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生活元素 小学数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090-01
小学数学教材贴近学生生活,也源于学生生活,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元素,让生活元素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功能。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深入反思成因,积极探索出一种新型的、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耐心学习,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与生活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程比较特殊,逻辑性比较强,许多学生一看见数学题目就感觉无从下手,学习兴趣自然不高。为此,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来,通过将数学知识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较好地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感受到生活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如此奇妙,促进学生主动地发散思维、大胆地探索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奥妙。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时,笔者巧妙运用学生经常接触的人民币(如1元、10元、1角等),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学生从感官上熟悉人民币。通过学习,学生很快就掌握了1元就是10角的兑换概念。接着,笔者构建了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场购物”情境,把练习本、橡皮擦、圆珠笔与铅笔等若干物品摆在课桌上,再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自行安排学生担任售货员与顾客等角色进行物品买卖模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亲身感受了购物兑换人民币的经历,深刻地掌握了人民币兑换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走进生活,凸显数学知识的价值
小学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一年级《认识时间》至六年级《自行车里的数学》,均渗透着生活元素,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来解决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问题。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时,笔者发现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加工及统计数据,学会及掌握统计的相关思想及方法。为此,笔者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依托,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题目:班上喜欢篮球的同学有多少人?喜欢羽毛球的同学有多少人?喜欢排球的同学有多少人?喜欢乒乓球的大家有多少人?结合这几个问题,请大家运用扇形统计图来描述班上同学喜欢球类运动的人数及所占的比例。学生结合所学的统计知识进行了一番思考之后,很快就得出了答案。这样将篮球、排球等生活元素巧妙地运用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明显地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三、结合生活实例讲解,化抽象为具体
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对学习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比较难,但小学数学教材中恰恰收录了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些抽象概念呢?笔者认为,教师应通过转化的方法,让抽象的知识内容转化成为具体的内容。转化的方法比较多,其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例进行讲解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通过转化,可以让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单化,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降低了学习难度。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时,理解并掌握比例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如果学生不能有效地掌握这个概念,则很难学习下一章节的内容。比如什么是“对比关系”?什么为“分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在课堂教学时,可以询问学生:咱班上的女生有多少人,男生有多少人,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例是多少?接着,让学生进行分组统计出班上的总人数为50人,班上的女生人数为20人,男生人数为30人。最后,学生得出了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例是2比3。通过结合学生熟悉的实例进行讲解,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促进学生对数学专业术语的理解,让学生乐于学习。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程包含了许多生活内容,教师应巧用生活资源、生活元素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会运用生活常识来学习数学知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责编 林 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090-01
小学数学教材贴近学生生活,也源于学生生活,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元素,让生活元素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功能。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深入反思成因,积极探索出一种新型的、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耐心学习,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与生活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程比较特殊,逻辑性比较强,许多学生一看见数学题目就感觉无从下手,学习兴趣自然不高。为此,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来,通过将数学知识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较好地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感受到生活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如此奇妙,促进学生主动地发散思维、大胆地探索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奥妙。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时,笔者巧妙运用学生经常接触的人民币(如1元、10元、1角等),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学生从感官上熟悉人民币。通过学习,学生很快就掌握了1元就是10角的兑换概念。接着,笔者构建了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场购物”情境,把练习本、橡皮擦、圆珠笔与铅笔等若干物品摆在课桌上,再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自行安排学生担任售货员与顾客等角色进行物品买卖模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亲身感受了购物兑换人民币的经历,深刻地掌握了人民币兑换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走进生活,凸显数学知识的价值
小学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一年级《认识时间》至六年级《自行车里的数学》,均渗透着生活元素,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来解决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问题。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时,笔者发现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加工及统计数据,学会及掌握统计的相关思想及方法。为此,笔者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依托,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题目:班上喜欢篮球的同学有多少人?喜欢羽毛球的同学有多少人?喜欢排球的同学有多少人?喜欢乒乓球的大家有多少人?结合这几个问题,请大家运用扇形统计图来描述班上同学喜欢球类运动的人数及所占的比例。学生结合所学的统计知识进行了一番思考之后,很快就得出了答案。这样将篮球、排球等生活元素巧妙地运用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明显地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三、结合生活实例讲解,化抽象为具体
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对学习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比较难,但小学数学教材中恰恰收录了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些抽象概念呢?笔者认为,教师应通过转化的方法,让抽象的知识内容转化成为具体的内容。转化的方法比较多,其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例进行讲解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通过转化,可以让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单化,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降低了学习难度。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时,理解并掌握比例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如果学生不能有效地掌握这个概念,则很难学习下一章节的内容。比如什么是“对比关系”?什么为“分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在课堂教学时,可以询问学生:咱班上的女生有多少人,男生有多少人,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例是多少?接着,让学生进行分组统计出班上的总人数为50人,班上的女生人数为20人,男生人数为30人。最后,学生得出了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例是2比3。通过结合学生熟悉的实例进行讲解,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促进学生对数学专业术语的理解,让学生乐于学习。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程包含了许多生活内容,教师应巧用生活资源、生活元素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会运用生活常识来学习数学知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