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粤西白戏虽经历了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但由于受种种客观因素影响,白戏也像许多其它剧种一样面临传承问题,本文就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白戏这门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提出一些积极建议。
【关键词】粤西白戏;现状;保护;传承
概述
粤西白戏是以白话方言演唱的、有特定的音乐伴奏和多种板式综合运用唱腔的一种杖头木偶戏。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湛江市的廉江市西南部和遂溪县西北部以及广西北海、合浦等地,原称白戏仔,因起源于廉江市安铺镇内的曲龙村,又叫“安铺白戏”,后改称粤西白戏,是广东省八大著名剧种之一,约在清朝末年形成。初时的唱腔只是民歌形式,用竹筒或木鱼击乐配节奏。经过代代艺人的传承和演出实践,到民国期间形成了独特的白戏音乐伴奏和唱腔,主奏乐器是三件头:簕古胡、月琴、横箫,其中簕古胡是嘉庆年间白戏艺人黄世源的后代黄明中采用当地野生植物“簕古”的茎,经特殊加工制成的一种土二胡,它开创了地方木偶戏有音乐伴奏的先河,也是白戏区别于其他地方木偶戏种并独树风格的一次质的飞跃。这种演唱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粤西白戏的演出内容分为祝寿、喜庆、神诞、拍台戏及年节戏等几类。常演剧目有:《高文举》、《论才招亲》、《玉葵宝扇》等100多个。
一、白戏的现状
粤西白戏盛行时仅曲龙村中就有8个班,廉江市有180个班,目前只剩不到100个班,原有的国营廉江县专业白戏木偶剧团已解散。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的发展,农民已经不满足过去那种单一的文化生活。他们的文化娱乐生活越来越丰富,歌舞、电视、电影、音像以及每年的歌舞、粤剧春班演出,给白戏演出带来很大的冲击,群众多已趋向其他娱乐性节目。白戏的传承和发展也和其它剧种一样面临困难:从事白戏创作、演出的专业人员越来越少,后继乏人、生存濒危的情况还没有得到解决,现有传承人、老艺人年事已高,艺术承传面临青黄不接的危机,年轻人因收入低、掌握技艺时间长等原因对传承白戏没有兴趣;很多年轻一代对白戏知之甚少或者毫不了解,因此,白戏的保护和传承、传播受到极大限制;白戏的演出市场大部分在农村,演出薪金很低,观众多以中老年人为主,受市场多元化因素的影响,白戏的发展举步维艰。白戏看似简单,但不简单,从事演出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艺术天赋,有美术基础,有演唱基本功,新学者要跟班学习和实践3—5年方可成才。目前,传统的家族传承方式和师徒传承方式,由于人才匮乏也面临失传危机。
二、白戏的传承刍议
(一)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和有效的实施方案。
1.成立机构
作为省级非遗项目,粤西白戏所在地廉江市政府部门应该成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与专家小组,制定有效的保护实施方案,由文化主管部门具体组织落实,建立相关网站和信息档案。
2.收集资料
有些白戏艺人年事已高、有些老艺人年轻时通过上一辈口授方式继承了白戏艺术,而本人没有专业的音乐知识,不会记谱不会写剧本或者识字不多,专家小组成员和文化工作者应深入做好粤西白戏的挖掘、登记、整理工作,通过逐一走访这些白戏老艺人,把一些没有记录的白戏曲谱、唱段和剧本用摄像机镜头记录下来,再由相关专业人员整理出曲谱、剧本、制成光盘,将数字化信息资料入档库存,长期保存。
3.开展活动
不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和白戏汇演活动,政府部门要创造条件,建立平台,加强木偶艺术界的沟通和交流,鼓励他们继续热心木偶艺术事业,通过调演、汇演、观摩等形式,增强民间木偶队伍的交流,促进粤西白戏整体水平的提高。邀請有关业界专家、学者、老艺人参加,使白戏深入群众当中,增强影响力,同时广泛征集各方意见和建议,出版专家论文集。
4.培养人才
在全市范围内成立一个粤西白戏专业剧团和白戏协会,其体制为股份制事业单位,经费自收自支。同时建议政府在发展基金上提供保障,每年从政府财政和非遗项目的专项资金中拔出一部份,专门用于培养白戏创作人员和演艺人员。
5.加强宣传
通过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开发和创新,进一步提高粤西白戏知名度,使白戏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得以体现。
