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影响的扩大,西方一些哲学思潮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大学校园,对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极为明显,一些大学生身上表现出一种自我价值膨胀,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等状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才。因此,在新时期中外文化碰撞,各种价值观念涌现的情况下,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在实现市场经济的时代,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的行为和观念也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在政治意识、文化形态方面影响的加剧,作为对社会思潮特别敏感的大学生来说,更易产生较大的反映。后现代主义所倾向的反传统、反中心、反主流,并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只是对社会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的影响,但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多元化追求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在以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中实现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概述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上世纪中期的建筑学中,它的含义是指那种以背离和批判某些古典特别是现代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广泛用于艺术、文学、语言、历史、政治、伦理、哲学等诸多领域,用以指称这些领域中具有类似反传统倾向的思潮。后现代主义的争鸣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美国,70年代盛行于欧洲,80年代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景观。它是当代西方社会经济政治观念的反映,是当代世界诸多矛盾与冲突的必然结果。
后现代主义作为晚期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一种泛文化现象,是整个西方文化传统的结果,它是对现代、现代性及现代主义的审视和反思。在西方文献中,“现代”一般指自17世纪产业革命开始的西方现代化以来的整个资本主义时代。也正是在这个时代,哲学发生了由古代的本体论为中心向近现代认识论为中心的转变。西方各种哲学思潮经过相互的演变、融合,在20世纪六十年代,后现代哲学才成为一股有影响的思潮。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德立达、福柯、罗蒂、利奥塔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认识论观点主要是反现代、反理性,它和虚无主义一样,对生活和知识持悲观态度;和平民主义一样,反对理智主义,推崇民众的自发性和私人抵制。后现代主义思潮带有无政府主义倾向,特别赏识“一切都行”的“方法论的无政府主义”,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幻想玄思、圣洁激情、异国情调、非常举止和原始境况等主题抱有强烈兴趣。后现代主义认识论的核心目标是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反对理性至上原则,反对以统一性为核心的现代认识理论。主张按照差异性、多元性、非理性、随机性等为核心建构新的认识的一种思潮。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特征表现在认识论上有四个方面:第一,反基础主义。后现代主义在所有否定性观念中,,反基础主义是最彻底的,即反对以往哲学依靠某个“第一原理”推出一切的方式和做法,后现代主义用多元性反对统一性,用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等取代确定性,用破碎性、边缘性取消了中心性,用情感和冲动反对理性等,总之,不承认权威和主宰的存在,不承认具有高于其它话语的、具有特权、可作评判用的元话语存在。第二,反本质主义。即反对认识论中本质与现象的二元对立,反对在认识论中套用规律、原则、模式这类“人为”的概念。第三,反表象主义。即倡导取消作为与客体相对立的主体的人的存在,使人摆脱主客、心物等依存关系和对外在世界与普遍理性观念的依赖,从而表明,不论是人还是心灵都已消亡,因而不存在所谓认识的主体,甚至不存在可供表象的外部参照,表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反主体、反人类中心的无主体、无中心的坚决态度。第四,反理性主义。即认为不能将理性作为普遍规范,理性必然会限制人的个性的发挥,束缚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不仅颠覆了人文社会科学,也会压制自然科学的发展,只有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想象才是真实的,是创造的源泉。总之,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基本倾向是反基础、反本质、反主客二分、反权威和中心、反主流、反理性、反决定性,,表现出对传统的怀疑、批判和否定,对一向被遗忘的不确定性、非主流性、非主体性、差异性等认识论因素的张扬。
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是实践的关系,而非认识的关系。个人要生存、发展离不开群体和社会,并且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规律,遵循集体和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在实现人类共同利益的实践中实现个人的价值追求。人类社会是按照一定的社会发展规律,在扬弃中不断向前发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们更应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始终以人民群众和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提倡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集体主义精神。所以从根本上讲,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认识论和价值观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是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学生通过形形色色的出版物,广播电视等传媒及一些学者教授的学术讲座等等传播渠道接触到后现代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会渗透到高校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学生的思想领域。后现代主义思潮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尊重个体的主体认识,呼唤人的自由、价值和尊严,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倡导人与自然的和好像相处。但它也有极大的消极作用,即它片面宣扬个体自主性和否定一切的错误观念,夸大个人意志的作用,否定辩证历史主义的认识论,必然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当代大学生政治信念缺乏,政治观念模糊,政治观呈多元化趋势。