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1年8月25日,武元甲出生于越南广平省。武元甲是越南共产党、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越南人民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曾参与指挥越南抗法、抗美战争。
武元甲于1938年加入印度支那共产党(今越南共产党),1946年任国防部长,1947年兼任越南人民军总司令,1955年任政府副总理,1958年晋升为大将军衔,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90年,武元甲出席北京亚运会,曾为改善中越关系做出过不懈努力。
抗法战争爆发后,武元甲作为国防部长兼人民军总司令,在其指挥下,越南军队于1954年在奠边府战役中击败法国军队,震惊世界。这次战役胜利后,法国被迫签订《日内瓦协议》,结束在印度支那半岛的统治。1961年,越南展开为解放南方、统一祖国的抗美救国战争。武元甲继续指挥部队在南部与美军和南越政权作战,最终取得胜利。
武元甲年轻时就读于古都顺化著名的国学院,其校友包括胡志明。他的父亲是一位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对法国的殖民统治深感不满,为童年时代的武元甲心中埋下寻求民族解放的种子。1926年,武元甲又读到一本批判殖民主义的书,深受震撼,内心升腾出对殖民统治的愤恨,并从此树立为民族解放奋斗终生的志向。此书的作者便是后来被武元甲视为精神导师的胡志明。在求学路上,他又陆续阅读了马克思和列宁等人的著作,积极参与共产党的活动,还于1930年至1932年入狱。
1938年,武元甲加入印度支那共产党(今越南共产党),成为追随领袖胡志明的革命骨干。1940年5月,武元甲受指派,前往中国面见胡志明。离开不久,他的妻子便被法国殖民者逮捕關押并死在监狱,此事武元甲很久之后才得知。1947年,武元甲的父亲又被逮捕,尽管他并不赞同儿子的信仰,却不愿配合当局诋毁儿子,最终死在狱中。两位亲人的逝去,令武元甲更坚定地走上了抵抗道路。
“二战”爆发后,东南亚地区形势严峻,印度支那共产党决定建立武装力量,为进行武装斗争做准备,同时派武元甲等人到中国找胡志明,领受指示。1940年5月,武元甲一行离开越南到中国,在昆明见到了胡志明。回国后,他遵照胡志明的指示,投身武装斗争,军事生涯从此开始。
1946年,刚刚战胜纳粹德国的法国不甘心失去印度支那,决心以武力恢复原来的殖民秩序。
1953年11月20日,法军先头部队1800人在奠边府空降。奠边府是越南与老挝交界处的一座小镇,从战略上看,如果要在越北找到一个能控扼中越老三国边境的战略据点,那就唯有奠边府。
1954年3月,越南军队对奠边府发起进攻,5月7日解放奠边府。“奠边府大捷”震惊世界。法国眼见大势已去,被迫于5月8日坐到日内瓦会议的谈判桌前,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并于7月21日签订一系列协议,停止侵略战争,撤退军队。越南人民八年抗法战争胜利结束。正是奠边府一战,让西方熟悉了武元甲,还给他送上“奠边府之虎”的绰号。
在冷战的国际背景下,美国于1964年8月借口“东京湾事件”发动对北越的全面空袭。面对拥有强大武器装备和先进军事战术的美国,武元甲深谙,战争的输赢不只在实力对比,而是全方位的战略比拼。他很清楚,如果战争中的伤亡足够大,敌人会被自己击败。在之后的越战中,武元甲不惜代价,以巨大的兵力牺牲,将美国拖进战争漩涡。
华盛顿承受着日益巨大的压力,整个国家也围绕越战陷入分裂。最终,美国于1973年1月27日签订《巴黎协定》,停止轰炸和袭击并陆续撤兵。
武元甲与中国有很深的渊源,他曾与中国名将陈赓、韦国清合作。1990年,身着大将军衔的武元甲作为越南政府代表出席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宣告中越关系恢复正常。
