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J621.6 文献标识码:A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1732年4月1日,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海顿是继巴赫之后的第一位伟大的器乐作曲家,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被誉称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海顿出生于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的一个小村庄罗劳,出身于一个贫穷的车匠家庭,27岁时受聘担任匈牙利艾斯台尔哈奇亲王的乐长,任职达30年之久,他一生写作了104首交响曲,两部神剧《创世记》和《四季》,同时也写作了大量的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以及一些歌剧、轻歌剧、12部弥撒曲和声乐作品。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韩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他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绰号为“海顿老爹”。1809年5月1日逝世于维也纳。
海顿的早期作品写自于晚巴洛克风格(巴赫和亨德尔的音乐就是这种风格)过时之际,当时的海顿还没能写出使用新式语言的有分量的作品。那是一个学习和风格不稳定的时期,而海顿(在18岁时巴赫去世)本身就是一个当代音乐研究者。海顿也承认巴赫的次子、前辈卡尔·菲利普·艾曼纽尔·巴赫对自己的作品影响很大。
细心分析海顿创作的1749到1802这50年,可以看出海顿的作品逐渐开始变得复杂和细腻,这是海顿从自己的经验和同侪中得到的。其中一些作品是他风格演化的里程碑。
1760年末1770年初,海顿进入所谓的狂飙运动时期,作品充满尖锐的和弦,突兀的转句,少见的小调和声。35到55号之间的交响曲大都是这样的作品。这段时间海顿专心研究对位法,并尝试写赋格,不过这种赋格和巴赫的赋格作品不大相干,而是源于意大利的维也纳传统赋格,例子就是写于1772年的六首“太阳”弦乐四重奏Op. 20的终乐章。
1781年,海顿发表了6首弦乐四重奏Op. 33,并敬告听众,这将是一批“全新的、另类的”作品。Charles Rosen曾经说过,这并不是炒做,而是认真的。他指出了许多在这些作品里体现的海顿作曲风格的重要进步。 比如乐句之间流畅的过渡、后句的主调非常自然的不间断地从前句衍生出来、娴熟的将陪衬部分从主调部分发展出来,以及注重所有乐器保持其完整性(也就是贝多芬所所说的“obligates Accompagnement”)。这些里程碑式的风格转变影响到海顿其后创作的很多四重奏作品。
从1781年及1782年起,海顿开始经常与莫扎特切磋技艺。两位音乐巨匠惺惺相惜,友情不断加深。在音乐界有海顿的前莫扎特和后莫扎特时代的定义。
在18世纪90年代,由英国之旅的激发,海顿发展出所谓的“大众风格”,就是迎合广大听众口味而导致空前的巨大成功,但又不乏学院派的严谨的风格。海顿借鉴了奥地利和克罗地亚的民间音乐素材,并将其融合到作品中。民乐的作用在于加强了作品的稳定性,尤其在结构宏大的作品中作用尤为突出。在其后期作品中人们经常能品位到海顿的这种大众风格,比如12首伦敦交响曲和其后来的两出清唱剧的钢琴三重奏。海顿的钢琴作品有:钢琴作品52 首钢琴奏鸣曲,Klavierstücke, Cappricios und Klaviervariationen,D大调奏鸣曲。
Variationen in Es 就是海顿Klaviervariationen种的其中一首,这种作品是以降E大调为主调,共有12个变奏。其中不包括开头20小节的引子。引子部分为Moderato,中板,四三拍节奏,明亮却缓慢的小步舞曲,正如海顿的作曲风格,纯净简单,简约的四分音符,高低声部整齐对位,旋律悠扬柔美,结束音结束在主调降E大调上。演奏时,需保持旋律歌唱性,突出高声部旋律,稳定兼顾左手音程走向,不失节奏,最后保证触键的通透性,让耳朵能感受到引子部分所给予整曲的阳光与动机性。
