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官先做人 万事民为先”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iu03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是否“廉洁”和“勤政”的标准,我将领导干部大致分成四种:不寅不懒的,懒而不贪的,贪而不懒的,又懒又贪的,其中“不贪不懒”的干部,又可据其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分为两种:一是“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二是“做官当老爷;凡事我做主”。这?五种干部”,哪种算得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呢?显然,“又懒又贪”和“贪而不懒”与执政为民毫不沾边。那么,另三种干部是否做到了执政为民?这就涉及到男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如何正确理解执政为民,或者说执政为民的实质是什么?
  
  对执政为民的实质,往往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执政为民等同于执政不为己。执政不为已当然是对的。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决定了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而绝不能用来谋取自己或少数人的特殊利益,否则,僦丧失了先进性,也就不成其为共产党。但是,不谋私利是对党员干部的起码要求,并不是执政为民的全部要求,执政仅仅靠此是远远不够的。现实中,有一些“懒而不贫”的党员干部,不谋私利却不思进取,甚至尸位素餐,得过且过,久居一地却山河不变,面貌依旧,老百姓根本得不到实惠。这样的党员
  二是把执政为民等同于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毫无疑问,执政为民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必须体现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到为群众办事情上。共产党依靠人民的支持打下了江山,执政之后,如果不去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的各种事务,不去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执政为民就无从谈起。但是,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同样只是执政为民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不是全部要求。就那些“做官当老爷、凡事我做主”的领导干部而言,虽然他们自身廉洁,也为群众做了一些实事,却觉得这是对群众的恩惠,习惯于以主人自居,常常在群众面前趾高气扬,专横跋扈。他们算不上是执政为民,充其量是一个充满特权思想的“官吏”。就那些“贪而不懒”的领导干部而言,他们根本不配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领导干部,其行为更谈不上执政为民。
  简言之:不贪不等于执政为民,不懒也不等于执政为民,不贪不懒是共产党执政起码的、基本的要求,执政为民的要求和标准比不贪不懒要高得多。只有那种“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干部;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才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楷模。
  认识共产党执政的本质,或者说正确理解执政为民,必须解决两个基本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能否正确认识和自觉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一个重大原则问题。
  其次,要搞清楚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人民群众的忠实代表和主心骨。但作为执政党,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又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离开了人民,党就将一无所有、一事无成。因此,一方面是先锋队、主心骨和忠实代表,另一方面是公仆、勤务员和受委托者,这就是党与人民群众的“双重关系”。对此,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作为“三个代表”,不仅是被无数实践所证明的,更重要的是被中国人民所接受、认可的。常常有人把地方领导干部比作“父母官”,而一些领导干部也乐于接受这个称号。其实这个比喻很不恰当。如果从积极方面理解,是说干部对待群众要像父母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认真负责。但问题是,它颠倒了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群众是党员干部一切权力的授予者,是党员干部的“衣食父母”。因此,、作为人民的公仆和代表,党的一切执政活动都必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代表不代表,由谁说了算?人民,亿万支持、拥戴共产党,授权共产党又被共产党所服务的人民。
  正确认识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正确认识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执政为民的本质也就一目了然。共产党执政,说到底就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具体说,共产党执政,就是党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应该强调的是,共产党执政的广项重要工作,就是教育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其实现自身利益的主体角色,团结和带领他们不断实现和发展自己的利益。因此,共产党执政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这三大要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由此可见,让人民当家作主与执政不为己和执政只是做事,有显著的不同。不谋私利、做实事只是为官从政的本分,而时时处处视百姓为主人才是执政为民的精髓所在。
  现实中,党员干部是怎样理解和实践执政为民的呢?虽然大多数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但无庸讳言,也确实有少数人不仅忽视了“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这两大要素,而且把“坚持党的领导”变为“官本位”甚至“家天下”,忘记了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颠倒了人民群众与党的主仆关系。于是乎,产生了“又懒又贪”、“贪而不懒”、“做官当老爷、凡事我做主”等干部,出现了贪图虚名、劳民伤财,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贪图享受、以权谋私,欺压百姓、做官当老爷等现象,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这些现象如果不加以纠正和解决,任其发展蔓延,必然会丧失民心,丧失政权。
  领导干部应该如何贯彻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如何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对此,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了明确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中去。
