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纵观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都编排了科普类课文,可见,科普说明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地位独特。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科普说明文 教学问题
科普说明文,形式简短,知识性、科学性、逻辑性强;通常以读者的认识、思维逻辑顺序来安排层次;运用平实的表现手法,语言准确、周密、生动。此类文章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了解说明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功能。
科普类说明文如此重要,其教学现状究竟如何呢?曾有人就这个问题作过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只有19.1%的教师喜欢教科普说明文;18.2%的学生喜欢学科普说明文。相对于有故事情节的记叙性文章喜欢程度的62%和70%,这个比例显然是太低了。是什么原因使得科普类说明文如此被师、生冷落呢?纵观我们现在的科普说明文教学,要不成了科普知识的讲座课,要不成了科教片的放映课。在这样的课上,知识,成了课堂最核心的东西,而承载知识的语言与表达方式,则似乎成了附庸之物。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就只是学生课外收集资料的简单呈现,这样的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又在哪里?学生的能力培养又从何说起呢?
如何才能正确处理好传授科学知识与语言文字训练的关系?如何以科学常识的渗透为凭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如何让说明文也能上出浓浓的语文味来呢?以下我结合自己执教的人教版第七册《31飞向蓝天的恐龙》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发掘“风趣”,展现语言文字的趣味
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纵观小学语文教材,生动有趣的科普说明文数不胜数:《太阳》、《鲸》、《植物妈妈有办法》、《冬眠》、《航天飞机》、《大自然的语言》……这些科普说明文虽是是短小精悍,但也十分生动,有趣味。如果仅仅停留在让学生了解知识性,那么品味语言文字的趣味性就会受到削弱甚至是缺失。写人记事的文章,能以其生动的形象和真切的情节打动人;写景写物的文章,能以其深刻的哲理和丰富优美的辞藻折服人。那么,在这两方面都没有长处的说明文,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那科学的真知对人的吸引力,这是其他的任何一种类型的文章都无法取代的。因此,让学生在学习科普说明文前就调动起他们对科普说明文中的兴趣,这从一开始就决定这堂课的成功与否!
在执教《飞向蓝天的恐龙》这一课时,我在课前,组织学生观看央视《探秘》节目的有关恐龙的视频;在课堂上,我利用优雅唯美的鸟儿图片配上了轻灵的音乐与笨重迟钝的大象形成对比;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扮演小小考古学家,学生不仅能马上提出许多具有价值的问题,更是将他们学习探究的兴趣一下子激昂起来。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由此看来,将课上得有情又有趣,科普说明文才会焕发其独有的魅力。只有主导者抱着这样的出发点,从一开始就激发起学生的热情,说明文教学中的“低气压”才有可能被化解,学生没劲头的现象也才能有希望被解决,这样,也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勉为”变成“乐为”,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才有可能有机会真正实现。
二、品味文字,领悟语言文字的生动
作者为文的目的不外乎传授知识、交流思想、表达感情,而这一切全靠语言文字来完成。就像叶圣陶所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品词、追根、明理,培养学生深刻的思维能力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飞向蓝天的恐龙》这堂课上,我的教学活动一直围绕着“哪些词语准确地写出了恐龙这一阶段演化的过程?从这些词语中你读出了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展开教学,使得这堂课上语文的味道浓郁而深远。如,在让学生领会作者语言的条理性和生动及灵活性的时候,我紧扣文中的三个“则”来进行操作:
师:这么多种恐龙,作者用了6个“有些”,你们读起来觉得啰嗦吗?繁琐吗?
生:不会,因为他不能够不是使用的6个完全一模一样的“有些”,而是还夹着使用了“有些……则”
出示3个红色“则”,齐读:“则”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找到原因了吗?
生:每个“则”字前后的两种恐龙有些相同的特点,但又不完全相同。
教师点拨:一个“则”字,既把两种不同的恐龙连在一起,又非常明显的使之前后两种恐龙形成对比,交代的清楚明白,充分感受到作者对语言的灵活妙用。
科普说明文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的重任,要准确无误地传播知识,我们就必须注重准确、全面,避免含糊、偏颇,否则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便要重视引导学生去关注那些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教会他们从被说明事物的程度(轻与重)、范围(广与狭)、语气(推测与估计)、数量(多与少)、方位(远与近)等方面着手分析和处理信息,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融入情感,激活语言文字的魅力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总结自己的教学思想的时候,把自己教学成功的首要原因,归结为“有情有趣”。他说:“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缺的是情趣。我说的情是什么?是情感,或者说感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反思我们的科普类说明文教学,有多少老师千方百计地着力于让学生带着浓烈的感情在学呢?
