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始于1996年,是各高校在暑期开展的一项意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至今,三下乡活动在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项目组针对三下乡团队发展的阻力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78份,563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3.8%。并组织了三下乡团队负责人座谈会,针对一些突出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大学生;三下乡;团队;发展;阻力及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一、大学生三下乡团队在发展中存在的阻力
(一)社會关支持度不够
1、学生家长对“三下乡”活动并不理解与支持
调查发现:53%的家长对孩子参加“三下乡”活动的态度是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大多数家长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组织“三下乡”不能够锻炼孩子,只是走形式,甚至认为是不务正业,游山玩水,是浪费时间。另外,“三下乡”往往到艰苦和落后的农村去开展,安全隐患较多,一些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吃苦受累,怕孩子出事,影响大学生“三下乡”的开展。
2、地方政府和实践单位不认可“三下乡”活动
调查发现:71%的地方政府和实践单位对大学生去开展“三下乡”的态度一般、冷漠、敷衍、谢绝或拒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和实践单位认为大学生“三下乡”并不能给地方发展带来直接好处,而且还要花时间去接待,费时费力。另外,一些地方政府和实践单位怕麻烦,打乱正常工作,干脆以种种借口推脱。不能主动积极地为人学生“三下乡”提供便利条件,导致学校和学生在开展“三下乡”时往往遭遇相互推诿。即使勉强接受也只是应付了事,影响“三下乡”的深入开展。
(二)缺乏长期专业的管理与指导
1、指导老师不够专业 没有长期指导的打算
调查发现:39%团队指导老师专业与“三下乡”活动的内容不符。一些指导老师大都是学校的辅导员或政工干部,无法对学生开展“三下乡”活动进行专业指导。例如:医学生开展义诊活动。另外,调查发现:97%的指导老师并没有打算长期指导“三下乡”活动。大多数指导老师认为,“三下乡”去的都是较偏远艰苦的地方,怕学生出事,担责任。加之学校也没有将教师职称、职务评定与指导“三下乡”挂钩,活动时间也在暑期休假时间,绝大多数专业教师都不愿意去指导学生。
2、领队对团队没有长远的规划
调查发现:仅有14%领队对自己的团队做出了一定的规划。大多数领队认为长期管理太累,会影响学习,而参与的同学也有同样的感受。因此较多团队走过场,临时性、盲目性很大,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回校不总结,“三下乡”完了,团队就解散了。
(三)活动经费不足
在调查中,发现所有的团队费用都不够。以我校为例,学校一般给每支团队 1 500 元活动费用,有的只有500元。这些经费,对于“三下乡”活动的路费都不够,需要队员自筹来解决,而人均实际花费在400到600 元。“三下乡”活动设立的初衷就是希望尽可能多的大学生参加到农村的社会实践中,并能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为农村服务。经费的短缺使得参加“三下乡”活动的学生人数大大降低。
另外,领队常常会因此而考虑降低活动的目标或减少活动的时间,导致活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解决大学生三下乡团队发展阻力的对策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根据调查及自身的思考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全社会要大力支持人学生“三下乡”活动
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呼吁社会各界要给予大学生“三下乡”以实际支持和帮助。社会舆论要大力宣传社会实践对培养青年大学生学生的重要意义,引导大学生勤于实践,甘于奉献,引导家长转变望子成龙的急功近利心理和包办做法,帮助子女独立实践,大胆锻炼。营造全社会关心、理解和支持大学生“三下乡”的良好氛围。
(二)政府要做好“三下乡”活动的配合
调查发现,争取政府的支持,成为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成功的关键。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这就需要依靠党政的大力支持,及共青团组织与各方面密切配合。因此,当地政府统应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形成一个“三下乡”活动领导小组,对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进行宏观调控,指导帮扶,纳入扶贫攻坚的总体部署,把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列入政府财政,给予具体支持。比如,山东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意见》规定,企业接纳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活动发生的相关费用支出,可以计入企业成本;符合税收规定的费用扣除项目和标准的,可以税前扣除。
(三)建设实践点 加强管理
