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习惯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zhen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始终坚持在适当的时候读纸质书,比如在家里坐在非常舒服的沙发上,泡着绿茶或者红茶,我就会读纸质书籍。所谓的书香,必须有书的油墨香味才有这种感觉。我家里的纸质书籍有一万多本,每個月以30~50本的速度在增加,每年购买新书的速度是500本左右,再加上出版社给我寄的书就更多了。
  第二,读电子书,24小时不离身,我已购买的有3000多本电子书。我是一个总是在路上的人,每年坐飞机180多次,再加上坐火车、堵车,我一般有一到两本纸质书放到箱子里面。300页左右的书我大概用五到六小时比较认真就能够读完。如果出两天差我就会带电子书。其实电子书和纸质书从来不是一种互斥关系、矛盾关系,我觉得这在我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现在还要读碎片文章。微信群中所读到的一些文章观点其实在书籍中是读不到的,尽管这些观点的表达有时候碎片化,只是一带而过,但是有时对我们的思想和思考能带来冲击性的影响。我的微信里收藏了将近一万篇文章,大多是我从标题上感到这篇文章值得去读,没时间读就先收藏,我用所有现代化的工具来为自己弥补知识做准备。
  行走是另外一种阅读。每年我带着书到全世界旅游的时间也还是不少的。
  比如今年我走了柬埔寨,我在去柬埔寨以前把各种有关柬埔寨历史的书籍进行认真的阅读和研究,再去这个国家旅游时,我发现自己不仅仅是吴哥古迹普通的旅行者,还会进入它的历史中间,会进入它的现实中,体会老百姓的生活。
  我把读无用的书和旅游当成是我的土壤,把读有用的书当作我的肥料,让我这棵树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蓬勃生长。读书有没有用不重要,因为我们读书了,我们与众不同。
  选自《辽沈晚报》
其他文献
兰花之美,美在清、奇、孤、绝,美在姿态,美在神韵。不矫揉造作,不趋炎附势,无论有没有人关注它,都会独自散发幽香。世间的花草有万千种,兰花只是其中一种。菊能傲霜,梅能斗雪,但傲霜斗雪常常离不开世人的注目与赞美。而兰则不同,它让我想起一味中药———独活,独自活在远离世俗烟火之地,忍得了寂寞,且能活得逍遙自在,寂静安好,闲适中透着恬美。我想起“空谷幽兰”这个成语,静静地生长,长得窈窕,开得幽香,独身也是
总有这样一种想法:有一类电影只适合一个人静静地观赏,当且仅当一个人独自观看时,它才会释放出自身饱含的所有能量;同时也只有当一个人凝视着荧幕的时候,他才能真正地沉浸其中,从而尽可能多地收获和解读电影所要传递的信息,并最大限度地与电影形成交流和共鸣。我记得多年前读研时,一个周末的下午,我们住在一个单元的四个女生围坐在一起看一部外国电影,大家有一搭没一搭地闲扯着,嬉笑着,间或交流一下,以致我对那部电影没
街市无比嘈杂。我的视线落在了一名乞丐身上。他很老,很黑,很瘦,也很丑。他跪在肮脏的角落里,微仰的眼神及其渴望,不断地向每个路人说着“行行好吧“之类的话。伴随着话语,面前的破碗中几枚硬币被摇得叮当作响。在过路人漠视的眼神中,他卑微得什么也不是。我摸出一枚硬币扔到他的碗里,发出叮当一声脆响,我的心颤了颤。瞬间,他抬起头,用狭长而浑浊的眼睛打量我,我的心突然跳得很快,不知在期待什么。“谢谢,菩萨保佑你,