在越南,武元甲被盛赞为“百战将星”。但西方对武元甲的评价却是毁誉参半。
2013年10月4日,武元甲在河内去世,享年102岁。
武元甲于1938年加入印度支那共产党(今越南共产党),1946年任国防部长,1947年兼任越南人民军总司令,1955年任政府副总理,1958年晋升为大将军衔,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90年,武元甲出席北京亚运会,曾为改善中越关系做出过不懈努力。
抗法战争爆发后,武元甲作为国防部长兼人民军总司令,在其指挥下,越南军队于1954年在奠边府战役中击败法国军队,震惊世界。这次战役胜利后,法国被迫签订《日内瓦协议》,结束在印度支那半岛的统治。1961年,越南展开为解放南方、统一祖国的抗美救国战争。武元甲继续指挥部队在南部与美军和南越政权作战,最终取得胜利。
武元甲年轻时就读于古都顺化著名的国学院,其校友包括胡志明。他的父亲是一位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对法国的殖民统治深感不满,为童年时代的武元甲心中埋下寻求民族解放的种子。1926年,武元甲又读到一本批判殖民主义的书,深受震撼,内心升腾出对殖民统治的愤恨,并从此树立为民族解放奋斗终生的志向。此书的作者便是后来被武元甲视为精神导师的胡志明。在求学路上,他又陆续阅读了马克思和列宁等人的著作,积极参与共产党的活动,还于1930年至1932年入狱。
1938年,武元甲加入印度支那共产党(今越南共产党),成为追随领袖胡志明的革命骨干。1940年5月,武元甲受指派,前往中国面见胡志明。离开不久,他的妻子便被法国殖民者逮捕關押并死在监狱,此事武元甲很久之后才得知。1947年,武元甲的父亲又被逮捕,尽管他并不赞同儿子的信仰,却不愿配合当局诋毁儿子,最终死在狱中。两位亲人的逝去,令武元甲更坚定地走上了抵抗道路。
“二战”爆发后,东南亚地区形势严峻,印度支那共产党决定建立武装力量,为进行武装斗争做准备,同时派武元甲等人到中国找胡志明,领受指示。1940年5月,武元甲一行离开越南到中国,在昆明见到了胡志明。回国后,他遵照胡志明的指示,投身武装斗争,军事生涯从此开始。
1946年,刚刚战胜纳粹德国的法国不甘心失去印度支那,决心以武力恢复原来的殖民秩序。
1953年11月20日,法军先头部队1800人在奠边府空降。奠边府是越南与老挝交界处的一座小镇,从战略上看,如果要在越北找到一个能控扼中越老三国边境的战略据点,那就唯有奠边府。
1954年3月,越南军队对奠边府发起进攻,5月7日解放奠边府。“奠边府大捷”震惊世界。法国眼见大势已去,被迫于5月8日坐到日内瓦会议的谈判桌前,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并于7月21日签订一系列协议,停止侵略战争,撤退军队。越南人民八年抗法战争胜利结束。正是奠边府一战,让西方熟悉了武元甲,还给他送上“奠边府之虎”的绰号。
在冷战的国际背景下,美国于1964年8月借口“东京湾事件”发动对北越的全面空袭。面对拥有强大武器装备和先进军事战术的美国,武元甲深谙,战争的输赢不只在实力对比,而是全方位的战略比拼。他很清楚,如果战争中的伤亡足够大,敌人会被自己击败。在之后的越战中,武元甲不惜代价,以巨大的兵力牺牲,将美国拖进战争漩涡。
华盛顿承受着日益巨大的压力,整个国家也围绕越战陷入分裂。最终,美国于1973年1月27日签订《巴黎协定》,停止轰炸和袭击并陆续撤兵。
武元甲与中国有很深的渊源,他曾与中国名将陈赓、韦国清合作。1990年,身着大将军衔的武元甲作为越南政府代表出席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宣告中越关系恢复正常。
在越南,武元甲被盛赞为“百战将星”。但西方对武元甲的评价却是毁誉参半。
2013年10月4日,武元甲在河内去世,享年10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