6.创新方式
粤西白戏要适应现代人的文化生活需求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就必须努力进行改革创新。要把木偶艺术和现代生活以及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不断创新白戏剧目,表演形式,更新演出设备,赋予白戏新的生命力,向社会向市场寻求出路,同时市政府还可以设立白戏剧目创新专项基金,建立剧目创新奖励机制。
(二)校地共同努力,建立有地方特色的保护与传承机制
湛江市有三所省属本科院校,还有各种大专、职业技术类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校地共同努力,保护好粤西白戏这门非遗项目。
1.政府牵头
在高校建立“粤西白戏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在广大师生中征集白戏艺术的科研课题,充分挖掘提升白戏的价值,使白戏艺术从理论研究高度得以更好地发展和传承;
2.不定期地在校园里举行白戏汇演活动
让白戏这门传统艺术走进青年学子中间,使更多的年轻一代认识白戏、了解白戏、从而热爱白戏。
3.尝试在高校课堂里开设选修课推广白戏艺术
我在给非音乐专业学生上《音乐鉴赏》课时,就把本人参与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粤西濒危民俗文化研究》的研究成果作为教学内容,该课题现有专题网站、专著、论文、视频资料等实质性成果,课堂上,我会把诸如粤西白戏这些粤西传统文化介绍给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文字介绍、艺术分析让学生直观了解粤西白戏和湛江市的非遗项目和传统民俗,使更多的 90后学生了解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
4.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
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调研、访谈等方式走近白戏走近白戏艺人,深入了解白戏,让青年学子参与到挖掘、收集、整理白戏史料的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周理远.政府在音乐类“非遗”保护中的主导作用试析 [J].经营管理者,2014(05).
[2]斯雯.新疆师范院校音乐类“非遗”传承与创新机制研究[J].黄河之声,2015(17).
【关键词】粤西白戏;现状;保护;传承
概述
粤西白戏是以白话方言演唱的、有特定的音乐伴奏和多种板式综合运用唱腔的一种杖头木偶戏。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湛江市的廉江市西南部和遂溪县西北部以及广西北海、合浦等地,原称白戏仔,因起源于廉江市安铺镇内的曲龙村,又叫“安铺白戏”,后改称粤西白戏,是广东省八大著名剧种之一,约在清朝末年形成。初时的唱腔只是民歌形式,用竹筒或木鱼击乐配节奏。经过代代艺人的传承和演出实践,到民国期间形成了独特的白戏音乐伴奏和唱腔,主奏乐器是三件头:簕古胡、月琴、横箫,其中簕古胡是嘉庆年间白戏艺人黄世源的后代黄明中采用当地野生植物“簕古”的茎,经特殊加工制成的一种土二胡,它开创了地方木偶戏有音乐伴奏的先河,也是白戏区别于其他地方木偶戏种并独树风格的一次质的飞跃。这种演唱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粤西白戏的演出内容分为祝寿、喜庆、神诞、拍台戏及年节戏等几类。常演剧目有:《高文举》、《论才招亲》、《玉葵宝扇》等100多个。
一、白戏的现状
粤西白戏盛行时仅曲龙村中就有8个班,廉江市有180个班,目前只剩不到100个班,原有的国营廉江县专业白戏木偶剧团已解散。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的发展,农民已经不满足过去那种单一的文化生活。他们的文化娱乐生活越来越丰富,歌舞、电视、电影、音像以及每年的歌舞、粤剧春班演出,给白戏演出带来很大的冲击,群众多已趋向其他娱乐性节目。白戏的传承和发展也和其它剧种一样面临困难:从事白戏创作、演出的专业人员越来越少,后继乏人、生存濒危的情况还没有得到解决,现有传承人、老艺人年事已高,艺术承传面临青黄不接的危机,年轻人因收入低、掌握技艺时间长等原因对传承白戏没有兴趣;很多年轻一代对白戏知之甚少或者毫不了解,因此,白戏的保护和传承、传播受到极大限制;白戏的演出市场大部分在农村,演出薪金很低,观众多以中老年人为主,受市场多元化因素的影响,白戏的发展举步维艰。白戏看似简单,但不简单,从事演出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艺术天赋,有美术基础,有演唱基本功,新学者要跟班学习和实践3—5年方可成才。目前,传统的家族传承方式和师徒传承方式,由于人才匮乏也面临失传危机。
