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C913.1 文献标识码:A
摘要:针对成都市女研究生所做的调查问卷显示,288名被访者中,有14人已婚,272人未婚,2人离婚;单身的有152名,占52.4%;20.5%的被访者没有谈过恋爱,39.5%谈过一次,23.8%谈过两次,16.1%谈过两次以上。
关键词:女研究生;婚恋观;教育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思想行为模式的转型期。女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巨大的社会变革在她们的婚恋观上也打下了深刻烙印。
一、女研究生婚恋观调查的反思
未婚女研究生恋爱目的明确且较理性成熟,择偶条件也更加重视内在素质,性观念介于开放和传统之间。但同时未婚女研究生自身也存在着一定问题,自身的主导价值存在矛盾以及所处环境不利于其婚恋和对恋爱对象的认知偏差。
1.要理解、重视共性问题。例如,“女研究生普遍接受婚前性行为和婚前同居的现象,是与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①社会要引导女研究生思考情感需要和理性责任,理清个人欲望和社会道德的关系,从而使她们从理性上加深对婚恋关系的认识。学校应把心理咨询范围从本科生扩大到研究生,同时加强对女研究生性健康观念的教育,使有需要的女研究生能获得帮助。
2.要尊重差异,尊重个性。调查显示,有人认为恋爱是为了排遣空虚和寂寞,婚姻不需要爱情,为了家庭可以完全牺牲事业等等,对这些存在差异和个性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婚恋涉及个体的亲密关系层面,具有私密性和个体化的特点,不同的人对恋爱、婚姻的看法和期待可能存在差异,这使得我们对女研究生的婚恋教育很难一概而论地使用道德教育的方式,而是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教育和指导”②。
3.重视社会转型期的新特点。研究发现80后、90后女研究生择偶观的新特点:中西方文化矛盾冲突明显。当代女研究生择偶观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有改革开放带来的多元化思想信息的侵入;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使得丰厚的经济物质基础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心理;功利化思想的出现使得权利和义务的天平在心理上失衡,导致了择偶观的改变;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的力量改变了原本主流思想的思维定势。
二、女研究生婚恋难的建议
女研究生的婚恋价值观由于其受教育程度高、成熟理性、期待爱情婚姻等特点较容易重构,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的协同努力。
(一)社会引导
1.社会环境
女研究生,尤其是目前处于政治、文化、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女研究生往往承受比其他社会更大的压力。
(1)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社会各界——女研究生的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都应倡导积极和谐的婚恋价值观;净化网络等新媒体,加大正面宣扬,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科学对待中西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2)社会舆论发挥正确的导向功能。在许多大、中城市,晚婚的人群不在少数,婚龄延后存在普遍趋势。不应该把女研究生群体贴上“大龄青年”、“难嫁女”的标签,而应该以常态的、宽容的心态给予她们更多理解。同时也应该利用各种媒体积极引导受众,用正确的心态塑造现代知识女性的健康形象,摒弃“唯相貌论的择偶理念”,倡导“重视心灵撞击与思想交流”的择偶理念,为在读未婚女硕士研究生的婚恋塑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学校教育
研究生的生活时间和空间大部分是在学校,学校对女研究生的婚恋教育对女研究生的影响很大。
(1)重视婚恋教育。婚恋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不应该与其他教育内容割裂,而应该相互关联,共同作为人格发展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院(系)辅导员可以针对女研究生婚恋中存在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婚恋观的要求指导她们正确认识爱情的本质,掌握科学的择偶原则和标准。加强女研究生婚恋道德教育,培养女研究生正确的婚恋道德观,使其明确恋爱的目的在于寻求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人生伴侣。尝试在院(系)内开展以群体为单位的婚恋辅导,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辅导训练或开展婚恋价值观讨论,在朋辈互动中引导学生形成健康成熟的婚恋观。一些专业性机构可以针对问题较严重的个体开展个性化辅导。
(2)建立协同整合的教育体系。针对研究生的婚恋教育,高校不同部门应在分工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建立协同整合的教育体系,全面高效地为学生提供婚恋教育与辅导。我们必须完善系统科学的教育内容,强化学校服务和监管;普及女研究生的心理、生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加强法纪教育。
(3)要同时对男女研究生进行健康的性教育。应将性心理、性伦理、性医学、性社会学、性美学知识融为一体。在性伦理教育中,要同时对男女研究生都进行贞操教育,使他们正确对待性欲,追求高层次的爱情生活方式。
