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来,全国广泛重视心理健康工作,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由于心理困扰的隐秘性,高校心理中心通过心理普查、广泛宣传、组织活动、走访学院等诸多方式,尽可能多的为存在心理困扰的同学服务,但仍无法避免有遗漏,不能有效及时进行干预。提高学生的危机求助动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心理健康;生命态度;危机求助
【中图分类号】R39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028-01
近年来,随着社会危机事件的不断发生,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也逐渐增加。全球每年有近100万人死于自杀,平均每40秒就有1人自杀死亡,预计到2020年,全世界自杀死亡的人数将达到153万,自杀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占全球疾病总负担的比例将达到2.4%。
在我国,自杀是15-34岁人群位居第一位的死亡原因,也是我国大学生中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预防自杀已成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涵盖广泛,通过新生筛查、辅导员反馈等多种途径对危机进行识别和干预介入,但心理筛查因其被动性和状态性,辅导员反馈有其滞后性和局部性,使得很多危机干预工作依然很被动,提高危机学生的求助意识应作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内容。
1.生命态度与危机求助研究现状
相关研究表明,当人们遇到心理危机时,只有11.02%的人会主动寻求帮助,84.40%的人很少或偶尔求助,4.58%的人根本不会求助。处于心理危机但从不主动求助的人存在一定程度的求助耻感,他们认为深陷心理危机是无能虚弱的表现,求助更是弱者的表现,所以他们拒绝求助。求助耻感一方面源于大众对心理危机的错误认知,认为心理危机是羞于启齿的问题,是无法应对挫折和面对压力的表现,这一方面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等科普性工作进行知识普及和误区修正而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则源自心理危机者的生命态度,生命态度越积极,越容易向他人求助,而生命态度越消极,越容易采取退縮、逃避等消极的应对方式处理问题。大学生的生命自主意识、对死亡的态度、生命经验等方面可以影响其对心理危机的认知、对求助行为的态度,进而消除其心理求助的羞耻感。
生命态度是人对生命所持有的态度,指人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感知与体验,包括生命认知、生命情感和生命行为倾向。国外对于生命态度的研究起步较早,也建立了相应的生命教育体系。国内研究发现,大学生虽然有较高层次的思考,但也容易受到价值观的困惑以及感到生命意义的缺乏,大部分学生对生命意义不理解,不能很好把握生命目的,有部分大学生的生命态度处于较低水平。调查显示,生命态度与心理健康水平、自杀态度等危机因素呈显著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生命自主意识、爱与关怀态度、对死亡的态度、生命经验程度直接影响其心理求助行为和对他人心理求助的态度。近年来,关于生命教育和生命态度的著作和研究正在逐渐增多,但主要集中在生命态度的现状,生命态度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较少,关于求助耻感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2.落实生命教育,提高求助意识
重视学科教育、德育教育,轻视生命教育是我国教育的现状。学科教育和德育教育使我们增长知识、掌握技能,使我们礼让谦和、与人为善,生存技能和相处之道固然重要,但在掌握丰富的生存技能和相处之道的同时,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他们来说,“为什么要这么做?”比“学会如何做”要更加重要,他们知道应该学习,学习好能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能过上富足的生活,这些在他们父母眼中天经地义的事情,在当代青年中却成为挥之不去的困惑。生命教育正是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让他们真实的感受到“为何而作”,而非“如何做”,感受到自己,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生命态度,生命态度又包括行为意向和情感体验。现阶段的生命教育方式比较单一,大部分以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生命教育应当包括讲授式和体验式两部分,讲授式的教育可以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生命诚可贵、珍惜生命等很多道理和故事,体验式的教育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问题看似青春期的叛逆,实则是自我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对生命价值最深层次的探索,遗憾的是大部分同学、家长和老师并未予以清晰认识和足够重视,往往因为自我发展受阻而无法找到合适的专业和恰当的生活方式,最终导致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甚至无法适应社会。针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应该更加重视他们的自主性,主动参与其中,主动探索,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体验和发展自我。在对自我有了充分认识,自我同一性有所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生命责任、生命价值、死亡态度等等各方面的生命教育,才能够使他们有更刻的理解。
3.关于生命态度的教育展望
首先要加强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相关研究表明只有29.7%的教师会有意识的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和生命教育,专业知识的讲授固然重要,但大学教师除了教师之外,对学生来说更是行业前辈和专业领路人,专业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加明确、有说服力的努力和发展方向,其重要程度并不亚于专业学习。
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兴趣,投其所好,生命教育应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进行。在关于大学生希望以何种方式进行生命教育的调查中,实践活动、案例讲述和互动交流等占了2/3。很多同学表示学校的生命教育都流于形式、被迫参加。生命态度的教育和改变,本质上是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如在最基本的教育形式上都不被学生接受,势必会大大影响学生对内容的接受程度。
参考文献
[1]高钰琳.生死教育对高年级医学生生命态度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31(6),731-732,2010.
[2]李娇娇,&彭文波.大学生生命态度的特征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6(2),66-70,2016.
[3]刘婷.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效性研究.(Doctoral dissertation,武汉纺织大学,2013.
[4]庞莉.大学生生命态度与心理求助的现状调查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octoral dissertation, 广西师范大学),2015.
