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的战略之父大前研一曾经说,M型社会来临,贫富两极分化,中产阶级正在消失。对于台湾的出版业来说,人们的阅读时间也呈现着M型变化:受互联网的影响,少年、青年、壮年的阅读时间大幅减少,但儿童及中老年的阅读时间稳定。
近期,台湾出炉了三项统计发现,台湾的青少年与中年人口阅读时间未达全台湾的平均值、图书馆的到访频率最低、借阅图书量最少、不看书或很少看书者最多。
根据台北市立图书馆2006年的纪录,13岁到18岁的青少年是全馆所有年龄层中书籍借阅最少的,平均借阅量分别是3.9万册至3.6万册,只约为小学生组6.7万册的一半;而《远见》杂志于7月2日至4日期间,也针对台湾23县市18岁以上的1068位成年人进行“台湾阅读大调查”,发现目前正处于大学与研究所阶段的18到24岁年轻人,上网已经成为最大的休闲活动,他们每周泡在网络的时间为19.47至23.69小时,收看电视16.91小时,看书只剩下了3.38小时。而25到39岁的人,竟然超过三成表示很少看书,阅读时间远远低于全台湾的平均值。一项由台湾师范大学图书信息学研究所于2007年5月进行的网络与实体的问卷调查,同样发现,16岁到50岁的中青年人口,不仅图书馆到访率最低,在职人士借阅8本以上图书者,比例也相当少。
换言之,台湾民众从中学开始,一直到进入职场后的40岁甚至50岁,阅读的风气相当低落。以年龄分布来看,儿童与老年人竟成了阅读的主要族群,最具生产力、支撑经济发展的中青年反而不爱读书,呈现M型的阅读趋势,这种阅读现象为社会带来了隐忧。
“台湾的阅读推广活动,往往从青少年升学阶段开始就划上休止符了。”台北市故事协会理事长谢艾士如是说。她原本是致力提升学前与小学儿童阅读风气的故事妈妈,去年起,其与台湾教育部门“焦点三百”阅读计划合作,深入台湾的宜兰、苗栗、连江三县的中学,宣传阅读的重要性。但谢艾士透露,文凭挂帅、投考明星学校的风气,让阅读相关活动在初高中很难延续,许多故事妈妈随着家里孩子长大,陆续投入推广青少年阅读的志工行列,不料却遭遇重重阻碍,让她们非常忙乱。“为青少年量身订做的书太少了!”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执行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博士侯秋玲也无奈地表示,“事实上,阅读活动不仅与语文科目有关系,也时常被联想在一起,导致其它领域的老师排斥推广阅读,认为占去数学、生物等学科的学习时间。”侯秋玲也是故事妈妈出身,曾经在出版社工作,她发现,台湾的图书市场上,青少年书籍以文学性读物居多,没有适合的科普或知识类书籍,许多青少年甚至一直停留在小学程度的绘本,让老师与家长难以接受阅读有益其它科目学习的说法,也导致阅读活动在初高中推行困难。
至于在职人员不读书的问题,负责“网络与实体问卷调查”的台湾师范大学图书信息学研究所所长陈昭珍认为,中青年到访频率低,似乎可以用职场工作人员比较无闲暇参与阅读活动,工作时间长,无法经常造访图书馆来解释。同时,调查也显示,在职人员使用计算机与网络的时间最长,网络逐渐取代书本,成为信息的主要来源,也很可能是图书馆到访率与借阅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不过有趣的是,在陈昭珍的研究中,虽然电子书是民众希望实体图书馆能多多充实的馆藏类型,但图书馆网络化,却并不符合大家的期盼,人们喜欢上实体图书馆,胜于逛图书馆网站。若依此推论,假使图书馆能加强硬件功能,多举办阅读活动,初高中鼓励学生读课外书,企业形成领袖带领员工一起读书的氛围,台湾的阅读风气仍有起死回生的可能,不致被计算机科技或网络全面取代,M型的阅读型态也才可能获得改善。
近期,台湾出炉了三项统计发现,台湾的青少年与中年人口阅读时间未达全台湾的平均值、图书馆的到访频率最低、借阅图书量最少、不看书或很少看书者最多。
根据台北市立图书馆2006年的纪录,13岁到18岁的青少年是全馆所有年龄层中书籍借阅最少的,平均借阅量分别是3.9万册至3.6万册,只约为小学生组6.7万册的一半;而《远见》杂志于7月2日至4日期间,也针对台湾23县市18岁以上的1068位成年人进行“台湾阅读大调查”,发现目前正处于大学与研究所阶段的18到24岁年轻人,上网已经成为最大的休闲活动,他们每周泡在网络的时间为19.47至23.69小时,收看电视16.91小时,看书只剩下了3.38小时。而25到39岁的人,竟然超过三成表示很少看书,阅读时间远远低于全台湾的平均值。一项由台湾师范大学图书信息学研究所于2007年5月进行的网络与实体的问卷调查,同样发现,16岁到50岁的中青年人口,不仅图书馆到访率最低,在职人士借阅8本以上图书者,比例也相当少。
换言之,台湾民众从中学开始,一直到进入职场后的40岁甚至50岁,阅读的风气相当低落。以年龄分布来看,儿童与老年人竟成了阅读的主要族群,最具生产力、支撑经济发展的中青年反而不爱读书,呈现M型的阅读趋势,这种阅读现象为社会带来了隐忧。
“台湾的阅读推广活动,往往从青少年升学阶段开始就划上休止符了。”台北市故事协会理事长谢艾士如是说。她原本是致力提升学前与小学儿童阅读风气的故事妈妈,去年起,其与台湾教育部门“焦点三百”阅读计划合作,深入台湾的宜兰、苗栗、连江三县的中学,宣传阅读的重要性。但谢艾士透露,文凭挂帅、投考明星学校的风气,让阅读相关活动在初高中很难延续,许多故事妈妈随着家里孩子长大,陆续投入推广青少年阅读的志工行列,不料却遭遇重重阻碍,让她们非常忙乱。“为青少年量身订做的书太少了!”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执行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博士侯秋玲也无奈地表示,“事实上,阅读活动不仅与语文科目有关系,也时常被联想在一起,导致其它领域的老师排斥推广阅读,认为占去数学、生物等学科的学习时间。”侯秋玲也是故事妈妈出身,曾经在出版社工作,她发现,台湾的图书市场上,青少年书籍以文学性读物居多,没有适合的科普或知识类书籍,许多青少年甚至一直停留在小学程度的绘本,让老师与家长难以接受阅读有益其它科目学习的说法,也导致阅读活动在初高中推行困难。
至于在职人员不读书的问题,负责“网络与实体问卷调查”的台湾师范大学图书信息学研究所所长陈昭珍认为,中青年到访频率低,似乎可以用职场工作人员比较无闲暇参与阅读活动,工作时间长,无法经常造访图书馆来解释。同时,调查也显示,在职人员使用计算机与网络的时间最长,网络逐渐取代书本,成为信息的主要来源,也很可能是图书馆到访率与借阅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不过有趣的是,在陈昭珍的研究中,虽然电子书是民众希望实体图书馆能多多充实的馆藏类型,但图书馆网络化,却并不符合大家的期盼,人们喜欢上实体图书馆,胜于逛图书馆网站。若依此推论,假使图书馆能加强硬件功能,多举办阅读活动,初高中鼓励学生读课外书,企业形成领袖带领员工一起读书的氛围,台湾的阅读风气仍有起死回生的可能,不致被计算机科技或网络全面取代,M型的阅读型态也才可能获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