  这三个“必须落实”盲简意赅,实实在在。“方针政策”对百姓的重要性,不必多言。“各级领导干部”即掌握了各种权力的人,亦即制定和执行方针政策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但是,领导干部的行为受其思想的支配。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核心问题:能否正确处理公仆与主人的关系,能否真正把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作为从政的神圣职责和最高使命。如果解决了这个核心问题,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关心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居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等,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既然共产党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那么,作为代表,怎能不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意呢?作为公仆,怎能不关心主人的疾苦、体察主人的情绪呢?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顺民意者固天下;背离人民利益的公仆会被辞退,违背群众意愿的代表会被罢免。
  当然,要使领导干部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要靠教育,二要靠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度更重要。因为制度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但这属于另一个话题。
其他文献
最近“学术批评网”上登载署名“林猕”的文章《学术论文的伪注问题——从{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一篇重头文章说起》。文中指出:《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所刊的第一篇文章——《产业结构变迁和世界秩序重建——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世界秩序》使其颇有点失望,失望的不是文章的内容,而是作者的注释。该文的一条注释是这样写的:Samuel P Huntington, The Clashof Clvdlzat
期刊
1929年7月7日,天津《国闻周报》(《大公报》副刊,后转上海刊行)第6卷第26期开始设《凌霄一士随笔》专栏,逐期刊登掌故文章。同一期还设了《曾胡谭荟》栏目,专谈有关曾国藩、胡林翼的掌故,署名“凌霄一士”,也是逐期发表,截止到第7卷第4期,共刊登了26期。而《凌霄一士随笔》则一直连载8年有余,到1937年8月9日第14卷第31期为止(后因日寇侵华影响而停止)。此栏目未另署名,读者一望而知作者即为凌
期刊
学术论文的注释规范,是一个关涉学术论文基本规范的重要问题,它不仅与学术论文的科学撰述有关,而且与学术成果的发表和评价机制有关,也与人才培养、学术伦理和学风建设有直接关联。我们如果要切实建设、发展、创新中国的学术与文化事业,就不能不首先从这些基础工程开始。为此,本刊与学术批评网合作,围绕学术论文的注释规范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严肃认真、生动活泼的学术讨论。这一专题讨论是围绕《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
期刊
皮后锋博士的《严复大传》(以下简称《大传》)一扫严复研究中的“左气”(“左”的思维方式)、“玄气”(无根的玄谈)和“俗气”(低水平重复),在福州严复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受到与会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作为学术界的同行,我在这里谈几点读后感,供读者朋友参考。  努力发掘史料,还严复本有之貌。以往的严复研究也比较注重史料,但就本人所阅读过的研究著述看,在史料处理上至少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懒于寻找、
期刊
鲁晶越教授呼吁学术批评要“实事求是”,对此笔者完全赞成。笔者与鲁教授的分歧在于,林猕先生的批评是不是“实事求是”?以下就鲁教授对笔者的答复《再论健康的“批评的基础”——就{应当如何对待学术批评)答田畔先生》,谈点看法,敬请批评指正。  一、伪注问题  鲁教授并不否认他的那条注释有误,但不承认是“伪注”:“我在感谢批评者指出错误的同时,反对批评者根据其想象力所做的判断——‘伪注’。什么叫‘伪注’?田
期刊
最近学术批评网对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的注释问题发表批评文章。此事我于2002年11月8日从《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给我的质询信中才得知,当时几乎绝不相信自己会弄错。然而当天反复核对,才知自己果然把刊名搞错了。由于这居然是自己“不经意”而犯的错误(这说明自己的学风不严谨已经到了“不经意”的程度),所以反应强烈。但现在仔细想来,这些批评对我是极其有益的。如果没有这些批评,我的一些做法将几成习惯,今后必然继
期刊
在美国的影坛上,摩尔是—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他通过一系列记录大片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新出台的《华氏9.11》更像是系列采访的集合,通过对新闻采访素材和电视画面的剪裁,摩尔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布什内阁的政治主张。这样一部影片,在美国这样一个成熟的民主国家放映,也费尽了周折。如果不是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金棕榈奖,电影的制片人恐怕还没有将它公开放映的勇气。  即使没有发生9.11事件,由鹰派代表人物执
期刊
金佛飞空,白马驮经。早期佛教从开始时的筚路蓝缕,历经昌盛时代的光耀辉赫和种种灭佛反佛的凄幽冷寂,于汉魏六朝之际构成中国文化史、宗教史上一幅蔚为大观的图景,尽管这段时期作为中国佛教史研究的历史起点,历来为学术界所关注,但往往圃于宏观概括的成说,缺乏框架系统的突破与创新。王青先生的近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信仰与神话》(以下简称《信仰与神话》)的出版,不啻为近年来佛教史研究的一大突破。本书切人点新颖独
期刊
看到鲁晶越教授的“答谢”,很是有些佩服。能够在认为批评者“攻击”自己的情况下,很快转变态度,“真诚地感谢……这些批评”,“希望学界同仁以我为戒,共同营造严谨的学风”,的确要有点气度才行。——鲁教授为学界同仁作出了榜样!希望鲁教授不必计较批评者(包括笔者)的所谓“过激”言辞。请相信,批评者当时所针对的,是鲁教授不够严谨的学风与对待批评的态度,而不是他的“人身”或“人格”。  由于这次争论中,不止一位
期刊
在当代中国学术思想界,蒋庆先生以其独特的言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被一些人视为当代儒学发展中最值得重视的人物。最近,由其论文连缀而成的著作《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三联书店2003年版)被收入三联·哈佛燕京丛书出版了。通读这部著作之后,笔者产生了强烈的讨论和评价的愿望。这是因为一方面,这本著作确实提出了某些富有启发的观点;另一方面,这本著作也存在大量需要辨析的问题。而且,这本书的出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