[5]杨薇,&杜姗姗.成人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5(4),624-628,2017.
[6]余晓敏,&江光荣.心理求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8(6),58-60,2004.
【关键词】心理健康;生命态度;危机求助
【中图分类号】R39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028-01
近年来,随着社会危机事件的不断发生,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也逐渐增加。全球每年有近100万人死于自杀,平均每40秒就有1人自杀死亡,预计到2020年,全世界自杀死亡的人数将达到153万,自杀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占全球疾病总负担的比例将达到2.4%。
在我国,自杀是15-34岁人群位居第一位的死亡原因,也是我国大学生中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预防自杀已成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涵盖广泛,通过新生筛查、辅导员反馈等多种途径对危机进行识别和干预介入,但心理筛查因其被动性和状态性,辅导员反馈有其滞后性和局部性,使得很多危机干预工作依然很被动,提高危机学生的求助意识应作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内容。
1.生命态度与危机求助研究现状
相关研究表明,当人们遇到心理危机时,只有11.02%的人会主动寻求帮助,84.40%的人很少或偶尔求助,4.58%的人根本不会求助。处于心理危机但从不主动求助的人存在一定程度的求助耻感,他们认为深陷心理危机是无能虚弱的表现,求助更是弱者的表现,所以他们拒绝求助。求助耻感一方面源于大众对心理危机的错误认知,认为心理危机是羞于启齿的问题,是无法应对挫折和面对压力的表现,这一方面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等科普性工作进行知识普及和误区修正而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则源自心理危机者的生命态度,生命态度越积极,越容易向他人求助,而生命态度越消极,越容易采取退縮、逃避等消极的应对方式处理问题。大学生的生命自主意识、对死亡的态度、生命经验等方面可以影响其对心理危机的认知、对求助行为的态度,进而消除其心理求助的羞耻感。
生命态度是人对生命所持有的态度,指人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感知与体验,包括生命认知、生命情感和生命行为倾向。国外对于生命态度的研究起步较早,也建立了相应的生命教育体系。国内研究发现,大学生虽然有较高层次的思考,但也容易受到价值观的困惑以及感到生命意义的缺乏,大部分学生对生命意义不理解,不能很好把握生命目的,有部分大学生的生命态度处于较低水平。调查显示,生命态度与心理健康水平、自杀态度等危机因素呈显著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生命自主意识、爱与关怀态度、对死亡的态度、生命经验程度直接影响其心理求助行为和对他人心理求助的态度。近年来,关于生命教育和生命态度的著作和研究正在逐渐增多,但主要集中在生命态度的现状,生命态度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较少,关于求助耻感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2.落实生命教育,提高求助意识
重视学科教育、德育教育,轻视生命教育是我国教育的现状。学科教育和德育教育使我们增长知识、掌握技能,使我们礼让谦和、与人为善,生存技能和相处之道固然重要,但在掌握丰富的生存技能和相处之道的同时,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他们来说,“为什么要这么做?”比“学会如何做”要更加重要,他们知道应该学习,学习好能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能过上富足的生活,这些在他们父母眼中天经地义的事情,在当代青年中却成为挥之不去的困惑。生命教育正是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让他们真实的感受到“为何而作”,而非“如何做”,感受到自己,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生命态度,生命态度又包括行为意向和情感体验。现阶段的生命教育方式比较单一,大部分以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生命教育应当包括讲授式和体验式两部分,讲授式的教育可以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生命诚可贵、珍惜生命等很多道理和故事,体验式的教育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问题看似青春期的叛逆,实则是自我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对生命价值最深层次的探索,遗憾的是大部分同学、家长和老师并未予以清晰认识和足够重视,往往因为自我发展受阻而无法找到合适的专业和恰当的生活方式,最终导致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甚至无法适应社会。针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应该更加重视他们的自主性,主动参与其中,主动探索,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体验和发展自我。在对自我有了充分认识,自我同一性有所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生命责任、生命价值、死亡态度等等各方面的生命教育,才能够使他们有更刻的理解。
3.关于生命态度的教育展望
首先要加强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相关研究表明只有29.7%的教师会有意识的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和生命教育,专业知识的讲授固然重要,但大学教师除了教师之外,对学生来说更是行业前辈和专业领路人,专业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加明确、有说服力的努力和发展方向,其重要程度并不亚于专业学习。
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兴趣,投其所好,生命教育应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进行。在关于大学生希望以何种方式进行生命教育的调查中,实践活动、案例讲述和互动交流等占了2/3。很多同学表示学校的生命教育都流于形式、被迫参加。生命态度的教育和改变,本质上是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如在最基本的教育形式上都不被学生接受,势必会大大影响学生对内容的接受程度。
参考文献
[1]高钰琳.生死教育对高年级医学生生命态度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31(6),731-732,2010.
[2]李娇娇,&彭文波.大学生生命态度的特征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6(2),66-70,2016.
[3]刘婷.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效性研究.(Doctoral dissertation,武汉纺织大学,2013.
[4]庞莉.大学生生命态度与心理求助的现状调查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octoral dissertation, 广西师范大学),2015.
[5]杨薇,&杜姗姗.成人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5(4),624-628,2017.
[6]余晓敏,&江光荣.心理求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8(6),58-6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