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被教师接受和推广,智能手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分组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有着丰富的形式,对改善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针对高职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总结“互联网+”教学模式和分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互联网+”的分组教学模式的小组分法、教学设计、课程实施、评价考核等一般方法。
[关 键 词] 互联网+;分组教学;高职数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9-0050-01
一、“互联网+”分组教学的小组分法
考虑到高职学院有很多专业,而每个专业对数学能力知识的要求并不完全相同,有的专业平行班数量很少,因此要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分层次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每个自然班级中的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要想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家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每个自然班中建立学习小组是最为简单可行的。分组由学生自行组合,教师在新学期的第一次课上提出要求:(1)每组人数5~6人(可根据自然班的总人数适当调整);(2)组内成员要求至少有一个基础好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稍做调查:比如询问高考分数);(3)组内成员选举出组长一名;(4)最好是同寝室或邻近寝室(如果男女搭配要考虑好共同学习的地点)。
二、“互联网+”分组教学的教学设计
开学第一课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互联网+分组”教学的方法,将过程评价细则告知学生。请学生加入网络班课或者QQ学习群,请学生在课后选好课代表并确定分组及每组组长,确定好分组后排好座位,要求每组学生的座位排在一起。教师在每一次新课上只讲重点的理论和方法。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基础的练习,重点知识要求做好笔记。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对每个知识点都有一定的了解。
课后的作业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可以在网络班课上发起测试或是小组讨论。教师可以把微课视频或是授课PPT发到网络班课或是班级群里面,让学生先学习再做作业。因为网络测试一般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所以要求严密推导过程的基础题还是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上交纸质作业。每次可以多留几个综合性强的题目,以抽签的方式分配给各个小组。让学生先单独完成再分小组讨论,通过网络抽签的方式,抽取两到三组成为第二次课上台展示的小组。其他每小组在网络上提交最后的讨论方案。
第二次新课前先请之前抽签抽到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展示完毕后,同组的同学可以上台进行补充,台下其他同学对该发言代表提出问题,接着教师对展示做总结性发言,然后请上台展示的小组打出自评分,其他每小组给出互评分,教师给出师评分(这些都由课代表记载,10分制)。最后课后在网上发起投票,让大家对方案投票。尽量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上了台的学生积极准备,不上台的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地听和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起主导作用。
三、“互联网+”分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考核
分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活动期间进行的评价将直接关系到该方法能否成功。我们将平时成绩总分记为50分,直接作为期评成绩的50%。按以下方法计算(以一个班分7个小组为例):
(1)考勤分(总分10分):满勤10分。每个人给10分的基础上,无故旷课一次扣2分,迟到或早退一次扣1分。
(2)作业分(总分20分):每次按时按量完成6分,在此基础上迟交一次扣1分,缺交必须补上。作业有A的,每两次可以加1分;有A+的,每得一次可以加1分;作业有B的,得一次扣1分;作业未更正的,一次扣1分。10分封顶。
网络作业积分学期末统一核算,折算成10%记入作业分。
(3)小组分(总分20分):每个人在一个学期中至少上台一次,上台的评分按自评分、互评分、师评分比为2:3:5的比例合成。若上台不止一次,取上台评分的平均值。
小组总分每个人6分基础分,满分10分。每个小组的作业参与网上投票,排名第一的积7分,第二的积6分,第三的积5分,以此类推。小组成员在课上发言一次记小组积分加1分,学期末统计各小组积分。小组积分前三的依次加3、2、1分,小组积分后三的依次减3、2、1分,小组成员发言不但可以為小组加积分,也可以增加自己的此项评分,一次1分。
四、“互联网+”分组教学实施效果简析
实践表明,“互联网+”分组教学的模式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在分组教学环境中,学生对学习的知识互相讨论,可以取长补短,缩小学生之间的基础差异,也增强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当然,分组教学在实施中也有尚需进一步研究的方面。例如,现在有的专业开课课时少,但是授课班级人数多,分组以后难以保证每个同学都有上台的机会,这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罗琼.分组教学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22(3).