(4)利用网络平台优势。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网站,介绍与女研究生的恋爱、婚姻和性有关的知识,并与学生平等聊天讨论,加强交流沟通。这样,研究生不仅能够接受正确的婚恋知识,而且可以大胆提出自己关心或困惑的问题,从而增强教育效果。
(5)开展联谊。学校应增强各校研究生之间或各学院研究生之间的联谊,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扩大研究生的交友圈,帮助女研究生在实践中学习社交技巧。
3.家庭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认为,每个人有一张“爱情地图”(预先设置在头脑里的一组描述好恶的信息,如声音、气味、身材、肤色),我们会爱上最符合自己大脑中的“爱情地图”的人,画这张地图的主要是父亲和母亲。因此我们要发挥家庭特别是父母在子女婚恋方面的作用,创造温馨开明的家庭氛围:家长施以正确的婚恋引导,培养接受爱、争取爱、拒绝爱、承受失恋挫折的能力;真诚关爱,开明沟通,尊重子女的婚恋自由。
4.自我提升
社会环境对女研究生的婚恋观起主导作用,但也要从女研究生自身心理调节和适当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在李银河女士的文章中提到他人的研究发现: “第一,男性和女性择偶标准间的区别正趋于消失;第二, 女性比男性更加挑剔;第三, 婚姻从被视为‘搭伙’ 转向被视为‘交友’,即婚姻双方从以物质需要上的互相补充、支持和辅助为主转向以个人吸引力及相互满意程度为主”。③
男女交往的基础还是彼此吸引。作为一位未婚女研究生,在提高内在修养的同时,也应注重外在形象。闲暇时,可浏览当下的时尚网页,多观察别人的穿着打扮并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为一名内外兼修的新时代知识女性。同时,完善自身性格,提高交际能力。内外兼修全面提升自己的魅力、自我提升:树立科学婚恋价值观,不断完善自我,培养有责任的爱,冷静处理婚恋与学业的关系。研究并重构女研究生婚恋价值观对其成才、家庭幸福乃至社会的稳定和谐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注解:
①詹成峰.女研究生婚恋观研究及教育对策_基于北京大学女研究生婚恋观的调查研究[J]北京教育,2010,(3).
②詹成峰.女研究生婚恋观研究及教育对策_基于北京大学女研究生婚恋观的调查研究[J]北京教育,2010,(3).
③李银河.当代中国人的择偶标准[J].中国社会科学.1989,(4).
作者简介:陈欢欢(1989-),女,汉族,四川江油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方向:社会政策。
孔佳(1989-),女,汉族,湖北孝感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亦然(1989-),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方向: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
摘要:针对成都市女研究生所做的调查问卷显示,288名被访者中,有14人已婚,272人未婚,2人离婚;单身的有152名,占52.4%;20.5%的被访者没有谈过恋爱,39.5%谈过一次,23.8%谈过两次,16.1%谈过两次以上。
关键词:女研究生;婚恋观;教育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思想行为模式的转型期。女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巨大的社会变革在她们的婚恋观上也打下了深刻烙印。
一、女研究生婚恋观调查的反思
未婚女研究生恋爱目的明确且较理性成熟,择偶条件也更加重视内在素质,性观念介于开放和传统之间。但同时未婚女研究生自身也存在着一定问题,自身的主导价值存在矛盾以及所处环境不利于其婚恋和对恋爱对象的认知偏差。
1.要理解、重视共性问题。例如,“女研究生普遍接受婚前性行为和婚前同居的现象,是与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①社会要引导女研究生思考情感需要和理性责任,理清个人欲望和社会道德的关系,从而使她们从理性上加深对婚恋关系的认识。学校应把心理咨询范围从本科生扩大到研究生,同时加强对女研究生性健康观念的教育,使有需要的女研究生能获得帮助。
2.要尊重差异,尊重个性。调查显示,有人认为恋爱是为了排遣空虚和寂寞,婚姻不需要爱情,为了家庭可以完全牺牲事业等等,对这些存在差异和个性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婚恋涉及个体的亲密关系层面,具有私密性和个体化的特点,不同的人对恋爱、婚姻的看法和期待可能存在差异,这使得我们对女研究生的婚恋教育很难一概而论地使用道德教育的方式,而是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教育和指导”②。
3.重视社会转型期的新特点。研究发现80后、90后女研究生择偶观的新特点:中西方文化矛盾冲突明显。当代女研究生择偶观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有改革开放带来的多元化思想信息的侵入;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使得丰厚的经济物质基础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心理;功利化思想的出现使得权利和义务的天平在心理上失衡,导致了择偶观的改变;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的力量改变了原本主流思想的思维定势。
二、女研究生婚恋难的建议
女研究生的婚恋价值观由于其受教育程度高、成熟理性、期待爱情婚姻等特点较容易重构,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的协同努力。
(一)社会引导
1.社会环境
女研究生,尤其是目前处于政治、文化、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女研究生往往承受比其他社会更大的压力。
