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研究进展

来源 :白血病淋巴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wa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年人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30 %~40 %。年轻高危DLBCL患者是临床预后不良的一组特殊人群,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尚无标准治疗方案,常规化疗、联合利妥昔单抗的R-CHOP、R-CHOP样方案、大剂量化疗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并未完全扭转其预后不良的现实。文章就年轻高危DLBCL患者的治疗现状及未来的治疗方向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相关性,探究移植后免疫重建的一般规律及引起aGVH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到2013年11月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65例患者临床资料,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移植后1、3、6、12个月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研究免疫重建规律,分析淋巴细胞亚群与aGVHD的相关性;运用Logisti
目的观察乙酰肝素酶(HPA)及其相关因子mRNA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研究白血病细胞表面止血平衡改变。方法选取白血病患者40例(研究组),缺铁性贫血患者20例(对照组)。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受试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组织因子(TF)、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HPA mRNA的含量。结果研究组骨髓中单个核细胞TF、uPAR、HPA 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
目的探讨JAK2 V617F基因突变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中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骨髓细胞学和活组织检查方法分析120例患者的骨髓病理状况,监测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从患者骨髓抽提DNA,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JAK2 V617F基因突变。结果所有患者均呈现出MPN各自类型的典型特征。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检测均为阴性。120例MPN患者中
目的初步探讨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的症状评分与危险度分层及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对2012年3月至2015年4月中日友好医院诊治的PMF患者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 10症状评分表进行症状评分,同时用动态国际预后积分系统加强版(DIPSS-plus)进行危险度分层,检测患者的多种MPN相关基因突变,分析患者症状评分与危险度分层和基因突变的关系。结果36例患者中25例患者进行了MPN10症状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病相关基因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MDS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有表观遗传调节子突变(TET2、ASXL1、DNMT3A)、RNA剪接子突变(SF3B1、SRSF2、U2AF1、ZRSR2)、信号转导调节因子突变(NRAS、JAK2)和转录因子突变(RUNX1、TP53)等。已证实基因突变在MDS发病分子机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与某些临床表型、疗效及预后密切相关,深入
目的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中JAK2 V617F基因突变与融合基因bcr-abl 210的关系、患者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对1例CML患者进行全血细胞计数、融合基因及荧光原位杂交等检查,确诊后观察其临床特征并给予伊马替尼治疗。结果该患者入院时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偏低,同时检测出JAK2 V617F和融合基因bcr-abl双阳性,使用伊马替尼治疗6个月后,患者达到细胞遗传学缓解。结论在某些CM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的骨髓病理特点,检测JAK2 V617F突变的发生率,分析JAK2 V617F突变对PMF患者血细胞及骨髓纤维组织增生的影响。方法37例PMF患者的骨髓切片经苏木精-吉姆萨-伊红(HGE)染色及Gomori染色后进行形态学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患者骨髓中JAK2 V617F基因突变情况。结果37例PMF患者中JAK2 V617F基因突变阳性率为54
费城染色体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like ALL)涉及与其高危特点和预后不良相关的多种基因组改变,如IKZF1、CRLF2、JAK1 /2、EBF1-PDGFRB、ATF7IP、EPOR、SH2B3等。JAK/STAT途径和PI3K/mTOR途径已被证实很可能是某些Ph-like ALL的相关靶点,文章重点综述以上基因组改变及治疗进展。
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一种特殊类型,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和实验室表现相似,常给临床鉴别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两者的鉴别诊断包括外周血参数、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活组织检查、造血祖细胞培养、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免疫表型分析等方面,文章就两者的鉴别诊断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