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部分农村人口迁往城区等因素,很多村级小学变成名副其实的“麻雀学校”,从而催生了学校“布局调整”的集中办学模式。但集中来的学生年龄偏小,一直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生活,突然间的“断奶”使这些学生 “水土不服”,给布局调整学校的管理和班主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怎样使这些“新生”进得来,留得住,教育管理好这些“新生”?多年来,我在寄宿生管理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总结了自己的做法。
【关键词】浅谈;农村小学;寄宿生;管理策略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部分农村人口迁移城区等原因,很多村级小学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麻雀学校”。从而催生了学校“布局调整”这集中办学模式,大多乡镇纷纷把农村偏远学校的四、五、六年级学生集中乡镇中心小学就读。
然而,这些学生大多年龄偏少,一直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般的养尊处优的生活,突然间要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学习生活就像突然“断奶的婴儿”无所适从,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水土不服”:有的每周见父母送到学校后,泪流满面,依依不舍;有的在校视学校规章制度如透明,迟到缺课家常便饭,班主任进行教育便郁郁寡欢;有的假借生病有事无事隔三差五地向班主任请假回家;也有的在校的衣服被褥不会折叠清洗,不愿意排队打饭而饥一餐,饱一顿,个人生活一塌糊涂;更有甚者干脆逃学回家而停学。凡此种种,一方面凸显这些孩子生活独立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学校管理模式、班主任的教育方法还有待不断完善和改进。如何稳定和教育管理好这些“新生”, 是摆在学校和班主任的一大新课题。笔者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每年都接到此类“新生”,探讨了管理教育的一些措施和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亦师亦母”,做“新生”良师益友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新生”初来窄到,环境全新的,同学陌生的,以往在村级小学的“知心朋友”也分开“七零八散”,难以找到互吐衷肠无拘无束的朋友而倍感孤独,此时出现的“心病”就靠班主任善开“妙药”,做到“妙手回春”。
1.亦师亦友,做学生心灵的导师
学生到了新学校,人生地不熟,远离父母亲人,倍感孤独,班主任课余就要主动与学生交流谈心,走进“新生”心灵,了解其思想动态,知道每一个学生心里想着什么,忧着什么。如可以在晚饭后与孩子一起游戏、打球、散步、行街购买学习用品等,与他们同喜同乐,打成一片。这样“新生”就会把老师当做朋友,把心中喜怒哀乐向老师倾诉,老师就能及时地“开方下药”,让学生稳定情绪健康成长。
2.亦师亦“母”,做学生生活的“保姆”
“在家千日好,出路半朝难”,学生刚到新校,衣食住行是他们必须面对的,对于年龄偏少在家一直有父母照顾生活起居的学生來说是个困难。因而班主任就要不但传授知识,还要教给他们生活的常识,甚至做他们的“临时保姆”。作为班主任,有责任义务要对学生进行生活自理常识和能力的培训。首先,班主任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诸如在班级中开展“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和“做生活的强者,做学习的主人”的等主题班会,在主题班会上,选取自理能力强的学生作“经验介绍”,让大家畅所欲言,使学生形成生活自立自强的共识。其次,是指导学生规律作息。可以和学生讨论,形成班级生活常识的具体指引,教会学生熟知那个时间,要做什么,要怎么做。如早上要按时起床、刷牙、洗脸、有序摆放生活用品、折叠被褥;养成排队打饭、饭后清洗摆放好餐具等习惯。再次是要检查帮助。班主任要养成坚持早午晚坚持到宿舍检查的习惯,有空闲时间得多指导他们洗衣叠被,叮嘱添减衣服,整理床铺内务等。总之为师者要做到“亦师亦母”,学生就会在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后,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而自立过渡。
二、养成教育,引“新生”守纪懂规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刚到“麻雀学校”来到镇区的中心小学学习,很多学生还未懂得学校的纪律规矩。因而班主任要在稳定学生情绪的基础上重视“新生”的习惯养成教育。
(一)语言引导法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引导作用,在学生面前,要坚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如:在得到学生帮助 在时要真诚地道一句“谢谢”;因某些事打扰学生时说一句“对不起”;受到别人道歉时能说一句“没关系”。2015年,我班来的一位“新生”,课堂毫无规矩,说话无礼貌。于是我每天上课都会特意向他借学习用品,借后有礼貌的说上一句“谢谢”,久而久之,他学会了礼貌待人。一次上课他没笔写字了,我随手递给他一支笔,还跟他说下次要记着带,此时他轻声地道了一句“谢谢老师。”我听了,愣了一下,突觉我的心机没有白费。在日常交往中,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不知不觉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二)行为影响法