(1)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社会各界——女研究生的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都应倡导积极和谐的婚恋价值观;净化网络等新媒体,加大正面宣扬,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科学对待中西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2)社会舆论发挥正确的导向功能。在许多大、中城市,晚婚的人群不在少数,婚龄延后存在普遍趋势。不应该把女研究生群体贴上“大龄青年”、“难嫁女”的标签,而应该以常态的、宽容的心态给予她们更多理解。同时也应该利用各种媒体积极引导受众,用正确的心态塑造现代知识女性的健康形象,摒弃“唯相貌论的择偶理念”,倡导“重视心灵撞击与思想交流”的择偶理念,为在读未婚女硕士研究生的婚恋塑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学校教育
研究生的生活时间和空间大部分是在学校,学校对女研究生的婚恋教育对女研究生的影响很大。
(1)重视婚恋教育。婚恋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不应该与其他教育内容割裂,而应该相互关联,共同作为人格发展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院(系)辅导员可以针对女研究生婚恋中存在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婚恋观的要求指导她们正确认识爱情的本质,掌握科学的择偶原则和标准。加强女研究生婚恋道德教育,培养女研究生正确的婚恋道德观,使其明确恋爱的目的在于寻求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人生伴侣。尝试在院(系)内开展以群体为单位的婚恋辅导,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辅导训练或开展婚恋价值观讨论,在朋辈互动中引导学生形成健康成熟的婚恋观。一些专业性机构可以针对问题较严重的个体开展个性化辅导。
(2)建立协同整合的教育体系。针对研究生的婚恋教育,高校不同部门应在分工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建立协同整合的教育体系,全面高效地为学生提供婚恋教育与辅导。我们必须完善系统科学的教育内容,强化学校服务和监管;普及女研究生的心理、生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加强法纪教育。
(3)要同时对男女研究生进行健康的性教育。应将性心理、性伦理、性医学、性社会学、性美学知识融为一体。在性伦理教育中,要同时对男女研究生都进行贞操教育,使他们正确对待性欲,追求高层次的爱情生活方式。
(4)利用网络平台优势。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网站,介绍与女研究生的恋爱、婚姻和性有关的知识,并与学生平等聊天讨论,加强交流沟通。这样,研究生不仅能够接受正确的婚恋知识,而且可以大胆提出自己关心或困惑的问题,从而增强教育效果。
(5)开展联谊。学校应增强各校研究生之间或各学院研究生之间的联谊,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扩大研究生的交友圈,帮助女研究生在实践中学习社交技巧。
3.家庭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认为,每个人有一张“爱情地图”(预先设置在头脑里的一组描述好恶的信息,如声音、气味、身材、肤色),我们会爱上最符合自己大脑中的“爱情地图”的人,画这张地图的主要是父亲和母亲。因此我们要发挥家庭特别是父母在子女婚恋方面的作用,创造温馨开明的家庭氛围:家长施以正确的婚恋引导,培养接受爱、争取爱、拒绝爱、承受失恋挫折的能力;真诚关爱,开明沟通,尊重子女的婚恋自由。
4.自我提升
社会环境对女研究生的婚恋观起主导作用,但也要从女研究生自身心理调节和适当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在李银河女士的文章中提到他人的研究发现: “第一,男性和女性择偶标准间的区别正趋于消失;第二, 女性比男性更加挑剔;第三, 婚姻从被视为‘搭伙’ 转向被视为‘交友’,即婚姻双方从以物质需要上的互相补充、支持和辅助为主转向以个人吸引力及相互满意程度为主”。③
男女交往的基础还是彼此吸引。作为一位未婚女研究生,在提高内在修养的同时,也应注重外在形象。闲暇时,可浏览当下的时尚网页,多观察别人的穿着打扮并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为一名内外兼修的新时代知识女性。同时,完善自身性格,提高交际能力。内外兼修全面提升自己的魅力、自我提升:树立科学婚恋价值观,不断完善自我,培养有责任的爱,冷静处理婚恋与学业的关系。研究并重构女研究生婚恋价值观对其成才、家庭幸福乃至社会的稳定和谐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注解:
①詹成峰.女研究生婚恋观研究及教育对策_基于北京大学女研究生婚恋观的调查研究[J]北京教育,2010,(3).
②詹成峰.女研究生婚恋观研究及教育对策_基于北京大学女研究生婚恋观的调查研究[J]北京教育,2010,(3).
③李银河.当代中国人的择偶标准[J].中国社会科学.1989,(4).
作者简介:陈欢欢(1989-),女,汉族,四川江油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方向:社会政策。
孔佳(1989-),女,汉族,湖北孝感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亦然(1989-),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方向: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