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政策支持、人民需求增长的大环境下,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迅速。资本的不断涌入在给行业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带来了监管难题。多起造假案件发生揭示了我国医药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的现状,文章以长生生物内控制效事件为例进行剖析,期望为医药企业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提供些许启示。
一、企业简介及造假事件回顾
长生生物成立于1992年,前身是国企业长春高新旗下子公司,2004年长春高新低价将长春长生59.68%的股份转让给时任总经理的高俊芳和亚泰集團,2007年亚泰退出,高俊芳家族成为长生生物的实际控制人。2015年,长生生物借壳上市成功。上市后仅三年时间,长生生物即被查出狂犬疫苗生产造假,遭到严肃处罚,深交所称其内部控制严重失效。
二、长生生物内部控制失效表现
内部控制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能够为企业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当企业内部控制为相关目标的实现提供的保证水平达到甚至超过合理保证水平,内部控制就是有效的,反之,则认为内控失效。长生生物内部控制失效的主要表现为:
(1)生产环节造假:根据政府部门的调查结果及公布的处罚文件来看,如表1,长生生物至少存在8项违法行为,主要通过生产流程造假、测定、实验环节造假、编造虚假记录三种手段实施造假行为。
(2)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完整
2017年长生生物就被检测出生产的批号为201605014-01的百白破疫苗效价指标不符合标准规定,可能影响免疫保护效果。然而长生生物作为上市企业并未按规定在公告或年报中及时披露该事项。
三、长生生物内部控制失效原因
(一)股权集中下治理体系的失衡
长生生物背后的实际控制人为董事长高俊芳,如下图1,高俊芳及其子张铭濠持股份额合计占公司总股份数36%,另外,还有多位高俊芳的亲戚、旧属在长生生物担任关键职务。
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下,董事会和管理层都处于高氏家族的控制之中。而监事会由于其成员通常由董事会提名,实际上也被高俊芳所掌控,很真正履行监督职责。陈鹏、周红云(2016)提出高管集权会降低内部控制有效性。长生生物内部权力过于集中,高俊芳家族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董事会决策过程中有着绝对的权力,企业内部没有机制能对其进行制约,其他股东也很难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导致企业治理结构失衡,大大削弱了长生生物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二)高管缺乏专业背景未能履职
长生生物董事会下设审计、战略等四个委员。董事会成员共有9人,其中独立董事3名。公司另设监事会,有监事3名。单从机构设置情况来看,符合国内基本要求,也遵循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权分立的原则,但事实上这些权利是否真正得到了制约呢?
据资料显示,长生的3名独立董事均毫无行业相关背景,因此很难起到咨询、监督作用,而其独立性也有待考证。根据长生生物2017年年报显示,其当年的销售费用为5.83亿元,占总营业收入15.53亿元的约1/3。销售费用中,几项大额支出分别是:推广服务费4.42亿元、会议费7284万元、运输装修费3809万元和市场服务费1732万元,这几项费用相比上年分别增长了118%、197%、154%和4162%,增速惊人。
(三)本末倒置的公司战略
在2017年长生生物的财务报告中,高昂的销售费用格外引人注目。长生生物有25名销售人员,销售费用近6亿元,人均年销售费用为1770万元。与巨额的销售费用不相匹配的是它的研发投入。如表2所示,2017年长生生物投入的销售费用为5.8亿,占其营业收入的37.53%;在研发上投入资金为1.2亿元,仅占营业收入的7.87%。结合其年报中所制定的2018年计划“以产品销售为核心,持续提高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来看,长生生物一味以市场份额作为导向的战略选择显然是本末倒置的。这也促使长生生物选择通过造假手段进一步压缩成本,提高利润。
四、启示与建议
长生生物造假事件的发生给国内医药企业敲响了警钟。国内医药企业中,有实际控制人的民营医药企业占比90%。针对这些民营医药企业如何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本文有以下几点建议:(1)完善内部控制环境。要完善股权结构、董事会机构的设置,比如形成制衡机制、设立内部风险管控机构,以降低违法作业行为和不良风险。 (2)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并与外部审计相结合,将各部门承担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纳入企业内部绩效考核体系,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执行。(3)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将维护民众健康安全视为自身使命,促使企业在立足市场的同时实现可持续长远发展。
