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高校体育竞赛融入立德树人要求的逻辑
体育竞赛与立德树人之间的关系,学术界有许多说法不同但意义相近的表达。在我们看来,二者之间的互动和融通最为直接的体现在两个方面,这也是二者相互融合发展应该遵循的基本逻辑要求。一方面,体育竞赛包含丰富的人际交往与沟通、互动。对于道德而言,其载体是人。更准确地说,是在人与人之间交往中展示出的行为规范。体育竞赛中涵盖了处理与自我、与教师教练裁判员、与竞争对手、与规则之间的关系,也是道德体验路径的核心质素。能否做好人与人之间的有效规范和提升,是运动赛事效果能够最大化的根本要求。另一方面,体育竞赛涵盖了重要的道德体验。道德体验就是身体力行、亲身实践。而在经历中,一旦其条件越艰苦,就越能激发其斗志,从而让人变得更为强大。在体育赛事中,同样需要提供不同的环境和关系,要处理好调节情绪、砥砺品质的关系,实现身体与情感的共鸣和谐统一,达成“立德树人”的基本目标。
2 高校体育竞赛融入立德树人要求的价值
2.1 有效塑造学生人文精神
道德植根于人类社会之中,是调节个体行为的重要依托。对于我国而言,德育与体育的融合古而有之。新中国成立以来,其角色的变迁和互动发展如影随形,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强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为德育与体育之间的融合互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方面,它能够形成人人崇德启智、励志博学的社会氛围和学校风气,并在潜移默化间融入到教学的方方面面,落实到教学与体育竞赛的整个过程之中,展示德育的价值。另一方面,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确保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文化,实现道德层面的约束、引导、规范,达到美美与共的目的。例如,我国的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大学均开设了传统的武术课、射艺课程等传统体育竞赛科目,通过传统赛事的礼仪展示,达到了传承传统文化、提高道德品行的目的。
2.2 有效增强学生心理抗挫力
心理维度主要涵盖了情感体验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其中,情感体验主要是展示了喜怒哀乐的情绪,主要表现的是对于不良情绪的纾解过程,彰显了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积极态度。在体育赛事中,学生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交往实践,既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合作的快乐,也能感受到信任、包容、友爱的价值,丰富了自身的情感体验,能够有效疏解自身情感层面的问题。通过上述的心理维度的提升,也真正完善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了学生的完整人格。而意志品质则更为关注的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育竞赛所展示出的,不仅仅是身体素质的完善,更是彰显出精神层面的较量,凸显出大学生不断第挑战极限、战胜自我、不妥协、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精神品质。
2.3 培养学生健全的体育品格
价值观是每一个个体存活于世的理论皈依和内在底线。体育竞赛展示出的价值观念,也内蕴于社会发展的良性诉求之中,构成了大学生价值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举例来说,体育竞赛中注重公平公正,更强调人与人之间交际的和谐。无论是在平时的训练中,还是在比赛场地上,都要处理好与同学、教师、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保持一颗宽容、谦虚、谨慎、友爱的平和态度和处事原则。这是对于对手的尊重、对于教师的尊重、对于比赛的尊重、对于规则的尊重,也是对于自我的尊重。只有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才能更好学会处理好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才能养成合作、信任的习惯,增强团队意识,从而实现公平与公正的与社会相处。
3 高校体育竞赛融入立德树人要求的路径
3.1 强化教师主导作用,提升竞赛设计水平
3.1.1 完善体验式竞赛教学
体验式竞赛教学能够最大限度激活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认知,进而引导学生审视过往经验、体悟当下经验、预估未来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直觉洞察力和参与体悟力,实现体育竞赛与立德树人之间的有机融合。首先,构建平等的师生竞赛理念与关系。教师要改变既往单纯灌输知识的角色,保持与学生之前的平等关系和良性合作,构建良好的竞赛与教学关系,确保学生能够积极主动、乐观自觉地投身到学习和竞赛中。其次,完善競赛化场景设置。竞赛场景是学生认知体育、完善德育、践行反思的重要平台。再次,拓展竞赛实践教学模式。新时代,移动互联发展背景下,竞赛模式应当积极跟进作出相应的调整。通过开展线上模拟训练、线下实战竞技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确保体育教育、竞争竞赛与立德树人的合作探究能够更富有趣味性、实践性和生活性。
3.1.2 强化主题式竞赛教学