“最好的教育是感染,最好的教师是示范”。布局调整学校的“新生”,其在原来小学时人数相对较少,纪律性相对较差,卫生意识不强,这些同学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现象较多。进入教室,桌凳歪斜时,我会随手整理齐,讲桌不整洁时,我会和同学一起清理干净,地面有纸屑垃圾时,我都会拾起来……行动的示范,影响着学生,他们会看在眼里,照样学样。此后,教室的卫生工具摆放不整齐时,学生会摆放好,教室地面有纸屑,学生会马上捡起。总之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先做到,用行为影响学生养成好习惯。
(三)表扬激励法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因此,我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抓典型,树榜样,在班级中开展“比、学、赶、评”的竞争机制,让学生通过竞赛看到自己的闪光之处,规范自己言行。每当新学年,针对班级“新生”多的特点,开展“行为争章”的评选活动,每月进行评比,并把获得“行为争章”的学生姓名在家长群表杨,这样,学生自觉遵章守纪的意识大大增强了,在持之以恒反反复复的训练中,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活动引领,促“学园”变作“乐园”
农村小学寄宿生大多离家较远,呆在学校的时间长,长时间见不到父母或家人,到学校有“背井离乡”孤独感。特别年龄偏小的同学,更是感到孤独,思亲心切。因而学校要创造条件,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教师要千方百计给寄宿生营造 “家”的温暖。首先,学校应想学生所想为寄宿生搭建活动交流的平台。2015年秋季,笔者所在学校为了让“新生”安定情绪,别出心裁地为住宿生举行了一次“校园为我家”的“包饺子”活动,通过在学生的伙食费中节约费用,购买“包饺子”物品,全校寄宿生以班为单位在教师带领下分组“包饺子”,其乐融融,学生个个欢天喜地,回味无穷。其次,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合理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可以安排每周集体观看一次电影、开展一次“我是小歌星”的歌唱活动,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比赛和做游戏、猜谜语等活动,活动力求交替进行,全体参与,让全体学生每天都觉得充实快乐。再次,如果知道个别留守儿童的生日,班主任可争取家长支持,组织学生为“主人公”唱唱生日歌或进行简单有趣的庆祝等,让学生体会到班级“大家庭” 的温馨快乐,视学校为“乐园”。
农村孩子胆子细,见识少,初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学习生活,容易“水土不服”,这需要学校创造条件,家长“狠心”配合,教师“善开妙药”,就能使布局调整后的寄宿生入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才能收到“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教育效果,山区教育才能培育出更多“跳出农门”的社会有用之才。
【关键词】浅谈;农村小学;寄宿生;管理策略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部分农村人口迁移城区等原因,很多村级小学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麻雀学校”。从而催生了学校“布局调整”这集中办学模式,大多乡镇纷纷把农村偏远学校的四、五、六年级学生集中乡镇中心小学就读。
然而,这些学生大多年龄偏少,一直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般的养尊处优的生活,突然间要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学习生活就像突然“断奶的婴儿”无所适从,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水土不服”:有的每周见父母送到学校后,泪流满面,依依不舍;有的在校视学校规章制度如透明,迟到缺课家常便饭,班主任进行教育便郁郁寡欢;有的假借生病有事无事隔三差五地向班主任请假回家;也有的在校的衣服被褥不会折叠清洗,不愿意排队打饭而饥一餐,饱一顿,个人生活一塌糊涂;更有甚者干脆逃学回家而停学。凡此种种,一方面凸显这些孩子生活独立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学校管理模式、班主任的教育方法还有待不断完善和改进。如何稳定和教育管理好这些“新生”, 是摆在学校和班主任的一大新课题。笔者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每年都接到此类“新生”,探讨了管理教育的一些措施和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亦师亦母”,做“新生”良师益友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新生”初来窄到,环境全新的,同学陌生的,以往在村级小学的“知心朋友”也分开“七零八散”,难以找到互吐衷肠无拘无束的朋友而倍感孤独,此时出现的“心病”就靠班主任善开“妙药”,做到“妙手回春”。
1.亦师亦友,做学生心灵的导师
学生到了新学校,人生地不熟,远离父母亲人,倍感孤独,班主任课余就要主动与学生交流谈心,走进“新生”心灵,了解其思想动态,知道每一个学生心里想着什么,忧着什么。如可以在晚饭后与孩子一起游戏、打球、散步、行街购买学习用品等,与他们同喜同乐,打成一片。这样“新生”就会把老师当做朋友,把心中喜怒哀乐向老师倾诉,老师就能及时地“开方下药”,让学生稳定情绪健康成长。
2.亦师亦“母”,做学生生活的“保姆”
