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组织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促使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思维节奏,与学生情感进行双向交流。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课堂提问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课堂提问要具有思维性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不具有思维性的提问往往是拙劣的提问。中学生视野日益开阔,知识日益丰富,吸引他们的不是课文中己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而是通过分析、比较、推理才能得出结论的问题。因此,要想使问题变得有效,问题必须具有思维性。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思考,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具有启发价值,使问题富有思维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以《祝福》为例,主人公祥林嫂是必被分析的人物。如果老师总是问学生同一个问题“你认为祥林嫂是怎样的一位女性”,问题的分析肯定是平庸的,学生的兴趣不会很大。如果变换一下角度提问:“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这就是极具有思维性以及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起来,开始认真研读课文,探討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品读认识了样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立春之日,丈夫去世;孟春之日,被迫改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命归西天。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祥林嫂的生命历程,还能意识到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二、问题的设计要先易后难
问题的设计要先易后难,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梯度。因而设计问题必须在问题的难易上下功夫,让人人有思考的机会,每个学生的答案都能显示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一位小学老教师上《月光曲》一文时,文中“陶醉”一词比较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只解读字面意思不容易理解和体会,这位教师就通过化难为易的提问作了很好的处理。首先提问:“听着贝多芬弹奏的美妙乐曲,兄妹俩怎么样了?”让学生准确地找出“陶醉”一词,再要求在工具书中找准词义,接着加深问题难度:“兄妹俩为什么被‘陶醉’了?”此问题较灵活,又无现成答案,于是引导学生把词放到课文中去理解体会。经过思考、议论,从学生中反馈出的信息是:穷兄妹俩在他们破旧的茅草屋里,听到了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家弹奏的曲子,他们非常激动,身体连同思想和意识完全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之中,完全被乐曲所陶醉。最后提问:除课文中的用法外,“陶醉”一词还可以怎么用?学生经过信息的输入加工处理,反馈得出:美丽的景色,精彩的节目,动听的故事等都可用“陶醉”一词。這样的教学,克服了一些学生死记硬背词义的习惯,同时也使学生感到学习轻松有趣,信息能及时反馈,为学习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阅读能力。
三、注重提问方式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思考,使学生通过交流与探索,提升和生成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注重提问方式的多样性。常见的一些提问方式有:故设悬念式提问(用悬念来刺激学生求知欲);检查式提问(检查提问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引导式提问(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是关键);层递式提问(让问题由浅入深实现层递);开放式提问(提问要具有开放性);还有架起桥梁式提问(复习式提问);联想式提问(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等等。教师应在合适的时候选择适当的提问方式。
例如,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学生疏通了文意,理解了故事内容,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此时我故意提问:“愚公到底是无能的,因为两座大山结果是被神灵移走的。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我故意曲解教材,把认知的盲点摆在学生的前面,于无疑处生疑。学生各抒己见,否定了愚公的“无能”,认为故事的美好结局体现了远古时代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和人定胜天的思想,也说明像愚公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感动了天神。这样的提问方式,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好提问的时机,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总之,课堂提问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教师在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课堂提问要具有思维性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不具有思维性的提问往往是拙劣的提问。中学生视野日益开阔,知识日益丰富,吸引他们的不是课文中己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而是通过分析、比较、推理才能得出结论的问题。因此,要想使问题变得有效,问题必须具有思维性。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思考,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具有启发价值,使问题富有思维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以《祝福》为例,主人公祥林嫂是必被分析的人物。如果老师总是问学生同一个问题“你认为祥林嫂是怎样的一位女性”,问题的分析肯定是平庸的,学生的兴趣不会很大。如果变换一下角度提问:“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这就是极具有思维性以及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起来,开始认真研读课文,探討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品读认识了样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立春之日,丈夫去世;孟春之日,被迫改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命归西天。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祥林嫂的生命历程,还能意识到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二、问题的设计要先易后难
问题的设计要先易后难,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梯度。因而设计问题必须在问题的难易上下功夫,让人人有思考的机会,每个学生的答案都能显示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一位小学老教师上《月光曲》一文时,文中“陶醉”一词比较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只解读字面意思不容易理解和体会,这位教师就通过化难为易的提问作了很好的处理。首先提问:“听着贝多芬弹奏的美妙乐曲,兄妹俩怎么样了?”让学生准确地找出“陶醉”一词,再要求在工具书中找准词义,接着加深问题难度:“兄妹俩为什么被‘陶醉’了?”此问题较灵活,又无现成答案,于是引导学生把词放到课文中去理解体会。经过思考、议论,从学生中反馈出的信息是:穷兄妹俩在他们破旧的茅草屋里,听到了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家弹奏的曲子,他们非常激动,身体连同思想和意识完全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之中,完全被乐曲所陶醉。最后提问:除课文中的用法外,“陶醉”一词还可以怎么用?学生经过信息的输入加工处理,反馈得出:美丽的景色,精彩的节目,动听的故事等都可用“陶醉”一词。這样的教学,克服了一些学生死记硬背词义的习惯,同时也使学生感到学习轻松有趣,信息能及时反馈,为学习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阅读能力。
三、注重提问方式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思考,使学生通过交流与探索,提升和生成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注重提问方式的多样性。常见的一些提问方式有:故设悬念式提问(用悬念来刺激学生求知欲);检查式提问(检查提问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引导式提问(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是关键);层递式提问(让问题由浅入深实现层递);开放式提问(提问要具有开放性);还有架起桥梁式提问(复习式提问);联想式提问(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等等。教师应在合适的时候选择适当的提问方式。
例如,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学生疏通了文意,理解了故事内容,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此时我故意提问:“愚公到底是无能的,因为两座大山结果是被神灵移走的。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我故意曲解教材,把认知的盲点摆在学生的前面,于无疑处生疑。学生各抒己见,否定了愚公的“无能”,认为故事的美好结局体现了远古时代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和人定胜天的思想,也说明像愚公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感动了天神。这样的提问方式,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好提问的时机,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总之,课堂提问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教师在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