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阅读交流课”课型初探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re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指出:“让学生在图书世界里生活,这是当今学校里的一个重要生活。”甚至直接指出:“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无数事实证明,阅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方法之一,甚至是提高未来全民素养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方法;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线实践里,虽然有大多数学校已经开设了专门的阅读课,但是“老师阅读代替学生阅读”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课外阅读更是少之又少。这种迫切需要改变的现实背景,使我們不得不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引导学生获得更有效的阅读体验,进而增加新知、提升学生研究和表达能力,延伸学习,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达尔文说:“真正的人文素养并不是表象知识的获得,而是更深一层的人文思考。”阅读交流课的精髓便在于相互讨论引发的智慧火花,借此系统全面的思考而内化成生命的深层思考。
  基于此,我以高一入学的新生为对象,展开了延续性的阅读课型教学实践,以学期为界限,总共推行了四种阅读课型,实践证明,这些课型大大改善了“老师阅读代替学生阅读”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视野、深刻了学生的思想内涵,在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线实践中有一定的操作性。
  一、自读型阅读课
  针对高一新生,由于他们的阅读量不足,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帮助他们增加阅读量。开学之初,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大致了解学生的阅读基础,从阅读书目种类,到阅读书目名称和数量,最后了解他们的阅读需求,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开出一份书单。每周的阅读课以“自读”为主,具体形式多样,可各自携带书单上的书来自己安静阅读,可分小组共同针对具体章节、篇目合作阅读,还可到图书馆感受借阅趣味。总之,在第一种阅读课型中,重点是引导学生对阅读感兴趣,并逐步增加他们的阅读量和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二、分享型阅读课
  在大半年的“自读型阅读课”上,学生积累了一定的阅读量,阅读水平也会逐渐提高,为交流分享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具体做法是引导学生按照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组成小组,共同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深入的合作交流,并在阅读课上跟老师、同学们进行分享。为了避免学生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可提前对分享小组进行指导,或者制作《悦读分享卡》,或者直接由老师进行分享示范,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思考,分享形式也可以多样化,比如:“同书异读”、课堂“故事会”、分角色配音、话剧表演等等,旨在通过有趣的阅读交流形式,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开展自主式阅读,体验自主学习快乐与成就感。
  三、鉴赏型阅读课
  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整年的阅读课培养,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学生的课业也更加繁重。鉴于此,可将阅读课调整为“鉴赏型阅读课”,也就是每一次阅读课由老师准备好三到五篇在内容、主题、文体等方面相似的文章,印发给学生,当堂做“群文阅读”,再分小组交流讨论,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对比鉴赏,写出心得。 “群文阅读”的内容,可根据所学习的相应课本内容制定,还可鼓励学生自己推荐文章,涵盖人物传记、散文名篇、时事新闻等各个方面,兼顾文言文和现代文,内容多样、思想丰富,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阅读鉴赏水平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并且能与课本知识形成很好的呼应和拓展。
  四、诵读型阅读课
  当学生进入到紧张的高考备考阶段,阅读课对于课业任务日渐繁重的学生来说有些吃力,甚至有的学校会因为考试而取消阅读课,针对这一现实状况,老师们可以开出有针对性的书单,并建议学生在课外的时间,以一个月一本的频率自主阅读,并通过《读书心得》《书海拾贝》等方式进行总结,老师的主要任务是督促和引导。并且,可以利用学生早读和晚读的时间开展以“诵读”为主的阅读课型,老师们可以精心准备一本《早晚读精粹读本》,内容涉及文言文名篇、经典古诗词、名家经典散文、考场优秀记叙文、人民日报社论等等,并指导学生在早读时间大声诵读,晚读时间低声浅吟,还可以定期举行诵读分享或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打开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眼界,同时也能调剂学生紧张的学习节奏,还能在学生的作文写作思想深度上提供帮助。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阅读的状况最能体现其语文素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经典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身受益的重要措施。”
  教育部宣布从2017年起全面实行高考改革,语文学科在高考中的分值有可能将由150分提高到180分。这样的调整有意识考查学生读书的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位。而现在的语文课只注重精读精讲,注重刷题,读书方面的指导很少,学生学语文却不怎么喜欢读书,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学生得到语文素养更无从谈起。同时,课标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是有针对性的。新课改之后探索开设的选修课,本意就是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引导学生阅读习惯。此外,近年来也有个别省市高考语文开始重视考查读书的情况,甚至围绕课外阅读情况的考查来设计试题。在这样的语文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有效阅读,的确是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应该好好思考的。虽然这些课型还不够完善,但是我深深地知道:“让学生在图书世界里生活,这是当今学校里的一个重要生活。”阅读是终生的事业,我们有责任继续引导学生爱阅读、多阅读!
  (编辑:陈岑)
其他文献
文本的解读活动,也就是文本接受或者文本鉴赏活动。是译者的主观活动和文本的客观存在交流互动的过程。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译者的解读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文学素养其
基于葛浩文译本《红高粱家族》中《奇死》章节的英文语料库,文章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语料库检索软件和工具,对《奇死》中“像”一字在原著及译本中的翻译进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不同的年级有着不同的教学重点。低年级的教学主要是围绕字词教学而展开的,而对于中年级,  即三、四年级的孩子们,教师的教学目标则是教会学生如何有效掌握段落阅读,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但是从实际教学来看,中年级的段落教学明显有所缺失,因此本文就中年级的段落阅读教学现状做出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段落教学;自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本文从中诗和英诗的不同韵律出发,通过对《楚辞》三个译本的比较研究,论证了唯有“借形传神”,以诗译诗,才能较为成功地再现《楚辞》的音美和形美.
文章以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为视角,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方面分析了我国高校教师激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依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提高高校教师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我国对于固体废物处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应用的废弃物处理技术,如废物焚烧、填埋处理等可以有效的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对于
科学技术的进步方便了人们的生活,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谷歌等翻译软件进行英汉互译,以方便工作学习之用。虽然机器翻译省时省力,但是在正确性上机器翻译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