在《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师生合作训练朗读:
师引:两亿三千万年前,为了飞翔,恐龙的一支体形开始发生变化,它们……
生齐: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师引:两亿三千万年前,地面上,各种恐龙开始了激烈的生存斗争,为了生存的需要……
生齐: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师引:两亿三千万年前,被驱逐到树上生存的一部分恐龙开始……
生齐: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
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到了作者徐星用词的准确生动,也深刻感受到这位考古学家执着追求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有学生在课堂上说道:“学完这篇课文我觉得太让人惊叹了,这么多年前的事物都被这些科学家推理出来,他们一定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考察,付出了很多艰辛的劳动,这种精神真让人敬佩!”是啊,文章不是无情物,优秀的科普作品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在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我们阅读这些作品时,要重视科学精神的熏陶,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只有在科普说明文的教学中,充分而灵活地运用好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才能使我们的说明文课堂渗透着丰盈的语文味。
四、引导自我阅读,内化语言文字的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根据科普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我感受到科普说明文的语感教学,要致力于引导学生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把握说明的内在逻辑结构。那么如何致力于说明文逻辑结构的把握呢?我想到了表格。因此,我经过深思熟虑,绘制了以下表格并投入到教学中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阅读,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这样的表格不仅仅是在梳理和把握文章结构的时候使用,在教学末尾处,我再次出示了这张表格,来辅助学生进行复述的练习,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
美国缅因州的一个实验机构对此所作的研究表明,在分析内容较深、结构复杂的文章时,如果利用捕捉要点、梳理层次、编写概要和制作图表的方法,其学习效率也会成倍提高。运用图表作为辅助手段进行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引导他们对科普说明文进行自我阅读、品悟领会,再到实践运用这一过程中最好的拐杖!
吕淑湘先生曾说:“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他的名字叫做‘活’。” 事实上,一篇文章,从作者的笔下诞生始,它就是作者的代言人。哪怕叙述再客观冷静,文字再严谨科学,也不可能不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因此,语文老师当着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品读语言的韵味,挖掘课文的情感,拓展引领去实践,通过激发趣味因子、品味语言因子、开创实践因子、感悟情感因子这样一些列的措施,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去经历一次次情感和智慧的旅行,这样的课堂方能上得有情又有趣,科普说明文也才会焕发其独有的语文魅力,只要我们改变科普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方式,撤销掉禁锢的思想篱笆,昏昏欲睡的科普类说明文课堂必将就此得到颠覆,科普说明文的语文特点也将更完美地凸现出来!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科普说明文 教学问题
科普说明文,形式简短,知识性、科学性、逻辑性强;通常以读者的认识、思维逻辑顺序来安排层次;运用平实的表现手法,语言准确、周密、生动。此类文章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了解说明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功能。
科普类说明文如此重要,其教学现状究竟如何呢?曾有人就这个问题作过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只有19.1%的教师喜欢教科普说明文;18.2%的学生喜欢学科普说明文。相对于有故事情节的记叙性文章喜欢程度的62%和70%,这个比例显然是太低了。是什么原因使得科普类说明文如此被师、生冷落呢?纵观我们现在的科普说明文教学,要不成了科普知识的讲座课,要不成了科教片的放映课。在这样的课上,知识,成了课堂最核心的东西,而承载知识的语言与表达方式,则似乎成了附庸之物。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就只是学生课外收集资料的简单呈现,这样的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又在哪里?学生的能力培养又从何说起呢?
如何才能正确处理好传授科学知识与语言文字训练的关系?如何以科学常识的渗透为凭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如何让说明文也能上出浓浓的语文味来呢?以下我结合自己执教的人教版第七册《31飞向蓝天的恐龙》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发掘“风趣”,展现语言文字的趣味
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纵观小学语文教材,生动有趣的科普说明文数不胜数:《太阳》、《鲸》、《植物妈妈有办法》、《冬眠》、《航天飞机》、《大自然的语言》……这些科普说明文虽是是短小精悍,但也十分生动,有趣味。如果仅仅停留在让学生了解知识性,那么品味语言文字的趣味性就会受到削弱甚至是缺失。写人记事的文章,能以其生动的形象和真切的情节打动人;写景写物的文章,能以其深刻的哲理和丰富优美的辞藻折服人。那么,在这两方面都没有长处的说明文,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那科学的真知对人的吸引力,这是其他的任何一种类型的文章都无法取代的。因此,让学生在学习科普说明文前就调动起他们对科普说明文中的兴趣,这从一开始就决定这堂课的成功与否!
