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震旦”是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谓,其梵文本义为“衣冠文物之国”.唐宋以来与《周易·说卦传》“震,东方也”思想融合,产生“东方日出之地”别义并被广泛接受.又在近代国人盼望中华崛起的心理下,派生出“中华复兴曙光”意涵,最终与英文Aurora(曙光)对译,从而完成概念定型.“震旦”因其“中华复兴曙光”意涵,晚清时期一度被用作中国国名别称,民国时期被众多企业、机构、个人选为名称,成为时代热词.“震旦”词义流变、概念定型和用法转变背后,体现着中华传统思想与时代背景、内外形势的多重影响.
【机 构】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2
【出 处】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震旦”是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谓,其梵文本义为“衣冠文物之国”.唐宋以来与《周易·说卦传》“震,东方也”思想融合,产生“东方日出之地”别义并被广泛接受.又在近代国人盼望中华崛起的心理下,派生出“中华复兴曙光”意涵,最终与英文Aurora(曙光)对译,从而完成概念定型.“震旦”因其“中华复兴曙光”意涵,晚清时期一度被用作中国国名别称,民国时期被众多企业、机构、个人选为名称,成为时代热词.“震旦”词义流变、概念定型和用法转变背后,体现着中华传统思想与时代背景、内外形势的多重影响.
其他文献
城市精神是实现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城镇化的重要元素,而民族传统音乐是构建城市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民族传统音乐在丰富城镇休闲文化生活的同时,还有利于营造和谐、健康、文明的社会文化氛围,提高城市人文性、宜居性,进而提升城市艺术精神.此外,民族传统音乐在延续城市文脉的同时,还有助于推动城市音乐传统、文化建设以及城市精神的扬弃、提炼与创新,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增强居民文化认同感,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20世纪70年代,山东省淄博市政府倡修万米山洞水利工程,淄东地区民众出夫参与,并在今天成为其珍贵的历史记忆.集体化时期淄东万米山洞水利工程的兴修,一方面表现为现代国家行政对乡村社会的垂直介入,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社会内具有悠久历史的集体主义传统的具体显现.作为出夫实践主体的当地村民因角色地位的差异,对集体化时期的国家自上而下的社会动员机制与弹性制度设置,也能动地形成了一套对应的集体记忆以及伦理道德叙事.
运用新近兴起的计量软件CiteSpace,对辽宁省非遗研究的主题和演化趋势进行知识图谱分析.非遗保护的途径与对策是相关研究中反复再现的主题,也是辽宁省非遗研究的核心内容.辽宁省非遗研究呈现出四个研究趋势,即研究细化的转向、一以贯之的资源化倾向、新近的非遗创新研究取向、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语境.只有在可视化图谱和传统文献阅读之间来回穿梭,才能够将CiteSpace文献计量的优势最大化.将计量软件CiteSpace引入中国民俗学学科之中,探讨知识图谱分析的可能性,有助于促进民俗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明中叶以后,丝织业技术由苏州府城沿京杭大运河渐次传播到江南的普通市镇,部分城居“庶民”地主在积极从事工商业的同时,也陷入繁重的“役困”当中.为了摆脱“役困”,通过特殊渠道获取优免差徭的特权,不惜更改祖先记忆,以获取更大的现实利益.黄溪史氏利用旌表建文忠臣这一重要文化资源,通过制造和传播《致身录》,将先祖“史彬”从一介粮长包装成建文朝臣,并以死勤事为由,将之成功供奉于嘉兴府和苏州府的乡贤祠,从而彻底走出长期阻碍该族持续发展的困境.
田野工作是认识乡村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研究品质的有效路径.面对乡土中国的现实处境,研究者多重身份的转换,既是破解乡村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生命变革的心灵修炼.25年的乡村问询之旅,突出的是田野工作与行动研究并轨的实践过程.这种对自身生命价值不断反观之后的领悟,不仅拓展了乡村研究的维度,也彰显了人类学知识生产过程的学术意义.
近年来,汉语方言副词的深化研究促进了汉语方言语气副词的研究.汉语方言语气副词的研究成果,体现在综合性、专题性,以及多维度的系统研究等方面.但是,汉语方言语气副词的研究也存在着研究区域不平衡、对比研究不够深入以及理论解释不足等问题.针对近年来的研究不足,我们需扩大对汉语方言语气副词的调查研究区域,以期对汉语方言语气副词作出更深层次的解释.
否定标记“不是”,添加在陈述句、感叹句末尾,清除询问后,反问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否定词“不是”表达着肯定内涵的这一矛盾,只能通过“不是”虚化这条途径来消解.“不是”将反问的肯定内涵融入陈述、感叹中,略带征求肯定回答的期盼,正处于向语气词虚化的过程中:从否定范畴演变成语气范畴.“不是”的语气接近肯定句中的“吧”,但跟“吧”比较,仍有使用范围的差异.
大禹是登封具有标志性和正统象征的文化符号.包括启母与少姨在内的登封大禹传说与信仰经历了自先秦、两汉以至于今的长时段历史演变过程.大禹传说与信仰所彰显的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境遇下呈现强化与弱化交替的过程.与宋明以来华南地区许多神灵符号主要呈现正统化过程不同的是,地处中原地带的登封大禹传说的一再建构,所体现的是中原地区文化精英群体正统观念的“自觉意识模型”,即传承中华正统观念的中原叙事模式.
从年画的文化心理功能上看,传统年画中民间信仰的内容并不仅仅是门神、灶王、财神等这些具有神格或半神格的神祗形象,它更是一种充盈于所有年画中的弥漫的神性.具有“边缘礼仪”性质的“过年”与深受堪舆文化理念影响的家居空间,为年画中弥漫的神性的生成提供了时空基础;作为顺势巫术思维基础的“相似性联想”既是年画的意义表达方式,也是形成年画中弥漫的神性的思维形式;占据年画作品核心地位的神佛年画及其特性,构成了年画的“中心特质”,由此而产生的“晕轮效应”则是形成传统年画中弥漫的神性的社会认知机制.
“预期技术伦理”为数字技术研发与应用提供前瞻性的伦理考量和价值判断,能够有效应对传统创新模式中技术先行、伦理滞后的问题,具有协同科技、经济、自然、文化等社会因素共同演化的现实意义.当前,传统的数字技术嵌入方式缺乏预期性评估,存在一系列潜在技术风险,带给老年群体负面技术情感与心理.本文试图通过探析老年群体对数字技术的愿景与想象,进而反思技术与社会、人类的关系,最终建构负责任的技术,实现数字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互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