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北京国际电影节离自己最近的,就数它的展映单元了。随着北京国际电影节进入第六个年头,展映环节已经成为电影节的一大亮点。去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曾出现过“一票难求”的情形,有影迷未能买到心仪影片的电影票,在社交平台上高价求转让,微博上更是有人晒出“北影节抢票攻略”。总结了去年的经验,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在展映环节更加加大力度,共有500余部中外佳作参加展映,放映场次超过1000场,实现北京6个城区全覆盖,票房总数突破1000万元。电影节上这些让人一票难求的影片究竟是如何挑选出来的?选片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采访了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策展人沙丹。
“让电影院的经理看到电影节的契机和甜头”
Q:你是从何时开始参与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策展、排片的?
A:其实我本来就是电影资料馆的工作人员,而电影资料馆是从第三届开始就参与到了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工作中来,那个时候我们是放映一个点,而且只是放映了九部法国电影。从第五届之后,电影资料馆成了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一个承办方,更加全面地参与到了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工作中来,我们主要负责电影节的策展、宣传、排片这部分工作。
去年的时候,宣传还是我一个人在瞎折腾,包括微信公众号、微博这些自媒体,而今年就有了一些年轻的师弟师妹参与到稿件的策划和撰写中,有个5、6个人的团队,张耀婷和另一个小妹妹则主要负责给全北京5个高校25家影院50多个厅排一共千场电影。
Q: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部分,在数量、规模上有没有很大的进步?
A: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影院信息与去年相比是有着特别大的令人兴奋的进步——放映区域逐步往传统市中心收缩,形成了集团性。大家都知道北京的面积是特别大的,交通也不太好,如果电影院分布太散,观众的跑场体验就会很差。上海国际电影节是在长宁区有一个电影宫主基地的,有七八个厅,有银星假日酒店,吃的喝的玩的睡的都在这一块可以搞定,这样子的设计对做论坛、展览都有着莫大的便利,而北京非常可惜地没有这样的基地。但随着这次电影节的电影院向市中心的收拢,观众可以按片区观影了,几个电影院的临近相对代替了电影宫,以片区来进行的策划和排映,对公众跑那条线进行观摩是比较方便的。比如三里屯有几个组团的电影院,小西天也有,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周边就新增北三环北太平庄桥的天幕新彩云影城(带700座巨幕)和光熙门附近爱琴海购物中心的红星太平洋影城。
除此之外,放映区域向北京热点新兴居住区的转移和扩散也使得观众看电影会更加的便捷,不会浪费过多的时间在跑场的过程中。我们说的新兴居住区不是对应老的居住区,是主要指年轻人聚集、电影欣赏水平比较高的区域,比如常营的卢米埃电影院。卢米埃电影院在北京的东边,很多传媒、影视人士都在那儿住,平时它放映艺术电影时的上座率就很高,这次他们提供了两个200到300人的不错的厅,大小非常适合北京国际电影节。如果你生活在常营,一个电影院在市里,家长是很难带着孩子去体验电影节的氛围的,通过向新兴住宅区扩散的这个形式让电影院直接开到你家门口,观众的观影体验是非常好的。我们希望传统的北京市区已有的电影消费区域能更火爆,比如传统的天通苑、石景山万达那一块的居住区,我们还希望向北京新兴的区域去扩散,我们希望能够汇聚更多的人群,不过总的来说今年主要还是在常营和大兴做一些新的尝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往年没有加入北京国际电影节放映,今年加入了的有个很重要的叫UME国际影城华星店的影城,它是北京特别老牌的高端的电影院,它过去从来不参与活动,今年拿出来200人的一个厅参与活动,虽然不大,但代表意义很重。我们相信随着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影响力、公信力的提高,公众对电影节参与度的高涨,一定能让电影院的经理看到电影节的契机和甜头。这不是说一定要支持北京市的活动,是以成为电影节的参与者为荣,而且觉得这事有利可图,有名有利这是对商业影院来说最基本的事。当然这对于我们策划和排片来说是要下很多功夫和做出大量调整的。
“选片时忍痛割爱太经常”
Q:在选片时会考虑自己的喜好吗?