紧接着,开始了第一变奏,共40小节,整个变奏以八分音符为基础,同样的3拍子,让该变奏,更为紧凑,音乐流动性更强,仿佛为之后一系列音乐变幻埋下了伏笔。变奏二,开始在音乐上出现了花色,长颤音及36分音符的音阶式演奏,16分音符3连音,使得第二变奏显得略为激动。演奏时,需注重音符的颗粒性,准确又不失明朗的演绎每一个音符。变奏三,突然又回归了引子部分的音符旋律构造,但却又增添了波音,小连线等更密集的趣味音乐。而到了变奏四,才真正开始了整个变奏的活跃篇章,从81小节至100小节,无不以16分音符为基准,持续演奏,左手则以规整的四分音符音程为右手快节奏的16分音符跑动平衡节奏。在似乎到达一个变奏情绪顶点时,海顿这时的变奏创作又突然回落了下来,开始以8分附点回旋来降低音乐密度,这便是变奏五,该变奏多以短tr~及顿音,小连线,回旋音符为主,在曲风柔和绵延之下增加了花样性及谐谑风格。变奏六与变奏四结构相同,在长达20小时的变奏中,右手均以16分音符为基础,左手则是单一的柱式和弦,给予右手和声上的支撑及浓厚的音响效果。在演奏时,不但要注意右手音符的连贯性,还需与左手相配合,为右手弱起节奏做好充分准备。变奏七,则恢复了引子时的曲式结构,海顿在此似乎有意回旋,从而也凸显了变奏八的活跃性,一动一静,很好诠释了变奏精髓,给予听众耳目一新之感。第九变奏,节奏又转变为中板,小连线与16分音符的结合,装饰音的加入,不是常规性质的强弱弱节拍,而是中间第二拍为强,使得第八变奏变得更为新颖。第九变奏,则与之前的所有变奏大相庭径,左手为主旋律,右手则为单一的二分音符音程及四分音符音程。演奏时要留心左手16分音符的节奏变化,与右手能够相辅相成完成该篇章。第十变奏与第十一变奏,均是对引子部分的回旋,虽然音乐上并无大的调性变化,但也可以从细节处感受到这两个变奏对之前音乐的总结性及对最后12变奏的承上启下。那么,在最后的第12变奏中,海顿综合了之前变奏的所有手法,使12变奏变得更为综合性,首先采用了左右手交替旋律进行,其次,多次运用了tr~~,顿音,短波音,小连线,还原记号等,而基于海顿一贯的作曲风格,最后的终止小结,并没有采用和弦性质的解决方式回归主调,而是采用了单薄的三个四分音符作为终止,从听觉上令整曲又回归了起初的清新与安详。
作为演奏者,我始终相信,海顿音乐不仅是幽默诙谐的,更多带给人们的是灵魂的净化,犹如太阳般沐浴着世人的听觉及心灵。(完)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1732年4月1日,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海顿是继巴赫之后的第一位伟大的器乐作曲家,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被誉称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海顿出生于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的一个小村庄罗劳,出身于一个贫穷的车匠家庭,27岁时受聘担任匈牙利艾斯台尔哈奇亲王的乐长,任职达30年之久,他一生写作了104首交响曲,两部神剧《创世记》和《四季》,同时也写作了大量的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以及一些歌剧、轻歌剧、12部弥撒曲和声乐作品。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韩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他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绰号为“海顿老爹”。1809年5月1日逝世于维也纳。
海顿的早期作品写自于晚巴洛克风格(巴赫和亨德尔的音乐就是这种风格)过时之际,当时的海顿还没能写出使用新式语言的有分量的作品。那是一个学习和风格不稳定的时期,而海顿(在18岁时巴赫去世)本身就是一个当代音乐研究者。海顿也承认巴赫的次子、前辈卡尔·菲利普·艾曼纽尔·巴赫对自己的作品影响很大。
细心分析海顿创作的1749到1802这50年,可以看出海顿的作品逐渐开始变得复杂和细腻,这是海顿从自己的经验和同侪中得到的。其中一些作品是他风格演化的里程碑。
1760年末1770年初,海顿进入所谓的狂飙运动时期,作品充满尖锐的和弦,突兀的转句,少见的小调和声。35到55号之间的交响曲大都是这样的作品。这段时间海顿专心研究对位法,并尝试写赋格,不过这种赋格和巴赫的赋格作品不大相干,而是源于意大利的维也纳传统赋格,例子就是写于1772年的六首“太阳”弦乐四重奏Op. 20的终乐章。