主题式教学方法是体育教育融入德育教育的重要依托。在具体竞赛设置和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概念先行、深入指导、适时总结,重视主题的设置,尊重个体差异,调动学生理解。一方面,要坚持概念先行的理念。教学过程中,主题式教学的界定较为很大的模糊性。然而,现实中,一个与之相关的值得深思的现象是,体育课程和竞赛竞技中提供的对于道德提升的作用发挥占比逐年提升。究其原因,本质上看,是由于对教育权较少系统的、专门研究,对于该项权利性质特点探讨多是附带性的,致使活动的认定与实操缺乏学理支撑,不能起到有效地指导实践的作用。为此,教师要加强理论推演和文献解读,明确主题式教学的理念、模式、思路,并积极将主题教学与体育德育之间的关系进行厘清和划定,更好地指导实践。另一方面,要加强反思与总结。主题式教育涉及的范围较广,需要多个部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共同发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突出体育竞赛的价值,在竞赛中明确概念、领会技术动作、强化方法提升,形成正确的学习概念。同时,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身体、心理、习惯等要素采取分层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要引导学生及时表达自己对于竞赛模式的理解,敞开胸怀分享经验,一针见血指出问题,从而技法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主动性和热情,并将这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转移到自身德育品格的提升上来。
3.2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优化学生学习策略
3.2.1 全身投入增强创造力
体育竞赛注重训练成果与效度的展示,贯穿始终彰显的是学生的个人提升。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竞赛中来,通过自身体验来完善知识结构、强化技术动作,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领悟道德规范应有的价值。通过全身投入,让学生懂得竞赛规则的价值在于保证运动的公平公正公开。在此过程中,学生也逐渐了解到,社会的运行同样离不开规则,我们创造力的发挥,要破要立,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对于规则的掌握认识,创造并适应规则搭建的竞争环境,在此基础上才能探讨发展的问题。
3.2.2 自觉反思强化领悟力
体育竞赛对于临场反应的重视程度较高,而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教师应当提醒学生,仅仅做到全身心投入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在竞赛的过程中持续进行复盘、反思、总结,从而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无论是个人的经验和体悟,还是他人的教训和思考,都要积极地进行领悟与总结,以确保在竞赛中能够及时止损、作出调整、实现目标。实际上,这样的调整训练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得以形成,并转化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外化存在模式,真正指导学生在今后步入社会后更好地运用公平竞争的理念、更好地发挥合作共赢的作用,更好地解决自身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实现自身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提升。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体育部)
体育竞赛与立德树人之间的关系,学术界有许多说法不同但意义相近的表达。在我们看来,二者之间的互动和融通最为直接的体现在两个方面,这也是二者相互融合发展应该遵循的基本逻辑要求。一方面,体育竞赛包含丰富的人际交往与沟通、互动。对于道德而言,其载体是人。更准确地说,是在人与人之间交往中展示出的行为规范。体育竞赛中涵盖了处理与自我、与教师教练裁判员、与竞争对手、与规则之间的关系,也是道德体验路径的核心质素。能否做好人与人之间的有效规范和提升,是运动赛事效果能够最大化的根本要求。另一方面,体育竞赛涵盖了重要的道德体验。道德体验就是身体力行、亲身实践。而在经历中,一旦其条件越艰苦,就越能激发其斗志,从而让人变得更为强大。在体育赛事中,同样需要提供不同的环境和关系,要处理好调节情绪、砥砺品质的关系,实现身体与情感的共鸣和谐统一,达成“立德树人”的基本目标。
2 高校体育竞赛融入立德树人要求的价值
2.1 有效塑造学生人文精神
道德植根于人类社会之中,是调节个体行为的重要依托。对于我国而言,德育与体育的融合古而有之。新中国成立以来,其角色的变迁和互动发展如影随形,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强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为德育与体育之间的融合互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方面,它能够形成人人崇德启智、励志博学的社会氛围和学校风气,并在潜移默化间融入到教学的方方面面,落实到教学与体育竞赛的整个过程之中,展示德育的价值。另一方面,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确保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文化,实现道德层面的约束、引导、规范,达到美美与共的目的。例如,我国的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大学均开设了传统的武术课、射艺课程等传统体育竞赛科目,通过传统赛事的礼仪展示,达到了传承传统文化、提高道德品行的目的。
2.2 有效增强学生心理抗挫力
心理维度主要涵盖了情感体验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其中,情感体验主要是展示了喜怒哀乐的情绪,主要表现的是对于不良情绪的纾解过程,彰显了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积极态度。在体育赛事中,学生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交往实践,既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合作的快乐,也能感受到信任、包容、友爱的价值,丰富了自身的情感体验,能够有效疏解自身情感层面的问题。通过上述的心理维度的提升,也真正完善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了学生的完整人格。而意志品质则更为关注的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育竞赛所展示出的,不仅仅是身体素质的完善,更是彰显出精神层面的较量,凸显出大学生不断第挑战极限、战胜自我、不妥协、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精神品质。