市场经济社会引起的社会剧烈变动,给思想意识尚未完全定型的大学生造成的政治观念是复杂的。虽然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是拥护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的,,但有些大学生政治观呈现的多元化趋势。例如,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趋同论”、社会主义能否战胜资本主义的“怀疑论”、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的“取代论”,在大学生中间具有一定的市场。尽管多数大学生对我国当前政治、经济形势持肯定态度,对国家未来发展前景有一定信心,对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表示认同。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一重大问题上有模糊认识,而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科技的领先地位,认为不管实行什么制度,只要民富国强就行;更为严重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中国应实行多党制,其政治观念的错误程度可想而知。 第二,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呈多元化趋势。市场经济遵循的是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只要是合法经营,赚钱是合理的,,从而社会分配呈现多层次性,使大学生面临多种价值观的选择。但是,部分青年学生却错误地理解了追求实现价值的多元化前提,在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盲目追求中,以反传统来消解自己或他人的某种荒诞,在对权威的怀疑和背叛中重新寻找新的价值坐标。反映在部分学生身上集体意识不强,个人主义倾向严重,金钱至上成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更多地将自身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程度作为自身价值取向。他们更注重在流动中寻求实行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少数学生以物质享受的多寡为自身的价值取向,个别学生将自我价值放在首位,凡事从自我出发,不考虑别人和集体的利益,甚至走向了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
第三,当代大学生行为习惯呈随意化趋势。后现代主义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主要是“反传统”意识的增强,一方面加剧了青年人的反权威和逆反意识。另一方面又使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角色自我认识发生巨大转变,即从“精英”意识、“天才”观念转变为平民化、普通化,一部分观念甚至走向世俗化,表现在行为习惯上的随意化加强。大多数学生的行为习惯能按学校的规定严格遵守,体现出文明向上的精神风貌。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与传统的大学生形象不符。有的大学生在恋爱观问题上,观念倾斜与行为失落现象严重。在义利观上,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受到冲击,少数学生为了眼前自己的利益,如评先进、奖学金等时,不惜恶语中伤、损人毁誉、牺牲人格、疏远同学。在公私观上,少数学生信奉“先己后人,尽量兼顾”和“利己但不损人”的观念,例如白天睡觉,晚上吵闹;甚至为了自己的方便,时时处处不遵守公共道德,别人提出意见,他们充耳不闻,或更加变本加厉;把纪律当作束缚人的枷锁,把个人无原则的行为当作准绳,行为习惯充满一种反理性的因素。
三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措施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努力消除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因此,应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首先,是要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的界限,采取各种教育形式,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增强学生的识别能力。面对后现代主义一些负面因素的侵袭,教师、政工干部本身要具备深厚的哲学功底,谙熟西方哲学史、社会背景和文化底蕴,有马克思主义智慧的丰富积累,才有可能回答学生在思想理论上的问题,讲清基本立场、基本观点,让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自觉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提高辨别各种是非的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要以品德行为的养成教育为基础,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质;要对大学生加强现代科技知识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坚忍不拔和爱岗敬业的精神;要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和纪律教育,培养他们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的侵蚀,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再次,要以形势政策教育为重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的变化和对形势的认识常常是影响学生思想问题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当前改革建设的光辉历程和辉煌成就,从而使大学生坚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信心。
最后,要以心理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学生个性, 坚持心理疏导。根据大学生的认识特点,启发学生对社会的深入思考,对前途的设计。把自己的进步建立在实事求是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及时修正自己的人生目标。
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是国家的财富,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主力军,其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更關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兴亡。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少数大学生的影响,直接威胁到社会主义的命运,也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和平演变”的思想空间,因此,只有加强大学生自身主体性和是非判断能力的培养,使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思潮能独立做出正确的选择,才是明智之举。所以,我们应当转变观念,把培养大学生对各类社会思潮的自主选择能力作为大学生与社会思潮互动作用调控机制建设的重点,通过加大思想理论教育的力度,不断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鉴别力和免疫力,自觉抵制各种落后、反动的社会思潮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敦华、江成立.后现代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终结[J].哲学研究,1994(1)
