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对小学古诗歌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同时还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着重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内容,着重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品味古诗,着重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丰富学生文化底蕴”。与学生古诗鉴赏能力以及自己平时古诗教学相對照,笔者发现目前小学古诗教学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关键词:古典诗歌;教学;现状;问题
一、学生没有阅读兴趣。笔者在自己所带的班的学生中做过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喜欢诗歌的极少,大部分学生表示绝不会主动阅读古诗,这种现状着实令人担忧。
二、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很多教师的课堂仍是一个人的舞台,无视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重要的特点,课堂里看不到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思想碰撞的火T花,没有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没有学生个性化、多元化解读的声音,老师一支粉笔,一张嘴就是一节课,教学效果平平。
三、学生古诗训练没有系统性,鉴赏水平浅薄。教材编排了一定量的古诗的教学内容,但这对提高学生的水平远远不够,很多学生在学完后,古诗水平仅停留在文字解读层面上,不具备开掘出古诗蕴藏的意境、浓厚情感的能力,甚至对一些浅显的诗歌有时也存在分析障碍,即使能分析出一些道理来,也是很浅薄。
结合上述古诗教学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古诗本身的特点、新课标的要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古诗的教学
一、营造氛围,培养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张载如是说。老师可推荐经典诗歌,早读时间学生自主选择诵读吟咏;学生之间可针对熟读成诵的诗歌,交流感受及喜欢的原因;也可写不限字数的赏析性文字交流,校园教室应该定期张贴更换诗歌书法作品,学校班级定期举办诗歌朗诵比赛,课桌角设计每日一诗等。给古典文化一席之地,营造一个诗韵氤氲的大环境,努力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久而定见成效。
二、遵循诗歌教学规律开展教学。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是这么定义文学鉴赏的:“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这就是在进行文学鉴赏。文学鉴赏是文学发挥和实践其社会作用的重要环节。”古诗鉴赏也是一种文学鉴赏活动,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自主活动,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对古诗形象、意境、情感的把握应该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加上老师的引导调整共同完成,而不是老师个人的体会认识,老师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学生可自主理解感悟、生生可合作探究、师生可互动交流的有序、和谐、宽容教学环境,而不能把课堂当成老师一个人的舞台。
三、结合教材的编写情况,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
古诗词结构独特、意境美、修辞精妙、涵义深刻。古诗品味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它已成为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鉴于语文在平时教学中的重要性,鉴于古诗品味在语文中的不可忽视性,教师必须结合教材的编写情况,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一套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1、根据诗歌的特点开展教学。诗歌的特点是情感性、画面性、音乐性。别林斯基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李白也认为诗歌的核心是情感。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挖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如学生对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解读,一开始仅仅停留在景物描写的层面上,在老师的引导与点拨下,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后,有从写景角度,解读出远近动静结合的,也有从情感角度提出是对前途的感慨,还有同学认为黄河水起伏时低时高是诗人对身世沉浮感慨的形象表达,这些个性化的解读非常好,应予以肯定和赞扬。
2、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可以从较为简单的或带有故事情节的古诗词入手,让学生改写成现代文小故事,如学习宋朝辛弃疾写的《清平乐·村居》歌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这首词的基础上把它改写成一篇故事情节性很强的小故事,在改写故事的基础上再次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感悟。
3、拓展课外阅读,提升鉴赏能力。“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拓展诗歌课外阅读量,才能慢慢体会出其规律,感受其特点,也只有见得多,认识才会深刻明确,才能感受是人丰富含蓄的情感,才能准确把握其艺术手法。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门独特的文学艺术,与其他文学样式不同,它言辞凝练,想象丰富,表现手法多样,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形成简约、精炼、形象、意蕴丰富的一门特殊的语言艺术,古典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尊重学生个性解读的前提下,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是所有一线老师的责任。
关键词:古典诗歌;教学;现状;问题
一、学生没有阅读兴趣。笔者在自己所带的班的学生中做过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喜欢诗歌的极少,大部分学生表示绝不会主动阅读古诗,这种现状着实令人担忧。
二、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很多教师的课堂仍是一个人的舞台,无视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重要的特点,课堂里看不到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思想碰撞的火T花,没有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没有学生个性化、多元化解读的声音,老师一支粉笔,一张嘴就是一节课,教学效果平平。
三、学生古诗训练没有系统性,鉴赏水平浅薄。教材编排了一定量的古诗的教学内容,但这对提高学生的水平远远不够,很多学生在学完后,古诗水平仅停留在文字解读层面上,不具备开掘出古诗蕴藏的意境、浓厚情感的能力,甚至对一些浅显的诗歌有时也存在分析障碍,即使能分析出一些道理来,也是很浅薄。
结合上述古诗教学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古诗本身的特点、新课标的要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古诗的教学
一、营造氛围,培养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张载如是说。老师可推荐经典诗歌,早读时间学生自主选择诵读吟咏;学生之间可针对熟读成诵的诗歌,交流感受及喜欢的原因;也可写不限字数的赏析性文字交流,校园教室应该定期张贴更换诗歌书法作品,学校班级定期举办诗歌朗诵比赛,课桌角设计每日一诗等。给古典文化一席之地,营造一个诗韵氤氲的大环境,努力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久而定见成效。
二、遵循诗歌教学规律开展教学。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是这么定义文学鉴赏的:“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这就是在进行文学鉴赏。文学鉴赏是文学发挥和实践其社会作用的重要环节。”古诗鉴赏也是一种文学鉴赏活动,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自主活动,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对古诗形象、意境、情感的把握应该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加上老师的引导调整共同完成,而不是老师个人的体会认识,老师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学生可自主理解感悟、生生可合作探究、师生可互动交流的有序、和谐、宽容教学环境,而不能把课堂当成老师一个人的舞台。
三、结合教材的编写情况,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
古诗词结构独特、意境美、修辞精妙、涵义深刻。古诗品味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它已成为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鉴于语文在平时教学中的重要性,鉴于古诗品味在语文中的不可忽视性,教师必须结合教材的编写情况,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一套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1、根据诗歌的特点开展教学。诗歌的特点是情感性、画面性、音乐性。别林斯基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李白也认为诗歌的核心是情感。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挖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如学生对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解读,一开始仅仅停留在景物描写的层面上,在老师的引导与点拨下,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后,有从写景角度,解读出远近动静结合的,也有从情感角度提出是对前途的感慨,还有同学认为黄河水起伏时低时高是诗人对身世沉浮感慨的形象表达,这些个性化的解读非常好,应予以肯定和赞扬。
2、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可以从较为简单的或带有故事情节的古诗词入手,让学生改写成现代文小故事,如学习宋朝辛弃疾写的《清平乐·村居》歌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这首词的基础上把它改写成一篇故事情节性很强的小故事,在改写故事的基础上再次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感悟。
3、拓展课外阅读,提升鉴赏能力。“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拓展诗歌课外阅读量,才能慢慢体会出其规律,感受其特点,也只有见得多,认识才会深刻明确,才能感受是人丰富含蓄的情感,才能准确把握其艺术手法。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门独特的文学艺术,与其他文学样式不同,它言辞凝练,想象丰富,表现手法多样,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形成简约、精炼、形象、意蕴丰富的一门特殊的语言艺术,古典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尊重学生个性解读的前提下,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是所有一线老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