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对西方社会乃至全球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冲击着现代教育理论的重构与教育实践的运行,启示我们要用反省的态度开展现代的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边缘群体,改革课程知识,转换教师角色,培养具有批判精神和创造力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176-02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反思,是一种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思维方式[1]。后现代主义被引用到教育领域相对比较滞后,但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许多新的理论武器,尤其是在教育目标的制定、课程的设置以及师生关系的定位上都对我们有深刻的启发。
后现代主义认为传统的课程体系是封闭的,难以使学生用开放的眼光看待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后现代主义学者要求消除学科之间的界限,甚至取消界限分明的学科本身,以网络性组织知识,以最大限度地融合所有的多元性观念和知识,避免学生的思维禁锢,避免重复那些根深蒂固的话语。这无疑对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靠的是网状的、多样性的知识结构。目前的职业教育教学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导向,知识结构相对单一。而后现代主义要求在课程的组织上倾听各方面的声音,接纳干扰,允许错误,把外界的各种刺激视为促进内外部之间交互作用从而达成课程内部重组的手段。在医学相关的课程组织中,要由临床教师、学生、教育学者及行业专家等共同探讨、制订、修改及组织课程内容,根据学科发展动态,考虑社会发展与学生的实际特点及需要,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如增加人文、社会等课程),丰富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建立动态、生动、实用的课程体系。在传授专业知识时,要注重提高学生语言交流和决策的能力,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更注意及提高服务对象的过程体验,而不仅仅是满足其需要而已。
一门课程的生成是各种不确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各种不确定因素的作用下,课程不再被视为稳定不变的知识体系,而是成为一种发展的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2]。课程目标也不再是完全预定的,只是成为指导这一过程的路标。传统的课程观里,学生的变化是由外在因素(一般为教师)引起并控制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上课也只是抓紧抄录老师的讲义,这是一种单向的传输知识的方式,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其解决问题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所学到的知识也只是一知半解。而后现代主义则将学生自身或其对外部的反应所引起的内部再组织作为变化的根本。这种再组织是自发性的,学生是能够自发进行内部重组的个体,教师要适时给学生进行自组织的机会,旨在改变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以促成其发展。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或反驳一些原理和操作,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如何寻求自己的解答,而不是机械地响应别人的问题,不是一如既往地做个习惯于接受的“容器”。“学生学习的本质是实践”。因此,在学生已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先去寻求一些相关的资料,再和教师一起讨论,教师应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多种可能的方法和途径。应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运用讨论的方法进行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不断积累丰富的知识及经验。
后现代主义所批判的这种“教师中心”的教育方式正好与我们今天大力实施的素质教育的宗旨一致。今天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其职责现在已经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除传授知识外,其作用还在于“转化智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定位自己,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问题而不是拿出现成理论的人。现在的高职教育已成为大众化教育,个人接受高职教育的起点不同,学生的水平能力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而后现代理论承认事物的多元性。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创造技能,是提供能够在各种机构的岗位充分发挥作用的操作者。我们应该接受学生能力层面差异的事实,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只注意优秀学生,也应照顾到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把学习资源分配给成绩差的学生,让他们体验到被关注、被期望。同时要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确立多元的培养目标,使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各尽所能,真正为他们的发展服务。教师不屑或不懂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理解,导致学生不敢和不愿与教师沟通,以至习惯了教师的面提耳命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在知识时代的今天,教育必须是一种解放。解放人的潜在能力,挖掘人的创造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今天和未来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运用理解、宽容、平等的沟通方式,让教师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坦言心中的期盼,让师生间少一些师道尊严、严厉苛刻、生硬灌输,多一些民主平等、心灵沟通、个性发展。
21世纪,人类面临种种更加严峻的挑战,竞争更加激烈,能够适应未来的人将是富于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人。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对现代教育的批判性精神正是我们今天素质教育所要培养的精神。冒险在现代意味着向未知和未来的挑战,创新需要冒险,敢于冒险才有大的创新。因为“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未来之路不是找到的,而是走出来的。”
参考文献:
[1]后现代课程观对当今大学课程教学的启示[J].教育教学研究,2011,(7):113-114.
[2]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视野下职教课程开发新理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8):64-69.