A:每个策展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作品,但我们会选跟当下时间节点有关联又比较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我们选择清宫戏大师李翰祥大导演的作品首先因为他本身有一个重要的节点——诞生九十周年,同时他的生长背景在北京,有很多以北京为故事背景的电影或者有“京味”的电影,比如《江山美人》、《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这次北京国际电影节我们就专门把和李翰祥导演、和北京有关系的电影带进来。而在整个华语电影历史中李翰祥肯定也受到一些其他电影导演、前辈的影响,比如1963在邵氏公司拍的最重要的电影《梁祝》就是受大陆电影导演桑弧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影响,桑弧又刚好是诞辰一百周年,我们就顺势搞了一个桑弧的影展。桑弧和张爱玲合作《不了情》和《太太万岁》,《不了情》是陈燕燕主演,陈燕燕今年也是诞辰100周年,我们便接着搞了一个陈燕燕系列,巧的事是陈燕燕也是北京人。
所以说电影节选片还是要把北京作为一个城市背景,将它的文化资源和一些影人历史、电影传统有机整合到一个东西中去。从词话角度来说,所谓北京国际电影节就是国际性的电影节、北京的元素,我们要争取实现历史和当下的呼应和对话,这样的策划才有策的感觉。
Q:有没有个人特别喜欢却不得已忍痛割爱的影片呢?
A:有,太多了,我感觉比较遗憾的是没有拿到桑弧先生的经典名作《假凤虚凰》。《假凤虚凰》这个片子在国内是无存的,前段时间我在上海了解到在法国找到了一个残存的《假凤虚凰》的拷贝,这是一个国宝级的东西,如果能够利用北京国际电影节和桑弧诞辰一百周年的活动把这个东西回归到国内,简直会成为伟大的、载入史册的壮举。不过我们从策划角度总是把事情想得相对理想化,其实实施的时候就有很多问题暴露出来了,比如版权、资金、场次、观众接受程度、前期沟通等等,而我们的整个工作又太多了。如果想把电影引回来,那可能会要涉及大型活动的组织、桑弧后人的邀请等等,不过说到底还是费用的问题,要看这个活动有没有更大的领导去支持,到底有没有办法去解决。
还有一个是《奋斗》,我们从国库里挖掘的一部陈燕燕出演的相对稀罕的影片,大家在电影史上没什么研究,但非常好。《奋斗》这个电影是默片,需要现场配乐,就是前期修复后拿着小样去找音乐家,而这又牵扯到了费用和前期排练的问题,以我们现有的庞大工作量,我们是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做这个细致入微的事情的。如果我们最后找不到音乐家,只有默片也是可以的,但肯定不会有那么完美和那么大的影响力了。如果《奋斗》有配乐,那它就可以安排到资料馆大厅,如果没有配乐,只能就只是100座的小厅了,它的受众和影响自然就很小了,和600个座的有配乐的是有天壤之别的。而目前,《奋斗》的配乐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让电影院的经理看到电影节的契机和甜头”
Q:你是从何时开始参与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策展、排片的?
A:其实我本来就是电影资料馆的工作人员,而电影资料馆是从第三届开始就参与到了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工作中来,那个时候我们是放映一个点,而且只是放映了九部法国电影。从第五届之后,电影资料馆成了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一个承办方,更加全面地参与到了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工作中来,我们主要负责电影节的策展、宣传、排片这部分工作。
去年的时候,宣传还是我一个人在瞎折腾,包括微信公众号、微博这些自媒体,而今年就有了一些年轻的师弟师妹参与到稿件的策划和撰写中,有个5、6个人的团队,张耀婷和另一个小妹妹则主要负责给全北京5个高校25家影院50多个厅排一共千场电影。
Q: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部分,在数量、规模上有没有很大的进步?