[2]刘啸霆:后现代认识论述评[J],哲学动态,1998(8)
[3]曾平、涂永红.浅析后现代主义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1)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在实现市场经济的时代,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的行为和观念也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在政治意识、文化形态方面影响的加剧,作为对社会思潮特别敏感的大学生来说,更易产生较大的反映。后现代主义所倾向的反传统、反中心、反主流,并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只是对社会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的影响,但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多元化追求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在以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中实现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概述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上世纪中期的建筑学中,它的含义是指那种以背离和批判某些古典特别是现代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广泛用于艺术、文学、语言、历史、政治、伦理、哲学等诸多领域,用以指称这些领域中具有类似反传统倾向的思潮。后现代主义的争鸣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美国,70年代盛行于欧洲,80年代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景观。它是当代西方社会经济政治观念的反映,是当代世界诸多矛盾与冲突的必然结果。
后现代主义作为晚期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一种泛文化现象,是整个西方文化传统的结果,它是对现代、现代性及现代主义的审视和反思。在西方文献中,“现代”一般指自17世纪产业革命开始的西方现代化以来的整个资本主义时代。也正是在这个时代,哲学发生了由古代的本体论为中心向近现代认识论为中心的转变。西方各种哲学思潮经过相互的演变、融合,在20世纪六十年代,后现代哲学才成为一股有影响的思潮。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德立达、福柯、罗蒂、利奥塔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认识论观点主要是反现代、反理性,它和虚无主义一样,对生活和知识持悲观态度;和平民主义一样,反对理智主义,推崇民众的自发性和私人抵制。后现代主义思潮带有无政府主义倾向,特别赏识“一切都行”的“方法论的无政府主义”,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幻想玄思、圣洁激情、异国情调、非常举止和原始境况等主题抱有强烈兴趣。后现代主义认识论的核心目标是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反对理性至上原则,反对以统一性为核心的现代认识理论。主张按照差异性、多元性、非理性、随机性等为核心建构新的认识的一种思潮。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特征表现在认识论上有四个方面:第一,反基础主义。后现代主义在所有否定性观念中,,反基础主义是最彻底的,即反对以往哲学依靠某个“第一原理”推出一切的方式和做法,后现代主义用多元性反对统一性,用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等取代确定性,用破碎性、边缘性取消了中心性,用情感和冲动反对理性等,总之,不承认权威和主宰的存在,不承认具有高于其它话语的、具有特权、可作评判用的元话语存在。第二,反本质主义。即反对认识论中本质与现象的二元对立,反对在认识论中套用规律、原则、模式这类“人为”的概念。第三,反表象主义。即倡导取消作为与客体相对立的主体的人的存在,使人摆脱主客、心物等依存关系和对外在世界与普遍理性观念的依赖,从而表明,不论是人还是心灵都已消亡,因而不存在所谓认识的主体,甚至不存在可供表象的外部参照,表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反主体、反人类中心的无主体、无中心的坚决态度。第四,反理性主义。即认为不能将理性作为普遍规范,理性必然会限制人的个性的发挥,束缚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不仅颠覆了人文社会科学,也会压制自然科学的发展,只有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想象才是真实的,是创造的源泉。总之,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基本倾向是反基础、反本质、反主客二分、反权威和中心、反主流、反理性、反决定性,,表现出对传统的怀疑、批判和否定,对一向被遗忘的不确定性、非主流性、非主体性、差异性等认识论因素的张扬。
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是实践的关系,而非认识的关系。个人要生存、发展离不开群体和社会,并且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规律,遵循集体和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在实现人类共同利益的实践中实现个人的价值追求。人类社会是按照一定的社会发展规律,在扬弃中不断向前发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们更应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始终以人民群众和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提倡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集体主义精神。所以从根本上讲,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认识论和价值观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是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学生通过形形色色的出版物,广播电视等传媒及一些学者教授的学术讲座等等传播渠道接触到后现代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会渗透到高校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学生的思想领域。后现代主义思潮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尊重个体的主体认识,呼唤人的自由、价值和尊严,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倡导人与自然的和好像相处。但它也有极大的消极作用,即它片面宣扬个体自主性和否定一切的错误观念,夸大个人意志的作用,否定辩证历史主义的认识论,必然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当代大学生政治信念缺乏,政治观念模糊,政治观呈多元化趋势。市场经济社会引起的社会剧烈变动,给思想意识尚未完全定型的大学生造成的政治观念是复杂的。虽然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是拥护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的,,但有些大学生政治观呈现的多元化趋势。