一、企业简介及造假事件回顾
长生生物成立于1992年,前身是国企业长春高新旗下子公司,2004年长春高新低价将长春长生59.68%的股份转让给时任总经理的高俊芳和亚泰集團,2007年亚泰退出,高俊芳家族成为长生生物的实际控制人。2015年,长生生物借壳上市成功。上市后仅三年时间,长生生物即被查出狂犬疫苗生产造假,遭到严肃处罚,深交所称其内部控制严重失效。
二、长生生物内部控制失效表现
内部控制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能够为企业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当企业内部控制为相关目标的实现提供的保证水平达到甚至超过合理保证水平,内部控制就是有效的,反之,则认为内控失效。长生生物内部控制失效的主要表现为:
(1)生产环节造假:根据政府部门的调查结果及公布的处罚文件来看,如表1,长生生物至少存在8项违法行为,主要通过生产流程造假、测定、实验环节造假、编造虚假记录三种手段实施造假行为。
(2)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完整
2017年长生生物就被检测出生产的批号为201605014-01的百白破疫苗效价指标不符合标准规定,可能影响免疫保护效果。然而长生生物作为上市企业并未按规定在公告或年报中及时披露该事项。
三、长生生物内部控制失效原因
(一)股权集中下治理体系的失衡
长生生物背后的实际控制人为董事长高俊芳,如下图1,高俊芳及其子张铭濠持股份额合计占公司总股份数36%,另外,还有多位高俊芳的亲戚、旧属在长生生物担任关键职务。
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下,董事会和管理层都处于高氏家族的控制之中。而监事会由于其成员通常由董事会提名,实际上也被高俊芳所掌控,很真正履行监督职责。陈鹏、周红云(2016)提出高管集权会降低内部控制有效性。长生生物内部权力过于集中,高俊芳家族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董事会决策过程中有着绝对的权力,企业内部没有机制能对其进行制约,其他股东也很难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导致企业治理结构失衡,大大削弱了长生生物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二)高管缺乏专业背景未能履职
长生生物董事会下设审计、战略等四个委员。董事会成员共有9人,其中独立董事3名。公司另设监事会,有监事3名。单从机构设置情况来看,符合国内基本要求,也遵循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权分立的原则,但事实上这些权利是否真正得到了制约呢?
据资料显示,长生的3名独立董事均毫无行业相关背景,因此很难起到咨询、监督作用,而其独立性也有待考证。根据长生生物2017年年报显示,其当年的销售费用为5.83亿元,占总营业收入15.53亿元的约1/3。销售费用中,几项大额支出分别是:推广服务费4.42亿元、会议费7284万元、运输装修费3809万元和市场服务费1732万元,这几项费用相比上年分别增长了118%、197%、154%和4162%,增速惊人。
(三)本末倒置的公司战略
在2017年长生生物的财务报告中,高昂的销售费用格外引人注目。长生生物有25名销售人员,销售费用近6亿元,人均年销售费用为1770万元。与巨额的销售费用不相匹配的是它的研发投入。如表2所示,2017年长生生物投入的销售费用为5.8亿,占其营业收入的37.53%;在研发上投入资金为1.2亿元,仅占营业收入的7.87%。结合其年报中所制定的2018年计划“以产品销售为核心,持续提高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来看,长生生物一味以市场份额作为导向的战略选择显然是本末倒置的。这也促使长生生物选择通过造假手段进一步压缩成本,提高利润。
四、启示与建议
长生生物造假事件的发生给国内医药企业敲响了警钟。国内医药企业中,有实际控制人的民营医药企业占比90%。针对这些民营医药企业如何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本文有以下几点建议:(1)完善内部控制环境。要完善股权结构、董事会机构的设置,比如形成制衡机制、设立内部风险管控机构,以降低违法作业行为和不良风险。 (2)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并与外部审计相结合,将各部门承担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纳入企业内部绩效考核体系,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执行。(3)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将维护民众健康安全视为自身使命,促使企业在立足市场的同时实现可持续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