二、白戏的传承刍议
(一)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和有效的实施方案。
1.成立机构
作为省级非遗项目,粤西白戏所在地廉江市政府部门应该成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与专家小组,制定有效的保护实施方案,由文化主管部门具体组织落实,建立相关网站和信息档案。
2.收集资料
有些白戏艺人年事已高、有些老艺人年轻时通过上一辈口授方式继承了白戏艺术,而本人没有专业的音乐知识,不会记谱不会写剧本或者识字不多,专家小组成员和文化工作者应深入做好粤西白戏的挖掘、登记、整理工作,通过逐一走访这些白戏老艺人,把一些没有记录的白戏曲谱、唱段和剧本用摄像机镜头记录下来,再由相关专业人员整理出曲谱、剧本、制成光盘,将数字化信息资料入档库存,长期保存。
3.开展活动
不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和白戏汇演活动,政府部门要创造条件,建立平台,加强木偶艺术界的沟通和交流,鼓励他们继续热心木偶艺术事业,通过调演、汇演、观摩等形式,增强民间木偶队伍的交流,促进粤西白戏整体水平的提高。邀請有关业界专家、学者、老艺人参加,使白戏深入群众当中,增强影响力,同时广泛征集各方意见和建议,出版专家论文集。
4.培养人才
在全市范围内成立一个粤西白戏专业剧团和白戏协会,其体制为股份制事业单位,经费自收自支。同时建议政府在发展基金上提供保障,每年从政府财政和非遗项目的专项资金中拔出一部份,专门用于培养白戏创作人员和演艺人员。
5.加强宣传
通过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开发和创新,进一步提高粤西白戏知名度,使白戏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得以体现。
6.创新方式
粤西白戏要适应现代人的文化生活需求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就必须努力进行改革创新。要把木偶艺术和现代生活以及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不断创新白戏剧目,表演形式,更新演出设备,赋予白戏新的生命力,向社会向市场寻求出路,同时市政府还可以设立白戏剧目创新专项基金,建立剧目创新奖励机制。
(二)校地共同努力,建立有地方特色的保护与传承机制
湛江市有三所省属本科院校,还有各种大专、职业技术类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校地共同努力,保护好粤西白戏这门非遗项目。
1.政府牵头
在高校建立“粤西白戏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在广大师生中征集白戏艺术的科研课题,充分挖掘提升白戏的价值,使白戏艺术从理论研究高度得以更好地发展和传承;
2.不定期地在校园里举行白戏汇演活动
让白戏这门传统艺术走进青年学子中间,使更多的年轻一代认识白戏、了解白戏、从而热爱白戏。
3.尝试在高校课堂里开设选修课推广白戏艺术
我在给非音乐专业学生上《音乐鉴赏》课时,就把本人参与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粤西濒危民俗文化研究》的研究成果作为教学内容,该课题现有专题网站、专著、论文、视频资料等实质性成果,课堂上,我会把诸如粤西白戏这些粤西传统文化介绍给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文字介绍、艺术分析让学生直观了解粤西白戏和湛江市的非遗项目和传统民俗,使更多的 90后学生了解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
4.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
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调研、访谈等方式走近白戏走近白戏艺人,深入了解白戏,让青年学子参与到挖掘、收集、整理白戏史料的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周理远.政府在音乐类“非遗”保护中的主导作用试析 [J].经营管理者,2014(05).
[2]斯雯.新疆师范院校音乐类“非遗”传承与创新机制研究[J].黄河之声,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