[2]吴一凡.“互联网+”背景下碎片化学习与高职数学教学融合探讨[J].职教通讯,2017(243).
[3]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4).
[关 键 词] 互联网+;分组教学;高职数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9-0050-01
一、“互联网+”分组教学的小组分法
考虑到高职学院有很多专业,而每个专业对数学能力知识的要求并不完全相同,有的专业平行班数量很少,因此要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分层次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每个自然班级中的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要想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家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每个自然班中建立学习小组是最为简单可行的。分组由学生自行组合,教师在新学期的第一次课上提出要求:(1)每组人数5~6人(可根据自然班的总人数适当调整);(2)组内成员要求至少有一个基础好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稍做调查:比如询问高考分数);(3)组内成员选举出组长一名;(4)最好是同寝室或邻近寝室(如果男女搭配要考虑好共同学习的地点)。
二、“互联网+”分组教学的教学设计
开学第一课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互联网+分组”教学的方法,将过程评价细则告知学生。请学生加入网络班课或者QQ学习群,请学生在课后选好课代表并确定分组及每组组长,确定好分组后排好座位,要求每组学生的座位排在一起。教师在每一次新课上只讲重点的理论和方法。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基础的练习,重点知识要求做好笔记。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对每个知识点都有一定的了解。
课后的作业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可以在网络班课上发起测试或是小组讨论。教师可以把微课视频或是授课PPT发到网络班课或是班级群里面,让学生先学习再做作业。因为网络测试一般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所以要求严密推导过程的基础题还是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上交纸质作业。每次可以多留几个综合性强的题目,以抽签的方式分配给各个小组。让学生先单独完成再分小组讨论,通过网络抽签的方式,抽取两到三组成为第二次课上台展示的小组。其他每小组在网络上提交最后的讨论方案。
第二次新课前先请之前抽签抽到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展示完毕后,同组的同学可以上台进行补充,台下其他同学对该发言代表提出问题,接着教师对展示做总结性发言,然后请上台展示的小组打出自评分,其他每小组给出互评分,教师给出师评分(这些都由课代表记载,10分制)。最后课后在网上发起投票,让大家对方案投票。尽量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上了台的学生积极准备,不上台的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地听和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起主导作用。
三、“互联网+”分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考核
分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活动期间进行的评价将直接关系到该方法能否成功。我们将平时成绩总分记为50分,直接作为期评成绩的50%。按以下方法计算(以一个班分7个小组为例):
(1)考勤分(总分10分):满勤10分。每个人给10分的基础上,无故旷课一次扣2分,迟到或早退一次扣1分。
(2)作业分(总分20分):每次按时按量完成6分,在此基础上迟交一次扣1分,缺交必须补上。作业有A的,每两次可以加1分;有A+的,每得一次可以加1分;作业有B的,得一次扣1分;作业未更正的,一次扣1分。10分封顶。
网络作业积分学期末统一核算,折算成10%记入作业分。
(3)小组分(总分20分):每个人在一个学期中至少上台一次,上台的评分按自评分、互评分、师评分比为2:3:5的比例合成。若上台不止一次,取上台评分的平均值。
小组总分每个人6分基础分,满分10分。每个小组的作业参与网上投票,排名第一的积7分,第二的积6分,第三的积5分,以此类推。小组成员在课上发言一次记小组积分加1分,学期末统计各小组积分。小组积分前三的依次加3、2、1分,小组积分后三的依次减3、2、1分,小组成员发言不但可以為小组加积分,也可以增加自己的此项评分,一次1分。
四、“互联网+”分组教学实施效果简析
实践表明,“互联网+”分组教学的模式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在分组教学环境中,学生对学习的知识互相讨论,可以取长补短,缩小学生之间的基础差异,也增强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当然,分组教学在实施中也有尚需进一步研究的方面。例如,现在有的专业开课课时少,但是授课班级人数多,分组以后难以保证每个同学都有上台的机会,这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罗琼.分组教学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22(3).
[2]吴一凡.“互联网+”背景下碎片化学习与高职数学教学融合探讨[J].职教通讯,2017(243).
[3]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