1781年,海顿发表了6首弦乐四重奏Op. 33,并敬告听众,这将是一批“全新的、另类的”作品。Charles Rosen曾经说过,这并不是炒做,而是认真的。他指出了许多在这些作品里体现的海顿作曲风格的重要进步。 比如乐句之间流畅的过渡、后句的主调非常自然的不间断地从前句衍生出来、娴熟的将陪衬部分从主调部分发展出来,以及注重所有乐器保持其完整性(也就是贝多芬所所说的“obligates Accompagnement”)。这些里程碑式的风格转变影响到海顿其后创作的很多四重奏作品。
从1781年及1782年起,海顿开始经常与莫扎特切磋技艺。两位音乐巨匠惺惺相惜,友情不断加深。在音乐界有海顿的前莫扎特和后莫扎特时代的定义。
在18世纪90年代,由英国之旅的激发,海顿发展出所谓的“大众风格”,就是迎合广大听众口味而导致空前的巨大成功,但又不乏学院派的严谨的风格。海顿借鉴了奥地利和克罗地亚的民间音乐素材,并将其融合到作品中。民乐的作用在于加强了作品的稳定性,尤其在结构宏大的作品中作用尤为突出。在其后期作品中人们经常能品位到海顿的这种大众风格,比如12首伦敦交响曲和其后来的两出清唱剧的钢琴三重奏。海顿的钢琴作品有:钢琴作品52 首钢琴奏鸣曲,Klavierstücke, Cappricios und Klaviervariationen,D大调奏鸣曲。
Variationen in Es 就是海顿Klaviervariationen种的其中一首,这种作品是以降E大调为主调,共有12个变奏。其中不包括开头20小节的引子。引子部分为Moderato,中板,四三拍节奏,明亮却缓慢的小步舞曲,正如海顿的作曲风格,纯净简单,简约的四分音符,高低声部整齐对位,旋律悠扬柔美,结束音结束在主调降E大调上。演奏时,需保持旋律歌唱性,突出高声部旋律,稳定兼顾左手音程走向,不失节奏,最后保证触键的通透性,让耳朵能感受到引子部分所给予整曲的阳光与动机性。
紧接着,开始了第一变奏,共40小节,整个变奏以八分音符为基础,同样的3拍子,让该变奏,更为紧凑,音乐流动性更强,仿佛为之后一系列音乐变幻埋下了伏笔。变奏二,开始在音乐上出现了花色,长颤音及36分音符的音阶式演奏,16分音符3连音,使得第二变奏显得略为激动。演奏时,需注重音符的颗粒性,准确又不失明朗的演绎每一个音符。变奏三,突然又回归了引子部分的音符旋律构造,但却又增添了波音,小连线等更密集的趣味音乐。而到了变奏四,才真正开始了整个变奏的活跃篇章,从81小节至100小节,无不以16分音符为基准,持续演奏,左手则以规整的四分音符音程为右手快节奏的16分音符跑动平衡节奏。在似乎到达一个变奏情绪顶点时,海顿这时的变奏创作又突然回落了下来,开始以8分附点回旋来降低音乐密度,这便是变奏五,该变奏多以短tr~及顿音,小连线,回旋音符为主,在曲风柔和绵延之下增加了花样性及谐谑风格。变奏六与变奏四结构相同,在长达20小时的变奏中,右手均以16分音符为基础,左手则是单一的柱式和弦,给予右手和声上的支撑及浓厚的音响效果。在演奏时,不但要注意右手音符的连贯性,还需与左手相配合,为右手弱起节奏做好充分准备。变奏七,则恢复了引子时的曲式结构,海顿在此似乎有意回旋,从而也凸显了变奏八的活跃性,一动一静,很好诠释了变奏精髓,给予听众耳目一新之感。第九变奏,节奏又转变为中板,小连线与16分音符的结合,装饰音的加入,不是常规性质的强弱弱节拍,而是中间第二拍为强,使得第八变奏变得更为新颖。第九变奏,则与之前的所有变奏大相庭径,左手为主旋律,右手则为单一的二分音符音程及四分音符音程。演奏时要留心左手16分音符的节奏变化,与右手能够相辅相成完成该篇章。第十变奏与第十一变奏,均是对引子部分的回旋,虽然音乐上并无大的调性变化,但也可以从细节处感受到这两个变奏对之前音乐的总结性及对最后12变奏的承上启下。那么,在最后的第12变奏中,海顿综合了之前变奏的所有手法,使12变奏变得更为综合性,首先采用了左右手交替旋律进行,其次,多次运用了tr~~,顿音,短波音,小连线,还原记号等,而基于海顿一贯的作曲风格,最后的终止小结,并没有采用和弦性质的解决方式回归主调,而是采用了单薄的三个四分音符作为终止,从听觉上令整曲又回归了起初的清新与安详。
作为演奏者,我始终相信,海顿音乐不仅是幽默诙谐的,更多带给人们的是灵魂的净化,犹如太阳般沐浴着世人的听觉及心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