A: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影院信息与去年相比是有着特别大的令人兴奋的进步——放映区域逐步往传统市中心收缩,形成了集团性。大家都知道北京的面积是特别大的,交通也不太好,如果电影院分布太散,观众的跑场体验就会很差。上海国际电影节是在长宁区有一个电影宫主基地的,有七八个厅,有银星假日酒店,吃的喝的玩的睡的都在这一块可以搞定,这样子的设计对做论坛、展览都有着莫大的便利,而北京非常可惜地没有这样的基地。但随着这次电影节的电影院向市中心的收拢,观众可以按片区观影了,几个电影院的临近相对代替了电影宫,以片区来进行的策划和排映,对公众跑那条线进行观摩是比较方便的。比如三里屯有几个组团的电影院,小西天也有,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周边就新增北三环北太平庄桥的天幕新彩云影城(带700座巨幕)和光熙门附近爱琴海购物中心的红星太平洋影城。
除此之外,放映区域向北京热点新兴居住区的转移和扩散也使得观众看电影会更加的便捷,不会浪费过多的时间在跑场的过程中。我们说的新兴居住区不是对应老的居住区,是主要指年轻人聚集、电影欣赏水平比较高的区域,比如常营的卢米埃电影院。卢米埃电影院在北京的东边,很多传媒、影视人士都在那儿住,平时它放映艺术电影时的上座率就很高,这次他们提供了两个200到300人的不错的厅,大小非常适合北京国际电影节。如果你生活在常营,一个电影院在市里,家长是很难带着孩子去体验电影节的氛围的,通过向新兴住宅区扩散的这个形式让电影院直接开到你家门口,观众的观影体验是非常好的。我们希望传统的北京市区已有的电影消费区域能更火爆,比如传统的天通苑、石景山万达那一块的居住区,我们还希望向北京新兴的区域去扩散,我们希望能够汇聚更多的人群,不过总的来说今年主要还是在常营和大兴做一些新的尝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往年没有加入北京国际电影节放映,今年加入了的有个很重要的叫UME国际影城华星店的影城,它是北京特别老牌的高端的电影院,它过去从来不参与活动,今年拿出来200人的一个厅参与活动,虽然不大,但代表意义很重。我们相信随着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影响力、公信力的提高,公众对电影节参与度的高涨,一定能让电影院的经理看到电影节的契机和甜头。这不是说一定要支持北京市的活动,是以成为电影节的参与者为荣,而且觉得这事有利可图,有名有利这是对商业影院来说最基本的事。当然这对于我们策划和排片来说是要下很多功夫和做出大量调整的。
“选片时忍痛割爱太经常”
Q:在选片时会考虑自己的喜好吗?
A:每个策展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作品,但我们会选跟当下时间节点有关联又比较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我们选择清宫戏大师李翰祥大导演的作品首先因为他本身有一个重要的节点——诞生九十周年,同时他的生长背景在北京,有很多以北京为故事背景的电影或者有“京味”的电影,比如《江山美人》、《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这次北京国际电影节我们就专门把和李翰祥导演、和北京有关系的电影带进来。而在整个华语电影历史中李翰祥肯定也受到一些其他电影导演、前辈的影响,比如1963在邵氏公司拍的最重要的电影《梁祝》就是受大陆电影导演桑弧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影响,桑弧又刚好是诞辰一百周年,我们就顺势搞了一个桑弧的影展。桑弧和张爱玲合作《不了情》和《太太万岁》,《不了情》是陈燕燕主演,陈燕燕今年也是诞辰100周年,我们便接着搞了一个陈燕燕系列,巧的事是陈燕燕也是北京人。
所以说电影节选片还是要把北京作为一个城市背景,将它的文化资源和一些影人历史、电影传统有机整合到一个东西中去。从词话角度来说,所谓北京国际电影节就是国际性的电影节、北京的元素,我们要争取实现历史和当下的呼应和对话,这样的策划才有策的感觉。
Q:有没有个人特别喜欢却不得已忍痛割爱的影片呢?
A:有,太多了,我感觉比较遗憾的是没有拿到桑弧先生的经典名作《假凤虚凰》。《假凤虚凰》这个片子在国内是无存的,前段时间我在上海了解到在法国找到了一个残存的《假凤虚凰》的拷贝,这是一个国宝级的东西,如果能够利用北京国际电影节和桑弧诞辰一百周年的活动把这个东西回归到国内,简直会成为伟大的、载入史册的壮举。不过我们从策划角度总是把事情想得相对理想化,其实实施的时候就有很多问题暴露出来了,比如版权、资金、场次、观众接受程度、前期沟通等等,而我们的整个工作又太多了。如果想把电影引回来,那可能会要涉及大型活动的组织、桑弧后人的邀请等等,不过说到底还是费用的问题,要看这个活动有没有更大的领导去支持,到底有没有办法去解决。
还有一个是《奋斗》,我们从国库里挖掘的一部陈燕燕出演的相对稀罕的影片,大家在电影史上没什么研究,但非常好。《奋斗》这个电影是默片,需要现场配乐,就是前期修复后拿着小样去找音乐家,而这又牵扯到了费用和前期排练的问题,以我们现有的庞大工作量,我们是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做这个细致入微的事情的。如果我们最后找不到音乐家,只有默片也是可以的,但肯定不会有那么完美和那么大的影响力了。如果《奋斗》有配乐,那它就可以安排到资料馆大厅,如果没有配乐,只能就只是100座的小厅了,它的受众和影响自然就很小了,和600个座的有配乐的是有天壤之别的。而目前,《奋斗》的配乐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