2.3 培养学生健全的体育品格
价值观是每一个个体存活于世的理论皈依和内在底线。体育竞赛展示出的价值观念,也内蕴于社会发展的良性诉求之中,构成了大学生价值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举例来说,体育竞赛中注重公平公正,更强调人与人之间交际的和谐。无论是在平时的训练中,还是在比赛场地上,都要处理好与同学、教师、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保持一颗宽容、谦虚、谨慎、友爱的平和态度和处事原则。这是对于对手的尊重、对于教师的尊重、对于比赛的尊重、对于规则的尊重,也是对于自我的尊重。只有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才能更好学会处理好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才能养成合作、信任的习惯,增强团队意识,从而实现公平与公正的与社会相处。
3 高校体育竞赛融入立德树人要求的路径
3.1 强化教师主导作用,提升竞赛设计水平
3.1.1 完善体验式竞赛教学
体验式竞赛教学能够最大限度激活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认知,进而引导学生审视过往经验、体悟当下经验、预估未来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直觉洞察力和参与体悟力,实现体育竞赛与立德树人之间的有机融合。首先,构建平等的师生竞赛理念与关系。教师要改变既往单纯灌输知识的角色,保持与学生之前的平等关系和良性合作,构建良好的竞赛与教学关系,确保学生能够积极主动、乐观自觉地投身到学习和竞赛中。其次,完善競赛化场景设置。竞赛场景是学生认知体育、完善德育、践行反思的重要平台。再次,拓展竞赛实践教学模式。新时代,移动互联发展背景下,竞赛模式应当积极跟进作出相应的调整。通过开展线上模拟训练、线下实战竞技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确保体育教育、竞争竞赛与立德树人的合作探究能够更富有趣味性、实践性和生活性。
3.1.2 强化主题式竞赛教学
主题式教学方法是体育教育融入德育教育的重要依托。在具体竞赛设置和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概念先行、深入指导、适时总结,重视主题的设置,尊重个体差异,调动学生理解。一方面,要坚持概念先行的理念。教学过程中,主题式教学的界定较为很大的模糊性。然而,现实中,一个与之相关的值得深思的现象是,体育课程和竞赛竞技中提供的对于道德提升的作用发挥占比逐年提升。究其原因,本质上看,是由于对教育权较少系统的、专门研究,对于该项权利性质特点探讨多是附带性的,致使活动的认定与实操缺乏学理支撑,不能起到有效地指导实践的作用。为此,教师要加强理论推演和文献解读,明确主题式教学的理念、模式、思路,并积极将主题教学与体育德育之间的关系进行厘清和划定,更好地指导实践。另一方面,要加强反思与总结。主题式教育涉及的范围较广,需要多个部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共同发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突出体育竞赛的价值,在竞赛中明确概念、领会技术动作、强化方法提升,形成正确的学习概念。同时,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身体、心理、习惯等要素采取分层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要引导学生及时表达自己对于竞赛模式的理解,敞开胸怀分享经验,一针见血指出问题,从而技法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主动性和热情,并将这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转移到自身德育品格的提升上来。
3.2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优化学生学习策略
3.2.1 全身投入增强创造力
体育竞赛注重训练成果与效度的展示,贯穿始终彰显的是学生的个人提升。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竞赛中来,通过自身体验来完善知识结构、强化技术动作,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领悟道德规范应有的价值。通过全身投入,让学生懂得竞赛规则的价值在于保证运动的公平公正公开。在此过程中,学生也逐渐了解到,社会的运行同样离不开规则,我们创造力的发挥,要破要立,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对于规则的掌握认识,创造并适应规则搭建的竞争环境,在此基础上才能探讨发展的问题。
3.2.2 自觉反思强化领悟力
体育竞赛对于临场反应的重视程度较高,而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教师应当提醒学生,仅仅做到全身心投入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在竞赛的过程中持续进行复盘、反思、总结,从而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无论是个人的经验和体悟,还是他人的教训和思考,都要积极地进行领悟与总结,以确保在竞赛中能够及时止损、作出调整、实现目标。实际上,这样的调整训练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得以形成,并转化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外化存在模式,真正指导学生在今后步入社会后更好地运用公平竞争的理念、更好地发挥合作共赢的作用,更好地解决自身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实现自身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提升。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