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发展观博大精深,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运用和发挥,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的时代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的运用、发展和创新,而发展创新的最大亮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推进到新的时代、新的水平和新的视域,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95-01
科学发展观内容博大精深,它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党的十七大对这一博大精深的理论概括为四句话:“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p15这一概括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作了精确而完整的表述,是在当今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发展和创新。
一、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联系和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它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因为只有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才会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才会有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科技和工业的进步,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痛苦和灾难,带来了社会的分化和不平。而这正是过去人们缺乏辩证思维酿成的苦果,正是不自觉地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而遭到的报复和惩罚。科学发展观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总结中国和全球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纵观人类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进行深刻反思而创立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它所要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低效的,更不是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创造良好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环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是整个世界(自然、社会、思维)固有的根本法则和事物的内在属性。过去,我们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很容易陷入绝对对立或绝对统一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如在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上,我们不是绝对排斥、不相往来就是绝对肯定、全盘西化,使我们吃尽了苦头。在抓住经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又忽略了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在推进工业、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则轻视了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等等。这些问题和片面性的发生,就是缺乏“对立统一、矛盾分析、一分为二、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辩证思维。科学发展观就能深入全面地运用“对立统一、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辩证思维来思考和处理上述一系列复杂问题。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6]p16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统筹兼顾、重点突破等一系列战略思维和辩证法则,都是对立统一规律这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好最现实的诠释、创造性的运用和发挥。
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成功实践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描绘了美好的蓝图:“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2]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思想,反复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1]p37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p39这些对民生问题掷地有声的承诺,庄严地写在党的最高文件上,这既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解读,又非常鲜明地体现了党中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真诚和决心。科学发展观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思想,不仅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考和整体布局,而且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立科学发展观以来,党和政府根据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思想,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以人为本”的民生工程,诸如实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免税农业并给予农民种田补贴,多方努力配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长期制约我国发展的三农问题;实行覆盖社会全员包括城乡所有居民和农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拿出相当的财力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解决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普及全社会九年制义务教育,对高中、大学教育实行助学金、奖学金、学费减免和助学贷款;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开发扶持西部、边远落后地区,加快西部地区经济、教育、科技的发展,等等。《共产党宣言》曾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3]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逐步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不断消除阶级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上述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民生工程,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消灭三大差别、实现社会公平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卓有成效的实践和创新。
总之,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的最大亮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推进到新的时代、新的水平和新的视域,赋予发展观予新的时代内涵,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的最大特色就是方法论、具体化、应用性和实践性。它不是停留在一般理论和世界观的层面,而是注重于方法和应用。科学发展观在当今时代具有全新的内容和意义,就是因为它不仅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且更因为它注重与时俱进,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在新时代新实践的沃土中吸取新的营养,丰富、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2]《马恩选集》第440—441页.
[3]《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作者简介:
刘秋云(1972- ),山东聊城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95-01
科学发展观内容博大精深,它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党的十七大对这一博大精深的理论概括为四句话:“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p15这一概括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作了精确而完整的表述,是在当今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发展和创新。
一、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联系和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它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因为只有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才会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才会有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科技和工业的进步,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痛苦和灾难,带来了社会的分化和不平。而这正是过去人们缺乏辩证思维酿成的苦果,正是不自觉地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而遭到的报复和惩罚。科学发展观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总结中国和全球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纵观人类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进行深刻反思而创立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它所要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低效的,更不是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创造良好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环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是整个世界(自然、社会、思维)固有的根本法则和事物的内在属性。过去,我们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很容易陷入绝对对立或绝对统一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如在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上,我们不是绝对排斥、不相往来就是绝对肯定、全盘西化,使我们吃尽了苦头。在抓住经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又忽略了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在推进工业、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则轻视了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等等。这些问题和片面性的发生,就是缺乏“对立统一、矛盾分析、一分为二、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辩证思维。科学发展观就能深入全面地运用“对立统一、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辩证思维来思考和处理上述一系列复杂问题。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6]p16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统筹兼顾、重点突破等一系列战略思维和辩证法则,都是对立统一规律这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好最现实的诠释、创造性的运用和发挥。
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成功实践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描绘了美好的蓝图:“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2]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思想,反复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1]p37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p39这些对民生问题掷地有声的承诺,庄严地写在党的最高文件上,这既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解读,又非常鲜明地体现了党中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真诚和决心。科学发展观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思想,不仅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考和整体布局,而且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立科学发展观以来,党和政府根据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思想,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以人为本”的民生工程,诸如实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免税农业并给予农民种田补贴,多方努力配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长期制约我国发展的三农问题;实行覆盖社会全员包括城乡所有居民和农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拿出相当的财力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解决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普及全社会九年制义务教育,对高中、大学教育实行助学金、奖学金、学费减免和助学贷款;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开发扶持西部、边远落后地区,加快西部地区经济、教育、科技的发展,等等。《共产党宣言》曾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3]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逐步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不断消除阶级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上述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民生工程,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消灭三大差别、实现社会公平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卓有成效的实践和创新。
总之,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的最大亮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推进到新的时代、新的水平和新的视域,赋予发展观予新的时代内涵,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的最大特色就是方法论、具体化、应用性和实践性。它不是停留在一般理论和世界观的层面,而是注重于方法和应用。科学发展观在当今时代具有全新的内容和意义,就是因为它不仅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且更因为它注重与时俱进,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在新时代新实践的沃土中吸取新的营养,丰富、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2]《马恩选集》第440—441页.
[3]《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作者简介:
刘秋云(1972- ),山东聊城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