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國优秀传统美德中比较关键的因素就是感恩,直接体现了我国的人文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正确的引领,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现在的社会发展对学生的性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一部分学生养成了骄纵的性格,对他人的付出不懂得感恩和回报,没有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为了使这一现状得到有效改善,必须将感恩教育合理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感恩教育;教学策略
引言
知恩善报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为了提升小学德育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教师需要从课程的内容出发,将感恩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知道知恩善报的道理,明白什么是“滴水之恩,当以涌泉之报”的美德,真正感恩教育在学生培养和发展中的价值体现出来。
一、感恩教育的含义
感恩教育简单来说,就是教师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学会感恩和回报他人。学会感恩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当代社会的许多家庭都以孩子为中心,导致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会为他人着想,相对比较自私,觉得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通过感恩教育,可以让学生对感恩的含义有充分的理解,并合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尊敬教师,积极帮助他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学生可以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有充分的理解,并学会感恩父母,积极努力学习,勇敢承担自身的责任。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开展情境教学,重视情感体验
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师根据课程内容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对课程内容进行探究、学习和感悟,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实现对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了让感恩教育可以有效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课程情境中进行感受和学习。以《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融入感恩教育时,可以让学生将课程内容转变成小品的形式,在课堂中进行演绎,为了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课程改编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自己去改编,完成课程教学效率提升。此外,在课程教学结束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村民为什么要立块碑提醒后人吃水不忘挖井人呢?这又体现出村民身上的哪种优良品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实现对感恩教育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全面提升小学生的德育水平,让小学语文课程在德育教学中真正体现出自己应有的价值。
(二)丰富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和发展的初始阶段,自身的社会经历较少,思维发展尚不完善,教师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也会因此而出现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学生思维的发展出发进行思考,借助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感恩教育的效果。教学方法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可以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并在教学中实现思维的发展,这样就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加强小学语文教师感恩教育的效果。以小学课程《金色的鱼钩》一课的教学为例,该课程内容讲述的是一个老红军为了几个受伤掉队的小红军奉献自己的故事,在故事中为了让几个小红军能够有东西可吃,老红军将自己的针弯成鱼钩,为小红军钓鱼,故事的最后小红军走出了草地,而老红军却留了下来。教师在进行感恩教育的融入时,可以基于故事的内容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思考。为实现对感恩教育的有效融入,教师在学生讨论主题的设置上应当注意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主动感知恩情并学会回报。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小红军为什么在走出草地之后还要将鱼钩进行收藏,而不是丢弃?”
(三)开展一系列活动,体现感恩教育
教师多组织学生参与多元化的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体验,学会感恩。例如,在教学《春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活动,通过反复朗读母亲养蚕的细节,让学生对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有深入了解,对父母养育之恩有深刻的体会。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将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过的事情分享给同学。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有了深刻的体会,感恩意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根植在学生心中。
(四)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情感体验
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技术的发展,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基于此进行思考,借助这些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术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让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更加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教师的引导,将感恩的思想融入到自身的意识和观念中。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教师就可以以这些新的教学技术为切入点。以多媒体设备为例,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一些图片、声音、视频等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利用这些资源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借助教学情境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虚幻的情境中,去体验、感受和思考,明白父子之间的情感,让学生先学会记住恩情。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会报恩,提升小学语文感恩教育的效果,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
结束语
为了能够实现对学生感恩教育效果的有效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对语文教学的研究,找到其中可以有效融入感恩教育的内容,并借此对学生进行引导。为了增强学生感恩教育的体验,教师也应当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借助多种不同的语文活动为家长提供融入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从而实现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福兰,张新伟.浅析思想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策略[J].考试周刊,2020,01(13):125-126.
[2]刘冠军,吴茜茜.生命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路径研究[J].名师在线,2020,03(36):163-164.
[3]陈都.让感恩之花开遍校园——关于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J].中外交流,2019(51):237.
关键词:小学语文;感恩教育;教学策略
引言
知恩善报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为了提升小学德育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教师需要从课程的内容出发,将感恩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知道知恩善报的道理,明白什么是“滴水之恩,当以涌泉之报”的美德,真正感恩教育在学生培养和发展中的价值体现出来。
一、感恩教育的含义
感恩教育简单来说,就是教师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学会感恩和回报他人。学会感恩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当代社会的许多家庭都以孩子为中心,导致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会为他人着想,相对比较自私,觉得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通过感恩教育,可以让学生对感恩的含义有充分的理解,并合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尊敬教师,积极帮助他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学生可以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有充分的理解,并学会感恩父母,积极努力学习,勇敢承担自身的责任。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开展情境教学,重视情感体验
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师根据课程内容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对课程内容进行探究、学习和感悟,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实现对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了让感恩教育可以有效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课程情境中进行感受和学习。以《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融入感恩教育时,可以让学生将课程内容转变成小品的形式,在课堂中进行演绎,为了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课程改编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自己去改编,完成课程教学效率提升。此外,在课程教学结束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村民为什么要立块碑提醒后人吃水不忘挖井人呢?这又体现出村民身上的哪种优良品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实现对感恩教育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全面提升小学生的德育水平,让小学语文课程在德育教学中真正体现出自己应有的价值。
(二)丰富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和发展的初始阶段,自身的社会经历较少,思维发展尚不完善,教师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也会因此而出现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学生思维的发展出发进行思考,借助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感恩教育的效果。教学方法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可以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并在教学中实现思维的发展,这样就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加强小学语文教师感恩教育的效果。以小学课程《金色的鱼钩》一课的教学为例,该课程内容讲述的是一个老红军为了几个受伤掉队的小红军奉献自己的故事,在故事中为了让几个小红军能够有东西可吃,老红军将自己的针弯成鱼钩,为小红军钓鱼,故事的最后小红军走出了草地,而老红军却留了下来。教师在进行感恩教育的融入时,可以基于故事的内容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思考。为实现对感恩教育的有效融入,教师在学生讨论主题的设置上应当注意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主动感知恩情并学会回报。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小红军为什么在走出草地之后还要将鱼钩进行收藏,而不是丢弃?”
(三)开展一系列活动,体现感恩教育
教师多组织学生参与多元化的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体验,学会感恩。例如,在教学《春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活动,通过反复朗读母亲养蚕的细节,让学生对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有深入了解,对父母养育之恩有深刻的体会。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将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过的事情分享给同学。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有了深刻的体会,感恩意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根植在学生心中。
(四)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情感体验
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技术的发展,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基于此进行思考,借助这些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术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让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更加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教师的引导,将感恩的思想融入到自身的意识和观念中。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教师就可以以这些新的教学技术为切入点。以多媒体设备为例,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一些图片、声音、视频等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利用这些资源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借助教学情境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虚幻的情境中,去体验、感受和思考,明白父子之间的情感,让学生先学会记住恩情。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会报恩,提升小学语文感恩教育的效果,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
结束语
为了能够实现对学生感恩教育效果的有效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对语文教学的研究,找到其中可以有效融入感恩教育的内容,并借此对学生进行引导。为了增强学生感恩教育的体验,教师也应当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借助多种不同的语文活动为家长提供融入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从而实现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福兰,张新伟.浅析思想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策略[J].考试周刊,2020,01(13):125-126.
[2]刘冠军,吴茜茜.生命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路径研究[J].名师在线,2020,03(36):163-164.
[3]陈都.让感恩之花开遍校园——关于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J].中外交流,2019(5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