,开放项目设计提升学生实际能力
减低学校办学压力,减少重复投资,学校与企业设备、人员互享互用,学校企业双管齐下,协同制作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陈海燕.“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出路,北京:北京教育.2017.5-15.
[2]林泽炎、刘理辉、韩永宏.我国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现状与对策建议.国研报告.2015.2
[3]黄达人.创新人才培养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中国高等教育.2009.2
[4]苏清茂.2016级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M].成都:四川工商学院,2016.15-18.
[5苏清茂.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M].成都:民办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探索与实践.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149-155.
[6]曾瑞鑫、张福利.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时代"要求 2017.12中国网
作者简介:
苏清茂(1980-),男,四川南充,讲师,硕士,四川工商学院,主要研究领域:车辆工程
万再莲(1980-),女,四川攀枝花,讲师,硕士,成都工业学院,主要研究领域:移动通信、数字信号处理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型创业型培养模式;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一、人才培养的模式及不足
我国高校陈旧的培养模式规格难以适应国家、社会、岗位、职业对人才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必须与时俱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经济社会国家需求和发展为中心,职业需求为抓手,注重素质培养,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培养方式亘古不变、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方式没有多样性,限制了个性发展
我国文化传承数上千年,从早期的私塾到现在大规模的高等学校教育,都是实行高度集中的办学体制,这种体制有其存在的历史原因,采用千篇一律的方案、内容与教材,随着社会的高速进步,科技的迅猛发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不再适应岗位和社会对专业的需求,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表现为学生知识面出现了断层,新旧知识无法有效结合甚至旧知识没有用武之地,知识单一,在理论知识层面表现出应该具有的知识结构结果完全不具备,在动手技能层面突出表现为创新能力差,动手能力差、技能知识不足,无法适应岗位、职业、单位、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没有联系甚至毫不相干。
培养方式没有多样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适应个性的发展,限制了个性发展,教材没有个性拓展的内容。
2.教育理念没有与时俱进、考核方式单一
多年以来,教育的着重点放在了学习已有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先进思维,世界的工业文明,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整个知识的传承过程,压抑和忽视了学生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认为创新是奇怪的异端,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单一,认为一张卷子就可以评价一个人,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情趣的培养与发展,压抑了奔放开阔的思维的培养,直接导致创新思维不足。只会读书,生活不会自理的案例比比皆是。教育理念有待更新,有待打破条条框框;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由被动变主动,积极探索。停止一考定终身的考评模式,采用多种权衡的考评方式,兼顾理论与实践动手能力的评价,平时表现占比重也应该合理。
3.课程设置与学分学时制缺乏有机弹性结合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缺乏创新,同一个专业,开设的课程完全相同,必定学校不同,师资设备不同,培养目标不一样,人人都有的专业能力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满足专业、课程的多样化发展,照搬照抄的方式存在太多的弊端。对一些课程、专业的设置和建设缺乏具有时代特征的更新,出现了一窝蜂的情况,根本就没有考虑到专业设置与社会岗位需求;在学时制学分制管理方面,学生的个体特性无法发挥,不能根据个性发展自主选择所修课程,即使选修了也不能认可转换,形成学生的一种尴尬。
學时学分制修学方式不能有机改变,不能形成学生根据自己的空闲时间修读专业和课程的灵活性,压抑了创造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有效的彰显。修学年限时间固定,必须在统一的时间内完成统一的课程,按统一的年限修完学业,不利于现代社会、经济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如果有创新创业能力的话与修学办企业也得不到充分有机弹性结合一定会顾此失彼。
二、时代所需的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世界在发展,世界在创新,中国不发展不创新就要落后挨打,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人才成为了必须。学校是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摇篮、基地,创新型人才是指思维、意识新熠,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的开创性人才。
考察国内外论坛及专家的观点归纳细化一下,创新型人才主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具有灵光闪现的特质,对问题思考具有先生性,知识全面,对问题敏感。举一反三能力强,能够快速发现问题,能够快速找到问题的突破点,并设法寻求最佳的解决途径,而且能够在平淡无奇中发现惊奇,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
2、观念高度开放,思维高度发散。想法多,观点新。
3、思维非常活跃。创新型人才能够顺利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能够独辟蹊径想到最佳的处理方法,具有创造性思维。性格开朗,善于交际,能够客观剖析自己。
4、认识具有先见性。思想活跃观念新颖,新的观点想法层出不穷而又能为大家所接受,创新兴趣浓、动机积极。
5、人格特征鲜明。敢于冒险,不愿忍受繁规琐节的束缚,敢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良好的合作精神、优秀的调控能力、冷静的态度等。
6、能够正确认识失败,乐观对待失败,能够从失败中快速修复过来,能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三、建立利于创新创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
什么样的培养才能达成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呢?根据人才培养特征来定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
在新型培养模式和优化方法设计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知识梯度、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通过体制、机制的约束,合理配置资源,借助社会力量,借助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科学能动的人才培养管理来实现和优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