在执教《飞向蓝天的恐龙》这一课时,我在课前,组织学生观看央视《探秘》节目的有关恐龙的视频;在课堂上,我利用优雅唯美的鸟儿图片配上了轻灵的音乐与笨重迟钝的大象形成对比;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扮演小小考古学家,学生不仅能马上提出许多具有价值的问题,更是将他们学习探究的兴趣一下子激昂起来。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由此看来,将课上得有情又有趣,科普说明文才会焕发其独有的魅力。只有主导者抱着这样的出发点,从一开始就激发起学生的热情,说明文教学中的“低气压”才有可能被化解,学生没劲头的现象也才能有希望被解决,这样,也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勉为”变成“乐为”,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才有可能有机会真正实现。
二、品味文字,领悟语言文字的生动
作者为文的目的不外乎传授知识、交流思想、表达感情,而这一切全靠语言文字来完成。就像叶圣陶所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品词、追根、明理,培养学生深刻的思维能力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飞向蓝天的恐龙》这堂课上,我的教学活动一直围绕着“哪些词语准确地写出了恐龙这一阶段演化的过程?从这些词语中你读出了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展开教学,使得这堂课上语文的味道浓郁而深远。如,在让学生领会作者语言的条理性和生动及灵活性的时候,我紧扣文中的三个“则”来进行操作:
师:这么多种恐龙,作者用了6个“有些”,你们读起来觉得啰嗦吗?繁琐吗?
生:不会,因为他不能够不是使用的6个完全一模一样的“有些”,而是还夹着使用了“有些……则”
出示3个红色“则”,齐读:“则”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找到原因了吗?
生:每个“则”字前后的两种恐龙有些相同的特点,但又不完全相同。
教师点拨:一个“则”字,既把两种不同的恐龙连在一起,又非常明显的使之前后两种恐龙形成对比,交代的清楚明白,充分感受到作者对语言的灵活妙用。
科普说明文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的重任,要准确无误地传播知识,我们就必须注重准确、全面,避免含糊、偏颇,否则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便要重视引导学生去关注那些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教会他们从被说明事物的程度(轻与重)、范围(广与狭)、语气(推测与估计)、数量(多与少)、方位(远与近)等方面着手分析和处理信息,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融入情感,激活语言文字的魅力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总结自己的教学思想的时候,把自己教学成功的首要原因,归结为“有情有趣”。他说:“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缺的是情趣。我说的情是什么?是情感,或者说感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反思我们的科普类说明文教学,有多少老师千方百计地着力于让学生带着浓烈的感情在学呢?
在《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师生合作训练朗读:
师引:两亿三千万年前,为了飞翔,恐龙的一支体形开始发生变化,它们……
生齐: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师引:两亿三千万年前,地面上,各种恐龙开始了激烈的生存斗争,为了生存的需要……
生齐: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师引:两亿三千万年前,被驱逐到树上生存的一部分恐龙开始……
生齐: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
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到了作者徐星用词的准确生动,也深刻感受到这位考古学家执着追求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有学生在课堂上说道:“学完这篇课文我觉得太让人惊叹了,这么多年前的事物都被这些科学家推理出来,他们一定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考察,付出了很多艰辛的劳动,这种精神真让人敬佩!”是啊,文章不是无情物,优秀的科普作品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在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我们阅读这些作品时,要重视科学精神的熏陶,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只有在科普说明文的教学中,充分而灵活地运用好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才能使我们的说明文课堂渗透着丰盈的语文味。
四、引导自我阅读,内化语言文字的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根据科普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我感受到科普说明文的语感教学,要致力于引导学生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把握说明的内在逻辑结构。那么如何致力于说明文逻辑结构的把握呢?我想到了表格。因此,我经过深思熟虑,绘制了以下表格并投入到教学中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阅读,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这样的表格不仅仅是在梳理和把握文章结构的时候使用,在教学末尾处,我再次出示了这张表格,来辅助学生进行复述的练习,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
美国缅因州的一个实验机构对此所作的研究表明,在分析内容较深、结构复杂的文章时,如果利用捕捉要点、梳理层次、编写概要和制作图表的方法,其学习效率也会成倍提高。运用图表作为辅助手段进行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引导他们对科普说明文进行自我阅读、品悟领会,再到实践运用这一过程中最好的拐杖!
吕淑湘先生曾说:“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他的名字叫做‘活’。” 事实上,一篇文章,从作者的笔下诞生始,它就是作者的代言人。哪怕叙述再客观冷静,文字再严谨科学,也不可能不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因此,语文老师当着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品读语言的韵味,挖掘课文的情感,拓展引领去实践,通过激发趣味因子、品味语言因子、开创实践因子、感悟情感因子这样一些列的措施,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去经历一次次情感和智慧的旅行,这样的课堂方能上得有情又有趣,科普说明文也才会焕发其独有的语文魅力,只要我们改变科普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方式,撤销掉禁锢的思想篱笆,昏昏欲睡的科普类说明文课堂必将就此得到颠覆,科普说明文的语文特点也将更完美地凸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