[3]反思后现代主义教师观的现实性[J].科教导刊,2012,(6):117,145.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176-02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反思,是一种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思维方式[1]。后现代主义被引用到教育领域相对比较滞后,但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许多新的理论武器,尤其是在教育目标的制定、课程的设置以及师生关系的定位上都对我们有深刻的启发。
后现代主义认为传统的课程体系是封闭的,难以使学生用开放的眼光看待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后现代主义学者要求消除学科之间的界限,甚至取消界限分明的学科本身,以网络性组织知识,以最大限度地融合所有的多元性观念和知识,避免学生的思维禁锢,避免重复那些根深蒂固的话语。这无疑对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靠的是网状的、多样性的知识结构。目前的职业教育教学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导向,知识结构相对单一。而后现代主义要求在课程的组织上倾听各方面的声音,接纳干扰,允许错误,把外界的各种刺激视为促进内外部之间交互作用从而达成课程内部重组的手段。在医学相关的课程组织中,要由临床教师、学生、教育学者及行业专家等共同探讨、制订、修改及组织课程内容,根据学科发展动态,考虑社会发展与学生的实际特点及需要,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如增加人文、社会等课程),丰富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建立动态、生动、实用的课程体系。在传授专业知识时,要注重提高学生语言交流和决策的能力,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更注意及提高服务对象的过程体验,而不仅仅是满足其需要而已。
一门课程的生成是各种不确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各种不确定因素的作用下,课程不再被视为稳定不变的知识体系,而是成为一种发展的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2]。课程目标也不再是完全预定的,只是成为指导这一过程的路标。传统的课程观里,学生的变化是由外在因素(一般为教师)引起并控制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上课也只是抓紧抄录老师的讲义,这是一种单向的传输知识的方式,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其解决问题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所学到的知识也只是一知半解。而后现代主义则将学生自身或其对外部的反应所引起的内部再组织作为变化的根本。这种再组织是自发性的,学生是能够自发进行内部重组的个体,教师要适时给学生进行自组织的机会,旨在改变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以促成其发展。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或反驳一些原理和操作,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如何寻求自己的解答,而不是机械地响应别人的问题,不是一如既往地做个习惯于接受的“容器”。“学生学习的本质是实践”。因此,在学生已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先去寻求一些相关的资料,再和教师一起讨论,教师应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多种可能的方法和途径。应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运用讨论的方法进行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不断积累丰富的知识及经验。
后现代主义所批判的这种“教师中心”的教育方式正好与我们今天大力实施的素质教育的宗旨一致。今天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其职责现在已经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除传授知识外,其作用还在于“转化智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定位自己,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问题而不是拿出现成理论的人。现在的高职教育已成为大众化教育,个人接受高职教育的起点不同,学生的水平能力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而后现代理论承认事物的多元性。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创造技能,是提供能够在各种机构的岗位充分发挥作用的操作者。我们应该接受学生能力层面差异的事实,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只注意优秀学生,也应照顾到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把学习资源分配给成绩差的学生,让他们体验到被关注、被期望。同时要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确立多元的培养目标,使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各尽所能,真正为他们的发展服务。教师不屑或不懂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理解,导致学生不敢和不愿与教师沟通,以至习惯了教师的面提耳命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在知识时代的今天,教育必须是一种解放。解放人的潜在能力,挖掘人的创造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今天和未来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运用理解、宽容、平等的沟通方式,让教师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坦言心中的期盼,让师生间少一些师道尊严、严厉苛刻、生硬灌输,多一些民主平等、心灵沟通、个性发展。
21世纪,人类面临种种更加严峻的挑战,竞争更加激烈,能够适应未来的人将是富于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人。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对现代教育的批判性精神正是我们今天素质教育所要培养的精神。冒险在现代意味着向未知和未来的挑战,创新需要冒险,敢于冒险才有大的创新。因为“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未来之路不是找到的,而是走出来的。”
参考文献:
[1]后现代课程观对当今大学课程教学的启示[J].教育教学研究,2011,(7):113-114.
[2]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视野下职教课程开发新理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8):64-69.
[3]反思后现代主义教师观的现实性[J].科教导刊,2012,(6):117,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