例如,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趋同论”、社会主义能否战胜资本主义的“怀疑论”、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的“取代论”,在大学生中间具有一定的市场。尽管多数大学生对我国当前政治、经济形势持肯定态度,对国家未来发展前景有一定信心,对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表示认同。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一重大问题上有模糊认识,而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科技的领先地位,认为不管实行什么制度,只要民富国强就行;更为严重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中国应实行多党制,其政治观念的错误程度可想而知。 第二,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呈多元化趋势。市场经济遵循的是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只要是合法经营,赚钱是合理的,,从而社会分配呈现多层次性,使大学生面临多种价值观的选择。但是,部分青年学生却错误地理解了追求实现价值的多元化前提,在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盲目追求中,以反传统来消解自己或他人的某种荒诞,在对权威的怀疑和背叛中重新寻找新的价值坐标。反映在部分学生身上集体意识不强,个人主义倾向严重,金钱至上成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更多地将自身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程度作为自身价值取向。他们更注重在流动中寻求实行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少数学生以物质享受的多寡为自身的价值取向,个别学生将自我价值放在首位,凡事从自我出发,不考虑别人和集体的利益,甚至走向了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
第三,当代大学生行为习惯呈随意化趋势。后现代主义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主要是“反传统”意识的增强,一方面加剧了青年人的反权威和逆反意识。另一方面又使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角色自我认识发生巨大转变,即从“精英”意识、“天才”观念转变为平民化、普通化,一部分观念甚至走向世俗化,表现在行为习惯上的随意化加强。大多数学生的行为习惯能按学校的规定严格遵守,体现出文明向上的精神风貌。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与传统的大学生形象不符。有的大学生在恋爱观问题上,观念倾斜与行为失落现象严重。在义利观上,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受到冲击,少数学生为了眼前自己的利益,如评先进、奖学金等时,不惜恶语中伤、损人毁誉、牺牲人格、疏远同学。在公私观上,少数学生信奉“先己后人,尽量兼顾”和“利己但不损人”的观念,例如白天睡觉,晚上吵闹;甚至为了自己的方便,时时处处不遵守公共道德,别人提出意见,他们充耳不闻,或更加变本加厉;把纪律当作束缚人的枷锁,把个人无原则的行为当作准绳,行为习惯充满一种反理性的因素。
三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措施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努力消除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因此,应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首先,是要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的界限,采取各种教育形式,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增强学生的识别能力。面对后现代主义一些负面因素的侵袭,教师、政工干部本身要具备深厚的哲学功底,谙熟西方哲学史、社会背景和文化底蕴,有马克思主义智慧的丰富积累,才有可能回答学生在思想理论上的问题,讲清基本立场、基本观点,让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自觉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提高辨别各种是非的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要以品德行为的养成教育为基础,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质;要对大学生加强现代科技知识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坚忍不拔和爱岗敬业的精神;要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和纪律教育,培养他们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的侵蚀,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再次,要以形势政策教育为重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的变化和对形势的认识常常是影响学生思想问题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当前改革建设的光辉历程和辉煌成就,从而使大学生坚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信心。
最后,要以心理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学生个性, 坚持心理疏导。根据大学生的认识特点,启发学生对社会的深入思考,对前途的设计。把自己的进步建立在实事求是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及时修正自己的人生目标。
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是国家的财富,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主力军,其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更關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兴亡。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少数大学生的影响,直接威胁到社会主义的命运,也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和平演变”的思想空间,因此,只有加强大学生自身主体性和是非判断能力的培养,使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思潮能独立做出正确的选择,才是明智之举。所以,我们应当转变观念,把培养大学生对各类社会思潮的自主选择能力作为大学生与社会思潮互动作用调控机制建设的重点,通过加大思想理论教育的力度,不断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鉴别力和免疫力,自觉抵制各种落后、反动的社会思潮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敦华、江成立.后现代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终结[J].哲学研究,1994(1)
[2]刘啸霆:后现代认识论述评[J],哲学动态,1998(8)
[3]曾平、涂永红.浅析后现代主义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