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越州到齐州,曾巩对于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其实他也想做一些改变,来适应这个无奈的社会。到了齐州府,曾巩决定尽量远离官衙。初来乍到,认识他的人不多,曾巩尽可不顾官场斯文,既可阅山历水,舒缓身心;又能体察民情,广结新缘,倒也很是愜意。
初春的一天,曾巩带着小厮,来到临淄的乡间,远远地有琅琅的书声传来,这勾起了他的兴趣。齐州不愧是圣贤之乡,即便偏山僻水,也有庠序教育,真是令人欣慰。在曾巩的人生际遇之中,能够带给他最多愉悦的就是书声了。想自己从书山到宦海,也算是一路畅达。这些传承在经典里的智慧结晶,滋养了自己的心智,也锤炼了自己的品格。眼下的这些历练,穷通沉浮,很难说是喜是忧。没有这场意外的变故,居于朝堂之上的优裕生活,哪里能够深刻体会得到世间的冷暖炎凉呢?
不知不觉间早已移步近前——这是一个小小的书院,十几间房围成一个独立的小院,很是清净整洁。门前的那株垂柳,枝头似有若无的一抹新绿,犹如羞涩的少女,婀娜得让人心醉。懵懂未开的一群童生,完全沉浸在文化的馨香之中,摇头晃脑,书声悦耳,真个让人心旷神怡!静静地欣赏这份悠然,曾巩决定驻足小憩,遂令小厮选拣一块平地,坐下来好好享受这份宁静。
这时候阳光很柔和,暖暖的照在人身上,和煦的东风轻柔得像母亲的手,在曾巩的脸上悠然滑过——许久没有过这样惬意的感受了。半坐半躺之间,迷迷糊糊地,曾巩进入了一个空灵的境界
……科考的时候,欧阳公很是欣赏自己的文风。高中进士之后,一直得到欧阳公的垂爱。那一段时光属文吟诗,才气高妙,甚是春风得意,引得旁人多少艳羡的目光!那份初登仕途的傲气,那份饱读诗书的优越,那份夙愿得偿的窃喜,都会于不知不觉中流淌在举手投足之间。自己的眼前就如一马平川,一条锦绣大道既直且平,静静地延展向远方,似乎安坐于朝堂之上,即可治国平天下……
……王安石在科场上行文恣肆,境界高远,展示了深厚的学养和宽阔的视野,是个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虽因“孺子其朋”一语不合上意,致使原本已经到手的状元沦为第四,但若论起预后,则必成股肱。这样的才俊,日后必将鹏程大展,自然要引荐给翰林学士,于是自己时常和他出入欧阳公馆,时而谈文论道,时而推杯换盏,每每见得欧阳公笑意荡漾,微醺颔首,先生和我们早已不分彼此,视同知己了……
……王安石审时度势,高屋建瓴,一下子抓住时局要点,变法革除时弊,开源节流,尤其是“审德问行,审才问言”的科举改制,从人才选拔的角度抓住根本,自己是做出重要建言的。变法既能惠民利国,又得到皇上首肯,自然大力支持。作为组织参与者,自己甘为绿叶,共襄盛举……
……对于王安石,自己也算是个恩公的身份,自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偶有意见相左,言语龃龉,过后笑泯恩仇,冰释前嫌,倒也畅快随性。变法就是要踏破荆棘,勇往直前。过程中完善,争论中调整,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岂可仰人鼻息,曲意逢迎?面对反馈过来的各地实情,自当据理力争,当仁不让,即便他勃然暴怒,面红耳赤,又当如何呢……