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三下乡”基地有利于“三下乡”活动长期化,阵地化,有利于实现高校和基地的双赢。高校应在每个“三下乡”实践点配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长期负责实践点与高校之间的联系。同时, 把指导老师对“三下乡”活动的次数、效果与职称、职务评定挂钩,并提高暑期中参加“三下乡”活动教师的待遇,以此激励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到活动中来。
关键词:大学生;三下乡;团队;发展;阻力及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一、大学生三下乡团队在发展中存在的阻力
(一)社會关支持度不够
1、学生家长对“三下乡”活动并不理解与支持
调查发现:53%的家长对孩子参加“三下乡”活动的态度是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大多数家长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组织“三下乡”不能够锻炼孩子,只是走形式,甚至认为是不务正业,游山玩水,是浪费时间。另外,“三下乡”往往到艰苦和落后的农村去开展,安全隐患较多,一些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吃苦受累,怕孩子出事,影响大学生“三下乡”的开展。
2、地方政府和实践单位不认可“三下乡”活动
调查发现:71%的地方政府和实践单位对大学生去开展“三下乡”的态度一般、冷漠、敷衍、谢绝或拒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和实践单位认为大学生“三下乡”并不能给地方发展带来直接好处,而且还要花时间去接待,费时费力。另外,一些地方政府和实践单位怕麻烦,打乱正常工作,干脆以种种借口推脱。不能主动积极地为人学生“三下乡”提供便利条件,导致学校和学生在开展“三下乡”时往往遭遇相互推诿。即使勉强接受也只是应付了事,影响“三下乡”的深入开展。
(二)缺乏长期专业的管理与指导
1、指导老师不够专业 没有长期指导的打算
调查发现:39%团队指导老师专业与“三下乡”活动的内容不符。一些指导老师大都是学校的辅导员或政工干部,无法对学生开展“三下乡”活动进行专业指导。例如:医学生开展义诊活动。另外,调查发现:97%的指导老师并没有打算长期指导“三下乡”活动。大多数指导老师认为,“三下乡”去的都是较偏远艰苦的地方,怕学生出事,担责任。加之学校也没有将教师职称、职务评定与指导“三下乡”挂钩,活动时间也在暑期休假时间,绝大多数专业教师都不愿意去指导学生。
2、领队对团队没有长远的规划
调查发现:仅有14%领队对自己的团队做出了一定的规划。大多数领队认为长期管理太累,会影响学习,而参与的同学也有同样的感受。因此较多团队走过场,临时性、盲目性很大,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回校不总结,“三下乡”完了,团队就解散了。
(三)活动经费不足
在调查中,发现所有的团队费用都不够。以我校为例,学校一般给每支团队 1 500 元活动费用,有的只有500元。这些经费,对于“三下乡”活动的路费都不够,需要队员自筹来解决,而人均实际花费在400到600 元。“三下乡”活动设立的初衷就是希望尽可能多的大学生参加到农村的社会实践中,并能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为农村服务。经费的短缺使得参加“三下乡”活动的学生人数大大降低。
另外,领队常常会因此而考虑降低活动的目标或减少活动的时间,导致活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解决大学生三下乡团队发展阻力的对策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根据调查及自身的思考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全社会要大力支持人学生“三下乡”活动
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呼吁社会各界要给予大学生“三下乡”以实际支持和帮助。社会舆论要大力宣传社会实践对培养青年大学生学生的重要意义,引导大学生勤于实践,甘于奉献,引导家长转变望子成龙的急功近利心理和包办做法,帮助子女独立实践,大胆锻炼。营造全社会关心、理解和支持大学生“三下乡”的良好氛围。
(二)政府要做好“三下乡”活动的配合
调查发现,争取政府的支持,成为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成功的关键。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这就需要依靠党政的大力支持,及共青团组织与各方面密切配合。因此,当地政府统应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形成一个“三下乡”活动领导小组,对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进行宏观调控,指导帮扶,纳入扶贫攻坚的总体部署,把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列入政府财政,给予具体支持。比如,山东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意见》规定,企业接纳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活动发生的相关费用支出,可以计入企业成本;符合税收规定的费用扣除项目和标准的,可以税前扣除。
(三)建设实践点 加强管理
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三下乡”基地有利于“三下乡”活动长期化,阵地化,有利于实现高校和基地的双赢。高校应在每个“三下乡”实践点配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长期负责实践点与高校之间的联系。同时, 把指导老师对“三下乡”活动的次数、效果与职称、职务评定挂钩,并提高暑期中参加“三下乡”活动教师的待遇,以此激励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到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