1.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知识结构设计有层次、梯度
人才培养方案是本,是纲,不过也是随着时代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据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变迁来准确定位专业发展前景,根据专业发展前景合理规划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分层次梯度、结构构建教学环节,考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素,设置部分课程跟上时代的步伐,所有的课程、结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重构的余地,随着时代的变迁要替换不合时宜的课程和项目及任务。 2.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
一旦制定了合符定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就要做好监控,确确实实付诸实施,要有完善的保障机制(包括后勤保障机制),定期评估,检查效果。从专业长远发展、人才培养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来配置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做好人才培养的过程监管,要有明确把握,不能是规定这样的内容而讲授那样的内容,与当初的培养目标相左了,与方案到目标的循环相左了,同时还要能够接受社会、企业对教育的反馈和评价,有论证机制,有调整机制,充分体现一个动态的过程。
3.探索多种培养模式
要积极探索创新培养模式,实行学生选老师老师选学生的课程改革机制,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教师能动性,特别是有创业创新能力的学生可以先创业就业再修学,满足多种发展要求,课程模块弹性化,有兴趣班、定向班、卓越工程师班,紧跟企业的发展趋势,模块教育有序化,能够体现个体素质的塑造,可以采取1+3、2+2、2+1+1、5+2+1等靈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实现类别与年级的跨学科复合,实现宽口径人才培养。
建立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有利于展示学生个体能动发展和创造性发挥的制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质。
突出学校与社会、企业共同培养,建立学校与社会、企业共同培养专业机制。
4.教学环节改革
引进多种教学手段,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创新教学方式可以学习和引进。创新培养首先老师一定要敢于接受新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并加以应用。激活大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和创新的主动性,增强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和敏感性。
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改革,增加引导式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增加相应的教学设备,并且不断更新,加快推进模式的转变和优化。努力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引导的教学模式、自主研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5.强化实践教学
根据社会、岗位要求实践教学比列配置恰当,考核方式多元化,确实从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入手。采用笔试、口试、实验报告、课程答辩、小论文等考核方式。强化对设计性、综合性试验和实践操作方面的考核,重视最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毕业设计。增设实验研讨课创新设计课,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获取相应学分;强化教师队伍创新优化。
四、新世纪新环境优化人才培养应具有的创新特色
1.努力打造一批与工程联系紧密的专业特色课,突出创新能力
坚持以专业主干课程建设为核心,大力开展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工程应用教学,除了现有在校的理论课程学习外,将突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具有工程实践教育特色的专业课程。为企业培养有用的课程,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课程具有前瞻性、并且与时俱进。
2.学生累计一段时间到企业顶岗或挂职,接受工程训练
通过到企业顶岗或挂职,接受工程实践训练,提前熟悉工程环境。
3.实行双导师制
利用一线企业资源经验优势,在有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从大一进校开始对学生开展学业规划、工程实践指导,根据学生情况和社会职业需求、发展情况拟定合适的培养方向,并为学生学习、实践和科技创新提供指导。并且具有完备的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制度规范、激励措施,双导师跟踪指导细则等。
4.模式和方式多元化多样性相结合
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增加网上考核、笔试、口试、报告、课程答辩、课堂教学期间现场考核、操作考核、创新设计等多元化多样性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课内与课外考核相结合,资格证书、能力证书也纳入参照考核范畴,重在激活青年学生的创造性个性。
5.开展校际交流
与国外顶尖大学、国内一流大学、著名企业在理论和实践性环节的开设设计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交流,本着为学生为企业服务的目的,提升教学设计及组织的水平。
6.学校企业共同参与,开放项目设计提升学生实际能力
减低学校办学压力,减少重复投资,学校与企业设备、人员互享互用,学校企业双管齐下,协同制作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陈海燕.“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出路,北京:北京教育.2017.5-15.
[2]林泽炎、刘理辉、韩永宏.我国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现状与对策建议.国研报告.2015.2
[3]黄达人.创新人才培养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中国高等教育.2009.2
[4]苏清茂.2016级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M].成都:四川工商学院,2016.15-18.
[5苏清茂.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M].成都:民办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探索与实践.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149-155.
[6]曾瑞鑫、张福利.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时代"要求 2017.12中国网
作者简介:
苏清茂(1980-),男,四川南充,讲师,硕士,四川工商学院,主要研究领域:车辆工程
万再莲(1980-),女,四川攀枝花,讲师,硕士,成都工业学院,主要研究领域:移动通信、数字信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