……告别汴京的时候,王安石还是挽留的,可自己觉得离开大概是最好的结局吧。越州虽远,却正合我意。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一段全新的旅程,体验一下完全不同的历练,挺值得期待的。虽心有纠结,策马前行确是坚定而决绝的……
……一路上艰辛前行,山高水长,风餐露宿,却让自己对人生有了新的认知。看来自己是中了孔圣的蛊了,哪有什么“友直,友谅,友多闻”哪?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回头想来,自己不也和王安石一样执拗,撞了南墙不回头嘛?眼下这际遇,不就是生动的一课么?倘若当初稍有转圜,明哲保身,何苦陷自己于漂泊流荡之中呢?可是,那样的话,我还是曾巩么……
“老爷,到了吃饭的时候了,醒醒吧。”小厮打断了曾巩的梦,但见远处山坳炊烟袅袅,日已偏西,早过了晌午时分了。这一梦,仿佛冥冥之中的一生回顾,醒来已是渺如尘烟——也确实饥肠辘辘了,该给肠胃一些食物补充了。曾巩起身对小厮说:“好吧,咱也别舍近求远了,就到书院里讨口饭吃吧。”
接待他的是一位司业,见主仆二人行装简陋,衣冠不整,也就没什么好口吻。“二位有何贵干呐?”小厮刚想搭话,就被曾巩拦下,“我们是路过的远客,路过宝院,此时已是腹中辘辘,想讨口饭吃,打扰先生了。”司业听这么一说,便提高了嗓门说:“二位看来是走错地方了,这里是书院,是儒雅之地,非为施舍慈善之所。院主不在,我是这里的司业,概不接待来往过客,你们还是另寻别处吧。”小厮再想回话,表明身份,又被曾巩制止了,“近处也无馆舍,我们已然精疲力尽了,您就行行好,赏口饭打发我们吧?”司业似乎更不耐烦了,大声地说:“已经和你们说过了,这里是书院,不是施舍之处!你们饿了,自有讨饭的去处,出去吧!何苦在这里饶舌,还要我让下人把你们轰出去么?”小厮很是愤怒,却被曾巩示意离开。
从书院出来的时候,不知什么时候起了大风,离了那间书院,回想仕途际遇,穷通沉浮,让曾巩不胜唏嘘。汴京的那份牵挂,司业的那副嘴脸,总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强烈地触动着诗人的神经。审视门前的那株柳树,柔长的枝条在风中上下窜飞,全没了刚来时看到的那份优雅。随行的小厮大概对于老爷的制止犹有不解,又有饥肠喋喋不休地抗议,脸上挂着不满。曾巩思前想后,觉得现实和梦境竟是如此暗合,思绪万千,口占一绝: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人间有清霜。
初春的一天,曾巩带着小厮,来到临淄的乡间,远远地有琅琅的书声传来,这勾起了他的兴趣。齐州不愧是圣贤之乡,即便偏山僻水,也有庠序教育,真是令人欣慰。在曾巩的人生际遇之中,能够带给他最多愉悦的就是书声了。想自己从书山到宦海,也算是一路畅达。这些传承在经典里的智慧结晶,滋养了自己的心智,也锤炼了自己的品格。眼下的这些历练,穷通沉浮,很难说是喜是忧。没有这场意外的变故,居于朝堂之上的优裕生活,哪里能够深刻体会得到世间的冷暖炎凉呢?