看到母亲在阳台上晾晒的一筐蒲公英,我知道,她又在制作入夏的降火茶。每逢春深,鱼腥草、白茅根、薄荷叶和蒲公英一道,用细草绳扎成小捆,当作尝春的稀罕物摆进菜市场。这些乡间寻常本草,回家既可凉拌做菜,也可晒干存放。遇到小毛病,捏几枚叶子,茶一样沏水喝,三两天就奏效。家乡气候温润,草木葱茏,自然禀赋得天独厚,山山峁峁是个天然的药匣子,过千种中草药塞得满满当当。药是草,草亦是药,乡间的百姓就是药师,随便扯一
先有的树,后有的人。树迎接一个人的到来,目送一个人的归去。村子里的人来来去去的,多少年不见少。树也来来去去的,多少年依然站立着,抓紧泥土,头顶苍穹。在乡间种树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当院不栽鬼拍手”的讲究。说是“桑”连着“丧”。宅前载桑会有“丧”事在前。柳树不结籽,房后载柳会没有男孩后代。杨树的叶子像手掌,风一吹,哗啦啦啦作响,似是无数的小鬼在拍着手掌。杏树的“杏”同“兴”旺的“兴”,有兴旺发达,
我的陋居,在五楼,座北面南,推窗南望,楼底是绿草如茵的学校足球场,然后是节次鳞比的一片楼宇,目光再及,就是远处的青山巍巍了。朋友来我的书房品茗,常常会依窗远望,十有八九会说,把窗外的那段废电话线剪掉吧,歪歪扭扭地横在窗外,实在有煞风景。但我却不舍得。楼太高,窗外又无绿树,这条废电线,是我唯一的招鸟枝了。初春时节,常常有掠楼而飞的倦鸟,它们飞临这段废电线时,会扑棱棱到电线上停下脚来,摇摇摆摆地站到电
秋天,稚嫩的青玉米被三三两两装进黑或红色的塑料袋里,源源不断从几十里外的乡下,颠簸到我手上。它们带着湿漉漉的夜露,携着泥土朴实的醇香,像一个村庄般一次次地呈现在我面前,带着特有气息,将我的记忆从僵冷的躯壳中一点一点剥离出来。我像一只远离巢穴很久的小雀,因嗅到家的气息而心潮起伏,热泪盈眶。我有些恍惚,甚至手足无措,与其说在与一颗玉米相依,不如说,我的生命正在回归村庄,回归原始的朴素。一颗玉米,代表整
关于寺庙的电视剧或者电影片段中,在描写藏传佛教的大殿里,一般都是酥油灯万盏齐明,把整个大殿照得如同白昼,烘托出佛教的庄严肃穆。一盏盏酥油灯一排排堆叠起来,椭圆形的灯心一动不动地向上燃烧着。看了,我始终有一个疑问,这么多的灯同时在燃烧,产生的油烟味应该是很呛人,但是影片清晰度很高,没有被污染的痕迹。到雍和宫游玩,夏日炎炎,宫内绿荫匝地。雍和宫是“龙潜福地”,出过雍正和乾隆两位皇帝,后来改成喇嘛庙,这
很多希望和觉醒都是在温暖的春天滋生,古人在烟花三月的烟雨蒙蒙中迷醉,从乍暖还寒的凉风中寻找翠绿的心情,从偷偷绽放的嫩黄里看到生命的复苏。但不知何时,整座城市正在蜕变成一座泛着金属冷光的水泥森林,唯有那一声响彻于天地间的惊雷,才能让人嗅到遗失已久的灵魂的味道,让浮躁而空洞的心得到休憩。于是,试着在阳春三月来到田野。用漫山遍野黄灿灿的油菜花,代替那一声响彻于天地间的惊雷,慰藉浮躁而空洞的灵魂。油菜花,
人的表现,我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奇情”,一种是“俗情”。“奇情”是超乎“俗情”的表现,“俗情”本身,有时并非一定要不得,但是“奇情”,却必是要得。也就是说:“俗情”本身,有时并不一定不好,但是若不来“俗情”而来“奇情”,那就更好。人间很多事,看起来完了,其实没完;看起来没完,其实常常完了。用诗来说,前者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后者是“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因此,智者和达者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