“在家千日好,出路半朝难”,学生刚到新校,衣食住行是他们必须面对的,对于年龄偏少在家一直有父母照顾生活起居的学生來说是个困难。因而班主任就要不但传授知识,还要教给他们生活的常识,甚至做他们的“临时保姆”。作为班主任,有责任义务要对学生进行生活自理常识和能力的培训。首先,班主任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诸如在班级中开展“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和“做生活的强者,做学习的主人”的等主题班会,在主题班会上,选取自理能力强的学生作“经验介绍”,让大家畅所欲言,使学生形成生活自立自强的共识。其次,是指导学生规律作息。可以和学生讨论,形成班级生活常识的具体指引,教会学生熟知那个时间,要做什么,要怎么做。如早上要按时起床、刷牙、洗脸、有序摆放生活用品、折叠被褥;养成排队打饭、饭后清洗摆放好餐具等习惯。再次是要检查帮助。班主任要养成坚持早午晚坚持到宿舍检查的习惯,有空闲时间得多指导他们洗衣叠被,叮嘱添减衣服,整理床铺内务等。总之为师者要做到“亦师亦母”,学生就会在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后,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而自立过渡。
二、养成教育,引“新生”守纪懂规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刚到“麻雀学校”来到镇区的中心小学学习,很多学生还未懂得学校的纪律规矩。因而班主任要在稳定学生情绪的基础上重视“新生”的习惯养成教育。
(一)语言引导法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引导作用,在学生面前,要坚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如:在得到学生帮助 在时要真诚地道一句“谢谢”;因某些事打扰学生时说一句“对不起”;受到别人道歉时能说一句“没关系”。2015年,我班来的一位“新生”,课堂毫无规矩,说话无礼貌。于是我每天上课都会特意向他借学习用品,借后有礼貌的说上一句“谢谢”,久而久之,他学会了礼貌待人。一次上课他没笔写字了,我随手递给他一支笔,还跟他说下次要记着带,此时他轻声地道了一句“谢谢老师。”我听了,愣了一下,突觉我的心机没有白费。在日常交往中,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不知不觉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二)行为影响法
“最好的教育是感染,最好的教师是示范”。布局调整学校的“新生”,其在原来小学时人数相对较少,纪律性相对较差,卫生意识不强,这些同学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现象较多。进入教室,桌凳歪斜时,我会随手整理齐,讲桌不整洁时,我会和同学一起清理干净,地面有纸屑垃圾时,我都会拾起来……行动的示范,影响着学生,他们会看在眼里,照样学样。此后,教室的卫生工具摆放不整齐时,学生会摆放好,教室地面有纸屑,学生会马上捡起。总之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先做到,用行为影响学生养成好习惯。
(三)表扬激励法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因此,我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抓典型,树榜样,在班级中开展“比、学、赶、评”的竞争机制,让学生通过竞赛看到自己的闪光之处,规范自己言行。每当新学年,针对班级“新生”多的特点,开展“行为争章”的评选活动,每月进行评比,并把获得“行为争章”的学生姓名在家长群表杨,这样,学生自觉遵章守纪的意识大大增强了,在持之以恒反反复复的训练中,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活动引领,促“学园”变作“乐园”
农村小学寄宿生大多离家较远,呆在学校的时间长,长时间见不到父母或家人,到学校有“背井离乡”孤独感。特别年龄偏小的同学,更是感到孤独,思亲心切。因而学校要创造条件,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教师要千方百计给寄宿生营造 “家”的温暖。首先,学校应想学生所想为寄宿生搭建活动交流的平台。2015年秋季,笔者所在学校为了让“新生”安定情绪,别出心裁地为住宿生举行了一次“校园为我家”的“包饺子”活动,通过在学生的伙食费中节约费用,购买“包饺子”物品,全校寄宿生以班为单位在教师带领下分组“包饺子”,其乐融融,学生个个欢天喜地,回味无穷。其次,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合理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可以安排每周集体观看一次电影、开展一次“我是小歌星”的歌唱活动,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比赛和做游戏、猜谜语等活动,活动力求交替进行,全体参与,让全体学生每天都觉得充实快乐。再次,如果知道个别留守儿童的生日,班主任可争取家长支持,组织学生为“主人公”唱唱生日歌或进行简单有趣的庆祝等,让学生体会到班级“大家庭” 的温馨快乐,视学校为“乐园”。
农村孩子胆子细,见识少,初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学习生活,容易“水土不服”,这需要学校创造条件,家长“狠心”配合,教师“善开妙药”,就能使布局调整后的寄宿生入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才能收到“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教育效果,山区教育才能培育出更多“跳出农门”的社会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