不知不觉间早已移步近前——这是一个小小的书院,十几间房围成一个独立的小院,很是清净整洁。门前的那株垂柳,枝头似有若无的一抹新绿,犹如羞涩的少女,婀娜得让人心醉。懵懂未开的一群童生,完全沉浸在文化的馨香之中,摇头晃脑,书声悦耳,真个让人心旷神怡!静静地欣赏这份悠然,曾巩决定驻足小憩,遂令小厮选拣一块平地,坐下来好好享受这份宁静。
这时候阳光很柔和,暖暖的照在人身上,和煦的东风轻柔得像母亲的手,在曾巩的脸上悠然滑过——许久没有过这样惬意的感受了。半坐半躺之间,迷迷糊糊地,曾巩进入了一个空灵的境界
……科考的时候,欧阳公很是欣赏自己的文风。高中进士之后,一直得到欧阳公的垂爱。那一段时光属文吟诗,才气高妙,甚是春风得意,引得旁人多少艳羡的目光!那份初登仕途的傲气,那份饱读诗书的优越,那份夙愿得偿的窃喜,都会于不知不觉中流淌在举手投足之间。自己的眼前就如一马平川,一条锦绣大道既直且平,静静地延展向远方,似乎安坐于朝堂之上,即可治国平天下……
……王安石在科场上行文恣肆,境界高远,展示了深厚的学养和宽阔的视野,是个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虽因“孺子其朋”一语不合上意,致使原本已经到手的状元沦为第四,但若论起预后,则必成股肱。这样的才俊,日后必将鹏程大展,自然要引荐给翰林学士,于是自己时常和他出入欧阳公馆,时而谈文论道,时而推杯换盏,每每见得欧阳公笑意荡漾,微醺颔首,先生和我们早已不分彼此,视同知己了……
……王安石审时度势,高屋建瓴,一下子抓住时局要点,变法革除时弊,开源节流,尤其是“审德问行,审才问言”的科举改制,从人才选拔的角度抓住根本,自己是做出重要建言的。变法既能惠民利国,又得到皇上首肯,自然大力支持。作为组织参与者,自己甘为绿叶,共襄盛举……
……对于王安石,自己也算是个恩公的身份,自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偶有意见相左,言语龃龉,过后笑泯恩仇,冰释前嫌,倒也畅快随性。变法就是要踏破荆棘,勇往直前。过程中完善,争论中调整,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岂可仰人鼻息,曲意逢迎?面对反馈过来的各地实情,自当据理力争,当仁不让,即便他勃然暴怒,面红耳赤,又当如何呢……
……告别汴京的时候,王安石还是挽留的,可自己觉得离开大概是最好的结局吧。越州虽远,却正合我意。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一段全新的旅程,体验一下完全不同的历练,挺值得期待的。虽心有纠结,策马前行确是坚定而决绝的……
……一路上艰辛前行,山高水长,风餐露宿,却让自己对人生有了新的认知。看来自己是中了孔圣的蛊了,哪有什么“友直,友谅,友多闻”哪?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回头想来,自己不也和王安石一样执拗,撞了南墙不回头嘛?眼下这际遇,不就是生动的一课么?倘若当初稍有转圜,明哲保身,何苦陷自己于漂泊流荡之中呢?可是,那样的话,我还是曾巩么……
“老爷,到了吃饭的时候了,醒醒吧。”小厮打断了曾巩的梦,但见远处山坳炊烟袅袅,日已偏西,早过了晌午时分了。这一梦,仿佛冥冥之中的一生回顾,醒来已是渺如尘烟——也确实饥肠辘辘了,该给肠胃一些食物补充了。曾巩起身对小厮说:“好吧,咱也别舍近求远了,就到书院里讨口饭吃吧。”
接待他的是一位司业,见主仆二人行装简陋,衣冠不整,也就没什么好口吻。“二位有何贵干呐?”小厮刚想搭话,就被曾巩拦下,“我们是路过的远客,路过宝院,此时已是腹中辘辘,想讨口饭吃,打扰先生了。”司业听这么一说,便提高了嗓门说:“二位看来是走错地方了,这里是书院,是儒雅之地,非为施舍慈善之所。院主不在,我是这里的司业,概不接待来往过客,你们还是另寻别处吧。”小厮再想回话,表明身份,又被曾巩制止了,“近处也无馆舍,我们已然精疲力尽了,您就行行好,赏口饭打发我们吧?”司业似乎更不耐烦了,大声地说:“已经和你们说过了,这里是书院,不是施舍之处!你们饿了,自有讨饭的去处,出去吧!何苦在这里饶舌,还要我让下人把你们轰出去么?”小厮很是愤怒,却被曾巩示意离开。
从书院出来的时候,不知什么时候起了大风,离了那间书院,回想仕途际遇,穷通沉浮,让曾巩不胜唏嘘。汴京的那份牵挂,司业的那副嘴脸,总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强烈地触动着诗人的神经。审视门前的那株柳树,柔长的枝条在风中上下窜飞,全没了刚来时看到的那份优雅。随行的小厮大概对于老爷的制止犹有不解,又有饥肠喋喋不休地抗议,脸上挂着不满。曾巩思前想后,觉得现实和梦境竟是如此暗合,思绪万千,口占一绝: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人间有清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